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理論研究與典型案例選編》將以“加強非遺傳播的意義、實踐與思考”為主題,突出典型性和研究性。案例范圍包括:以非遺的知識普及、文化傳播、保護工作等為內容開展的各類媒體宣傳、影視傳播、新媒體傳播、普及教育、展示推廣等實踐情況,對近年來非遺傳播的典型優秀案例進行客觀、全面的概括和總結。
楊紅 ·各國文化 ·13.5萬字
《伏櫪集》是當代著名版本目錄學家沈津年逾七十而“老驥伏櫪,矢志縹緗”研究古籍版本、書寫業界人物的文章合集。所收幾十篇文章分為四個部分:一是書寫張元濟、顧廷龍、瞿鳳起、趙萬里、林章松等業界名家,涉及《涵芬樓燼余書錄》、《善本組周記》、合眾圖書館、鐵琴銅劍樓、北京圖書館、中國書法家代表團第一次訪日等重要著作、機構、事項;二是為一些有影響的圖書所作序文及會議發言,有利于讀者更好地認識《前塵夢影錄》《日本漢籍圖錄》《天祿琳瑯知見書錄》以及中文古籍整理與版本目錄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的價值和意義;三是有關古籍版本研究的札記,篇幅雖短小,卻充滿真知灼見;四是為“哈佛燕京”藏日本所刻中國典籍所試寫的30種敘錄,沿用了“哈佛書志模式”,揭示出日刻漢籍的形態、內容、特色和價值,對書志寫作具有示范作用。書中編插大量珍稀古籍書影、人物照片,文圖并茂,更為生動。
沈津 ·隨筆 ·23.7萬字
《山家風味》是張西昌所著的一部深入探討秦嶺地區飲食文化的書籍。本書以二十四節氣為脈絡,細致描繪了秦嶺山脈不同季節、不同地區的特色食材及其烹飪方式,展現了山鄉人家的生活智慧和對自然的深刻感悟。書中不僅記錄了各種野菜、花卉、果實等天然食材的采集和食用方法,還深入介紹了當地的傳統習俗和飲食哲學。從春天的薺菜、香椿,到夏日的神仙粉,再到秋天的洋芋糍粑和冬日的臘肉,每一章節都如同一幅生動的畫卷,讓讀者仿佛置身于秦嶺的山水之間,感受著山民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作者通過對食物的深入觀察和體驗,傳達了對傳統飲食文化的尊重和對現代生活節奏的反思。《山家風味》不僅是一次味覺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靈上的歸隱,引領讀者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尋找到一片寧靜和詩意。本書適合對傳統飲食文化、地域特色美食以及自然生活方式感興趣的讀者。它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致敬,一次對自然和人文的深刻對話。
張西昌 ·隨筆 ·7.5萬字
文藝復興,顧名思義,是文學與藝術的復興,也是古希臘文明的復興。文明的所有主要領域,即文學、藝術、科學等,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誕生了眾多巨人與巨作。這些巨人與巨作,如永恒星辰,閃耀在歷史的天空中。自文藝復興之后,世界文化的發展可謂如江河湖海,洶涌澎湃,滔滔不絕,直至今天。
文聘元 ·文化史 ·14.1萬字
在一鍵購物時代,書店是否還有必要?當傳統書籍式微,書店如何才能存活下去?本書是當代獨立書店的標桿芝加哥神學院合作社書店的前執行董事杰夫·多伊奇寫給書店的熱烈贊歌。作者結合自己作為讀者和書店經營者的經歷,飽含激情地從空間、豐富性、價值、時間和社區等角度,展示了一家好書店所應該具有的品質。在作者看來,好書店的產品不是圖書本身,而是為讀者提供的獨特瀏覽體驗,讓讀者在書架間自由地徜徉、探索,享受思考的樂趣。在電子信息洪流的沖擊下,好書店不僅能夠存活下去,而且能實現其美好的愿景。本書不僅是對書店的贊美,更是對閱讀和書籍的禮贊。它將激發讀者對書店和閱讀的熱愛,并引發對書籍在現代社會中作用的思考。
(美)杰夫·多伊奇 ·文化產業 ·8.4萬字
作者以冷峻幽默的筆觸詳細記錄了特殊的1913年,巧妙地展開了一幅歷史全景圖。在文學、藝術和音樂領域,一切都被推向極致,仿佛沒有明天。在巴黎、莫斯科、倫敦、柏林和威尼斯,社會精英層出不窮,他們的作品對我們的世界產生了持久的影響。人們喝酒、沉淪、寫作、繪畫,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相互愛慕又相互詛咒。在這一年里,似乎一切皆有可能。然而,璀璨的開端卻隱藏著衰敗的預兆。文學、藝術和音樂在1913年證實人類已經失去純真。作者用碎片化的描寫拼湊出這一年,一個既輝煌又充滿厄運的年份。
(德)弗洛里安·伊利斯 ·隨筆 ·14.9萬字
