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這是第一部解讀“無陂不成鎮”現象的文化“史記”。作者以散文的筆觸,既將“無陂不成鎮”放在北緯30。的文明坐標上解讀,結合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交融發展過程,揭示其“楚風豫韻”的文化特征,又從《詩經》《楚辭》《史記》等中華文化經典中,查證“無陂不成鎮”含義的衍變與方言源頭。同時,以考古成果、方志、家乘等多重證據支撐,傳承開新,探尋“無陂不成鎮”的當代價值。真可謂“一頭連著古老的楚魂,一頭通向生機勃勃的現實與未來”。
裴高才 王鳳霞等 ·文化史 ·49.4萬字
何處是江南?言人人殊。這里的江南在近代,偏向于社會變遷和離亂更為顯著的民國;這里的江南在鄉土,立足于鄉民直接照面的基層共同體;這里的江南在世界,在漸趨一體的整體格局中觀照地域社會;這里的江南在日常,著眼于鄉村社會生活的細部。本書以日常諸要素為邏輯依據,首先刻畫江南鄉民的時空坐落,確認其基本生活單元,接著從勞作與生計、日常境遇、人際關系、婚姻生活、休閑方式和民眾觀念諸面相進行橫向的微觀考察,而鄉民生活的改進則偏重于縱向軌跡的勾勒,最后從研究法的角度對社會史的另類史料和思維方式問題進行專門思考。我們以當時人、當地人、當事人的立場體悟鄉民生活的意義,在風土社會與文明世界的關系中展示江南鄉民的日常世界,整合多學科資源以回應社會史的時代和學術關切。
小田 ·地域文化 ·49.2萬字
傳統古村落、古名鎮是星羅棋布的中國農村的縮影,是“鄉愁”的寄寓地,也是新世紀城鎮化建設的出發地。農村的城鎮化推動了社會現代化進程,同時也使傳統鄉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生長在農耕文化土壤上的鄉土民俗文化變成了遙遠的歷史記憶。該書是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碩成果,選擇山西沁河流域、汾河流域、黃河沿岸、長城邊關“三河一關”有代表性的古村鎮作為研究對象,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為古村鎮文化景觀的整體保護與扶貧策略診脈發聲提供學術支持。全書共有五章,每章首先從時代變遷、地域分布的角度總體論述各地域古村鎮的歷史文化與保護現狀,然后選擇具有標志性、典型性的專題深入探討,綜合運用民間文學、文藝美學、民俗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理論進行分析解讀。把個案研究與整體論述相結合,通過古村鎮文化景觀整體保護的“山西經驗”,探索不同類型古村鎮保護的共性問題,使之具有超越個案走向整體的學術意義。
段友文 ·地域文化 ·48.5萬字
為深入推進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迎來講話發表一周年之際,中國社會科學院從院黨組和院內專家學者公開發表的關于講話精神的研究闡釋成果中,遴選一批有代表性的理論文章、學術論文和筆談文章,匯編成《中國社會科學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專題文集》。文集分為上下冊,分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兩個結合’的思想內涵”“文化傳承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五個專題,共收集了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期間正式發表的62篇文章,集中展示了講話發表以來的階段性研究闡釋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編 ·文化事業 ·41.9萬字
《中國越學》是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紹興文理學院越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定期出版物。主要研究領域是江南及兩浙文化、越地文化。本輯是第七輯。大致由中國戲曲史視野中的江南暨越地戲曲研究、越地先賢研究、越地文化史研究三個板塊構成,對越文化進行了深入探究。
潘承玉主編 ·文化研究 ·37.4萬字
美國是一個號稱“坐在車輪上的國家”,其民族的旅行情結在美國文學尤其是20世紀美國小說敘事中得到本體的反映。本書從文學發生學和文化闡釋學的角度,揭示了美國20世紀作家的旅行生平及其在文學創作中的表征,以文本分析的形式探討了美國20世紀各個階層、流派、區域和性別的小說家對旅行的表征以及這種旅行敘事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
