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由著名作家阿蘭·馬邦庫在法蘭西公學院的講稿整理而成,涉及非洲的文學寫作、文化甚至政治視野等多個方面。“黑人性”并不僅僅是黑人之間的事,更是一種重新思考黑人人文主義精神的方式。從黑暗走向光明,非洲經歷了漫長的斗爭,這八堂課表達了作者對非洲文化與全球文化和平相處的強烈渴望。本書也是一份綜合性指南,讓我們擺脫那些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其他誤解,擺脫西方殖民話語轉述,重新認識真正的非洲。
(法)阿蘭·馬邦庫 ·各國文化 ·9.8萬字
有趣的故事與豐富的內涵。了解中國,看清自我。掌握歷史,洞悉未來。每個人的名字中,都蘊含著專屬自己的秘密,我們生活的中華大地也是如此。你無數次接觸的地名,有的蘊藏數千年的歷史,有的包含代代相傳的記憶。地名故事里,講述的是真正的“穿越”。每個故事或許你都曾聽過,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本有趣的書能讓你深入其間,豁然開朗。本書聚焦中國地名文化,從中國國號傳承、歷史上的地名故事講起,將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積淀的地名文化娓娓道來。全書分上、中、下三編,其中上編主講中國國號的由來及傳承,中編講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地名,下編則講那些常識中的地名的由來。通過本書你可以了解到:神州赤縣、華夏九州,周秦漢唐、宋元明清與“中國”是什么關系?黃帝陵、關中、烏衣巷、長安坊市、瑯琊……一個個地名又蘊含哪些中國故事?名山大川、五湖四海、行政區劃常識中有怎樣的不尋常?
胡阿祥 ·中國文化 ·17.8萬字
本書是研究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景觀建設問題的綜合性著作,主要內容包括:文化符號與文化行為、文化遺產的產生與構成、文化遺產的價值、文化遺產保護、文化景觀及文化景觀價值、文化景觀的規劃與設計、文化景觀的工程建設、文化景觀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文化行文與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發展的公共政策、文化遺產和文化產業的未來等方面。通過較為詳盡和專業的分析,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景觀建設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參考,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李永東等 ·文化產業 ·12.5萬字
本書作者出于對自身唐人街經歷的探尋,前往五個不同的著名唐人街,采訪了生活在這里的眾多華人。這五個唐人街,各具特色:舊金山唐人街歷史最久、紐約唐人街規模最大、洛杉磯唐人街是好萊塢地標之一、檀香山唐人街擁有最多元族裔、拉斯維加斯唐人街位于購物中心內……作者講述了五個唐人街的異同、唐人街所受到的歧視、艱苦的生活與工作環境、唐人街百年來的演變,揭開了在唐人街這個充滿活力的縮影背后,深藏其中的華人的生命力與文化底蘊。
(美)徐靈鳳 ·文化史 ·13.4萬字
楊青湖是一位在網絡直播興起后,積極投身于互聯網大潮的傳統手工藝從業者。他伴隨著手工藝行業的發展,經歷了幾次轉型——從實體經營到電商平臺再到能直接觸達受眾的直播帶貨,他在其中嗅到了商機,也領悟到了自己要肩負的使命——做傳統工藝的文化的傳播者,在新形勢下找到盤活民藝的出路。作為傳統工藝文化傳播的踐行者,老楊從自身實踐出發,探討互聯網時代民藝面臨的生存環境和發展前景,為民藝擁抱新的傳播方式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樣本。
楊青湖 ·文化評述 ·7.1萬字
本書從活躍在兩次大戰間的一批科學、哲學界知識分子們形成的“維也納學圈”切入,勾勒了前后約70年的相關“硬文化”興衰嬗變,既涉及我們熟知的羅素、弗洛伊德、維特根斯坦、哥德爾、波普爾、包豪斯,更有紐拉特、卡爾納普等樞紐性人物……他們一起點亮的舊大陸文化盛焰已在時代風雨中熄為余燼,四散的星火是否已然燎原?這幅宏大畫卷不但覆蓋歐美,包含科學與文藝的新氣象,更有風云驟變,以及戰后新哲學的硬核……性格決定命運,也與個人文化觀暗暗相連。其中頗具象征意義的人物,也許就是溫良的豪門學術明星石里克,唯一一個被無端刺殺的人。
