登錄???|???注冊
夢華主編的《圖解:國學知識》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力求在“新、奇、趣”上下功夫。“新”就是鮮為人知的,很少被其他書籍提到的知識;“奇”就是不一般,能讓人的精神為之一振;“趣”即是興趣,也是趣味,是人們想看、愿意看的東西。同時,書中還選配了與正文相輔相成的精美插圖,對相關內容加以圖解,使讀者身臨其境,對國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中體味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夢華 ·中國文化 ·34.1萬字
《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二十六輯)》作為“中國中古的鈔本與知識史專號”,由童嶺教授主編。就如下內容收錄國內外高水平論文:1.海外佚存的中古經、史、子、集四部漢籍研究;2.海外所藏突厥、回鶻、粟特等史料文獻研究;3.隋唐時代西域及絲綢之路佚籍(包含非漢語文獻);4.隋唐時代東亞佛教典籍與佛教思想;5.遣唐使等國際文化交流與使節交往研究;6.中古時代東亞世界的天命觀、王權觀等知識史研究;7.中古時代的歷史書寫(以域外舊鈔本、石刻等為中心)。
童嶺 ·文化研究 ·34.1萬字
許倬云文明三書,是當代史學大家許倬云重磅力作。他在此三本書中,首次系統性講解文明史,70年博學深思熔鑄一爐,以獨樹一幟的“大歷史觀”勾勒世界文明發展線路圖——回溯過去的文明(《三千年文明大變局》),評述現在的文明(《世界何以至此》),探尋人類文明未來的走向(《我們去向何方》)。他以反思、審視的態度,直面當今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困境,力圖以中國文化為基點,開拓人類文明共同體的革新之路。“許倬云文明三書”是許倬云先生學術生涯上的又一濃墨重彩的一筆,光輝燦爛,蔚為大觀。
許倬云 ·文化史 ·34萬字
《傳統與現代:非洲文化與政治變遷》主要內容簡介:傳統與現代、文化與政治,這兩組要素對于全球化時代的任何一個現代民族國家而言,都是最關鍵的主題。因為文化對于人民社會生活和人類政治發展進程都具有特殊作用,對于非洲尤其如此。《傳統與現代:非洲文化與政治變遷》的核心就是探索文化作為傳統要素在現代歷史展開過程中對非洲政治的影響。作者通過解讀各種形式的非洲傳統文化,凸顯其社會功能;在展示非洲國家現代政治嬗變的同時,以個案國家展示非洲傳統文化與政治發展之間的張力或正相關關系,特別是對作者多次實地考察的坦桑尼亞和南非兩個國家進行了詳細解讀和剖析。
李保平 ·各國文化 ·34萬字
《從芙蓉城到希臘》收錄的是羅念生先生已刊或未刊的散文、詩歌以及書信等。其中《芙蓉城》曾于1943年由西南圖書供應社印行,《希臘漫話》曾于1943年由中國文化服務分社印行,1988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再版,《龍涎》則曾于1936年由上海時代圖書公司刊行,是羅先生早年創作的詩歌集。羅先生與詩人朱湘情誼甚篤,朱湘的突然離世成為他永遠的遺憾。羅先生曾撰寫過多篇文章,推崇朱湘的文學造詣,懷念這位富有才情的莫逆之交。1985年,羅先生與羅皚嵐、柳無忌一起合著《二羅一柳憶朱湘》,寄托思念之情。本卷予以收入,并搜集了羅先生早年紀念朱湘的文字,合編為“關于朱湘”。此外,本卷還收集了羅先生未曾結集的詩歌、雜文多篇。最后,本卷收入了羅先生的書信157通,新增寫給孫大雨、彭燕郊、盧劍波、楊德豫、田仲濟、王煥生、孫琴安等多位學者的書信。羅老治學之嚴謹,為人之熱忱躍然紙上,感人至深。
