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相較于英國文化研究和美國文化研究,同為文化研究“三A”軸心的澳大利亞文化研究更重視民族問題。澳大利亞文化研究學者一方面重視文化研究的民族性與反英美霸權的實踐,另一方面又在具體研究維度中展示澳大利亞民族性的建構性。本著首先討論澳大利亞文化研究民族關涉的由來,進而探討其在后殖民批評、電影研究、身份政治研究等具體維度的展開,最后借助約翰·佛柔的研究展示澳大利亞文化研究的多樣探索及其對文化研究內在困境的反思。
張成華 ·文化研究 ·16.6萬字
《亞洲研究》呈現亞洲文明的特色與貢獻。亞洲大陸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東亞、南亞和西亞構成相對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三大原生文明板塊。亞洲長時間作為世界文明的核心區域,誕生于東方的宗教文明、農業文明、科技文明都深刻地影響了西方世界。本輯為第一輯,設有特稿、東南亞研究、華僑華人研究、中東研究、學界名家、學術信息、研究綜述與書評七個欄目。
張倩紅主編 ·文化研究 ·16.1萬字
本書以朝鮮燕行使記錄的中國見聞為研究對象,展現異國使臣眼中的滿族風貌,從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到民風民俗展現的社會景觀,從語言接觸中滿漢語言的考察,到民族融合背景下滿族禮制風俗的變遷,從文化傳統折射的滿漢女子地位之差異到對滿族女性的綜合評判,燕行使都進行了細致描述。對滿族群體來說,這是一次從具象到宏觀的域外歷史書寫;對燕行使來說,這是一次不同文化之間碰撞與融合的情感表達。
姚曉娟 ·文化研究 ·16.1萬字
本書主要是對舜帝的影響及其“舜文化傳統”的流變進行研究。“舜文化傳統”主題,側重探討了舜文化“和”的精神內核,諸子百家對“舜”的認識等等,意欲發掘原典文化中仍可閃耀于當代的文化因子。“舜文化的當代詮釋”,一是對“舜文化傳統”的學術成果做了一個全景式的掃描,一是對舜文化傳統影響下文學變遷的詮釋。從而可見舜文化傳統的影響力和研究的全學科性、全方位性。
潘雁飛 ·文化研究 ·15.8萬字
本書首先從中日兩國的文化強國戰略視角出發,通過梳理兩國的世界雙遺產申報及本國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構建歷程,進而明晰其各自的道路自信與文化自信。其次,分別走近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考察中日兩國在國家文化軟實力構建中所提煉出的具有獨創性和先進性的“中國經驗”“中國路徑”“日本方案”“日本模式”等保護與利用的好做法、新思路,進而總結和提升中日兩國在文化遺產領域所開創的成功典范,探討如何建立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機制。最后,面對新時代文化遺產發展的新形勢、新機遇,提出中國要主動“走出去”,積極“請進來”,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有效助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高質量發展。
白松強 ·文化事業 ·15.6萬字
新北京第三代是北京地區的共和國同齡人,這批與新中國一起成長的優秀作家組成當代文壇半壁江山,影響深遠。本書收集整理了其中100多名作家的作品及史料,然后采取“生命史”與“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縱向把握他們成長的心靈歷程,橫向剖析他們各個階段的心理狀態,從整體特征、全托記憶、時空經驗、親子矛盾、懷舊情緒等角度切入,系統研究了他們的心靈發展歷程。
楊志 ·理論 ·15.4萬字
《湘學研究》系湖南省湘學研究院主辦的學術集刊,聚焦湘學研究的基本理論、湘學與國學的關系、湘學文獻搜集整理與研究、國內各地域文化與湘學的比較研究、湘學傳統與湖南現代化研究、湘學與當代湖南發展研究、湘學與當代中國發展研究等學術領域。本輯為《湘學研究(2023年第1輯總第21輯)》包括民國時期湖南的木材日常消費、長征時期紅二、六軍團在懷化的三次重大行動研究和方志所見李元度佚文五則考釋等論文。
鐘君主編 ·地域文化 ·15.3萬字
《浙江童謠全集》內容分兩個部分:一、浙江童謠文本。輯者收集了浙江全境86個縣(市、區)的童謠2200多首,從中篩選了1380首錄入集內,為有心于童謠及民間文化的人們提供豐富的童謠資源。二、浙江童謠輯錄研究簡史。簡要地勾勒了從上古于越時期開始的浙江童謠發展歷史,尤其對清代之后的輯錄研究歷史作了較為詳細的梳理。
