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讀史釋易,向來是一個講易的傳統命題。作者一方面由易觀史,梳理《周易》經傳中的歷史故事與社會史資料,分析《周易》哲學對中國史學的影響;一方面由史觀易,梳理史書中的易學資料與易學家,并舉例探討了歷代史學大家的史學與易學思想。易學與史學,自古至今聯系密切:在古代突出表現為“以史治易”,古人常常用歷史故事來注解《周易》;在近現代則突出表現為“以易治史”,一批學者受新史學影響,鼓吹“六經皆史”。讀者通過本書,當可大體了解易學與史學的深厚淵源。
杜慶余 ·中國哲學 ·6.5萬字
本書是在三聯書店2008年出版的《東亞儒學九論》的基礎上,增補大約七八萬字而成。作者認為,儒學是東亞文化傳統上共同的思想資源,“理學”不僅是中國的思想,也是韓國的思想,亦是日本的思想;韓國以及日本的新儒學都曾在理學思想上做出創造性的貢獻,應當把這些貢獻展示出來。惟其如此,才能把理學體系所有邏輯環節和思想發展的可能性盡可能地揭示出來,也可以把理學和不同地域文化傳統相結合所形成的各種特色呈現出來。本書首先對朱子的哲學思想進行剖析,繼之以此為參照,通過對李退溪、李栗谷、宋尤庵、林羅山等韓國、日本著名理學家思想的研究,完整勾勒了朱子哲學思想在東亞的完整面貌。全書視野宏大、闡發幽微,具有重要的價值。
陳來 ·中國哲學 ·19.9萬字
本書以各種文獻資料為基礎,參考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在分析中國哲學天、人概念的基礎上,回顧了張載以前天人關系的發展歷程。以此為背景,從“天人合一”的基礎、必要性與可能性、內在途徑、外在約束、最終歸宿等多個方面分析了張載的“天人合一”思想,并將張載以后古代學者對“天人合一”的發展做了進一步的梳理。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天人合一”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指出現代人在哪些方面誤解了“天人合一”,以及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
蒲創國 ·中國哲學 ·15.1萬字
本書是對我國傳統文化典籍《道德經》《莊子》《列子》等的現代闡述,重在體現道家的思想內涵。道家認為:道生長萬物而德蓄養之,雖蓄養而不為己有,即行善而不求名利,助人而不彰顯功德,完全是一種博愛、大愛。萬物都是道的化生,道對于他們是齊同的、統一的,順其自然生生化化,無窮無盡。天地有道,則風調雨順,四季有序萬物盛長;自然有道則萬物繁茂,則人民食物豐厚;社會有道則和諧而安寧;國家有道則民富國強;家庭有道則父慈子孝、萬事興起;自身有道則血脈和順陰陽有節,身強體鍵。道家從研究天地自然的永生不變中,覺悟到人類社會的變化,進一步認證了他們之間的關系:順應、遵循自然規律人類社會就繁榮昌盛,國家長治久安,家庭和諧和睦,自身就健康長壽。人不能脫離與天地自然的和諧統一,不能離開自然而獨立存在,也不能離開社會家庭而獨自生活。本書從人與自然社會、家庭以及人本身的和諧層面論述道的理念,目的是使人們返淳還樸,回歸自然。這或許是實現和諧和平、回歸自然的最好方法。
李宇林 ·中國哲學 ·42.9萬字
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自清末開始,至今已延續了百余年。本書從源頭和基本理念入手,以代表人物老子和亞里士多德為主要對象,剖析中西哲學的異同,目的是發揚中國哲學的優良傳統,吸取西方哲學的長處,探討、總結人類理論思維發展的共同規律,推動哲學研究向前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蘇光榮 ·中國哲學 ·20.2萬字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在歷史上有其獨特的魅力。本書探討的內容有,竹林七賢與竹文化,魏晉皇族譜系,阮籍的生命追尋,英語世界對竹林七賢的研究,魏晉文人的道路,儒釋道兼綜研究等。本書是由中國社科院歷史所主辦的竹林七賢研討會論文集。
張海晏 米紀文主編 ·中國哲學 ·38.5萬字
本稿全面、精練、準確地介紹《十三經》的書名緣起、編纂始末、刊刻流布、內容特點、學術成就、思想影響、研究狀況等各個方面;作者以自己豐富的學術積累、深切的研究經驗,深入淺出地向讀者介紹閱讀本部經書或正史的心得與方法;每篇之后推介10種左右參考書目,以期為年輕學子或經史愛好者指示門徑。
王寧 褚斌杰 ·中國哲學 ·20.2萬字
