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城市軟實力研究系列》中的一種,是論述城市文化在世界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獨特作用的學術論文合集,主要從理論視野、城市實踐、上海經驗和全球前沿四個方便展開。本書編排合理,內容專業,集合了國內外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設中獨特作用的最新經驗成果,對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上海城市建設,乃至中國的城市建設都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對中國的城市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國際文化研究室 ·各國文化 ·20.7萬字
這是一本以社會計算和社會化媒體為研究對象的論文集,共收錄了來自傳播學、信息科學、營銷學等不同領域的16篇論文。上篇從不不同學科視角綜述社會化媒體研究的現狀,力圖勾勒出其研究發展和路徑。中篇介紹了這個領域的熱門議題。下篇則考察了大學生、科學家等群體的社會化媒體使用以及新興教育方式的社會化媒體特征。
金兼斌主編 ·非遺 ·20.2萬字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按時期、地域、目的、核心人物等條件聚集起的元代書家群體,并分析書法復古觀念在演化與發展過程中群體的作用。元代書法思潮的主流是書法的全面復古,即向魏晉傳統回歸,向二王筆法回歸。元代書法復古觀興起與流變的過程不能歸因于某一個人,而是群體共同推動的結果,書家群體中個體的書法觀念與書法實踐互相作用,最終對元代書風的形成、變革產生重要的影響。
程渤 ·文化研究 ·21.9萬字
本書是作者讀《大學》和《孟子》的心得筆記,是對《大學》和《孟子》逐章逐句的解讀,對原著章句作了比較準確通俗的闡譯。闡譯參照了古今諸多專家學者的注疏和詮釋,作者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和政學修養,深研原著義理,認真思考原著經典的現代價值,著重闡釋了《大學》的“三綱八目”和《孟子》的“性善、仁政民本、盡心養性”的思想,突出“誠意、正心、修身為本,仁政、親民、止于至善。”故本書以“止于至善”為書名,表達了作者對這兩部經典之作深刻體會。
劉家望 ·中國文化 ·20.9萬字
本書從當前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概念和必要性開始論述,繼而介紹信息檢索的基本理論,圖書館的發展歷史及現代化圖書館的利用,全文數據庫、事實和數值型數據庫、工具書和參考型數據庫的利用,綜合利用各類檢索工具查找專題資料的方法,隨后介紹大學生職業培訓及職業信息的檢索、學位論文的撰寫,信息產權的保護等內容。全書內容結構合理,條理清晰,論述簡明。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信息素質教育課程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對信息檢索有興趣的社會公眾的參考書。
譚迺立 ·非遺 ·22萬字
本書從硬件、軟件、網絡和應用等方面對信息安全專業課程及相應知識點進行了介紹。主要內容包括信息安全專業知識體系、信息安全發展史、計算機體系結構與物理安全、計算機網絡與安全、軟件系統安全、數據與數據庫的安全、信息安全威脅、密碼學與認證技術、信息安全防范及信息安全新技術等。另外,也介紹了微機操作、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本書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信息安全學科體系以及課程結構,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本書可作為普通高等學校信息安全專業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為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考資料。
張凱 ·非遺 ·20.1萬字
本書從文學倫理學批評這一獨特視角出發,探討以“基因復制”的新型生命體為題材的科幻作品——克隆人科幻小說中的科技倫理問題,是一次科學與人文的對話。本書的研究對象為歐美和亞洲的十六部經典或暢銷的克隆人科幻小說,以克隆人身份研究為主線,解讀克隆人在三大倫理環境中的倫理身份訴求、倫理選擇、倫理困境、倫理混亂等主要問題,發掘克隆人科幻小說所蘊含的倫理教誨功能及深刻的人文關懷。
郭雯 ·理論 ·21.7萬字