羅念生 ·文化研究 ·33.9萬字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之所在,也是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源頭活水。作為傳統文化傳承載體的文化經典,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傳統美德資源。本書秉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原則,從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典籍當中精選有關傳統美德的重要論述和歷史典故,歸納為十個德目(公忠愛國、廉潔奉公、仁義禮讓、明理誠信、自強不息、勤勞儉樸、孝親尊師、勤學篤行、內省改過、知足常樂),每個德目下設置“本篇導讀”“經典名篇”和“歷史典故”三個板塊,并對語言難點予以適當注釋。本書是對中華傳統美德經典文獻的一次精選集成,供相關領域的學者和其他有興趣的讀者朋友閱讀參考。
楊正權主編 ·中國文化 ·33.8萬字
本書以明嘉靖十四年袁褧嘉趣堂刊本為底本,校以龔斌先生《世說新語校釋》(增訂本)、余嘉錫先生《世說新語箋疏》、徐震堮先生《世說新語校箋》諸本。底本分卷上、卷中、卷下,每卷復分上下,本版依36門次序排列、不另分卷,各門條目按底本次序排列并加序號。書中人物眾多,常以名號爵里相稱,各種稱謂總合逾千,為方便閱讀,本書于人物名號稱謂之上直接標注人物姓名。同濟大學教授、《百家講壇》主講嘉賓劉強老師全本解注+白話全文翻譯+特制《世說新語·閱讀指南》+精美插圖四色彩印+全書膠版紙印刷!
(南朝宋)劉義慶著 劉強解注 ·中國文化 ·33.7萬字
《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最為完整的建筑技術書籍。北宋建筑學家李誡編修,于崇寧二年刊行。本書主要為當時建筑設計及施工經驗的集成。即詳細敘述了相關建筑工程:規定模數,使工程的費用節約落到實處;設計靈活,凸顯現實意義。
李誡 ·民俗文化 ·33.6萬字
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身為中國人,了解點中國文化很有必要。不管是學生為了考試提分還是成年人為了豐富自身文化素養,都要經常讀點國學常識。本書按國學淺淡、經學精粹、史學精粹、子學精粹、集學精粹、蒙學精粹、國學常識精選、國學趣典分類,精選了我國文化經典里的諸多名言警句和趣味典故,所選警句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名言,是必須傳習的文化精髓,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書中所收錄的趣味典故,行文言簡意賅,熔趣味、知識、文化于一爐,對格物致知有極大的幫助。是了解古代文化,傳習古代經典,掌握古人智慧的優秀普及讀本。不管是國考還是日常閑談,國學常識都是一個人要了解的。不僅可以提升自身文化素養,也能在不經意間給自己帶來驚喜。本書內容精煉,適合碎片化閱讀。尤其對于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實用性更強。對于寫作者來說,完全可以拿本書作為寫作素材的來源。隨意摘取的一句話,就能讓文章更多文采。如能把其中的知識嫻熟于心,更能增添個人魅力。
王克忠主編 ·中國文化 ·33.6萬字
《中國民俗概論》通過建構“中國民俗”的概念來描述中國人的生活傳統,具體從生產、工商、生活、社會組織、節慶、人生禮儀、游戲和觀念等方面描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細節,對于讀者理解中國社會生活中的活傳統,對于了解中國民俗的巨大文化資源具有一定的意義。
高丙中 ·民俗文化 ·33.6萬字
作者以詩人、作家、著名企業家和珠峰攀援者,以及世界遺產保護有力的先行者等諸多身份,開展了冠名為“臉譜行動”的世界文化遺產,主要是歐美著名世界文化遺產的考察與交流活動。在過程中,他到訪諸多法國著名旅游區,包括巴黎圣母院等多個著名教堂、拿破侖墓、各大博物館以及中世紀小鎮,還有很多已故名人故居,采訪了大量政客、世界文化遺產和保護者、世界級工藝技術傳承人,以及為中法交流做出重要貢獻的外交官、旅法華人等等,并將看到、聽到的見聞、美食美景,和關于對文化、政治、經濟等等多方面的思考,以及行動過程中一些妙趣橫生的故事,以隨筆的方式記錄下來,形成了一部別開生面,閃爍著歷史和人文妙趣的旅行筆記。
