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對當下互聯網上的網絡社交、網絡動漫、網絡游戲、網絡文學、Cosplay、拍客、譯客、影客、聲客、極客、星座、劇迷、網絡流行語、網絡涂鴉和表情、網絡原創音樂、耽美、女性購物十七種青少年流行文化進行深入研究,結合全國性問卷調查和多種質性研究,比較全面地探討了新媒介語境下中國新一代青少年所形成的特殊的新文化形態及其實踐意義。
馬中紅 楊長征主編 陳霖 李廣文副主編 ·文化研究 ·31.1萬字
《流行體系》是貫穿巴特前后期思想、具有轉折上獨特地位的著作,而且從研究(1957—1963年)到出版(1967年)歷時十年。它強調以符號學理論為背景的建構方法,把流行服裝雜志作為一種書寫的服裝語言來分析,由此解答了流行體系既是不斷變異又是永恒回歸的雙重個性,并且認為服裝作為交流工具,我們的穿著方式是根據我們時代的慣例表達我們對于自己想要成為何種人所懷的希望。羅蘭·巴特的《流行體系》,相當詳盡地詮釋了這個時裝體系中的流行神話。對有意制造或有意破解流行神話的讀者,不僅可在《流行體系》中找到用之不竭的新觀念,并可借由《流行體系》的閱讀進程,探索當代思想大師的獨特創建,以及當前世界學術、思想的多元風貌。
(法)羅蘭·巴特 ·理論 ·19.5萬字
本書匯總了2019年間巖畫研究成果,同時,收錄了一些巖畫學界眾多專家、學者對自己研究生涯的回憶隨筆性文章,是了解巖畫界動態的窗口。本書共分為:探索與研究、發現、保護、鉤沉、視野、信息等內容。作品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
寧夏巖畫研究中心 ·文化研究 ·15.7萬字
本書為袁行霈先生主編、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主辦之輯刊,每年兩卷,此為第48卷。本期共收錄相關領域論文十余篇,涵蓋經學、歷史、文學、哲學等各領域,所收錄論文均經過編委會及外審專家嚴格地審定,為各自領域內之佼佼者。
袁行霈主編 ·文化研究 ·33.5萬字
廣州,一座當之無愧的國際化大都市,有著數千年商業文化的沉淀,坐擁世界名港,匯聚全球時尚。一處普通的街頭,或許站著數個國籍的旅人,這是廣州的包容;一座古老的騎樓,或許住著一位南越的后人,這是廣州的堅守。左手一杯涼茶,右手一本《廣州城事繪》,你可以到小蠻腰(廣州塔)上看珠江東流,去上下九吃遍一條街的美食,到黃埔軍校一睹往日軍容,去高第街給全家買上一整年的衣服……作者用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一張張走心的繪畫,讓你吃喝玩樂可以很文藝,衣食住行可以很浪漫,讓所有人通過這本書,知道更過“廣州故事”。《廣州城事繪》,是青島小哥馬達打造了“手繪中國”這個項目又一力作,它是旅游手冊,也是城市簡史,它輕松快樂地展現著一座城市的曼妙,訴說著一座城的文化與歷史。
馬達 ·地域文化 ·6.5萬字
本書是一部有關魯迅研究的文章合集,分為“史料鉤沉”“文藏擷英”“同代交往”“學術探究”四部分,圍繞魯迅的文學創作、藝術倡導、中外文化交流、同時代人物交往、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保存和發展等方面,從還原魯迅本身生活到還原魯迅所生活的社會,立體地展示了這位中國現代文學巨匠魯迅的成長、創作、成就、影響等,從不同角度展現魯迅的精神思想、言談舉止及在中外的影響力,也反映了作者在文物史料整理研究、魯迅生平和作品研究等方面的學術成果。
樂融 ·文化研究 ·20.9萬字
公元200年—公元900年,是文化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歐洲文藝復興讓人開始覺醒,中國歷史上,也有過類似的文藝復興。本書從儒林、美學、詩歌、藝術四個層面講述漢末至宋代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的儒林里,西漢末年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劉歆,以古文經學掀起了儒家文藝復興運動,成為儒學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他一個人的文藝復興,影響了一個時代的命運。魏晉時期,文藝復興的審美風潮從清議轉向清談,魏晉人以老莊為榜樣,從政治優先的經學轉入審美優先的玄學,從名教回歸自然,君子英雄主義式微,亂世英雄美學開啟,人與山川相映發。中國的文藝復興還要格律化。唐朝以詩賦取士,使有唐一代成為唐詩的江山。唐詩江山從宮體詩走來,在宮體詩里完成了格律化。宮體詩變革,格律化的山水詩誕生,邊塞詩領唱,最終走向宇宙意識。中國文藝復興帶來的自由適合藝術的蓬勃生長。有宋一代,藝術上最閃耀的便是中國山水畫的興起,尤其水墨山水的興起,成為宋代中國文藝復興的標志,而市井風情畫則描繪了宋代文藝復興的社會新樣式。文藝復興需要巨人,也產生巨人。在歷史轉折的關頭,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中,這些思想、藝術、科學領域的巨人照亮了文化中國。