如果說《1913:世紀之夏的浪蕩子們》展現了歐洲的時代特色,那么此續作便是對1913年全貌的絕佳補充。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我潛得越深,發現的美麗寶藏就越多。于是,本書的故事不再局限于文化、藝術領域;視角也不僅限于歐洲,而是遍及世界各地。作者延續了冷峻幽默的寫作方式,將本書的故事講述得更加新穎別致、感人至深。讓人眼花繚亂的愛情、打破常規的杰出發明、不可思議的命運成為本書的重要主題,再度證明了1913年的獨特性。
(德)弗洛里安·伊利斯 ·隨筆 ·10.6萬字
有人說,孤獨是21世紀的流行病。我們想方設法擺脫孤獨,它卻依然如影隨形。孤獨從何而來?人類注定與孤獨相伴嗎?歷史學家費伊·邦德·艾伯蒂認為,孤獨是一種現代情感。從宗教的衰落到工業革命,再到數字革命以來社交媒體與線上社區的蓬勃興起,孤獨觀念的演變史,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理解孤獨如何“被發明”,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何如今孤獨盛行。《孤獨傳》融合了文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與經濟學等,力圖還原孤獨的隱秘歷史與復雜意涵。本書的每一章聚焦孤獨的某種形態,探究孤獨與個人和社會、情感和身體之間的關聯。在書中,艾伯蒂旁征博引,梳理了19世紀至今的信件與日記、哲學文本、政治論述、醫學文獻等,研究了包括西爾維婭·普拉斯、維多利亞女王與弗吉尼亞·伍爾夫等人的經歷,并分別探尋青少年、獨居者、老年人、無家可歸者等不同人群的孤獨體驗。孤獨不僅是一種個體感受,它還與婚戀、醫療、教育、養老、社會福利等議題息息相關。從更宏觀的角度,《孤獨傳》審視現代社會如何被孤獨改變,幫助人們學會與孤獨共存,以平和澄明之心面對自我與世界。
(英)費伊·邦德·艾伯蒂 ·隨筆 ·16.3萬字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西方文明危機與大眾旅游的興起造就了戰后德國的中國旅行熱,彼時的中國以其文化與文明的多樣性吸引著諸多魏瑪德國旅行者,并成為其游記書寫的重要對象。本書以魏瑪共和國德語游記中的中國城市書寫為研究對象,探究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城市如何成為德國旅行者想象現代中國的媒介,并剖析其現代中國想象背后的德意志現代性想象。魏瑪共和國德語游記中的中國城市書寫一方面通過對中國現代性的正面想象與建構尋求有別于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國家整合模式,另一方面,又以對中國現代性的否定性書寫確證德意志現代性的優越性與進步性。從德意志民族意識發展史與德國現代化歷史進程觀之,這正映照出當時德國文化中矛盾復雜的現代性自我認同。
陳雨田 ·文化研究 ·12.5萬字
作者以近年的閱讀為憑,挖掘昔日印度的傳奇故事,闡釋今日印度的現代化演變,進而對印度社會文化展開分析,并逐漸理清一個基本思路: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的習性是在其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的,這個歷史環境既包括他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包括他們歷經的歷史,還包括在其歷史進程中的不同民族之間的人口、經濟等諸多方面的交流。習性,是一個民族文化中的基礎性的因素。
丁元竹 ·各國文化 ·10.9萬字
《傳統節日的由來》是一本深入探究中國傳統節日起源與發展的書籍。書中詳細闡述了眾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寒食節以及上巳節等。對于每個節日,它從起源傳說展開,像端午節中屈原投江、伍子胥的淵源、孝女曹娥傳說與端午的聯系;中秋節古代祭月習俗的發展和嫦娥奔月神話與中秋的關聯等。同時,也對各節日的傳統習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入解讀。如七夕節乞巧、拜織女等習俗體現的女性成長與社交文化內涵;重陽節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習俗的意義以及敬老愛老文化在現代社會的體現等。不僅如此,還涉及到部分節日之間的關系演變,如寒食節與清明節從早期區別到逐漸融合的過程等內容。整本書內容豐富全面,是一本幫助讀者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佳作。
李清明編著 ·民俗文化 ·3.6萬字