黃怒波 ·隨筆 ·33.6萬字
在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中華民族的商業精神、商業文化和商業智慧逐漸積淀、形成,成為我們祖先留下的獨特的文化遺產。本書《趣說五千年中華財富之路》正是根據這樣的歷史積淀孕育而生,它不僅是一部精彩的商業史話著作,更是一部揭示中國商人精神和商業智慧的深刻言說。在這部書中,我們不僅能夠追溯中國商業的起源和發展,更能領略到中國歷史上那些杰出的商人的智慧和魄力。從神農氏、黃帝時期的商業萌芽,到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的繁榮,直至近代中國商業的痛苦轉型,本書詳細記錄了商業歷史發展的每一個波瀾起伏的進程。它展現了中國古代商人在各個歷史時期,如何在重農抑商的社會背景下生存和發展,以及他們如何影響和推動了整個社會和經濟的存續、發展與繁榮。本書不僅是一部趣味歷史著作,更是一部財富啟示錄。它向我們展示了,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現代,強大的商業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的關鍵。在今天這個全球化、市場化日益加深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更應該學習和繼承那些先輩們的商業智慧和精神,以更好地適應和引領時代的變遷。讓我們通過《趣說五千年中華財富之路》這面歷史的鏡子,反思歷史,啟迪未來,共同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全球商業文明的發展。這本書不僅是對過去深邃而風趣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期待和啟迪。
苗延波 ·文化史 ·33.6萬字
《禮以義起》是吳飛教授十余年禮學研究的思考與總結。2007年,他在從事人類學研究時,關注到“禮”的因素對理解中國社會與人倫關系的重要作用,并由此轉向禮學研究。傳統禮學素稱難治,如何借重現代學術方法為其開拓新路?本書提供了答案。作者通過閱讀、整理經典文獻,對禮學中的核心議題、服制流變、器物儀禮等方面,予以重新詮釋與梳理。此外,本書還展現了一位優秀學者的治學經驗。對有志于學的年輕人而言,如何在學術上少走彎路,找到“門徑”,本書提供了參考。作者轉向禮學研究后面臨著巨大挑戰,“這種過于專門的學問,進去是有可能出不來的”。他在書中回憶了研究初期不得“門徑”的困窘,以及如何在復雜的學術系統中,尋找到“入門”鑰匙的經驗。作者在前言略述本書所收諸文的撰作緣起、思考所在,正是“以學術為志業”的生動詮釋。
吳飛 ·文化研究 ·33.5萬字
戴偉華教授在《地域文化與唐詩之路》一書中采用文學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來建構唐代詩歌創作的動態結構,嘗試從文化或文學發生學的角度去探討唐詩體式和題材的演變,進而呈現唐詩之路的部分面貌。作者對唐詩創作分布格局及其意義的分析突破了原有的研究框架,提出了中心平衡和轉移的觀點;論述了詩人和歷史傳統的認同、斷續和相斥的多種形態,揭示出詩人生存狀況和思想的聯系和沖突;引入弱勢文化的理論,對貶謫詩和邊塞詩進行更高理論層面上的闡釋。
戴偉華 ·文化研究 ·33.5萬字
《域外漢籍研究集刊》自2005年張伯偉教授創刊出版第一輯以來,一直秉持“推崇嚴謹樸實,力黜虛誕浮華;向往學思并進,鄙棄事理相絕;主張多方取徑,避免固執偏狹”的學術導向。自第二十一輯開始,《集刊》改為輪值主編制。《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二十三輯作為“隋唐中國與域外文獻”專號,由童嶺教授主編。就如下內容收錄國內外高水平論文:1.海外佚存的中古經、史、子、集四部漢籍研究;2.海外所藏突厥、回鶻、粟特等史料文獻研究;3.隋唐時代西域及絲綢之路佚籍(包含非漢語文獻);4.隋唐時代東亞佛教典籍與佛教思想;5.遣唐使等國際文化交流與使節交往研究;6.中古時代東亞世界的天命觀、王權觀等知識史研究;7.中古時代的歷史書寫(以域外舊鈔本、石刻等為中心)。
