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神秘主義及其相關問題,對儒家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格物、慎獨以及一些重要文本如《大學》《五行》提出了新的闡釋,對于儒學的一些重要問題如思孟五行、良知論的來歷進行了新的探討。基于這些討論,對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如如何認識宋明理學,如何認識玄學與理學中《老子》《周易》并重的問題,如何認識哲學與禮法的關系,以及中國哲學何以如此樣貌,都提出了自己的判斷。
陶磊 ·中國哲學 ·15.5萬字
我們用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發現了老子在函谷關寫下的《老子真經》的內容。為了幫助大家一起認識《老子真經》,我們通過前面八篇文章,為大家用甲骨文字義解讀了《道德經》中的「弗」、「不」、「亡」、「為」、「又」、「天」、「大」、「地」、「萬」、「物」、「自」、「道」字。大家一定看到了,在《道德經》中,這些主要的字幾乎都是對《老子真經》的誤讀。在這篇中,我們將為大家揭示蘊含在這些誤讀字背后真正《老子真經》的內涵。《老子真經》是人類的最高智慧、超越了人類已知的宗教、科學,是一種超越現代科學對「完整世界」的透徹認識,是一種讓宗教變成明明白白的「心智系統」訓練。
徐筠 邱戀戀 ·中國哲學 ·26.6萬字
本書節錄《明儒學案》中的修身言論而成,但此書絕非是原書的簡略本。《明儒學案》現在學界和讀者一般是把它當做學術史著作,或者是資料的匯編來使用,而黃宗羲原來的目的之一“示讀者以入道之門”(梁氏語)則湮沒不彰,梁氏編這本書的用意正是將原書變成一部修身指導書,可以說,本書已經是與《明儒學案》面目不同的另一本書。另外,節本只有二十七八萬字,與原書的卷帙浩繁相比,也大大增強了可讀性。
梁啟超編著 彭樹欣整理 ·中國哲學 ·27萬字
本書認為,致力于主體間關系的建構是中國傳統哲學核心價值及獨特品格的重要體現。中國哲學家對主體間關系的建構,經歷了一個“源生”、“發展”、“再造”的過程。本書循著歷史順序,運用文本研究、歷史研究和現實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先秦以來各個時期的典型思想,其歷史影響及現實意義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考察,對如何建構當代中國的主體間關系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成龍 ·中國哲學 ·29.2萬字
本書將由啟發學者明道的經典系統構成的“學統”,將由親相授受的師徒傳授系統構成的“師統”。朱熹深鑒于二程門人不能準確全面傳承二程思想的歷史教訓,認識到“師統”與“學統”二者不可偏廢,既重視面對面的講學授徒,更重視學術著作的文本建設。但在他去世后出現了極端崇拜“師統傳道”的現象,以及“學統傳道”論者針對此種極端崇拜的反擊,“師統”與“學統”的互動和張力,貫穿于宋元朱子學升沉消長的始終,勾畫了生機勃勃、千峰競秀的學術思想圖景。
王宇 ·中國哲學 ·33.2萬字
黃道周是晚明大儒,與劉宗周并稱“二周”。本書概括了黃道周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建構了一個以生成論、本體論、人性論、工夫論與圣人觀為主體的系統的哲學理論體系,從而能夠把握和評估其思想和歷史地位。第一章介紹黃道周的生平與思想歷程,對其學術活動與成就進行論析。第二章論述黃道周的生成論思想。他認為宇宙由氣構成,陰陽二氣借助“生”“克”原則化生自然界。第三章闡述黃道周的本體論思想。其在不同語境下使用異名同質的本體概念來闡發思想,如太極、“此物”、性體等,本體的終極涵義是至善。第四章考察黃道周的人性論思想。他堅持性善一元論,批判宋儒二元人性論。第五章闡述黃道周的功夫論思想。其功夫論以格物致知為核心,具有綜合程朱陸王的思想傾向。第六章論述黃道周的圣人觀,闡發了他對何為圣人以及圣人之功、圣人之境等方面的見解。第七章從學術史角度,對黃道周的學術傾向與歷史地位進行評估。其主張會通朱、陸,調和朱、王,對兩家之學都批判和繼承,體現出綜合朱王的氣象。黃道周之學既是對明末理學危機的回應,也是明中期以來理學內部朱王互動的新發展和新動向。
許卉 ·中國哲學 ·19.8萬字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主辦,每年出版一輯。本輯約37萬字。收錄二十余篇學術文章和書評等。范圍主要是儒家典籍與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專人、專書、專題和文獻整理研究,以及有關的學術動態。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中國哲學 ·27.5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導,立足中國場域,同時又有世界維度,探究文化世界的一般意義結構,開創了以工作世界為核心范式的文化世界哲學新理論體系,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并將其拓展和應用到哲學、宗教、詩文化等意識形態實例的意義分析。文化世界哲學就是關于文化世界意義結構的理論體系,是對文化世界是怎么來的、什么是文化世界、怎樣建構或創新文化世界等問題的探究,在核心范式的意義上,亦可稱為工作世界文化哲學。
李曉元 ·中國哲學 ·34.4萬字
錢遜先生對《論語》讀本進行了修訂,依舊保持注釋、大意、作者理解和闡釋三部分。主要修改了《論語》每節的作者理解和闡發部分,也對一些字詞的注釋做了修改。著重點在教育界,現實聯系都針對教育、文化現狀,更具啟發意義。書的后面增加了教育智慧語則,主要是歷代名家、學者對論語中教育思想的闡發與理解。也附錄了與《論語》相關的閱讀書目。
錢遜 ·中國哲學 ·15.9萬字
本書前四章全面論述了魏晉玄學的產生、發展、特征以及在哲學思想史上的地位。后十二章論述了魏晉時期著名哲學家郭象生平史實、哲學方法、哲學體系、郭象哲學中的理論問題,對郭象與向秀、裴頠、王弼、張湛等同期玄學哲學家的思想作了比較研究。
湯一介 ·中國哲學 ·27.4萬字
