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資治通鑑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前後共1362年。凡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二十五萬余字(胡注版約六百萬字)。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冊」,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鄒寰宇 (宋)胡三省輯注 (宋)司馬光編集 ·史類 ·573萬字
《五燈會元》是中華文化史上一部偉大的禪宗經典巨著,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代表作,由《景德傳燈錄》《天圣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嘉泰普燈錄》等五部禪宗燈錄改編而成。保留了“五燈”諸書的精華,修改潤色了適于實修的公案典故,是中國禪宗史料最為齊全的古代文獻。本書在參考之前舊版本并糾正其錯訛基礎上,對《五燈會元》進行了重新點校、注釋并解讀。注釋詳盡,解決了閱讀難題。“概要”為點睛之筆,對禪師的生平與思想進行整體解讀,或簡單概述,或補充史料,或研究重點難點,或分析禪宗典故與公案的含義,使我們對每一位禪師的行跡以及教化都有深刻的理解。“概要”后寫上參考文獻,使讀者可以繼續深入研究。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古籍整理 ·184萬字
《歸善齋三謨章句集解》,是《歸善齋;章句集解》的第二冊。典、謨,屬于《尚書·虞書》,而《尚書·虞書》惟有典、謨二體,即二典、三謨。《歸善齋;章句集解》,意在匯集眾家之解,以供讀者探覓其善,以免限于一家之言。三謨,即《大禹謨》、《皋陶謨》、《益稷》三篇,繼于二典之后。二典、三謨,統共五篇,為《尚書·虞書》的全部內容。二典,記載堯舜的言行;而三謨則是君臣對話錄,被認為發生在《堯典》、《舜典》記錄的言行期間,而非在《舜典》之后產生的,亦即《堯典》、《舜典》“所載未備”的內容。謨,被解為“嘉言”,或謀略,是《尚書》十體之一,以對話的方式,陳述功績以及治國謀略,即所謂“嘉言善政”。《大禹謨》談論克艱、善政養民、攝政、徂征有苗諸事;《皋陶謨》談論修身、知人、安民諸事;《益稷》談論決川播種、慎位安止、股肱耳目、韶樂合奏諸事,并作歌唱和。陳述功績意在闡明治國之道,君臣通過對話、唱和互相警戒。三謨的基調就是敬天安民,以敬畏之心,獲取天命,治國安民。三謨與二典的理念并無二致,被視為《尚書》的總綱。
尤韶華 ·國學普及讀物 ·144萬字
本書是一部中華國學經典思想的史料摘編及研究專著,秉承“道器合一”的思想,力爭擇其精要地將中華文化教育傳承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匯集一體。包括《師道》《家道》《教法》三個大部分;《師道》分“教理哲思、明德師范、圣賢論學、誨人師訓、啟智傳心”五部分,集納了中國歷代古圣先賢,書院山長/院長、私塾/學堂塾師對教育的思想認知、實踐方法和切身體悟等,可作為從教者的教研參考書。《家道》分“世則家范、名門家訓、族約家規、誡子弟書、治家格言”五部分,精選了歷代以來家范、家訓、族約、家規、誡子書、齊家勸學格言等內容,可作為具備從教能力,尤其是家長的必讀之書;且其具體內容實為經營家風的內在因素,少此便無家風經營呈現之可能。《教法》分“授業傳薪、禮教儀規、敦勉勸學、教約學規、讀書心法”五部分,主要是以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研究、教學規范、教學方法為核心的教研參考資料,亦是師法古人傳承民族固有文化的教學綱要、教習方法和備課參考。
葉寬主編 ·國學普及讀物 ·131萬字
此書擷取二十六史及《資治通鑒》《續通鑒》《明通鑒》《清通鑒》等史籍中記述的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事跡。上起殷末周初,下至晚清,先后約三千年。所記皆可敬可惜、可親可恨、可喜可悲、可惡可笑之言和行。讀來讓人或沉思、或嗤笑、或悲憫、或憤怒,讀罷則足以發人深省。編者對原著并非照抄照錄,而是以“辭不害意”為原則,對歷史事件進行黏合刪汰,如此則人物形象豐滿立體,史事前因后果靡不畢見。編者對歷史人物未加點評論說,而將其蘊含于事實的描述中,相信讀者能明辨善惡是非,知何者當贊頌效法,何者當譴責唾棄。編者以耄耋之年,不辭勞苦,孜孜以求,于卷帙浩繁的史書中,探幽鉤沉,去粗取精,刪繁就簡,歷時三載,而成此書。雖寂寞艱辛,卻樂在其中。編者以較少的篇幅,較多地紹介中國悠久歷史所積淀的豐富遺產,欲以古人正反兩面的事跡,為時人提供涵養品德、增進智慧的參考。編者拳拳之心,讀者當能明察。
王忍之編 ·古籍整理 ·87萬字