童嶺 ·文化研究 ·33.5萬字
本書共分十二個專題講座,分別講解民間文化中的禮儀、飲食、建筑、起居、文學、游樂、禁忌、節日、婚假、喪葬等民俗和民間文化的知識。每個專題兩萬字左右。全書配圖約一百幅。既可以作為高校同類課程的通識教材,也可以作為一般讀者了解民間文化的入門讀物。
萬建中 ·中國文化 ·33.5萬字
本書為袁行霈先生主編、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主辦之輯刊,每年兩卷,此為第48卷。本期共收錄相關領域論文十余篇,涵蓋經學、歷史、文學、哲學等各領域,所收錄論文均經過編委會及外審專家嚴格地審定,為各自領域內之佼佼者。
袁行霈主編 ·文化研究 ·33.5萬字
本書上編“隋唐佛教寺院建置興廢探賾”,辨析了隋唐長安佛教寺院建置沿革記載中頗有爭議的一些問題,勾勒了唐都長安佛教寺院建筑風貌,追尋了唐都長安佛教寺院書法文化遺產。中編“隋唐佛教高僧生平事跡索隱”,揭橥了隋唐高僧對儒學、語言文字學和中國書法的特別貢獻,補證了隋唐時期數位著名高僧大德的生平事跡,闡明了唐代胡僧的功績,評說了唐代內供奉僧的功過。下編“隋唐佛教社會文化史事谫論”,詮釋了隋唐長安佛教義林與義學風尚、隋唐時期的宗教消費、佛教與中古中外交通等隋唐佛教社會文化事象。
介永強 ·文化史 ·33.5萬字
本書緊緊圍繞人類歷史發展的主旋律,將人類文明劃分成世界文明史和中華文明史兩大部分加以敘述。在世界文明史中,按地域編年的形式進行編排,采用整合串綴、散點透視的方法,把世界文明史上耀眼的閃光點組織起來。逐一介紹了歐洲文明、亞洲文明、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各章又按不同的時代分別講述,如歐洲的史前文明、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等。在中華文明史中,則涉及思想、漢字文化、文學、科技、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民俗文化、體育與博弈、音樂、舞蹈、戲曲等方面,系統完整地展示了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演變,全方位多視角地深入開掘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全書以精要優美的筆觸,張弛有序的節奏,將人類文明的演進趨勢、階段特征精心編排比較,具體而細微地展現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圖文并茂,鮮活有趣。在閱讀的過程中,你可以穿越歷史的時空,縱覽古今,洞悉文明的精髓,感受藝術的魅力,領悟文明背后的底蘊,學會借鑒、博采各種文明之長,激發創造靈感,在異彩紛呈的人類文明中收獲新的啟迪。
文若愚編著 ·文化史 ·33.4萬字
這是一部完整敘述北京地區從幽薊遠古文明到遼金時期北京文化格局確定的文化史研究專著。全書從遠古時期北京周邊不同文化板塊與北京文化起源的關系,到秦漢及以后的魏晉十六國北朝北京地區各民族文化整合,再到遼南京、金中都北京成為全國南北文化的交融中心的文化變遷過程進行了系統的概述。作者在北京文化起源及其早期發展歷程中,突出強調北京地區不同文化板塊整合、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化發展特征,具有獨到的學術觀點,是一部頗具新意的北京古代文化史研究成果。
王玲 ·文化史 ·33.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