李冬君 劉剛 ·文化史 ·22萬字
本書薈萃范曾先生近年來對中國生肖文化的研究成果。作者或用訓詁之法詳察天干地支的起源與演變,稽考陳說,撥云驅霧;或以優美之筆道說人類與眾生和諧共處之大義,詼諧自然,妙趣天成。時而款款敘事,時而嚴謹考證,時而闊論雜談,時而優雅抒情,詩詞歌賦,論文寫畫,豐富的藝術形態展現了文化大家的學問修養和他回歸自然的仁愛之心。
范曾 ·中國文化 ·2.9萬字
順德有大量與龍有關的故事流傳,城鎮與村莊中與龍有關的地名仍在使用中。但似乎“飛龍已乘黃鶴去”,如今卻不見龍跡龍影。尋龍之旅是從順德出發的,卻并不局限于順德,而是將視野延伸到整個珠三角地區。然而作者所想要尋找的“龍”,卻不是傳說中已消隱不見的神奇生物,而是當地社會常見的對龍的模擬——龍舟。圍繞著龍舟,有許多故事和內容可以展開,作者對其進行一番全方位的掃描與透視,從各個方面呈現它的魅力。
陳東主編 ·地域文化 ·8.6萬字
青銅峽巖畫是賀蘭山巖畫的一部分,從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到現在,對其研究調查從未停歇。《青銅峽巖畫》就青銅峽巖畫的發現與分布、調查研究方法、題材與內容、制作方法等方面,對青銅峽巖畫進行了詳細記錄,并就四眼井巖畫、車汪溝巖畫、盧溝湖巖畫、口子門溝巖畫、砂石梁子山巖畫做了大量圖錄,通過巖畫拓片和線描圖生動再現了青銅峽巖畫的原貌。
王固生 ·地域文化 ·5.2萬字
廣西是我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省區之一,擁有獨特的自然風貌和多樣的珍貴物種。《品牌廣西·國家自然保護區卷》全面地介紹了廣西的自然品牌,分為四輯:“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圖文并茂地介紹了這些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區內珍貴的動植物物種,展現廣西獨特的自然山水之美。
本書編寫組 ·地域文化 ·8.4萬字
匯集鳥山石燕所繪《畫圖百鬼夜行》《今昔畫圖續百鬼》《今昔百鬼拾遺》《畫圖百器徒然袋》這四冊著名妖怪畫卷,共計描繪了203張妖怪畫像,講述了207只妖怪的精彩故事,想要了解日本妖怪文化先要讀這一本。
(日)鳥山石燕繪 宮竹正編著 ·各國文化 ·7.9萬字
本書是一部研究明清白話小說俗字的專著。明清時期,通俗小說數量繁多,流行廣泛,其中包含著大量俗字。對這一時期的俗字,歷來研究著作比較少,系統的理論探討還比較薄弱。本書以《古本小說集成》為主要研究材料,以《古本小說叢刊》等為參考,在豐富翔實的文獻材料基礎上,對明清小說中的俗字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對俗字的構形和特點加以歸納總結,發現新的規則,破解疑難俗字。此項研究,不僅有利于古籍整理,還可為異體字規范、辭書編纂等提供借鑒,有利于文字學的發展和文字學體系的完善。
曾良 ·文化研究 ·29.8萬字
本書以春夏秋冬為序,以生命體驗與文化貫通相融相生的方式切入,從言語組織方式的角度闡釋古詩藝術的形成規律;從詩歌生發的角度探尋古詩產生的文化邏輯;從詩與生活互證的角度理解詩性生活和生活詩性。同時穿插50余幅宋代山水名畫(含山水小品)臨摩畫,配近百幅精美宋元花鳥小品名畫臨摩畫,從四季生活的角度,以文化貫通的視角關注古詩的言語方式體現的詩語藝術,直擊詩歌核心,揭示詩歌藝術形成規律,創生“現代詩話”。
黃榮華 ·中國文化 ·7.7萬字
本書是一部流傳近百年、影響不衰的經典著作,論述了詩、賦、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對那些“在文學上也有他們的不朽的價值與偉大的影響”的史學家與哲學家的作品也都給予了高度關注,對于文學評論專著及著名批評家也有論述,對中國歷代文學作了系統的梳理。《中國文學常識》是豐富文學知識儲備、提高文學修養的理想讀本。
鄭振鐸 ·文化研究 ·19.5萬字