王瑞祥編 ·地域文化 ·15.2萬字
有別于狹義上的神話概念,政治神話通常是文明時代人們出于特定意識形態目的,圍繞現實中重要政治人物構建而成的神秘化故事。政治神話的素材主要來自歷史時期流傳下來的神話、宗教等神秘主義因素,其敘事情節則與被神化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現實需要相關。公元3至6世紀(魏晉南北朝時期)孳生的許多北方民族政治神話,為當時的歷史文化涂上了異樣的色彩。這些政治神話是中原漢文化傳統中神祕思想、宗教意識與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文化因素相撞擊、融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多元性、現實性特征。深入闡釋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神話的成因、樣態及內涵,不僅有助于揭示中國古代神話的豐富性和獨特性,而且有助于進一步認識中國古代民族融合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胡祥琴 ·民族文化 ·15.1萬字
村落研究是民間文化研究的基本內容之一,而傳統中國村落的地緣共同體問題對于民間文化研究領域而言既是最基礎的問題,也是最有爭議的部分之一。民間敘事是民間文化主體的觀念意識、日常生活方式、語言藝術傳統與歷史傳承共同形成的文化綜合體。本書以大量浙南地區的村落民間敘事材料為研究對象,圍繞村落民間敘事傳統,解析其所反映的村落“本地”觀念。通過對村落民間傳說中存在著普遍性的“權利圖式”,形成一系列自我界定、自我認同與主體性表達的文化表達與話語建構,而這正是中國傳統村落社區以地緣為中心形成共同體認知的關鍵機制。
屈嘯宇 ·文化研究 ·14.9萬字
霍桑是美國文學史上毋庸置疑的經典作家,也是美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得到世界普遍承認的經典作家,其作品總是能在不同的文學潮流下引發評論家共同的研究興趣和積極的文學爭論。本書跳出以前羅曼司研究要么遵循人性善惡、宗教道德、心理沖突的主題模式,要么關注作品象征、諷喻、原型等形式特征的研究窠臼,在新歷史主義的關照下,以時代意識為切入點,通過對霍桑新英格蘭三部曲進行歷史語境的文化詩學綜合研究,表明霍桑的羅曼司作品不僅在對話主流修辭話語,互文重要的歷史事件過程中試圖構建時代的歷史真實、社會真實以及改革真實,而且參與了時代意識的塑造,是構成社會歷史的能動力量。
胡杰 ·文化研究 ·14.9萬字
本書主推“差異即對話”命題,一方面意在反對某些后現代和后殖民理論家之固執于絕對的不可言說、絕對的他者,以文化差異和特色拒絕異質文化的進入,拒絕文明互鑒、文明對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解構價值觀上的西方霸權主義,將西方價值地方化、語境化、文化化,而其最終目標則是期以形成“價值星叢”或“文化星叢”。其他篇章多是對文化理論、文學理論以及美學等領域的一些新現象和新問題的探討,追求學科內、學科間與超學科之價值。
金惠敏 ·理論 ·14.4萬字
《晚清中國游記:“中央王國”的游歷與調研》一書,憑借作者威爾遜深厚的軍事、工程和地理知識背景及其親身經歷,為我們回顧晚清中國的歷史提供了一個新穎而獨特的視角。他的足跡遍布中國的廣袤土地,從繁華的滬上到古樸的荊楚,從遼闊的臺海到荒涼的塞外,細膩地描繪了中國的自然風光、人文地理以及社會經濟狀況,同時深入剖析了東西方文明在交匯與碰撞中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要言之,《晚清中國游記》不僅是一本記錄旅行見聞的游記,更是一部兼具史實價值和文化內涵的著作。對于歷史和東西方文化研究者而言,該作品的翻譯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而對于廣大讀者來說,它也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閱讀珍品。
(美)詹姆斯·哈里森·威爾遜 ·隨筆 ·14.3萬字
本書涉及民俗、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音樂類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包括涼山彝族尼木措畢祭祀、彝族毛紡織及搟制技藝、藏族趕馬調。本書首次全面詳實地介紹了各種文化遺產的形成衍變、發展脈絡、基本內容、表現形態、基本特征、價值與功能、代表性傳承人存續狀況,以及傳播與影響,并輔以曲譜、照片等大量珍貴的圖片資料,大大增強了全書的資料性、學術性和可讀性。