(英)大衛·埃德蒙茲 ·文化史 ·19.7萬字
林洪所寫的《山家清供》是一本富有文學韻味和醫學養生知識的飲食筆記。全書分上下兩卷,共104則食譜。所謂“山家清供”,是指山野人家待客時所用的清淡田蔬。作者以此作為書名,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他對清淡菜蔬由衷的推崇與喜愛之情,也體現了其追求“清”“雅”的飲食美學思想。這本書是讀者了解傳統飲食文化與生活美學的佳作。
(宋)林洪 ·隨筆 ·2.6萬字
《茶經》是古典、純正的茶學知識集錦。成書于至德、乾元前后。全書3卷,分10篇。書中論述茶的性狀、品質、產地、采制、烹飲方法及用具等,是中國第一部關于茶的專門著作。在《茶經》中,陸羽繼承和總結唐代及唐以前茶文化,創造性地提出了“煎茶法”。他制定系統的茶事規范,制作以“二十四器”為代表的茶具、茶器,并通過實地尋訪茶葉產地,為我們繪制出了相對完整的唐代茶葉產區圖。陸羽因其著《茶經》、開茶學的歷史功績,以及以“精行儉德”為核心的茶道精神,成為對傳統文化中詩意棲居的精彩解讀。
陸羽 ·中國文化 ·1.5萬字
本書被認為是李宗吾的扛鼎之作,這些文字在成都《華西日報》,連載發表,以后同名結集單獨成書。書中先談老子與程明道,再述宋儒與蜀學,主要包括儒門易學、道教學派、佛學禪宗與川蜀文化的關系、淵源及影響,接著闡釋宋儒之道統,最后指出中西文化之融合是學術發展總趨勢。李宗吾是中國近現代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為中國現代思想所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貢獻。
李宗吾 ·隨筆 ·5萬字
林語堂、梁實秋等人認為,李宗吾在文化史尤其是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僭越性。本書是李宗吾的隨筆作品,編者為其添加了目錄,以方便閱讀。李宗吾在書中闡述了個人思想的中心點,分析了中國的“心理戰爭”為何是最高等的戰術,也論述了中國人的學問研究等問題。書中末尾附加了李宗吾的經典文字《我對于圣人之懷疑》。語句簡潔有力,內容思想深刻,在今天讀來仍讓人回味無窮。
李宗吾 ·隨筆 ·3.7萬字
“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位列開門七件事之一,既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又在文人墨客筆下逸興遄飛。本書由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聯手凌云嵐博士合編,精選周作人、林語堂、汪曾祺、唐魯孫、黃裳、董橋、葛兆光等中國現當代54位作家、學者的隨筆、散文共70題。內分四輯:輯一“茶雅”,閑情雅致,泛談歷史與文化;輯二“茶俗”,縱覽江山,品味各地風俗人情;輯三“茶話”,知茶論事,意在生活點滴體悟;輯四“茶事”,尋常人生,更多逸聞趣事。對茶賦文,蕭散沖淡之中,流露出幾多人生況味;精致細微之下,蘊藏著如許文化精義。茶味醇厚,文辭雋永,兩相激蕩,讀來令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編者堅信“日用起居以及飲食男女中,蘊藏著大智慧、好文章”,進而斷言,“卸下盔甲,抖落塵埃,清茶一壺,知己三兩,于剎那間體會永恒,此乃生活的藝術,也是文章的真諦”。
陳平原 凌云嵐 ·隨筆 ·18萬字
這是有書癖的人,講述自己或別人買書的故事:有的是收藏“癖”,在版本、版次上頗有所得;有的是興趣所至,在某幾類上收獲頗豐;有的是隨心所欲,只要喜歡就是好的,更有囊中羞澀者,立讀于書鋪、書攤。終日不愿離去……書癡與書賈,誰也離不開誰,又常常斗智斗勇;但買的又沒有賣的“精”,給書癡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自己的微少的“優勝紀略”,就是許多精明而又富人情味的書店老板和伙計,被他們稱之為書友,甚至當作老師。許多文人學者,是在書攤攤主或書店老板的關照下,與書結下不解之緣的。書癡幾乎都是“窮人”,但其富有又是令人咋舌的:他們往往學富五車,收藏甚豐,然而,卻往往因此舉債度日,生活窘迫。因此,舊書店、舊書攤就成了他們的樂園。幾經周折,在舊書攤里淘到心儀已久而價錢又公道的書,那喜悅便躍然紙上……
范用 ·隨筆 ·14.1萬字