本書旨在從詩歌形體的角度揭示聞一多對新詩建設的貢獻,把聞一多作為新詩形體建設的起點,新詩初期杰出的賦形者。全書以詩歌語言為核心,以詩歌空間為外圍,在揭示聞一多的詩歌語言觀念和詩歌語言模式的基礎上,著重分析聞一多為新詩形體建設所做的探索,大體上包括視覺空間中的線條語言(繪畫美)、聽覺空間中的韻律語言(音樂美)、靜態空間中的造型語言(建筑美)、動態空間中的肢體語言(舞蹈美)、現實空間中的沖突語言(戲劇性)和文本空間中的智性語言(詩性批評)六方面。并結合聞一多詩歌語言與中外詩歌語言傳統的關系,特別探討了聞一多對律詩和商籟體的吸收與轉化。迄今為止,為新詩賦形的任務尚未完成。聞一多的這些努力無疑為后來的新詩建設者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肖學周 ·文化研究 ·21.9萬字
本書選編了作者有關蜀學文獻與人物研究的論文14篇,大體上分成三組,內容涉及張栻、魏了翁、廖平與四川經學。深入研究了相關蜀學人物的著述及學術思想,并對清代四川經學做了總體性論述。以義理與考證相結合為特色,注重實證,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本書選編了作者有關蜀學文獻與人物研究的論文14篇,大體上分成三組,內容涉及張栻、魏了翁、廖平與四川經學。深入研究了相關蜀學人物的著述及學術思想,并對清代四川經學做了總體性論述。以義理與考證相結合為特色,注重實證,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本書選編了作者有關蜀學文獻與人物研究的論文14篇,大體上分成三組,內容涉及張栻、魏了翁、廖平與四川經學。深入研究了相關蜀學人物的著述及學術思想,并對清代四川經學做了總體性論述。以義理與考證相結合為特色,注重實證,內容豐富,資料翔實。
楊世文 ·理論 ·24.8萬字
本書系統闡述了中華傳統美德的主要特征、歷史演變及其時代境遇,重點研究了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發展、現代轉換,并提出了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繼承轉化的實踐進路。中國文化是德性主義文化,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新時代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不可能建立在文化沙漠之上,對待中華傳統美德既要在揚棄中繼承,又需在繼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意識形態安全的角度,對待中華傳統美德應持有正確態度,在繼承中謹防復古論,在批判中謹防虛無論,這是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的認識基礎,也是中華傳統美德歷史境遇帶給我們的深刻反思。
閆詠梅 ·中國文化 ·24.6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以當代英國戲劇中8位劇作家16部作品為研究對象,從當代改寫理論的角度,對戰后英國戲劇中的莎士比亞進行研究,以探討“后現代”文化背景下莎士比亞在當代英國戲劇乃至當代西方文化中的獨特存在。論述莎士比亞在戰后英國戲劇中的獨特存在:在“后現代”文化背景下,一方面,透過戰后英國劇作家之筆,莎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顛覆;但另一方面,莎劇意義也在被“重寫”中獲得空前的延伸,成為一種“不在場”的存在。從四個方面:與莎氏的批判性對話、“誰寫了莎士比亞?”、莎氏遺風的演繹、“2016:莎士比亞400”:研究莎氏在戰后英國戲劇中的各種呈現。“再寫”是莎劇在當下時代中的另一種詩學存在。
陳紅薇 ·文化研究 ·21.6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身份與認同理論、全球化身份認同:一種新的視角拓展中心主義的內徑:重新解讀認同、向身份方陣理論邁進——建構動態文化身份框架的設想、全球化語境下跨文化認同的建構、文化、語言與認同、跨文化交際巡禮。
任裕海 ·文化研究 ·21.2萬字
本書專題一“審美代溝與大眾文化”,聚焦審美代溝的概念、審美話語權的代際爭奪、新媒體環境下的審美代溝微觀現象、建構跨代際文化認同和價值共識的可能性等問題;專題二“城市空間研究”,則持續關注與城市建筑、歷史書寫、文化建構有關的研究,闡釋中國城市空間意義的生產與再創造,從文化政治角度豐富、深化讀者對于城市的感知與理解;專題三“跨文化形象學”,則集中關注一國作家對于異國形象的書寫和塑造;其他論文還有對當代中國電影文化的研究、對學術資本主義現象的批判等。
陶東風 周憲主編 ·理論 ·23.2萬字
近年來,語文教學“門派林立”,各家觀點雖有抵觸存在,但亦能相互補充。這種現象也反映出“語文”的本質:既是工具的,又是人文的;既是現實的,又是的詩意的;既是生活的,又是理論的……語文就是在這種“自由”與“束縛”的矛盾沖突中“共生”的。如何實現這種“共生”價值的最大化?本書作者認為架構出“立體語文”或許能實現這一目的。本書是作者有關語文教育的一些思考文章的結集。