田俊武 ·文化研究 ·34.8萬字
陳忠實是當代中國文學大家,《白鹿原》是我國當代長篇小說的一座高峰。在對白鹿原上的兩個家族百年變遷史的描述過程中,陳忠實以小說的形式從文化傳統和家國情懷的視角飽含深情地剖析了民族秘史。本書從歷史地理、社會思潮、經濟社會背景、關學支撐、文學傳統等角度介人,重點分析了典型人物及其經典化歷程,盡可能地再現了作家及其作品的文化傳統和家國、家閌情懷。全書以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和方法為主線,以關學文化傳統為副線,有嚴謹的學術分析和錘煉,有娓娓道來的通俗解讀,有對歷史原貌的自然鋪陳,亦是對作者和陳忠實先生長期交往的理論升華和總結。
張志昌 ·文化研究 ·34.5萬字
這是一部完整敘述北京地區從幽薊遠古文明到遼金時期北京文化格局確定的文化史研究專著。全書從遠古時期北京周邊不同文化板塊與北京文化起源的關系,到秦漢及以后的魏晉十六國北朝北京地區各民族文化整合,再到遼南京、金中都北京成為全國南北文化的交融中心的文化變遷過程進行了系統的概述。作者在北京文化起源及其早期發展歷程中,突出強調北京地區不同文化板塊整合、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化發展特征,具有獨到的學術觀點,是一部頗具新意的北京古代文化史研究成果。
王玲 ·文化史 ·33.4萬字
本書主要從概念辨識、解構他者、文學地理對話、原始思維、宗教內蘊、變態心理、生命傾訴、文學資源等方面,展開莫言和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敘述風格的文學表征和生命生成意義研究,這是一本對中國作家莫言和馬爾克斯創作心理進行的比較研究。
王保中 ·文化研究 ·32.8萬字
為深入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在全所范圍內組織編寫了“新時代文化使命與文學研究”文集。內容主要從文學研究角度,就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中國式現代化等進行理論闡發。此文集的編寫和出版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擴大宣傳和闡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馬克思主義引領文學研究;二是突出中國社會科學院將基礎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相結合、為國家和人民做學問的特點。
劉玉宏主編 ·文化事業 ·32.3萬字
上篇:亙古之理論難題:“中土材料—中土形式”義理脈絡梳理:1.中國古代文化“天人合一”中之心性功能論與體用論——兼論中西文化之本義及比較;2.許慎六書說與中國古代學派形態;——兼論拼音文字與象形文字意含之比較。中篇:中西文化交匯之理論難題:3.近百年中西文化撞擊中之理論難題——兼論五位大師少壯時節之理論突破;4.中國有無哲學和美學——中西哲學與美學轉換的契機與模型。下篇:正本清源之理論難題:5.當前探索“文學思想”之真實及其本源之出路——回到民族文化發生的原點上復活文化生命;6.馬克思美學藝術觀念之索源與求真——“經濟學—哲學—人之主觀形式”三聯式之人文價值與意義。
勞承萬 ·文化交流 ·30.7萬字
本文集匯編了作者的21篇論文,代表了作者在國際諺語學研究方面的貢獻。這些文章從建設諺語學理論、探討社會實踐中的諺語與認同、解析美國的諺語與政治生活、挖掘諺語與日常生活的意義等四個方面系統而完整地介紹了作者在半個世紀里的探索與成果。在理論上,作者基于歐美的宏大文化史,從多學科視角深入探究諺語的起源、傳播與意義,充實了諺語學的理論與方法框架,對構建任何一種語言內的諺語學體系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和研究模式。在方法上,每篇文章都對具體的諺語的起源、歷史演變、傳播、用途、功能與意義等方面進行了詳實的考證與分析,為研究諺語提供了有益樣板。
(美)沃爾夫岡·米德 ·文化研究 ·30.7萬字
本論文集以間文化、泛文學、全媒介為關鍵詞,探討當前文學和文化理論中的重大問題。“間文化”既承認文學的民族性,也認為民族性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概念,而是一個自我呈現旦呈現于他人的交流和對話的概念。“泛文學”要求回到文學的原初狀態,承認其社會性、人民性和能動性,因為文學原本就流淌在生活的血脈之中。“全媒介”是媒介發展的當代現實,媒介無處不在,媒介無所不(替)代(如人工智能),其中的理論意義雖有待更深入的闡發,但一種對媒介研究和美學研究傳統范式進行革新的召喚則是清晰而有力的。