《文館詞林》是唐高宗中書令許敬宗等編的一部詩文總集,原一千卷,分類纂輯自先秦到唐代各體詩文。原書北宋時已散佚,流傳在日本的殘本有數十卷,許多為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馮惟訥《古詩紀》所未載者。日本影弘仁本《文館詞林》收三十卷,匯集了全部殘卷,是目前為止最為齊全的一個本子。筆者整理研究《文館詞林》多年,在《文獻》雜志、《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十余篇,頗引起國內、臺灣、美國、日本等學者的注意。本課題1998年被列為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
林家驪 鄧成林 ·古籍整理 ·63.6萬字
本書全面搜集了漢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著作并撰寫提要,起于漢賈誼,迄于隋顏之推,按照作家生存時代及其生卒年先后編排。全書共收錄撰寫116位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2100多部著作的提要,包括從1900—2015年在中國正式出版的漢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學術著作、提交的博士學位論文和博士后研究出站報告;每位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著作提要,也均以出版(或提交)時間順序編次,力求呈現漢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的專題研究(或個案研究)學術史。
楊曉斌 馬燕鑫 楊沐曉 ·古籍整理 ·43.8萬字
《關中石刻文字新編》是清代學者毛鳳枝所輯的一部金石學著作,全書收錄了關中地區漢魏以迄隋唐的石刻資料一百六十多種,是研究關中石刻文獻的必備書之一。本書首先對毛書進行了點校整理,在此基礎上又廣泛收集了毛氏所輯石刻資料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匯考為目逐一編次。其次,全書還包括了整理者對具體石刻資料所做的討論,以按語的形式附于最末。本書集文字點校、資料匯編和研究于一體,對中古時期石刻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清)毛鳳枝編 魏宏利點校匯編 ·古籍整理 ·37.9萬字
“漢字很難寫,尤其是刀刻甲骨,漆書竹簡,不可能像今天用電腦,幾分鐘就是一大版。故古文簡約,少廢話,這是老祖宗的一項特長,不應該輕易丟掉。”這是鍾叔河先生二十多年前提出的觀點,本書正是作者這一觀點的體現。《念樓學短合集》共精選古代短文五百三十篇,涵蓋經史子集各類內容,共分為五卷。每篇除不超過百字的古文部分(學其短),還有作者對古文的流暢譯文(念樓讀),以及作者結合自己知識、閱歷,聯系古今中外的一些感悟(念樓曰)。每篇文章短小精悍、耳熟能詳、兼具信達雅,對于中小學生學習古文是一種很好的參考,成年人閱讀亦能從中受到啟發。
鍾叔河 ·國學普及讀物 ·32.7萬字
書中按照國學經典《四庫全書》的分類,將內容分為經部、史部、子部、集部四個部分,涵蓋經學、史學、諸子學說、古典文學、歷代科學與藝術、典章制度等各個方面的內容,不單是收羅了大量國學瑰寶知識,讓大家了解到國學研究和學習的必要性,同時,還有北大學者的各種研究成果和觀點佐證。在書中,大家可以了解到很多國學的重要內容,比如,道家、儒家、釋家到底講了什么,主要思想和核心內容是什么,精髓何在。這些對諸子百家學問的探討,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國學的博大精深。
文章編著 ·國學普及讀物 ·32.6萬字
書中按照國學經典《四庫全書》的分類,將內容分為經部、史部、子部、集部四個部分,涵蓋經學、史學、諸子學說、古典文學、歷代科學與藝術、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內容,不單是收羅了大量國學瑰寶知識,讓大家了解到國學研究和學習的必要性,同時,還有北大學者的各種研究成果和觀點佐證。在書中,大家可以了解到很多國學的重要內容,比如,道家、儒家、釋家到底講了什么,主要思想和核心內容是什么,精髓何在。這些對諸子百家學問的探討,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國學的博大精深。編者力圖用簡潔的文字將國學中精華的思想傳遞給讀者,為讀者提供想知道、需要知道和應該知道的國學知識。比起學術研究層面的知識來說,書中的內容更顯得通俗易懂、清新有趣。豐富的內容、簡明的體例,讓你一書在手,就如走進北大國學課堂;一卷在握,就將傳統智慧收入囊中。
文章編著 ·國學普及讀物 ·32.5萬字
本書以代表性的著作回顧黨創辦新型高等教育的輝煌歷程以及人民大學的辦學經驗。旨在歷史梳理中以建校八十周年為新起點,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圍繞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堅持立德樹人,遵循教育規律,弘揚優良傳統,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繁榮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齊鵬飛 ·經部 ·30.3萬字
