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研究現狀”、“本質要義”、“理論溯源”、“戰略創新”、“認知自覺”、“機遇與挑戰”以及“歷史與經驗”、“精神內核”、“創新發展”等方面,對文化自信的概念、內涵、歷史、作用、價值、意義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專業而系統的論述。著重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文化自信的重要理論因子,并強調了文化自信的提升之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
耿超 徐目坤 ·中國文化 ·16.9萬字
該套書為有關重慶本土歷史文化的通俗讀物,內容涉及重慶本土的美食、民俗、文化和歷史。作者精選重慶本土歷史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人、事、物,廣羅史料,去偽存真,用通俗的語言、詼諧的文筆,將重慶本土歷史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書中有趣的手繪老重慶線描圖,更是錦上添花,別有一番風味。
司馬青衫 ·地域文化 ·16.4萬字
目前,學界對王安石詩歌史的研究非常薄弱,這與王安石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以及其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中的地位極不相稱。有鑒于此,本書從研究史的角度,對王安石詩歌在宋代的流傳形式及詩文集的編刻整理、王詩注本的特點與意義、宋人對王安石人品的爭議及對其作品的特殊解讀與批評、宋人對荊公詩的文學品評、王詩在宋詩發展中的傳承和影響、宋人對王安石詩的選評與評點等問題,進行了系統詳細的梳理,并力求結合宋代的政治與學術更張、詩史發展與文藝思潮演變等,重新審視、界定王安石在宋代詩壇的地位,揭示宋人評論王安石詩歌的深層內涵與意義。
徐濤 ·文化研究 ·30.7萬字
《國學精神》是蔡元培先生的國學著作,全書將《中國倫理學史》《修身教科書》《〈石頭記〉索引》《經典文存》四部集結成冊,從倫理學發展、修身齊家、文學歷史等多個方面進行闡述,讓讀者在汲取前人經驗、智慧的同時,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充實精神世界。書中“第一篇中國倫理學史”包括先秦創史時代、漢唐繼承時代以及宋明理學時代幾個部分,系統介紹了中國古代倫理學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闡述了各家學說的要點、源流及發展?!暗诙奚斫炭茣保扔袀惱碚軐W思想上的觀照,又有修身的方法和路徑,詳略得當,有利于讀者參照學習。“第三篇《石頭記》索引”與“第四篇經典文存”,對文學文化、精神倫理等進行了詳細分析,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面思考人生的鏡子。
蔡元培 ·中國文化 ·19.3萬字
收錄中華書局員工2018年度創作或撰寫的文章,分為編輯手記、書里書外、學林散葉、百川學海、藝文類聚、出版與品牌、特稿七部分,共計39篇。如編輯手記,石玉《從經典譯注到文獻整理——劉尚慈公羊學研究與<公羊義疏>點校整理》。書里書外,張忱石《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補考:研究唐代文史的必備工具書》。百川學海,柴劍虹《學術著作對外推廣的新趨勢》。出版與品牌,張彩梅《五味雜陳話編輯》。特稿,顧青《近十年古籍出版工作述評》等。
中華書局 ·隨筆 ·14.3萬字
中國民間玩具歷史久遠,在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中發展成熟。它植根于民俗之中,在民間流傳、發展、演變,它出自民間藝人之手,透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民間玩具品類繁多,豐富多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構思巧妙,造型夸張,色彩明快,是實用性與裝飾性并舉的造型藝術。全書的內容立足中國傳統民間兒童玩具,把歷史的縱向和門類的橫向相結合,把民間兒童玩具實物和文獻考證相結合,把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系統研究中國民間兒童玩具的保護與發展,對于社會大眾了解這一非遺門類很有幫助。
任曉姝 ·非遺 ·3.8萬字
《玄霜》寫歷史、寫人物、寫風景、寫哲學、寫思想、寫情感,但是自始至終,沒有絲毫舍棄對“真善美”的追求,沒有舍棄對陽光鮮花的追逐,沒有舍棄積極昂揚的樂天做派。文以類聚,希望這樣的篇什積聚起來的是磅礴的單純的力量。
吳又洛 ·隨筆 ·10.9萬字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在過往與當下都是整個中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了解了少數民族音樂,才能對中國音樂的形成與特點有完整認識。《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寫作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為主旨,關注不同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的互動融通,區域文化與民族遷徙,宗教信仰與民俗節慶,以及與之相伴的少數民族音樂特點。在盡可能完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作者以輕松的方式帶出相關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個案,將音樂置于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對音樂的描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便于讀者從多維角度理解民族音樂和中國文化。
楊曦帆編著 ·民族文化 ·9.8萬字
本書以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為主線,分別從“西學東漸”和“中學西傳”兩個角度展開研究。“西學東漸”部分有8章,“中學西傳”部分有2章。謂之通俗易懂,屬于有創新的、面向大眾的學術讀物。
張西平 ·文化史 ·24.6萬字
當漢字遭遇避諱,避諱因借重了漢字而變得紛繁復雜,漢字也因避諱而產生諸多變化。二者相依相生,共同滋養了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避諱文化。本書立足漢字,以語言文化為視角,從漢字和避諱的廣泛聯系中闡釋豐富多彩的避諱文化,并力求其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兼具,雅俗共賞。本書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既可作為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教材,也可作為中外讀者了解中華傳統特色文化的讀物。
