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鬼神文化》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本書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注入了時代精神。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
金開誠 ·中國文化 ·2.8萬字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偶像。他可以是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個人、一份報紙或者一所大學,等等。作為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他承載了過重的道德化精神的分量,在歷史、文化與道德的場域中充滿張力,并在大眾傳媒的合力策劃中被推上歷史文化的頂峰。我們只是懷抱著一個簡單的信念:時代所給予的道德光環必然得接受時代的嚴正評判。在這個信念下,每一個人都可以堅強地說:“我不害怕你們剝我的皮,因為那下面,都是鮮紅的血肉。”
傅國涌 ·文化評述 ·15.6萬字
《易經》向來被稱為“諸經之首”,是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源頭。《易傳》對《易經》經文進行了創造性的闡述和發揮,是理解《易經》的關鍵。《毓老師說易傳》以1994年至1998年間毓老師在奉元書院講述《易傳》的內容為主,亦有2000年后補充的內容。毓老師說,讀《易傳》可以培養解決問題的智慧。他強調,《易》為智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智慧產物,不是迷信。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 ·中國文化 ·16.6萬字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文明大廈的主要基干,是推動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說中國古代文明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便是綴滿枝頭的奇花異果,為中國古代文明增添斑斕的色彩和濃郁的芳香,又為世界科學技術園地增添了盎然生機。這是自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以來,中外許多學者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認真的研究之后,為我們描繪的一幅真切可信的景象。
張明 于井堯編著 ·文化史 ·16.8萬字
《中國人的智慧》以易懂的語言,闡釋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基本包含中國原典精髓。看完本書,中國智慧的精華也便算走馬觀花地瀏覽了一遍。
易中天 ·隨筆 ·12.7萬字
中國人喜飲酒,有事沒事喝兩盅,家里來了客,有朋自遠方來,都不免要備上一壺好酒,推杯換盞一番,似乎不喝酒就不算吃飯,不喝酒就不能盡地主之誼,不喝酒就不能盡興。于是,酒成了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飲酒行令好處多,可以調節氣氛、增進交流,雕俗共賞、老少皆宜,陶冶性情、激發才智。從詩到小說,酒令無處不在,為文學色彩拓寬了體裁,人們可以通過一些文學作品朱領略酒令文化的魅力。
古往今來的大師們,其人格風范影響著代代國人。在他們身上,體現著中國人的人文修養。如今,傳統文化精神日漸復蘇,與此同時大師的身影日益鮮明;今天,也許你無緣與他們在同一個時代,但大師們的修養智慧和成功經驗同樣可拿來分享,為成長成功助力。強大的物質包裹不住內心的空虛,被現代人遺棄的修養和信仰,正是一個人的真正的歸屬。《大師修養課》基于傳統,從修德、修才、修業、修心、為人處事、戀愛婚姻、朋友、藝術地生活、人生的價值等幾方面,再現大師的修養風采,以啟迪今人。
金鴻儒 ·中國文化 ·11.5萬字
《拉·封丹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詩體寓言集,是繼《伊索寓言》之后,又一部經典寓言名著。拉·封丹的寓言大多取材于古希臘、羅馬和古印度的寓言,以及中世紀和17世紀的民間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貴族、教士、法官、商人、醫生和農民等典型形象,涉及各個階層和行業,深刻描繪了人間百態,因此是一面生動反映17世紀法國社會生活的鏡子。一位法國作家曾打過這樣一個美麗的比喻:“拉·封丹的寓言像一籃櫻桃,如果我們要最美的,籃子就空了。”
(法)拉·封丹 ·民族文化 ·7.9萬字
我們的語言文字都是傳統的饋贈,喪失了文化傳統,我們就會“無話可說”。從秦漢到今天,我們有兩千多年的漢字文化積累,其中許多聰明才智的展現、悲歡離合的體會,都能豐富我們自身的生命追求。鄭培凱是香港著名學者,多年在香港組織學術活動、策劃通識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衰承變有深入的認識。在本書中,他從文字、詩詞、繪畫、昆曲入手,在語言、藝術的細微之處,讓讀者了解中國的文史傳統,旨在喚回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內容也許龐雜,但真要追索起來,這本書只有一個不變的主題,即古往今來的“雅言”與“俗語”。如果說文字真的有“雅”“俗”之分,追根結底,也都是倉頡惹的禍。
鄭培凱 ·隨筆 ·10.3萬字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后,一些基本的人情風俗就產生了。我們今天雖然知道見面握手是一種禮貌,結婚時要遵守種種禮儀,以及全國各地的風俗迥然有別,不懂地方風俗的人甚至還會鬧出笑話來,人情風俗是經過長時間的文化積累和沉淀才逐漸形成的,那么誰又是這些風俗的創始者呢?不要著急,謎底就將在本書中一一為你揭曉。
王二編著 ·民俗文化 ·10.1萬字