南北朝時期地記、郡書漸趨豐富,并呈現山水化、文學化的趨勢。《水經注》的文學成就得力于其對這些地理文學文獻的借鑒和吸收。除明確征引外,其還大量暗引、抄變這些文獻。由于年代久遠,這些文獻皆已亡佚。本書對《水經注》所引主要地理文學文獻進行細致的梳理和考證,為學人今后的研究提供資料方面的便利,同時亦欲彰明這些地理文學文獻對于《水經注》的成書的重要意義。《水經注》沿著漢魏晉宋地記、郡書的山水化、文學化之路,進一步開拓前進,是集六朝地志之大成的大地記、總地記。
鮑遠航 ·古籍整理 ·30萬字
本書對臧庸及其《拜經堂文集》的整理和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研究篇、點校篇、資料篇。研究篇即《臧庸及其〈拜經堂文集〉述論》,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對現存《拜經堂文集》的版本和內容進行評介,一是依據臧庸之《拜經堂文集》和《拜經日記》、相關史籍和清人詩文集的記述,以及近現代學者的相關研究。點校篇即對《拜經堂文集》進行文本識讀、分段、標點和必要的校勘。或有少助。資料篇。研究歷史必須以可靠的史料為基礎,研究學術史同樣如此。本書匯輯、點校了部分相關史籍和清人詩文集中對臧庸其人其事及《拜經堂文集》的記述和評語,以及國內外學者研究臧庸生平、著述的相關《年譜》《年表》等資料,冀于臧庸研究乃至清代考據學研究和學術史研究者或少有幫助。
丁喜霞 ·古籍整理 ·29.3萬字
《拜經日記》是清代乾嘉時期的考據學家臧庸的代表作。本書以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武進藏氏拜經堂自刻本爲底本,以清費念戀光緒十年(1884)所校清抄本、清阮元編《皇清經解》所轉本屬參校本,擇要吸收前賢的相關成果,對《拜經日記》進行標點、校勘和必要的注程,便於學界據以開展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夠對研究臧庸及其學術成就在乾嘉考據學和清代學街史上的學術地位,進一步瞭解乾嘉時期考據學、校勘學、訓話學相互促動的學術盛況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丁喜霞 ·古籍整理 ·27萬字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著作唐以后已經散佚,其《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自清末以來已有多個輯本。本書首次對歷代所見習鑿齒全部著作進行了輯校與簡注。習鑿齒的著作一向是治漢晉文史學者必備的案頭資料,此書的出版將極大地方便相關領域的文史學者。
葉植 靳進輯校 ·古籍整理 ·26.1萬字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最具神秘色彩的奇書之一,承載著上古時代豐富的神話傳說、地理知識與異獸奇觀。本書收錄了現今能找到的幾乎所有《山海經》圖文版本,并以白話全譯、逐字逐句解讀的方式,完整還原這部奇幻瑰麗的想象經典。書中詳述4830種異獸、2665株奇木,不僅是歷史學者的研究寶庫,更是文創設計師的靈感源泉。全書精選320幅珍貴古版插畫,取材自10部國寶級版本,并經全新彩繪著色,同時輔以基于張步天教授考據的地圖,使神話中的山川異獸有了地理坐標。讀懂上古奇幻巨著,盡覽遠古世界的神秘瑰寶,從這一本開始!
徐客編著 ·國學普及讀物 ·26萬字
清代王琦輯注的《李太白全集》是李白研究最重要的底本之一。當前研究多從文學文獻的角度解讀其版本價值和王琦的文學思想,從訓詁學和注釋學角度研究王琦注釋的成果相對較少。本書立意於此,以語言層面的基礎性注釋和文學性注釋為基本架構,從訓詁學和注釋學角度對王琦的注釋條分縷析,探討了王琦針對不同內容進行注釋的方法和特點,肯定了王琦溯源出處和採用徵引式注釋李白詩文的價值,客觀評價了王琦注本的成就和不足。
李紅霞 ·古籍整理 ·23.8萬字
本書上篇為離退休教師人物專訪,下篇是老同志先進個人事跡。上篇通過采訪王義遒、梁柱、馬克垚、嚴家炎、郭建棟、張振國等北京大學具有代表性的離退休教師,整理第一手的口述史資料以還原時代變遷中北京大學建設和發展的歷史脈絡,為今后北京大學的校史研究以及高等教育研究提供第一手的重要史料。下篇深入挖掘離退休教師生活中發生的感人小事。借由老同志們對這些重要事件或小事的探討,幫助青年學生切實提高理論水平,形成對當前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或人生困惑的正確認識。
馬春英 ·經部 ·21.6萬字
民國時期的古籍叢書是中國近代圖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文化的重要載體。由于西方新式印刷技術的廣泛采用,民國時期的古籍叢書在刊印方式、裝幀形式、結構及內容等方面與傳統古籍叢書存在諸多差異,在中國古籍出版印刷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本書分上下兩編,從歷史背景、編纂出版狀況、編纂出版機構、編纂出版家、匯編叢書、類編叢書等角度,對民國時期古籍叢書的編纂出版狀況做了系統研究,并對相關代表性古籍叢書做了個案考述或介紹。
崔建利 ·工具書 ·2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