陸云鵬 ·文化研究 ·21.2萬字
《詩經與楚簡類詩經類文獻研究》,是姚小鷗關于《詩經》及楚簡《詩經》類文獻研究的文集。本書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有關傳世本《詩經》的研究。由于作者《詩經三頌與先秦禮樂文獻的演變》一書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所以本文集主要是有關國風和大小雅的文章。其二是楚簡《詩經》類文獻研究。近年來,出土文獻中多有《詩經》類文獻或與《詩經》學史密切相關的文獻披露。如《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中的相關材料,這些都是研究《詩經》的珍貴新材料。作者三十多年來致力于《詩經》研究,所發表《詩經》研究論文,內容涉及《詩經》本體與《詩經》學史,在學界有廣泛影響。近二十年來,作者著重于出土文獻(主要是楚簡《詩經》類文獻)的研究。本書將作者數十年來的相關文章結集出版,對《詩經》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姚小鷗 ·文化研究 ·22.6萬字
本書分為四卷,共四十九講,另有各種附表。內容涉及廣泛,主要論述有:法國文化的特征、五至八世紀高盧的行政組織、社會狀況、異教和基督教的文學、關于靈魂性質的討論、日爾曼人對歐洲文化的影響、日爾曼入侵后的高盧狀況、中世紀的羅馬法律和各蠻族法典的性質等。
(法)基佐 ·各國文化 ·21.6萬字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加快了構筑文化戰略的步伐,通過制定和發布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形成了具有鮮明日本特色的文化戰略。日本文化戰略內涵豐富,包括文化振興戰略、文化產業戰略和文化外資戰略,其獨特的三位一體結構,發揮出了明顯的相乘效應。文化戰略作為日本國家戰略的重要一環,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日本在推進文化戰略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機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效果。本書期望通過對21世紀初期日本文化戰略的探討,為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某種有益的借鑒。
崔世廣主編 ·文化史 ·23.9萬字
本書分為新聞傳播史論、媒體與社會、國際傳播與文化軟實力、國際視野四個部分。書中所展示的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界的優秀學者的一流學術成果,既回應了新媒體時代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全新問題,也體現了學者們回歸學科本身,對既有的理論、理念、原則、方法進行的檢視與反思。書中內容涉及范圍廣,對于推動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意義重大。
程曼麗 ·非遺 ·21.4萬字
本書主要從文化社會學視角,兼及哲學、美學、藝術學、教育學及腦科學的視域,對游戲理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主要包括游戲理論興起的背景,游戲理論概述,中西方游戲理論思想,游戲精神與形態,游戲理論與當代文化等內容。全面地論述了游戲對文化的深刻影響,生動地闡釋了游戲對文化發展的重要價值。
周紅路 ·各國文化 ·22.9萬字
本書是站在陽明心學的立場上,對《論語》做出了深層解讀,對《論語》中的每一條語錄進行注釋、翻譯和問答。本書的精華在問答部分。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幫助讀者在弄懂《論語》語錄的字面意思以后,還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深意。《論語》被稱為中國人的《圣經》,受到國人的推崇。但是,由于文字障礙和思想隔閡,社會一般讀者閱讀《論語》有畏難情緒。本書是為這類讀者服務。本書稿解讀《論語》不掉書袋,用簡潔明白的語言,將古代經典與現實生活進行互詮。讓更多的人喜歡優秀傳統文化,愿意來閱讀經典,能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王陽明心學,賦予我們社會以正能量。
張實龍等 ·中國文化 ·23.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