卞仁海 ·中國文化 ·8.6萬字
本書的民國版本,以歸有光曾孫歸莊所編清康熙刻本《震川先生全集》為底本,遴選出能夠反映歸有光的性格和文學特點的三十篇作品,加以標點和簡明扼要的注釋,這個選本是文學史上對歸氏文集的第一次校注。新編本更在名家注釋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完善,使之更加契合于新時代的要求,是一部十分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國學讀本。
劉青松 ·中國文化 ·3.3萬字
本書詳解了歷代家法如何誨喻子孫應世、為政之道,如何化解安危、名利、窮達、情理等二元困境。應世除了才能、志向、性格、人品等要素外,最重要的一面就是如何認知外部世界的規律和人性的本質,知世知人,由此選擇生存發展策略,終其一生,奮斗不止,那結果自然就成了自己的命運。換言之,知世知人,才能知命,才能選取正確有效的應世策略,最大程度避開風險、危險,最高層面實現自我價值。
劉云生 ·中國文化 ·13.2萬字
近幾年興起的國學熱讓民俗文化漸漸走入大眾的視線并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趕著這股國學chao流想了解民俗背后的故事。為了發揚傳統民俗文化,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民俗背后的故事,為了我們的生活能夠增加更多的樂趣,我們適時地編纂了這本《一書通識五千年中華民俗》。這本書以問題的形式,更直接地解答了讀者心中的民俗疑惑;以詼諧有趣的語言風格,讓讀者更輕松地學習民俗知識。本書從節日民俗、禮儀民俗、信仰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工藝民俗、建筑民俗、民俗文化、俗語與稱謂等幾個方面,全面詳細地闡述了一些有趣的民俗現象和民俗由來。閱讀本書你將輕松而快速地了解全面系統的民俗知識。
劉翠清 ·民俗文化 ·23.3萬字
本書收入從孔子到戴震的三十五家古代哲學家(個別是哲學著作,如《周易》),從中總結、提煉出他們思想中最具有貢獻與閃光點的精華,尤其是對后人有所啟迪之處,進行介紹、闡述,使讀者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思想智慧有一個系統全面的了解,也可以藉此對現實生活有所啟發與指導。本書體現了中國傳統優秀思想領域中,各派思想家的智慧的相互融合、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辯證發展的歷程,正是在這種思想的融會碰撞中,最終形成了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特殊貢獻的中華文明的核心內容。另外,本書對這些哲學家生平有生動的介紹,每篇之前配有哲學家的插圖,也是更立體形象了解其人的很好的方法。所以,此書又具有當下意義,尤其是現在傳統文化受到重視、提倡中華文明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
張岱年主編 ·中國文化 ·28.5萬字
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全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傳統節日達200多種,本書選擇主要的春節、元宵節、中和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十種節日,從起源、文藝感悟、節日習俗、文化內涵四個方面進行介紹,涉及節日溯源、傳說、典故、文化內涵及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面,集趣味性、知識性與文化性于一體,讓讀者在輕松閱讀中了解傳統文化,喚醒文化記憶,感受傳統的魅力。
高靜 ·中國文化 ·14.7萬字
《現代西方教育哲學》是國內最早對現代西方教育哲學思想流派進行理論梳理的著作,產生了很大的學術影響。被很多高校當做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教材?!冬F代西方教育哲學》對進步主義、要素主義、永恒主義、存在主義、分析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等流派的思想淵源、產生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以及諸如教育目的、課程、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等主要教育主張進行了系統闡述。
陸有銓 ·理論 ·31.9萬字
本書編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來,精選出數百則典故,并對每則典故的出處、故事、含義、用法進行了詳解。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根據含義的異同對這些典故進行了分類,使讀者用起來方便快捷、得心應手。一書在手,盡覽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竭寶峰主編 ·中國文化 ·10.3萬字
這是一套介紹中國民間剪紙的叢書,通過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透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本冊主要介紹了中國兒童類經典剪紙并加以闡釋其美學價值和內在含義。
沈泓 舒惠芳 ·中國文化 ·2.8萬字
自明中葉葡萄牙人入居澳門以來,圍繞著街市,在澳門演繹出了許多故事。從這一點來說,澳門街市變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澳門城市發展史、澳門生活史。同樣,澳門街市也是中葡關系、粵澳關系發展的晴雨表!開埠以來,隨著澳門城區的發展,人口的增長,澳門地區內出現了一些大大小小的街市。昔日一些澳門古老街市,隨著社會變遷而消失,擴建,遷址,被現代化街市取代。這本小書,就是在嘗試將澳門街市置于澳門開埠以來數百年的歷史脈絡之中關照。首先為讀者諸君呈現澳門街市與澳門城市發展間的緊密關聯,繼而采取一章一街市的方式,進一步展示澳門現有九個街市的歷史與現狀。
葉農 ·地域文化 ·2萬字
本書以人地關系為視角考察宋詞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將時間的歷時性與空間的共時性研究相結合,屬文學與地理學的交叉學科研究,研究思路從評估地域文化對于宋詞創作的影響和定位宋詞在地域文化建構中的角色雙向維度展開,以“文體”為突破點,深入探討地域文化對于各種文體(詩、文、詞等)的不同影響,并且論證了文體對于地域文化的“選擇性表述”問題,提出了都市、南方兩大地域類型概念,論證了這兩大地域類型對于宋詞的風格取向、文體特質的塑造和規范。
陳未鵬 ·地域文化 ·20.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