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存在論視角對科耶夫哲學,特別是其欲望理論予以探析。這一探析一方面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另一方面著眼于哲學史的問題域線索。意識內在性問題構成了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域。“我思”是這一問題域的理論前提和出發點。科耶夫認為,“我思”本身需要一個前提,即“我”的存在。“我”不僅是“向內”的意識,而且是“向外”的欲望。以向外的欲望穿透由向內的“我思”所構筑的意識內在性的迷霧,構成了科耶夫欲望理論的核心環節。
崔唯航 ·西方哲學 ·19.7萬字
本書立足于《法權學說》這部被西方學界遺忘了近兩百多年的著作,試圖從“法”、“自由”和“強制力”這三個概念出發,來理解康德整個政治哲學的基本架構及其根本精神。本書駁斥了有關康德政治思想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傳統看法,而試圖表明,康德的整個政治論說并不處在其哲學規劃的邊緣,而是與他的基本哲學旨趣存在內在的勾連,同時,那種在《道德形而上學奠基》中所呈現的個體主義,并不是康德實踐哲學的最終形式,相反,在《法權學說》這部著作中所呈現的對于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系”的強調,使其道德和政治哲學,尤其是康德式的那種自由主義,明顯不同于立足于“個體”的英美式自由主義。
吳彥 ·西方哲學 ·17.8萬字
在整合西方學界之里程碑式的著名學者——拉康、弗洛伊德、馬克思、黑格爾、康德、海德格爾、德里達、福柯,等等——的相關學術要點的基礎之上,本課題力圖從精神分析學的理論視域出發,將斯拉沃熱·齊澤克的數十部理論專著中所包含的相關理論節點置于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西方人文思想平臺上,以齊澤克的五個雖晦澀難懂、頻遭誤讀,卻又廣為流傳的基本術語——這些術語很多都源自于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如原質(theThing)、幻象(fantasy)、快感(jouissance)、視差(parallax)和意義(meaning)為切入口,追根溯源、條分縷析,對齊澤克文學觀做全面的梳理、闡釋和評述
趙淳 ·西方哲學 ·20萬字
尼采與瓦格納的關系是思想史和藝術史上的重大事件。受瓦格納藝術的刺激,尼采完成了早期代表作《悲劇的誕生》,但此后與瓦格納分道揚鑣。瓦格納在很大程度上是尼采的引路人,一度是親密的“戰友”,后來又是尼采樹立起來的主要“對手”。從“戰友”到“對手”,瓦格納伴隨尼采思想生涯的始終。尼采對瓦格納所做的最后的清算是在1888年,是他思想生涯的最后一年,在一年內完成了《瓦格納事件》《尼采反瓦格納》兩本著作。字里行間充滿著尼采對瓦格納深具匠心的哲學洞察。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西方哲學 ·6.1萬字
本書從不同角度介紹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同時深入地研究了《形而上學》等哲學問題,也介紹和評價了陳康、苗力田、王太慶等人對亞里士多德的研究情況。既是一本合集,是學術著作。同時作者能夠比較深入淺出地介紹西方哲學的精髓,有助于普及。
汪子嵩 ·西方哲學 ·18.9萬字
現象學的歷史命運歸根結底似乎是在兩種動機之間被理解:一方面,現象學是素樸本體論的還原,是向意義與價值的生動結構的回歸,是向著普通符號制造真理和價值生命的活動的回歸。而同時,由于另外一種必然性沒有簡單地與這個運動(4)并列,這種必然性也就證明了古典形而上學的在場,并且標志著現象學對于古典本體論的依附關系。
(法)德里達 ·西方哲學 ·7.2萬字
羅蘭·巴爾特在法蘭西學院講授的四門課程,是其生前思想發展的終極階段,也是他的學術思考高度活躍的時期。細讀這些課程,讀者會發現一個與普遍認知大不相同的巴爾特。在經歷了“欣快的科學之夢”,即放棄歷史維度和人的主體維度的科學主義符號學之后,巴爾特一方面堅持對現代性話語弊端的質疑,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從解構現代性話語走向虛無主義,由此確認了文學與現實、與歷史、與人的主體性的統一,確認了自己的價值理想主義的基本立場。通過對這四門課程的研究,我們能更為全面地了解巴爾特思想發展的整個軌跡和完整面貌。
黃晞耘 ·西方哲學 ·13.4萬字
