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中國歷史上,唐代是承前啟后的鼎盛時期,總是引人無限遐想。本書將古代文學與民俗學研究相結合,運用詩文、史籍、筆記、小說等材料,從唐代的歲時節日、都市生活、各類婦女習俗、文人風貌、神靈崇拜與巫術禁忌、民間文學與技藝等六個方面詳細分析唐代民俗。書中多角度再現唐人的日常生活情境與唐朝的時代氛圍,挖掘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展現了唐人多樣的人生姿態。這部著作不僅宛如一幅勾勒唐代人海風情的長卷,也是一部探討民族心理、情感與文化的力作。
程薔 董乃斌 ·民俗文化 ·38.3萬字
本書是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王海晗關于“五四”時期(1917—1923)魯迅、周作人兄弟文化實踐的一部研究論集。作者王海晗將“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魯迅周作人兄弟視作思想啟蒙與文學革新運動的同盟軍,對其1917—1923年間以“立人”為中心的文學實踐進行一種互文性的整體考察,探討二者如何具體分工合作,并以此為基點分析兄弟之間潛在的精神對話關系。著者既關注魯迅與周作人不同趨向的啟蒙路徑如何相互配合,從而引領了“五四”時期“人的發現”的思想潮流,也圍繞他們獨特的文體表達分析二者的文學理念及實踐怎樣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生奠定歷史基礎。
王海晗 ·文化研究 ·29.7萬字
該書內容以紅樓人物的疾病為角度切入,從林黛玉的嬌弱、賈寶玉的失心瘋、秦可卿的病、冷香丸、燕窩迷案、金釧之死等身心疾病問題入手,用醫療文化史和敘事醫學的視角審視《紅樓夢》這部不朽名著,歸納出個體病弱—家族衰亡—社會危機這樣的三維結構。《紅樓夢》中的疾病并非僅僅是生理上的困擾,更是精神、心理層面的痛苦和掙扎,甚至是整個社會和文化的病態。它關注的是人,而非病癥本身。希望這本書也能為我們當下社會普遍存在的焦慮情緒尋找到可能的答案。
李遠達 ·文化研究 ·22萬字
本書選取中華工匠技術史上扇子、磨子、羅盤、鼓風爐、耕犁、輪子、馬鐙、火器、煙具、漆器等十大具有代表性的技術物,講述它們在各自獨特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全球傳播、交往與互鑒的曲折歷史,透視了中華工匠技術從物質位移到工匠精神裂變的全球歷程,展示了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貢獻。
潘天波 ·文化史 ·21.6萬字
全書共分為三輯,上編“文藝學反思”,反思的對象既包括文藝學教材重建的方法論,也包括作為一種知識體系的文學理論性質的演變,還包括文藝學的本土化建設與未來展望,乃至于作為一個學科它百年來的發展歷史。一個古老文化謀求脫胎換骨、鳳凰涅槃,其成長發育并無速成的道理,它是一場漫長的革命。它依賴于知識階層的觀念漸變,依賴于教育體制的深度改革,或者毋寧更徹底地說,依賴于整個國民文化心理結構的轉型,因為一國之學術文化無非是對一國國民的智慧結晶。中編以郁達夫的《沉淪》、王爾德的《道連·葛雷的畫像》、劉海粟“模特兒事件”、魯迅的《傷逝》為研究對象,對文學、藝術事件和思想實驗進行闡釋。事件是普遍性元素借以集中釋放的觀察通孔,另一方面,審美現代性這樣的貌似抽象的觀念不在別處,就在這一類事件的發生發展中吐綻和閃現。下編訪談回歸文學現場,集中展現了作者與同時代學者對于中國學術原創的未來的樸質夢想:我們需要一個漫長的革命,我們現在做的是為后人搭梯子或鋪路的工作,進行學術資源的積累,把西方理論中國化,是我們需要長期做的事情。
朱國華 ·理論 ·21.4萬字
本書是2018年中國藝術文化整體觀察的研究文字匯總,是北京師范大學的教師和研究生們從不同角度對2018年中國藝術文化熱點現象的分析的合集。此前我們已經出版了《2017年度中國藝術文化現狀與焦點觀察》一書,本書是接續的新的年度的藝術文化考察的文字匯集。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給予藝術文化發展極大的動力,因此需要對改革開放40年的藝術文化觀念做一個全面梳理,才能更好地認識現實發展。
周星主編 ·文化研究 ·18.4萬字