本書屬于北大文產院“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智庫叢書”項目圖書,作者從撫州市的地方文化入手,結合國際與國內前沿全域旅游與文旅融合發展經驗,研究當地文旅產業與文創產品的開發模式,并探索當地文化符號與旅游配套設施的結合方式,進而通過對文旅融合理論、融媒營銷創新、文旅體驗升級、文旅IP開發、文旅服務優化、文旅符號傳播、文旅產業架構等問題的深度探討,推動撫州市的全域旅游發展。
白曉晴 ·文化產業 ·18.8萬字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江南文化,以獨特的魅力,以意義非凡的過往,以開放、包容的方式打開在歷史之中。嘉興作為27座中心城市,在江南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古鎮文化作為江南文化的證據和落腳點,我們重溫它,記錄下那些值得保留的東西,更是為了了解這片江南土地,只有建立在了解之上的鐘情,才是真正的熱愛,也才能更好地發揮它在新時期的典范作用。《江鄉最好是分湖:走讀長三角古鎮》一書,以嘉興為出發點,走讀長三角區域內二十九個古鎮,個別文章已經公開發表在《嘉興日報》等報刊,全書20萬字,配有多幅古鎮圖片。
張嫣 ·地域文化 ·15.6萬字
作者在日本留學、工作的31年中,有機會接觸到上至首相、下至平民的立體的日本社會和各種階層的日本人,發現日本人的做事方式與思維方式與外國人不太一樣。這“不一樣”,體現在時間觀念、曖昧文化、伙伴意識、待客之道等諸多方面。而正因為這些不同,也使得不少人難以理解日本人做事的習慣與規矩。《日本人的性格》通過一個個故事來詮釋日本人內斂、從眾、忠誠、謹慎、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思維與行為準則的內涵,希望能夠讓讀者朋友們更好地了解日本人的做事方式,了解日本的風土人情,知道如何與日本人、日本社會打好交道。
徐靜波 ·隨筆 ·15.8萬字
中國生命的學問,從來就緊扣著體會與實踐,務求當下之對應。《論語》之所以迷人,也正因那里頭的生命對應,處處鮮活。薛仁明談孔子,對應書名,講的是個“喜”字,如實對應,又隨緣歡喜。《孔子隨喜》,談的是兩千五百年前的孔門話語,對應的則是這個時代。《論語》是既往,更是當下。《孔子隨喜》是薛仁明代表作,此次由中華書局進行增訂出版,本書力圖將古往今來對孔子抽象而遙遠的宏大敘述,融入個人情感,轉變為具體而真實的細微解讀,為當代讀者還原一位可親可敬、生機活潑,極尋常而又極不尋常的歷史人物。
薛仁明 ·文化研究 ·11.7萬字
本書既可以成為文化傳承的部分內容,也可以成為指導文化傳承實踐的“手冊”。
劉文靈 ·文化研究 ·10.2萬字
本刊研究經典文本,總結經學成就,發掘經典價值,揭示圣賢秘旨,以為認識歷史、改造現實服務。本刊實施“開明辦刊,開放辦刊;百家經典,兼容并包;學術融通,互動互鑒”的辦刊方針,倡導學術民主,討論自由,因經明道,弘道興學。
項楚等主編 ·文化研究 ·10.5萬字
一份嗅覺歷史文化調查檔案,一本富有詩意的氣味百科全書,一份氣味探索者的香水選購指南。在倫敦可持續遺產研究所的實驗室里,科學家們正試圖建立一個集體嗅覺體驗的“有意識的檔案”——氣味記憶的博物館,為了保護那些具有歷史價值的東西,并在未來能夠回憶起它們。基于這個想法,作者羅伯塔·戴安娜從嗅覺歷史文化調查開始,寫下了《氣味博物館》。她收集了38種氣味,并調查了每種氣味的來源,深挖了它們與文學文化聯系及其在香水中的應用,其中有大海的氣味、雨后泥土的氣味、剛割過的青草的氣味,童年的氣味——削過的鉛筆、馬戲團、馬路上的瀝青……這些人們最熟悉的氣味,在作者包羅萬象且充滿詩意的敘述中,具備了喚醒記憶的獨特能力。
(意)羅伯塔·戴安娜 ·文化史 ·9.7萬字
《中國之美》是魯迅文學獎得主,寧夏文聯主席、作協主席郭文斌先生的最新散文隨筆集。《中國之美》對中華文化的思考具有理論性、美文性、時代性、價值感,作者結合為央視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任文字統籌、撰稿、策劃和二十余年來對中華傳統精神的文學實踐,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的發展,用文學筆法講述了中華歷史、地理、文化的天地之美、整體之美、功能之美,指出中華文化是現代人的幸福之根、興家之本,也是人類的大同之基,永續之路,中華民族因其特有的人文審美性而永葆生機。
郭文斌 ·隨筆 ·13.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