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思想史是中國古老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需要的思想創新的重要精神養料。本書收錄了國內多所大學中多位著名學者的學術研究成果,主要探討侯外廬思想研究、先秦思想研究、秦漢思想研究、宋明理學研究、宗教思想研究等問題。本書的出版以期為中國思想史學科發展提供窗口和基地,供專業研究者交流參考。
謝陽舉主編 ·中國哲學 ·25.4萬字
本書以《孔子家語》的真偽公案及其思想內容為主要研討課題,首先梳理《孔子家語》的形成及傳衍情況,其次以歷史與邏輯、文獻學與思想史、傳世文獻與考古新發現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兼重義理與考據,從《孔子家語》與傳世文獻、新出土文獻的對勘中,對《孔子家語》的自然觀、道德修養論、社會政治觀等思想內容進行較為系統的研討,從而確證《孔子家語》是一部淵源有自的儒家古籍,雖然在流傳過程中或有加工潤色,但其主體部分仍然沒有實質性改變,它在孔子及儒學乃至整個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價值。
王秀江 ·中國哲學 ·11.7萬字
本書試圖用深邃的反思方式觸摸那些深奧的精神秘密—精神、靈魂、價值與詩意的秘密—這一秘密在人類有價值的深度體驗中比較充分地顯現出來。在本書中,信仰、精神、靈魂與詩意本質相同、方向一致,都從某個側面顯露了人類存在的根基。本書獨有并具有概括力的相互關聯的核心概念是:人的多重之我,神性—精神原型及神性—人對應、感應、順應與合一的存在結構—這是人的信仰型存在結構,也是人基本的精神性存在結構,也是詩意性存在的基本結構—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信仰—存在—詩意路線。本書認為:人的真正的存在就是面向神性(純存在性)而在,存在的復歸就是以和諧完整一致的方式從內在的深處歸向神性—精神原型。人的存在之核心實踐是內在超越的心靈實踐,其經常表現為有深度的價值體驗,其既具有內在性也具有超越性,來自人對存在的深邃之根的想象、理解、感悟與洞悉。
丁來先 ·中國哲學 ·26.7萬字
“經”和“權”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一對重要范疇。經權觀的研究,不僅可以直接揭示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處理道德準則的普遍性與道德生活的復雜性之間的矛盾的思路和方式,而且對理解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特質與屬性,不同學派或思想家之間倫理思想的差異,不同時代倫理思想的損益,都是重要的切入點和理論依據。本書通過對中國傳統經權觀的產生背景、主要觀點、歷史演變、倫理意蘊、現代啟示等問題的研究,系統探析其發展邏輯、核心理念、理論特色和現代價值,有助于拓寬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研究的視域,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價值,以及立足本土文化基因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倫理學體系。
趙清文 ·中國哲學 ·29.3萬字
《王學研究》由貴陽學院陽明學與黔學研究院主辦,圍繞陽明學研究,征集國內外學者的論文,匯集陽明學最新研究成果。本輯是第十一輯,有四個欄目:王陽明思想研究、陽明學與區域文化研究、陽明學比較研究、陽明學的當代價值研究。《王學研究》具有獨特、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中國陽明學研究的重要陣地。
陸永勝 劉繼平主編 ·中國哲學 ·21.6萬字
本書是基于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及其對社會文化精神生活的影響而開展的文化與科學技術哲學的交叉研究,探討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的哲學問題,并把這一理論研究與中華傳統、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斗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中國新時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建設相結合。本書突出了學科交叉的增長點,是文化與科技實踐,即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研究。
陳凡 文成偉主編 ·中國哲學 ·26.4萬字
《老子學集刊》由老子學研究會、鄭州大學老子學院、鹿邑老子學院(研究院)共同主辦,面向海內外道家、道教研究者,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老子學、道家、道教展開多方位、多視角的探討,明道立德,法真貴樸。每年出版兩輯,每輯設一主題。