本書是“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合作與交流國際研討會的文章匯編,內容涵蓋了從2009年10月在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舉辦的“2009首屆中國(九寨溝)瀕危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到2020年10月在廣州舉辦的“‘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合作與交流國際研討會”的專家發言。研討會采用學術理論研討加實踐經驗分享、地方政府官員與部門城市管理者互動、傳統手工藝人與當代設計師相互賦能的生動靈活形式;參會者從大專院校學者、行業領域專家、傳統手藝從業者、當代設計師、國際組織代表、政府管理者、地方官員等不同層面與不同領域的人士,體現出跨界、跨領域交流的多樣化;論壇主題聚焦文化遺產,既有文化遺產的保護經驗分享、傳統手工藝的創新發展與創意設計、文化遺產與地方旅游業的相互賦能、文化遺產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文化遺產與鄉村振興、文化遺產與數字化保護與應用,又有新媒體、多媒體跨平臺合作對文化遺產的推廣與傳播等專題研討,新穎生動,社會影響深遠。
陳平主編 ·文化交流 ·24萬字
本書借助文化學、民俗學的基本方法,溯源龍是如何成為帝王專屬,又是如何過渡到全民共享的,考證了不同時期龍形象在不同歷史語境下的變遷。在探討近現代域外視野中龍形象的問題時,作者梳理了200多幅歐、美、日等國古舊書刊的罕見圖片,從象征地位的皇家符號、時尚元素,到諷刺、攻擊東方古國的慣用素材,揭示出龍形象及其背后含義的復雜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溫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舊話題,不僅給我們一個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深刻內涵的新視角,更能脫離時代局限審視域外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以史為鑒,更好地總結經驗教訓,尋求現代文化困境的破解之道。
施愛東 ·文化史 ·15.6萬字
“不讀《水滸》,不知天下之奇。”《水滸傳》是明代“四大奇書”之一,眾多梁山好漢的傳奇經歷和獨特個性,使小說富于傳奇色彩。本書是“中華經典通識”(第三輯)之一種,是當代名家講解《水滸傳》的通識之作,內容全面,分析透徹。除了講述《水滸傳》世代積累的成書脈絡、影響和傳播,賞析小說中的經典情節和人物形象外,還緊跟時代,以問題為導向,回應了大眾關心的諸多問題:為什么有人說“少不讀《水滸》”?宋江是真講義氣,還是假仁假義?梁山好漢為什么一定要被招安?魯智深從不恪守清規戒律,為何還被贊為“佛”?等等。讀者可以通過這部通識,真正走進富于傳奇色彩的《水滸》世界,對這部古典小說名著獲得全面的認知。
吳兆路 高紅豪 ·中國文化 ·9.1萬字
本書研究跨界創意文化,研究文學與藝術、媒介融合之道。在跨學科的后現代語境下,跨媒介文藝應時而生,并以跨藝術、敘事學、符號學、媒介學為理論根基。本書探討創界創意如何跨域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跨越學科范疇,跨越中西文化領域,找到交叉點,創造出新的藝術文化想象,既兼顧跨媒介文化理論,也兼顧跨媒介創意實踐作品的研究。
凌逾 ·文化研究 ·22萬字
在全球化發展背景下,伴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和漢語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強烈認知需求,我國在海外建立起多種語言文化傳播機構,運轉十余年中不斷向著規范化調整。這些海外機構所歸屬的國內職權部門如教育部、國務院僑辦、文化部等單位也在各自職能范圍內積極統籌國內語言文化建設與海外漢語文化傳播的政策制定與監督實施等工作。有組織、有系統地向全世界傳播漢語與中國文化已經成為我國政府實行“柔性外交”的重要環節。本文即于此背景之下,在縱向梳理漢語文化海外傳播歷史脈絡與橫向對比中外語言文化傳播經驗基礎上,從語言、傳播學等理論入手,厘清漢語文化國際傳播內涵,結合實踐分析現階段全球化背景下漢語文化國際傳播的利弊條件,直面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多種問題并給出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
張德瑞 孔雪梅主編 賈涵副主編 ·文化研究 ·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