人面向未來實現自己的各種可能性,風險必然內在于人的存在之中。對風險問題的追問和回答,也反過來有利于啟發人實現自身存在。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風險異化為危險,這構成了當代風險社會的生成邏輯。現代技術和資本是造成風險異化、進而塑造風險社會的主要根源。技術資本主義對全球時空進行深度重構,并最終演變為“賭場資本主義”。風險是系統性存在,當代風險擴散具有累積效應、乘數效應和溫室效應、回飛鏢效應。風險治理成為全球治理的關鍵議題。
郭洪水 ·西方哲學 ·17.6萬字
偉大的德國浪漫詩人海涅評價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砍掉了自然神論頭顱的大刀。本書選擇康德哲學中最容易被中國讀者誤解的三個基本概念:對象、知性為自然界立法、物自體,作者運用其獨創的“清洗語詞”和“教人正確說話”的方法,對這些概念進行通俗的解說,理趣盎然。此書初版以來頗得佳評,并長期用作教學參考和哲學入門書籍。此次新版附加三篇文章,進一步闡發原書的主體內容,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康德哲學。
謝遐齡 ·西方哲學 ·11.6萬字
《康德書信百封》從康德遺留于世的300多封信中選出100封書信,根據年代先后按照編年史順序排列。康德書信是康德哲學思想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包含了康德對自己思想體系的許多重要的說明和解釋,形成了康德哲學著作的一個重要補充,而且以動態的方式再現了康德哲學思想形成的過程。同時,它們也是康德生活與事業的忠實見證人。此外,《康德書信百封》的附錄部分收錄了康德三篇重要的論文,即《關于一種出自世界公民意圖的普遍歷史的觀念》《回答一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重新提出的問題:人類是否在不斷地向善進步?》。
(德)康德 ·西方哲學 ·16.9萬字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物品的身影。可以說,我們的所有活動都跟物品有關。作者鮑德里亞試圖對種類繁多的物品加以區分,并勾勒出一個物品的層級與體系。對于那些資金有限又想占有奢侈品的人來說,分期付款或者信用貸款則是一種福音。過去先積攢財富,再購買奢侈品的模式被拋棄了,靠預期收入先行占有奢侈品的做法廣為流行。物品變成了一種消費能力的符號和社會地位的象征。出于自由選擇的購買因為消耗了未來預期的收入和生命而使人變得不自由。于是,人們生產物品、消費物品,最終卻被物品所奴役,被物品背后的資本所奴役。
(法)讓·鮑德里亞 ·西方哲學 ·15.4萬字
《泰阿泰德》是柏拉圖的一篇重要作品,處于從中期對話錄向晚期對話錄過渡的階段。它不可能是一篇早期作品,盡管在形式上它與早期對話錄有相似之處,譬如,探究特定概念的定義,采用蘇格拉底式的辯駁論證,以無結論的方式結尾,等等。
(古希臘)柏拉圖 ·西方哲學 ·6.5萬字
本書是政治哲學名家邁爾的新著。作者積十余年精讀講授之功,以西方政治哲學史及其根本問題為背景,以對尼采著作整體的熟玩和對尼采研究的了解為基礎,重新解讀尼采謎一樣的詩篇《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作者認為,扎拉圖斯特拉既有哲人的一面,又有先知的一面,或既有認識者的一面,又有立法者的一面。這兩方面有著難解而復雜的關系,《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全書就運動在這兩方面所構成的張力之中。尼采的扎拉圖斯特拉形象正是這一問題的化身。作者反對只重視前三部而低估第四部的慣常做法,認為第四部是全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作者疏通文脈,理清關節,集中關注這本書的核心問題,關注作者尼采的意圖,以及由這一意圖所決定的全書迷宮般的線索和構造。
(德)亨利希·邁爾 ·西方哲學 ·19.8萬字
“神話學家”羅蘭·巴特在《神話修辭術》中破譯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神話,探索將真實與人類、描述與闡釋、對象與知識的重新和解。巴特試圖向讀者表達,我們不斷地在對象與破除其神秘性之間航行,沒有能力恢復全貌:因為,如果我們進入到對象之中,解放了它,但卻摧毀了它;如果我們放任不管,我們尊重了它,但卻又使其神秘化。
(法)羅蘭·巴特 ·西方哲學 ·13.7萬字