王顯暉 阿牛木支 安圖主編 ·文化研究 ·13.9萬字
本書以公共經濟學、公共管理學、民族社會學等學科為理論基礎,在第一手調研資料的基礎上,本著“問題導向”,通過對青海藏區公共文化產品的內涵與結構、政府服務供給的價值目標與體系模式等核心問題的研究,梳理和架構符合民族文化特點與農牧區實際的發展思路和實踐路徑。主要內容包括:青海藏區自然、人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及與公共文化發展的內在關聯性;青海藏區公共文化產品的特質與功能,公共文化建設的特殊性表現;青海藏區政府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務差距;青海藏區公共文化產品價值選擇與服務供給模式建構;青海藏區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制度保障與政策工具;青海藏區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提升的路徑和需要處理好的幾大關系。
關桂霞 ·文化事業 ·13.5萬字
本書立足于美國南方作家尤多拉·韋爾蒂的作品,運用身體研究、文化研究的理論方法,探討了神話語境、淑女文化、種族文化、工業文化等視域中身體敘述的表征內涵,展示了美國南方文化在傳承與革新中的建構與解構、遵從與反叛、沖突與融合、和諧與無序等,這種對立互動全面而科觀邸反映了美國南方人生存狀態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通過身體維度的解析與闡述,生動呈現出韋爾蒂獨有的詩學旨趣和文學取向。
趙輝輝 ·文化研究 ·13.1萬字
本書主要使用文獻學及文本細讀的研究方法,對宋代歲時民俗文獻的形式和內容展開全面研究,一方面將其置于中國古代歲時民俗文獻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試圖總結中國古代歲時民俗文獻書寫的三種模式:月令模式(自上而下的視角),個人回憶模式(平等視角,老百姓節日活動)、節日闡釋模式。另一方面將宋代歲時民俗文獻置于宋代特有的政治經濟及思想文化環境中,探討宋代歲時民俗中滲透的儒家意識形態以及娛樂化因素,并梳理中國古代節日闡釋體系從注重天人關系轉向注重人人關系的發展脈絡。
李文寧 ·民俗文化 ·13.1萬字
作者從阿摩司·奧茲女性想象的自覺入手,以猶太歷史與文化、女性主義、闡釋學、認同理論、創傷理論、主體間性理論與弗洛伊德、福柯、薩特、布迪厄、哈貝馬斯等人的學說為支撐,剖析作家小說中女性群體的戀父、背叛傳統、單戀歐洲傾向,揭示這些女性所在性別、宗教、文化、政治諸場域中的復雜權力運作,闡釋作家的對話與主體間性立場。著者在對奧茲作品進行研究,從社會文化層面對猶太女性的生存困境進行規范分析的同時,還對猶太傳統與現代、猶太文化與歐洲文化間的紛繁復雜關系進行了深入的闡釋。本書是目前學術界出版的第一部奧茲作品研究專著。
李沁葉 ·文化研究 ·12.7萬字
香水之于人類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它環繞我們,訴說個性,喚醒回憶,展示品位,讓我們聯想到某些品牌的尊貴之名。優雅背后,每一縷香氣都有來處,栽種、深耕、摘集、采脂、采伐、萃取、蒸餾——采香者不畏變幻的氣候、貧瘠的土地、波動的經濟狀況與政局,日夜辛苦勞作,為調香師的調香盤呈上豐富而有層次感的天然原料,激發他們卓越的創作靈感。本書作者羅克作為全球最大香料制造企業的采購部總監,頻繁穿梭于調香師與采香者之間,為彼此需要卻又完全割裂的雙方搭建起一座信任的橋梁,為前者提供獨特與優質的原材料,為后者確保長期而穩定的采購需求。他帶領我們跟隨他的足跡,近距離觀察香水在裝瓶之前所經歷的重重困難與奇聞逸事,呼吁我們珍視采香者歷史悠久的傳統技藝,保護大自然并非永不枯竭的饋贈。
(法)多米尼克·羅克 ·各國文化 ·12.6萬字
本書以檔案學理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為指導,通過文獻調查和實地調查,從白族大本曲非遺的現狀和建檔保護的現實需要入手,系統梳理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的總體思路,深入探討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的社會協同參與模式、白族大本曲非遺檔案資源共建共享平臺以及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的業務工作等問題。
王晉 ·非遺 ·1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