本書是心學研究領域的學術會議“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孫中山心理建設與心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兩岸心學論壇”的論文集,收入論文30余篇。與會專家的論文圍繞孫中山思想、心學、孫中山的“心理建設”與心學的關系幾個方面展開研討,研討的核心是孫中山“心理建設”的思想淵源及其當代價值。專家學者們的論文具有強烈的現實意識,憂國、憂民、憂天下,在理論探討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新觀點與建議。
黃明同 戢斗勇 寧新昌 馮勝平 ·中國哲學 ·24.4萬字
當前形勢下,讀者親近優秀傳統文化、回歸經典的渴求越來越強烈。中國傳統文化的凝聚力表現為文化認同,中國傳統文化在傳遞、傳播過程中形成了政治、思想、倫理、情感上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是民族凝聚力、聚合力的基礎,是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一種文化資源。作者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把讀書、讀《論語》作為日常的生活方式,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中華文化的美好,讓更多的教師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他結合自身的生活、學習、工作中的體悟,寫成了這本《論語心讀》。這是一本可以引領讀者通讀《論語》的書。一本與讀者探討以下問題的書:什么樣的書才可以稱之為經典?如何能夠讓經典活起來?如何能讓經典和我們自身的生活聯系起來?怎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怎樣在教育體質內實施經典教育?
柳恩銘 ·中國哲學 ·23.9萬字
《老子誦讀本》專門為4到12歲的兒童編寫,是一部可誦、可賞、易解的經典之作。《老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經典之一。魯迅說,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中華書局經典教育研究中心 ·中國哲學 ·4.1萬字
本書將有清一代的學術演進,分為清初學術、乾嘉學派與乾嘉學術、晚清學術三個階段,并對這三個階段做了整體性的研究,既有宏觀的把握與識斷,也有微觀的考辨與探析,體現了目前清代學術研究的最新成就和高度。本著作運用學術史與社會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不僅全面、系統、深刻地揭示了有清一代學術發展的源流嬗變,而且對學術演進與世運變遷、政治文化導向等之間的密切聯系,給予了充分關注,深入闡釋。這是一部功底扎實、內容豐厚、史論結合、視野開闊、多維創新的重要清代學術史著作。本書的出版,將有力地推進清代學術史研究的深化和提升。
陳祖武 ·中國哲學 ·37.9萬字
邵雍是北宋理學建立時期的重要哲學家、易學家,其思想具有高度的獨創性。然而,與同為北宋五子的周敦頤、張載、二程四子相比,邵雍的哲學因其異質性和復雜性,而鮮有深入的綜括研究。《觀物》一書旨在完成這個頗具難度的課題。全書視野開闊、考辨扎實、分析細密,對邵雍的生平、著作與哲學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是邵雍研究的最新成果,對宋明理學等相關研究也具參考意義。作者認為,邵雍哲學的精神在于“觀物”之理。這一主題內在地開出了兩方面的路向:其一,邵雍以高度形式化的數理原則,空前具體地描述了“物”的條理、結構與規律,突顯了存在的確定性、物理的秩序性與世界的一貫性;其二,邵雍儒道兼綜的思想底色,催生出了獨特的“觀”的心性哲學與人生態度。只有通過對邵雍“觀物”之理的深入抉發,才能明確認識到:邵雍龐大高嚴的物理建構與自在灑脫的人格氣象,既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質,也內在于時代的普遍思潮之中,他用一種極為特殊的思想形態,為即將到來的理學時代作了剛柔兩方面的奠基。
李震 ·中國哲學 ·36.9萬字
該書為明方孔炤撰。孔炤字潛夫,號仁植,桐城人。萬歷丙辰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為楊嗣昌劾罷逮治,謫戍,久之釋歸。崇禎末起故官,屯田山東、河北,兼理軍務。事跡附見《明史·鄭崇儉傳》。是書即其罷官后所著。凡《圖象幾表》八卷、《上、下經》、《系辭》、《說卦》、《序卦》、《雜卦》十五卷。其立說以時為主,故名《時論》。導讀者闡釋了其中的易學思想,并進行了校勘。本次校勘以北大圖書館藏本和日本內閣文庫本為底本。
