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先秦諸子文獻的形成
會員

從春秋末期至秦國統(tǒng)一前,這一階段的文化活動主體顯然是以先秦諸子為代表的士人階層。諸子各家觀點不同,學派理念有別,但他們所從事文化活動都以一定的知識、觀念為基礎(chǔ),即通過對某類知識、觀念的衍生,進而提升出學派的立身準則和價值追求,而諸子文獻則是這一文化活動的文本化成果。本書力求通過挖掘知識、觀念衍生序列背后的文化制度,來展現(xiàn)出先秦諸子著述的基本軌跡。本書所謂的知識、觀念、制度均是取其廣義:知識是指一個時代對自然、社會以及人類自身的看法和認識;而觀念則是知識的綜合和系統(tǒng)化。一定的知識、觀念通過某種文化制度、運行途徑,又衍生出新的知識、觀念,進而形成了多種類別的文獻體系。與此同時,這一文獻體系也會反過來促使新的知識、觀念、文獻文本的衍生和發(fā)展。所謂的文化制度,包括各種法律法規(guī)、政策以及各種習慣、風俗、傳統(tǒng)等,即它不但指朝廷的綱常政制、刑法律典,而且指民間的家規(guī)族法、習俗慣例,乃至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風俗習慣。結(jié)合這些知識、觀念、文化制度的定義,本書把先秦諸子所面對的知識、觀念分為禮樂教化、道家謀略、實用技藝、政治綜合等四個類別,力求通過這些知識、觀念背后的各種文化制度,來呈現(xiàn)先秦諸子著述的基本過程。

劉全志 ·中國哲學 ·18.7萬字

中國漢傳佛教經(jīng)籍西文譯本書目(1831—2017)
會員

《中國漢傳佛教經(jīng)籍西文譯本書目》,聚焦自晚清以來兩百年佛教西傳時間,依托中國佛教經(jīng)籍在西方的研究、翻譯與傳播史,搜集整理這期間傳教士、漢學家、宗教學者、民間居士等等翻譯者的漢傳佛經(jīng)西文譯本。內(nèi)容豐富,分類編撰,體系邏輯,創(chuàng)新性強,讓學界以動態(tài)的方式重新審視漢傳佛教在西方的傳播途徑。本成果首要選擇使用《頻伽精舍??蟛亟?jīng)》的目錄,作為梳理西文漢傳佛典的脈絡,每條文獻均按照該目錄的分部逐一錄入,原因在于其作為我國三大佛藏之一,龐大的收經(jīng)規(guī)模便于學者使用,句讀的使用利于民間普及,且是中國文化走向現(xiàn)代化的標志。其次,輔以《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的目錄為參考,采用其相應的佛經(jīng)編號,且彌補超出《頻伽藏》之外的經(jīng)籍,原因基于西方宗教學界的認同和通用現(xiàn)實,以及學術(shù)查閱的便利性。再次,部分西文佛經(jīng)出自《卐新纂續(xù)藏經(jīng)》之中國撰述部和敦煌寫本,前者按照《續(xù)藏經(jīng)》的目錄編入,后者參考斯坦因(Stein)、伯希和(Pelliot)以及臺灣中央研究院敦煌寫本(TaiwanDunhuangCollection)的編目。最后,以上部分未收藏之漢傳佛經(jīng)所涉及相關(guān)的西文譯本,均歸于成果最后一部分——其他類。