王中江主編 ·中國哲學 ·22.6萬字
《唐代中國的國家與學者》是麥大維先生積25年之力撰成的唐代儒學研究的代表作,將唐代儒學的演變與學者群體及學術機構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對學校與祭孔、經學、國家禮制、史學、文章觀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每一領域獨立成章,按照高祖及太宗朝、650-755年、安史亂后三個時段,依序梳理學術環境、學術活動和學術觀點發生的變化,總結各領域及其子領域的學術發展軌跡,分析中央政府學術主導地位的漸趨弱化,以及學術與文學獨立性的日益增長,彰顯中央權威的衰落和穩定環境的消逝這一共同趨勢,證實唐代的學術分期符合唐代政治與社會發展的歷史。通過系統而全面、詳實而縝密的研究,有力地扭轉了傳統思想史忽視唐代及其儒學遺產的傾向,特別賦予漢、宋之間的唐代儒學以重要歷史意義。
(英)麥大維 ·中國哲學 ·42.7萬字
本書分為“經學研究”“版本校勘”“專人專書”“儒學新論”“域外漢學”等六部分,收錄了《喪屨形制考》《荀子對孔子正名論的邏輯化發展》《佚詩<貍首>考》《關于<三經義>的幾個基本問題的再認識》《單疏抄本<春秋谷梁疏>流傳考》等文章。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 ·中國哲學 ·31.3萬字
錢玄同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推行新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深入討論錢玄同如何利用中國傳統學問中的經學、小學資源來建設“五四”思想革命、文學革命、漢字革命,整體性地展示錢玄同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獨立、獨特的歷史作用,并呈現新文學、新文化變革中的傳統內援力量。
王小惠 ·中國哲學 ·25.4萬字
《國際儒學論叢》是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中心主辦的以儒學研究為主旨的學術集刊。本輯為第9輯,分為特稿、名家專訪、儒家思想、生命儒學、國際儒學、儒學發展史、儒學比較研究、書評八個欄目,收錄了國內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相關學者關于儒學研究方面的最新文章,文章論題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學、新儒家等,反映了國內外儒學研究的一些新動向、新發展、新成果,以此推動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涂可國主編 ·中國哲學 ·27萬字
《中國儒學》由中華孔子學會、鄭州大學洛學研究中心主辦,立足于學會,面向海內外,廣泛聯合儒學研究者,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儒學傳統展開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討,不斷激活其內在的精神和獨特的價值,俾之在人類精神生活和文明的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王中江 李存山主編 ·中國哲學 ·24萬字
《國際儒學論叢》是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主辦的以儒學研究為主旨的學術集刊。本輯分為儒家思想、儒學講壇、國際儒學比較、儒學史研究、儒者訪談錄、國際儒學動態等專題,論題涉及儒家禮樂文明、荀子思想研究、儒學的當代發展等方面,反映了國際儒學研究的一些新動向和新發展,有利于推動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
孫聚友 石永之 ·中國哲學 ·18.7萬字
本書收錄了鄭開近年來的多場講演和訪談,圍繞“舊邦新命”這一主題展開,旨在追尋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的原因及其在歷史長河中展現出的獨特生命力。書中探討了中國文化在歷經劫難后仍能化險為夷的秘密,特別是古代王朝更迭中的穩定性。鄭開認為,“舊邦新命”的歷史文化意識是中國文化強韌生命力的根源,也是其在近現代中西文明沖突中仍能生生不息的關鍵。
鄭開 ·中國哲學 ·20.7萬字
人類歷史,既是一部理性發展史,也是一部非理性發展史。無論是柴米油鹽的生活小事,還是影響深遠的世界大事,非理性都發揮著難以估量的作用。人們在做決定時,無法判斷是理性還是非理性在起作用。本書將“非理性以及它在人類認識中的作用”作為研究的主題,本著“全面地看問題”的辯證思維,透徹地分析了傳統哲學否認或貶低非理性、非理性主義哲學夸大非理性的作用的片面性,并解讀了非理性的本質、特征和產生機制以及非理性在人類認識中的作用,從而對人類的非理性進行恰當的認識和評價。
方杲 ·中國哲學 ·2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