(明)方孔炤撰 許偉導讀 ·中國哲學 ·44.9萬字
《逍遙游》是莊子的理想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有三條路子:一是《齊物論》中所講的體驗真知;二是《養生主》中所講的保養精神;三是《德充符》中所講的涵養德性。由這三方面的修養,才能證入《大宗師》里所描寫的大道,才能成就《大宗師》里所推崇的真人。唯有真人,才能真正地逍遙而游。
吳怡 ·中國哲學 ·22.8萬字
本書是已經出版的《論語通解(一)》一書的姊妹篇,續集,內容包括作者第十四講至二十四將的內容。本書作者以親和力的語言和輕松的講座方式呈現給讀者。作者通過自己對《論語》經典著作的深刻地理解和切身地體悟,結合當前讀者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進行了通俗地講解和闡釋。
鐘永圣 ·中國哲學 ·24.9萬字
宋明理學是對時代所面臨的沖突和危機的化解,是價值理想和道德形上學的重建,是儒釋道三教融突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造極”。理學是以道體為核心,以窮理為精髓,以“存天理,去人欲”為存養工夫,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實質,以成圣為標的。理學是宋元明清時期哲學概念范疇的發展史,一個民族的理論思維、一個時代的哲學思潮和哲學家哲學體系,都是由諸相互聯系、作用的哲學概念范疇之間的邏輯順序或結合方式構成的。《宋明理學研究》再現各哲學家哲學的面貌,并闡述了理學的稱謂、分系、特色、發展階段、范疇結構演變、時代精神及其歷史作用、影響和評價。對宋明理學重要哲學家的身世、生平、哲學邏輯結構、哲學概念的分析及內涵作了深入仔細、全面系統的論述,對解讀、體認宋明理學很有幫助。
張立文 ·中國哲學 ·48.3萬字
本書深入闡發、比較了古希臘哲學由物理學(自然哲學)向形而上學(存在論)展開的邏各斯之路,啟用了“道家形而上學”概念,以分析、論證道家哲學超越自然哲學的“形而上學”特征;梳理和考辨了道家知識語境中的“形名”“神明”這兩個關鍵的細節,系統闡明了道家“知識論語境”的復雜脈絡;分析了道家倫理學及其政治社會理論,闡明了以道家自然人性論和無為心性論為核心的、超越倫理規范的道德形而上學特征,并把道家哲學概括為以心性論為基礎的、“精神高于物外”的境界形而上學。本書的主要成就在于:創造性地闡明了道家哲學本質上是一種“形而上學”,并揭示了道家形而上學的內在脈絡和理論;同時,從世界哲學史尺度的比較視野,深入闡論了道家哲學和古希臘哲學的異同,廣涉康德、尼采、存在主義、哲學闡釋學和后現代理論等。
鄭開 ·中國哲學 ·41.9萬字
全書圍繞在世界范圍內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及世界帶來的巨大沖擊,分析應對疫情的中西方思想文化差異和沖突,進而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在比較的視野中探討自由與生存、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情與理等如何相互融合、共生共存,實現偶然性與必然性、情與理的有機統一,并指出,用中國傳統生存智慧的“情理合一”來最終化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身心,直至人與諸文明等之間的矛盾,從而把人類遇到的各種災難的悲劇性降低到最小程度。
劉悅笛 ·中國哲學 ·8.6萬字
《老子研讀》一書是董平教授在浙江大學講授《老子》課程講義的基礎上修訂完善而成,內容包括兩部分:一是“導論”,對老子其人、《老子》文本的成書過程、思想內容及歷代注解等進行說解;二是以“王弼本”為基礎底本,對《老子》八十一章進行分章講解,既尊重前人成果,準確傳達愿意,又做出個人闡釋,闡發當代價值。
董平 ·中國哲學 ·21萬字
《走進哲學》叢書匯集國內哲學研究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最新成果,內容涵蓋當代哲學視領域的前言問題、熱點問題,既充分利用中西馬哲的理論傳統和理論資源,有呈現出自己獨特的敘事方式、思想觀點的理論進路,是一套融前沿性、理論性和資料性于一體的精品圖書,對于了解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學術源流、本質精神,進而開啟新的思想空間和思想道路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賀來 吳根友等 ·中國哲學 ·3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