本書是一部深度解析中國古典神話與傳說的作品。文化學者張一南運用其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并融入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視角,對《搜神記》《西游記》《封神榜》《聊齋》等中國古代經典的傳奇故事和小說,乃至李白、李賀詩中的仙鬼題材,做出了新穎又絲絲入扣的解讀,讓讀者深入了解神話傳說中所蘊含的中國人的情感渴望,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更為鮮活的認識。
張一南 ·中國文化 ·17.1萬字
南武城曾氏家族是一個綿延千載、人才輩出的家族。曾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本書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從思想文化的角度對曾氏家族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作者參考和查閱了大量原文記載和相關研究資料,從曾子的家世生平與思想體系入手,分析其思想淵源與傳承,力求梳理出曾氏家族思想的清晰脈絡,挖掘出曾氏家族文化的內在精髓。
張紅云 ·文化研究 ·15.8萬字
是浪蕩王爺、亡國之徒?還是影響深遠的藝術家、地方文化的贊助人?一部逆轉“邊緣”與“他者”的明代藩王物質文化史,揭示明代藩王的文化參與和政治貢獻。拱衛皇室為“藩”,展現皇權為“屏”,明代藩王被賦予藩屏天下的重任,后人卻道他們是百無一用的貴族寄生蟲。然而正是這些“無用之人”,為世人留下無數珍寶。晉王的崇善寺,肅王的玄妙觀;周王的《東書堂帖》,魯王的《畫法大成》;潞王的仿古銅鼎,梁王妃的寶石金簪……還有寧化王的老陳醋,無處不見宗藩的參與或贊助。柯律格通過對藩王物質文化的實地考察,展現了藝術對藩屏帝業的重要意義,從反思史學研究中的刻板偏見出發,力圖構建更全面、更多元的明史敘事。
(英)柯律格 ·文化史 ·13.9萬字
跨過歷史的長河、歷經千年的風霜,神秘文化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趣味,更是一門學問可以研究,也是一種文化需要了解和品味。讀懂神秘文化,才能讀懂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與精深,讓你在最生動活潑的日常生活中,明了中華神秘文化的那些來龍去脈,品味那些玄妙神奇的國學風情……《讀懂中國:神秘文化拾趣》是一本國學通俗讀物。
掩卷 張懿奕 ·神秘文化 ·12萬字
“民藝之父”柳宗悅寫給年輕人的民藝經典之作,呂靈芝全新譯本。《日本手工藝》是柳宗悅為肩負未來的年輕人寫下的經典作品。他去往日本各地,20年間不斷地探尋真正具有美的生活道具,為讀者介紹手工藝品的美好品質。跟隨柳宗悅的腳步,我們一邊想象當地的各色工藝技巧,一邊感受日本的自然、歷史和傳統,正如柳宗悅所說,“手工藝是最具人性的工作”。
(日)柳宗悅 ·隨筆 ·8.3萬字
《了不起的中國傳統色》不僅是一部色彩鑒賞的佳作,更是一部深入解讀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寶典。全書精心挑選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傳統色彩,以手繪文物的形式展示其視覺魅力,使讀者能直觀地感受到色彩的韻味。書中詳細闡述了每種色彩的來源、命名的故事以及其代表的文化內涵。通過這本書,讀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色彩觀的獨特之處,感受古人對于自然與和諧的深刻理解。
張朋著 官官等繪 ·中國文化 ·7.7萬字
本書是有關民俗的通俗讀物。“招財貓”是日本乃至亞洲司空見慣的一種好運象征,書中還介紹了達摩、幸運數字、窮神等幸運象征,以及世界各地一些創造幸運的民俗儀式。通過這些生動的介紹,作者探討了一個人人關心的問題:“好運”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只是“迷信”嗎?幸運物何以解決當代人的精神焦慮,為何有助于當代人在生活中的努力與奮進?實際上,這種將某種事物與好運聯系起來的習俗,世界各地都有,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本書作者從神話傳說、故事、文化習俗出發,結合民俗學、心理學等等方面分析了這些幸運象征的來源,解釋了它們真正代表的東西。本書將關于“運氣”的討論延伸至吸引力法則、個人信念對所謂“運氣”的影響等現代心理學視角,道出好運本質:實際上就是依靠積極向上、努力奮進的生活態度尋得的幸福生活。
(西)鈴木信雄 ·民俗文化 ·4.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