本書是作者在中國哲學研究方面論文的匯編。書中勾勒了作者研究哲學的歷程,分析了中國傳統哲學的范疇體系等核心問題,提出五四運動以來的文化是在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激進主義三種力量所形成的張力制約下前行,從中國現代哲學的探索與創新角度指明了中國現代哲學未來發展的方向,并提出了“創建中國解釋學”的理論構想,最后還緬懷了中國現代哲學家對中國學術的貢獻。
湯一介 ·中國哲學 ·28.9萬字
本書收錄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在辨析、研究和批判西方普世價值方面的文章五十余篇,具體包括西方普世價值的源流與本質、對普世價值謬誤的分析、對西方政治普世價值的批判、堅定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自信等部分。編入本文選的文章,一部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領導和專家學者撰寫發表的文章,一部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院外專家學者撰寫發表的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哲學 ·46.5萬字
本書全部【文本歸元】都是訂正之后的產物,凡有訂正處,【見獨】均有詳細解釋說明,盡量做到沒有遺漏,以充分尊重《莊子》的可能原樣。訂正本身則基于三大原則。其一,行文必須合符莊子瑰瑋、參差、充實、弘大而辟、深閎而肆的整體風格;其二,邏輯必須自洽;其三,義理必須經得起事實驗證。
曾品元 ·中國哲學 ·42.9萬字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收錄文章二十余篇,約30萬字。范圍主要是儒家典籍與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專人(生平交游著述考)、專書(目錄版本流傳考)、專題和文獻整理研究、書評以及有關的學術動態等。此次第九輯收錄相關文章17篇,作者群之中既有杜澤遜、呂友仁等校勘名家,也有張麗娟、顧永新等古文獻專業青年才俊,還有甘祥滿、李暢然等新銳儒學研究專家,文章類型整全,文獻與思想并重,可謂一本具有較高質量的論文輯刊。附錄附有已出版160冊《儒藏》精華編書目,可謂《儒藏》精華編目前最為詳盡精準確的出版書單,能提供較好的文獻指引。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中國哲學 ·25.2萬字
《近思錄》是依朱、呂二人的理學思想體系編排的,從宇宙生成的世界本體到孔顏樂處的圣人氣象,循著格物窮理,存養而意誠,正心而遷善,修身而復禮,齊家而正倫理,以至治國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禮法制度,然后批異端而明圣賢道統。全面闡述了理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故此書實可謂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呂一派學術的主體。
(宋)朱熹 呂祖謙編著 東籬子解譯 ·中國哲學 ·16.5萬字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在中國歷史上表現為歷朝歷代的休養生息政策。而其中的辯證觀則提升了道家管理理念的深刻性,為人們提供了變通了決策藝術。“無為”是老子處世哲學的一個至高點。“無為”不單是做人或生活的原則,更有帝王“南面之術”即今天所說“領導學”的意義。
李世化 ·中國哲學 ·19.1萬字
本書系根據作者壯年時期在上海滬江大學講《中國哲學史》時的講義修訂而成。理學興于北宋,盛行于南宋與元明時代,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可以說是唐代以來儒學思潮的主潮,其影響覆蓋整個東亞各國。作者基于理學與國人之思想關系甚深,然而其書率多零碎乏條理,讀者難于了解,綜合理學家重要學說,兼及其對社會風俗之影響,為讀者提供一本簡要的理學思想史。宋明理學向來是中國學術研究的重點,而迄今為止,中外學界關于理學的簡史似乎還沒有超過本書者。此書作為剪裁得宜的入門書,是廣大國學愛好者、人文學科本科生了解理學思想的優秀讀物。此次再版擬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排印,同時參照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初版校正。
呂思勉 ·中國哲學 ·12.9萬字
本書收文九篇,作者通過考察先秦文獻中閃現的民意、重生、和平等思想,借古喻今,表達了自己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
陳鼓應 ·中國哲學 ·8.7萬字
本書通過對西方符號學及其結構的研究,提出了符號唯心化理論及其特質,深度分析了符號唯心化的哲理基礎。從符號與物的關系入手,探討了符號如何嵌入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從物的功能性向物的非功能性符碼化的動力機制、生成原因、運行邏輯、現實效應及其社會影響。在此基礎上,借助現象學符號學理論,提出了不同于意識符號系統的身體符號系統,作為克服符號唯心化的解決之途。本書對于理解消費社會的符號消費現象及其我國當代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和現實啟示意義。
李軍學 ·中國哲學 ·24.2萬字
《整合與重鑄:牟宗三哲學思想研究》全面系統地評述了著名哲學家牟宗三先生哲學思想。作者就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學”、“良知自我坎陷”、“三統并建”、儒學第三期之發展說、真善美之分別說與合一說、宋明儒學三系說、天臺宗華嚴宗的判教說、太陰教(道家)與太陽教(儒家)之自由、人文教之落實等等一一作出評析,力圖將牟宗三哲學放到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衡定其理論得失,分析其利鈍成敗,由之把握當代新儒家理論特色,照察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哲學之未來發展。
顏炳罡 ·中國哲學 ·25.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