金惠敏 王福民主編 ·文化研究 ·30.6萬字
本書從飲食、喪葬、信仰等方面闡述元代的風俗,展示了元代獨有的基于民族融合的風俗特點,具體而生動的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風貌。
陳高華 ·民俗文化 ·29.5萬字
本書從新媒體時代日本動漫文化全球傳播的現象出發,遵循文化何為、傳播何在、產業何立的思路。內容生產是核心,動漫文化編從日本漫畫緣起、動畫溯源以及個案研究切人分析動漫“是什么”;平臺搭建是關鍵,動漫傳播編從傳播話語系統、平臺注入、受眾解析與效果反饋闡釋其“為什么”能夠實現全球化傳播與二次元用戶聚集;產業啟示是進路,動漫產業編建立在對日、美、韓三大動漫強國的解讀之后,重點論證中國動漫產業該“怎么做”。
方亭 ·文化研究 ·29.2萬字
本書運用母題研究方法,提煉出布洛陀神話最核心的七個母題,重新解讀了其中的壯族歷史文化謎題。在長期田野調查與資料搜集的基礎上,作者對布洛陀形象、神話角色關系建構、神話思維模式與隱喻等進行了深度剖析。書中借鑒比較神話學瑚淪,將布洛陀神話與國內外侗臺語族群神話等進行橫向比較,探索其早期共同敘事、族群記憶與深層文化積淀。
李斯穎 ·民族文化 ·28.7萬字
《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區域文學委員會、重慶師范大學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的連續|生學術輯刊。本輯共分五大板塊:”區域文化與文學理論“區域文化與古代文學研究“區域文化與現當代文學研究”“巴渝文化與文學研究“”紀念溫恕專輯”,收文29篇,是目前此一領域研究成果的最新結集,其作者包括朱壽桐、周曉風、韓魯華等國內知名學者。論者認為,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在理論建構方面,雖有明顯的局限性,但更多的還是展示出豐富多樣的可能性:在關注其空間指向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其時間內涵。對區域文化與文學的內在關系,論者既有宏觀論述,也有個案研究。所論皆有理有據,不乏可圈可點之處。在文學研究’空間轉向”的背景之下,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正在成為一片值得深耕細耘的學術熱土。
周曉風 張全之 袁盛勇主編 ·文化研究 ·28.7萬字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創世神話,追求神圣是各民族先民創造創世神話最深層的心理動機。本書利用豐富的文獻記載和田野調查成果,從天地形成神話、人類起源神話、考驗與洪水神話、文化創制神話、族源神話等方面具體闡釋了我國南方民族在族類神圣性樹立方面的表現。
劉亞虎 ·文化研究 ·28.6萬字
《文化研究》集刊創刊于2000年,至今已出版50期,是國內文化研究領域唯一連續出版的大型集刊。該刊由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聯合主辦,陶東風教授、周憲教授輪流擔任執行主編,胡疆鋒教授、周計武教授擔任副主編。該刊從2008年開始連續入選CSSCI來源集刊,被“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全文收錄。《文化研究》主要以專題形式刊發論文,常設的欄目有記憶研究、空間研究、藝術學研究、聽覺文化研究、跨文化形象學研究等,深度參與推動了相關研究在中國的落地和推進。本輯是《文化研究》第52輯,內容包括偵探小說研究、性別與消費、新媒體文化研究、創傷記憶研究、電影研究及其他論文。
陶東風 周憲主編 ·文化研究 ·28.5萬字
本書是作者從教四十年來所撰寫的科研論文的自選集。作者以傳統文獻作為基礎史料,選擇一些具體學術問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予以論說,嚴謹為學,不發空論,力求對相關學術研究有所裨益。按文章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關于近代漢語及語言學的研究。二是關于宋遼金時代的文化研究。三是關于巴蜀文化學術的研究。
李文澤 ·文化研究 ·28.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