《遁甲演義》是一部由明代程道生撰寫的文言文書,詳細解釋了奇門遁甲的原理和應用。書中以九宮為本,結合三奇(乙丙丁)、六儀(戊己庚辛壬癸)、八門、九星等元素,通過觀測它們加臨時的吉兇來指導人們的趨避行動。此外,書中還大量引用了道家的符篆咒語,體現了其獨特的術數特色。該書內容涵蓋遁甲源流、年家奇門、月家奇門、日家奇門、時家奇門等多個方面,是后世學習遁甲術數的重要參考。
程道生 ·神秘文化 ·4.3萬字
《了解點世界文化》是一本深入淺出的文化百科,引領讀者跨越國界,探索全球多元文化的獨特魅力。從古老的文明遺跡到現代的藝術潮流,從節日慶典到風俗習慣,本書精選世界各地精彩紛呈的文化片段,讓讀者在輕松閱讀中拓寬視野,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是旅行者的文化指南,也是文化愛好者的知識寶庫。
沛然 ·各國文化 ·17.9萬字
本書選取了巴蜀地區88個古鎮,介紹了它們的歷史沿革、地理區劃、住民來源、名人軼事、建筑遺存、農商活動、民間藝術、傳統習俗、宗教信仰、風光景物、美食特產等多個方面。本書是一部簡明的四川鄉土文化讀物,是一部濃縮的四川古鄉鎮志,更是一本詳盡的四川鄉地游覽采風指南。
徐平 ·地域文化 ·31.4萬字
許倬云細數人類文明發展變遷的歷史過程,從宗教革命到民族國家的興起、從啟蒙運動到工業革命,再到近代資本主義大發展,讓我們看到,由西方文明主導的現代社會正怎樣一步步發展起來的。這一過程充斥著大國霸業的興衰交替,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變遷,以及人類從愚昧到理性的不斷轉變,直到今天,整個世界又陷入一種物質主義的狂熱中難以自拔,人類社會也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嚴峻的挑戰:普遍的精神空虛和對生命的迷茫。由此,許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現代文明或成或敗的發展走向,并以哲學家的視野將其引至有關人類“終極關懷”的根本點上。
許倬云 ·文化史 ·11.5萬字
絳州鼓樂歷史悠久,深受當地人民喜愛,具有一定的社會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據傳絳州鼓樂源于先秦,盛于明清。絳州鼓樂素有“地動山搖”“聞聲十里”之譽。演奏起來宏厚博大,氣勢磅礴恢宏,聲韻鏗鏘,粗獷豪放而有力度。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地方文化的喜愛也愈加深厚,絳州鼓樂逐步發展成為名城新絳的名片。本書用五章全面完善地詮釋了絳州鼓樂,其中包括絳州鼓樂的歷史地理屬性、民間文學考證、藝術特點、絳州鼓樂的傳承、社會影響等。
毛瑮 毛上虎 ·非遺 ·4.8萬字
左權民歌風格在隋代開始形成,開花調是左權民歌的精華部分。左權開花調構思精巧、歌詞新穎,襯詞襯句凸顯了濃厚的地方色彩,感染力很強。2006年,左權開花調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書從開花調的歷史背景、藝術形態、流傳發展、代表性傳承人、當代傳承等方面進行闡述,旨在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左權開花調。
毛瑞環 樹難栽 ·非遺 ·4.7萬字
在本書中,維多利亞·迪·帕爾瑪采取了"反風景如畫"的態度,對傳統上令人恐懼和蔑視的荒原風景進行了描述。她認為,18世紀英格蘭的信仰、技術、制度和個人的融合導致了一種有關"厭惡"的文化態度的形成,該文化態度直至今日依然在塑造著我們評估景觀的方式。本書包含的大量插圖最早可追溯至17世紀,涵蓋了景觀研究、藝術和建筑史、地理、歷史和科學技術史等多個不同的領域。通過這些材料,作者為我們展示了將沼澤、山脈和森林視作"敵對領土"的概念,她認為這些荒原不是出于任何基本的物理特征,而是由它們所激發的厭惡反應而被歸納在一起的。
(美)維多利亞·迪·帕爾瑪 ·文化史 ·20.2萬字
本書主要從不同角度對珠海、澳門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所起到的中西文化交流橋梁的作用,及韋卓民先生對中西方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進行論述。
澳門基金會 珠海市委宣傳部 華中師范大學主編 ·文化交流 ·40.2萬字
本書對曹雪芹的家族世系,曹雪芹祖父曹寅、叔祖曹荃、舅爺李煦、叔叔曹頫的交游、創作、生活地點、生活環境等問題進行了系統考察,對了解曹雪芹家族血緣、文化的傳承,《紅樓夢》的傳播與批評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樊志斌 ·理論 ·15.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