歐洲常識,解讀了歷史籠罩下的歐洲文明,重溫了繁華落盡后的美麗芳容;賞析了建筑奇跡,講述了千古傳奇;追溯了文明之源,尋找了遠古記憶。本書從地理、風俗物產、歷史、旅游、政治、經濟、軍事、人文、社會等12個方面,分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以通俗易懂、由淺入深的文字詳盡盤點了關于歐洲方方面面的百科知識,呈現出一個獨具性格的歐洲以及不斷發展變化中的歐洲。藉由此書,讓讀者對歐洲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還為讀者提供了歐洲旅行、留學等基本的常識和實用知識。同時,更希望本書所拋之磚,能夠引出讀者對于歐洲性格的理解之玉。
呂夏喬編著 ·各國文化 ·15.3萬字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先秦時期老子的作品。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故后人合而稱之為《道德經》。全文約五千字,文字簡練,晦澀難懂。近代古文家葉玉麟先生為《道德經》作注,出版《白話譯解老子道德經》,通俗易懂、可讀性強,是釋讀國學經典的典范,當時受到歡迎,可惜后來湮沒無聞。本書對該書重新出版,對內容做了一些校正,以適合當下普通讀者的閱讀需要。
老子 ·中國文化 ·3.5萬字
從最微觀到最宏觀,飲食串起了最可感的個體肉身與最抽象的文化網絡。假如食物注定要被人吃掉,假如食物真是一種藝術,那么我們欣賞這種藝術的唯一方式便是毀滅它。我們有時候會用“干掉”去形容進食,比如說“干掉一碗面”,“把整桌菜干掉”;那個“干”字正正是最粗暴的破壞。形容一頓吃完的飯,我們會說那場面真是“狼藉”;這豈不是一樁慘案的遺留現場?只有透過吃的動作,我們才能完整體驗食物之美,才能領會食物作為一種藝術的精髓。可是吃的動作同時也就是一種破壞、吞沒與消化。食物一生的高潮在于它的死亡,不消滅食物,我們就無從欣賞食物。飲食藝術乃是一種關于毀滅和敗亡的殘酷的黑色藝術;最美的剎那,就是崩解朽壞的一刻。
梁文道 ·隨筆 ·12.2萬字
優良的家風,一定是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和實踐,在無數經歷中總結的適合這個家庭的寶貴經驗,是在大風大浪中沉淀下來的教育結晶,這種無聲的教誨、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是流淌在家庭身體中的血液,是一個家庭的靈魂,他可以規范個人的成長道路,更能夠成就家庭的進步與發展。
張頤武 ·中國文化 ·8.7萬字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它是中國漢民族的文化瑰寶。本書介紹了一些名人寫的對聯,以及處世格言。
蕭黃編著 ·民俗文化 ·3.1萬字
中國人歷來愛熱鬧,節慶禮宴都要舉辦儀式。如今,各種宴會酒席、商務聚會中,致辭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頭戲。你還在為當眾講話語無倫次而煩惱嗎?你還在為尋找合適的賀詞而手忙腳亂嗎?你還在為自己拙劣的口才而沮喪嗎?《最新慶典賀辭大全》(作者李貌)可以讓你走出困境!《最新慶典賀辭大全》中介紹的適用于各種場合的經典賀辭,能讓你將錦詞妙語、華麗詞章信手拈來,使你縱橫宴會慶典游刃有余!
李貌 ·中國文化 ·14.9萬字
敦煌定若遠,一信動經年。要真正理解中國,認識中國,特別是中國古代藝術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來,對于普羅大眾來說,敦煌以及其背后的歷史似乎遙不可及。但實際上,敦煌不僅屬于學界,更屬于我們每一個人,要“繼續敦煌”,實有必要讓敦煌走出學界,走進大眾。2010年和2013年,《生活》雜志的采編團隊幾次前往敦煌、蘭州等地,對幾代“敦煌人”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訪。這本書是4年多追蹤歷程的結集,將呈現一場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與一個(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國與數十載人生的相遇。莫高窟與她的守望者們,在荒漠中相互召喚并彼此守候。他們的守護延長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們也找到自我,找到藝術、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敦煌:眾人受到召喚》為四色圖文書,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貴圖片,又有《生活》攝影師實地拍攝的圖片,精美、大氣、有意境,富含人文張力和表現力。
《生活月刊》編著 ·隨筆 ·15.2萬字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詹姆斯·喬治·弗雷澤的《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TheGoldenBough:aStudyinMagicandReligion)是一部嚴肅的研究原始信仰和巫術活動的人類學著作。原書共十二卷本,搜集了豐富的資料,被稱為“人類學的百科全書”。他的夫人麗莉·弗雷澤從十二卷本《金枝》摘取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優美的文字編寫成這部老少咸宜的通俗讀本《金葉:來自金枝的故事》。其中不少精彩的故事未被通行的一卷本《金枝》收錄。本書插圖由英國著名插畫家H.M.布洛克(HenryMatthewBrock,1875—1960)繪制。
(英)J.G.弗雷澤 ·各國文化 ·10.8萬字
在古老傳說中探尋奧秘,從傳奇故事里參透玄機。不管是預測未來,還是回顧過往,古人的智慧總是令人驚嘆,他們從風水、八卦、星象、夢境……這些看似毫無關系的細枝末節中尋找上天留下的提示,譜寫了一曲曲神秘文化的華麗樂章。而那些神秘久遠的仙境傳說、鬼神文化、巫術以及精靈,更是神秘文化折射出的一道道七彩霓虹,在人類歷史上大放異彩。
霍晨昕編著 ·神秘文化 ·11.9萬字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并成為繼《詩經》以后,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
屈原 ·中國文化 ·18.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