朱峰 ·中國哲學 ·8.7萬字

正蒙釋 正蒙輯釋
會員

《正蒙釋》是明代高攀龍《正蒙集注》和徐必達《正蒙發(fā)明》的合刻本,在《正蒙》注解本中別具特色,且二書相輔相成,可互相補充、發(fā)明,較好地繼承與發(fā)展了張載哲學思想的精髓。《正蒙釋》并非二書的簡單相加,徐必達編訂《正蒙釋》時,把《正蒙發(fā)明》中與《正蒙集注》相同的注解刪去,獨有的注解保留,把《正蒙發(fā)明》和《正蒙集注》中不同的但相比較不準確的注解刪除,能夠互補的保留。經(jīng)徐必達編訂后,《正蒙釋》中的《正蒙集注》基本保持原貌,《正蒙發(fā)明》則更加嚴整精練,且與《正蒙集注》的思想得以高度一致。從思想內(nèi)容上看,以程朱哲學思想解《正蒙》、確立氣的行上本體意涵進而批評佛老、注重修養(yǎng)工夫是《正蒙釋》的重要特點。此書以國圖藏明萬歷本為底本,以清初平江蔡方炳本為對校本,以清《性理四書注釋》本為參校本。書后“附錄”,包括高攀龍碑傳資料九篇、徐必達傳記五篇以及《正蒙釋》提要一篇?!墩奢嬦尅肥乔宕A希閔所撰,是研究張載《正蒙》及華希閔本人思想的重要著作,在清代已有一定的影響?!墩奢嬦尅肥窃诟吲数垺墩杉ⅰ?、徐必達《正蒙發(fā)明》的基礎(chǔ)上,以朱子學為主要立場注釋《正蒙》的著作。在清初尊朱熹黜王陽明的學術(shù)氛圍中,華希閔的注釋雖體現(xiàn)出強烈的程朱理學色彩,但他并沒有完全否定王陽明及其學說,這在當時是相當理智且可貴的。《正蒙輯釋》以“閔按”的形式,闡釋了《正蒙》每篇全旨及篇文段意,其中所論及的太虛本體論、心性論、工夫論等,都體現(xiàn)了華希閔的獨到理解。本書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康熙刻本《性理四書注釋》中的《正蒙輯釋》為底本,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王植《正蒙初義》為參校本。

(明)高攀龍 徐必達撰 邱忠堂點校 (清)華希閔撰 張瑞元點校 ·中國哲學 ·19.3萬字

味覺思想
會員

中國哲學界少有以味覺思想為進路來解讀中國文化,本書可謂開此先河。作者以“味覺思想”為中國文化之血脈,一則示其乃顯著區(qū)別于古希臘以來的視覺思想與古希伯來之聽覺思想,構(gòu)成中國文化的基本特性。另則,在味覺優(yōu)先,自覺壓制視覺歷史情境下,中國思想展開為從“形”“體”到“理”的范式轉(zhuǎn)換,即從“形”到“形而上”,隨即轉(zhuǎn)至從“體”到“本體”,繼而轉(zhuǎn)至從“理”到“天理”。這個進程中,味覺思想或明或暗地主導、滲透,并以感通、體道、玩味、理會等主導著中國思想??芍^以形而下之方法闡釋形而上的本體之理的獨辟蹊徑的中國哲學著作。不僅可以給中國哲學界帶來新的理論范式,也使抽象的哲學理論對于普通讀者不再顯得艱澀和枯燥。本書乃《味與味道》姊妹篇。《味與味道》勾勒出中國思想方法之基本面貌,本書側(cè)重揭示味覺思想歷史演變脈絡,分別揭示中國思想史中感官選擇的脈絡(從“耳目之爭”,耳的勝出,繼而“耳舌之辯”,舌的勝出),范式轉(zhuǎn)換的脈絡(從“形”到“形而上”,隨即轉(zhuǎn)至從“體”到“本體”,繼而轉(zhuǎn)至從“理”到“天理”),以及方法論演變的脈絡(從感通、體道、玩味至于理會)。這三條脈絡相互交織,彼此貫通,共同構(gòu)成了中國文化之根本特質(zhì)。從橫向面看,味覺思想貫徹于中醫(yī)藥、數(shù)學等自然科學領(lǐng)域,畫論、書論、詩論、文論、道學等人文領(lǐng)域。與此相應,中國思想自覺選擇以陰陽、剛?cè)?、仁義等主客一體的概念來表達道、理,同時以溫、淡、涼為思想者的氣象與思想基調(diào),從而使中國文化各個層面浸染著味覺思想。此血脈從遠古流淌至今,雖歷經(jīng)千萬劫而健進不息,在當代中國依然隨時隨地觸之可及。當代意欲在中西古今之爭視域下重建中國話語體系,重建中國思想、中國文化,味覺思想亦提供了厚實的資源與深沉的生機。

貢華南 ·中國哲學 ·18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宁区| 丹阳市| 辰溪县| 宁化县| 安宁市| 清流县| 石门县| 汉沽区| 德州市| 西和县| 称多县| 江华| 紫阳县| 鹿泉市| 黔西| 郸城县| 宿州市| 怀远县| 兴业县| 象山县| 江陵县| 平邑县| 扶沟县| 万山特区| 蕲春县| 丹寨县| 区。| 郑州市| 黎城县| 丹寨县| 溧阳市| 开原市| 蕉岭县| 阿拉善右旗| 阿拉善右旗| 绵阳市| 海阳市| 稷山县| 新郑市| 峨眉山市| 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