《戀人絮語》是羅蘭·巴特于1975年在巴黎高等師范學院開設了一門討論課。這門課以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為分析對象,和青年學子們探討戀愛百態。浪漫的愛情故事在這本書里被羅蘭?巴特拆解成各種情境:嫉妒、瘋狂、困惑、焦灼、無解、絕望、相思難耐、舊病復發、輕生之念……這門談情說愛的討論課,聚焦點不是文學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戀人的傾訴方式和喃喃自語。兩年后,巴特將自己的情感軌跡和心路歷程融入到這種分析里,發展成一種新的文體,1977年付梓成書隨即風靡西方,被譯成近三十種語言,并搬上舞臺演出,成為一代思想家羅蘭?巴特流傳最廣、最為人所知的著作。
(法)羅蘭·巴特 ·西方哲學 ·12.1萬字
《批評與真實》可以被看成羅蘭·巴特對新批評運動的宣言。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激烈地反駁了其論戰對手、法國文學批評家雷蒙·皮卡(RaymondPicard)的論點和論據;第二部分,提出一種文學科學,即文學批評應該是一種開放式的、有風險的、賦予作品某種特殊意義的話語,它應該強加一種意義而不是分析意義如何產生。在論戰中,羅蘭·巴特把對手推向一種右派、甚至是極右派的立場,而自己則站在其對立面,加入到從普魯斯特開始,經過弗洛伊德、拉康、喬姆斯基、馬拉美、雅各布森、布朗肖,一直到巴塔耶、索緒爾、列維—斯特勞斯、盧卡奇、戈德曼等人組成的陣營。在這一陣營中,不再有詩人,不再有小說家,只有書寫本身。
(法)羅蘭·巴特 ·西方哲學 ·3.4萬字
作者通過分析“神圣性的退隱”、“主體中心主義的興起”、“價值的位移”,并通過論述“俄羅斯文學中的反虛無主義主題”、“尼采對虛無主義的確認與克服”、“海德格爾對虛無主義的反思與超越”,將價值虛無主義的思維方式根源歸結為以獨斷論和懷疑論為代表的知性思維方式;進而立足于黑格爾辯證法對知性思維方式的理論批判,提出了超越價值虛無主義的思想路徑,即走出價值觀上的思維方式誤區,從辯證的視角看價值問題;最后立足于馬克思辯證法對傳統形而上學的社會歷史批判,提出了超越價值虛無主義的現實路徑,即瓦解物化邏輯對人的統治。
馬新宇 ·西方哲學 ·14.5萬字
《人論》是文化哲學創始人卡西爾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是其畢生理論的濃縮,在其著作中是最為著名、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的一本。全書圍繞“人是什么”這一問題,旁征博引,高屋建瓴,獨樹一幟地提出了“人是符號動物”這一觀點,指出“人不僅生活在自然物質宇宙中,還生活在符號宇宙中”的事實。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人是什么”著力探討了人與動物的分野以及人的符號創造性特點;下篇“人與文化”則對人類文化各個形態與現象,如神話、宗教、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探索,自“符號”出發解讀人類與人類文化的關系。人類對于自我認識的探索永不停息,而卡西爾則給予了我們一個睿智精妙的解答。
(德)恩斯特·卡西爾 ·西方哲學 ·17.6萬字
《我們關于外間世界的知識》是羅素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分析哲學的經典之作。起初,是羅素為哈佛大學洛威爾講座所寫的講稿,它通過八講,來說明“哲學上的邏輯分析方法的性質、能力和限度”。其中,作者引用邏輯分析方法來討論和解決的主要是關于外間世界的知識問題,他認為這是最古老的哲學問題之一,而邏輯分析方法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全新的闡明,從而說明方法的中心問題在于粗糙的感覺材料和數學物理學的空間、時間、物質之間的關系問題。
(英)伯特蘭·羅素 ·西方哲學 ·12.7萬字
本書是目前國內第一部以“具身化”為切入點,深入探究舒斯特曼美學思想的學術專著。它打破了單一知識本體論的論述模式,以思索和探尋人類新的生存樣態為最高指向。作者認為,在舒斯特曼所構建的整座美學思想大廈中,“具身化”是最核心、最具指導性意義的特征,也是貫穿其思想始終的一條主線。舒氏“具身化”思想蘊涵著身體化、生活化與實踐化的多重含義,充分展示了舒斯特曼將人生經驗與形上理論相結合的謀劃。本書的主要目標不是緊湊“身體美學”這一學術焦點的熱鬧,也不是如其所是地復述舒氏美學的基本內容,而是力求結合中國美學和文藝理論發展的現狀,系統勘尋與重審當下美學發展的價值取向與問題場域。它在突破傳統美學框架的基礎上,致力于實現并保持身心和諧的實踐,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學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藍圖。
王亞芹 ·西方哲學 ·17.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