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先秦時期的思想觀念中,“義”是一個再普通再常見不過的德目了,任何關于它的話題似乎都已經是老生常談。不過,在這個司空見慣的“義”字身上,卻隱藏著中國古代政治觀念起源的關鍵信息,蘊含著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形成的最高準則。在先秦時期的諸多社會領域內,“義”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華夏文化認同產生了深遠影響,構成了中華民族最為典型的文化基因。
桓占偉 ·倫理學 ·22.9萬字
《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是由國際價值研究學會(ISVI)與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共同主編,以價值論和倫理學前沿問題為研究旨趣的集刊,刊載價值論和倫理學原理以及中西倫理思想史、現代生活的價值或倫理反思方面的文章。2016年上半年卷針對當代道德體系建構、倫理問題與不同領域內的實踐之關系等問題展開專題研討,也對秦文化、孟子群己價值論等中國傳統價值與倫理,以及柏拉圖的正義觀、康德的分配正義等西方倫理與價值展開研究。
湖北大學哲學學院 國際價值研究學會 ·理論流派 ·22.7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導,立足中國場域,同時又有世界維度,探究文化世界的一般意義結構,開創了以工作世界為核心范式的文化世界哲學新理論體系,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并將其拓展和應用到哲學、宗教、詩文化等意識形態實例的意義分析。文化世界哲學就是關于文化世界意義結構的理論體系,是對文化世界是怎么來的、什么是文化世界、怎樣建構或創新文化世界等問題的探究,在核心范式的意義上,亦可稱為工作世界文化哲學。
李曉元 ·中國哲學 ·34.4萬字
《日本哲學與思想研究》為中華日本哲學會的會刊。中華日本哲學會作為研究日本哲學、思想與文化的全國性學術團體,成立近四十年來,積極開展對日本哲學與思想、文化方面的學術研究,并促進中日兩國在這一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本輯內容涉及日本戰后、近代以及近世的哲學、思想和文化,收錄了國內高校日本哲學與思想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以及一批代表新生力量的青年學者論文,同時設置了特邀日本學者論壇。
郭連友主編 ·東方哲學 ·26萬字
本書從禮、理會通的角度,將經學研究、哲學研究與思想史研究結合起來,提出了“禮樂哲學”“朱熹禮樂哲學思想”等新的學術概念,從禮樂形上學、價值論、實踐觀三個方面對朱子禮學的哲學體系做了較為系統的詮釋與建構。作者認為,禮學與理學是朱熹思想王國的兩大支柱,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令朱熹的思想既有精密深邃的形上學建構,也有確鑿可信的工夫論依據,從而在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馮兵 ·中國哲學 ·28萬字
享譽世界的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所著《象征交換與死亡》是后現代社會研究最關鍵的學術論著之一。本書既忠實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融入了作者延伸的理解。本書比較好地處理了“照著說”和“接著說”的關系,對原著既有基礎性的解釋,又有創新性思考,為正確解讀原著、把握鮑德里亞思想精髓提供了有力工具,指明了入門路徑,對于科學理解西方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問題以及正確看待我國發展中的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王曉升 ·理論流派 ·45.3萬字
一個日益分化和顯現個性差異的時代,同時又是一個尋求溝通、理解、認同和共識的時代。不同利益主體能否達成共識,不同價值取向如何達成共識,如何在利益與價值的通約中,承認差異、尋找共識,始終是困擾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難題,也是古往今來智者追尋“多樣性統一”的哲學問題。這不僅涉及“差異性共識”的本體性存在、方法論轉換、共識困境與實現途徑,也必然涉及利益多元和價值沖突的意識形態問題。本書即是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王志紅 ·理論流派 ·20.6萬字
本書著重梳理和分析了活躍在英美地區的分析馬克思主義、生態馬克思主義、世界體系的馬克思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以及后馬克思主義重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在整體敘述上遵循了“具體的總體”研究方法,在總體層面,分析了英美學者重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之心路歷程、研究方法、理論特征和學術影響;在具體層面,分析了五種思潮重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之個性化內容。
吳苑華 ·理論流派 ·28萬字
本書結合中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相關思想,結合科學文化和生活實際,對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及其方法論在體系結構上作了較為合理的安排,在思想內容上作了新論證、新表述并提出了一些新觀點、新見解,在本體論和辯證法上作了新解讀、新論述。本書旨在深化理解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及其方法論,為做一名堅定的辯證唯物主義者奠定堅實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從而于科學文化和生活實踐有所裨益。
馬光華 ·理論流派 ·22.2萬字
本書以“探究”為核心范疇,把杜威的哲學標示為一種探究型的哲學思想,打通探究、知識與邏輯之間的關聯,并且通過社會探究這一范疇,使杜威哲學過渡到社會層面,杜威哲學的整體面貌得以顯現;概括了杜威哲學的五個基本方法論,并將其用于分析杜威的各個哲學領域,從而使杜威哲學的晦澀和模糊變得清晰而生動;著重關注杜威的邏輯理論,探討杜威早期的邏輯思想和后期邏輯思想的關聯。
徐陶 ·西方哲學 ·26.2萬字
《論語》是儒家的原始經典和古代社會的生活教科書,《論語》學是經學的重要分支。從西漢至北宋,《論語》學的發展經歷了漢學、玄儒交融、宋學等不同的階段,具有與學術史、思想史主潮相應的典型特征。本書重點對西漢至北宋的《論語》學進行了研究,通過考論各個歷史時段《論語》的主要注家及其注本,指出從西漢到北宋的《論語》學,經歷了從漢學到玄學再到理學的傳承與新變,其積極成果是經學史上不可忽視的學術遺產。
蔣鴻青 ·中國哲學 ·21.5萬字
本書分為思維與語言關系研究、認識與真理關系探析、學術研究與學術創新三大專題,書中從發生學的視角提出了人類思維的發生先于語言的獨到見解,進而闡明了語言對人類思維發展的促進作用;探討了真理與認識的關系和真理有無階級性問題。闡明了真理,包括相對真理均不包含錯誤。用真理的科學性論證了任何真理,包括社會科學的真理都沒有階級性;從哲學的角度論述了獨立思考之于學術創新的重大意義。
張浩 ·理論流派 ·30.9萬字
《道學通論》最早是應中國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院士之囑寫出來的,探討了道學的現代意義和發展前景,介紹了道學的養生方術,探索了道學方術中的科學內涵,并以考據學的方法,考證了歷代道書的規模,道經出世情況和《道藏》編撰史。全書共分六篇,即道學篇、道教篇、方術篇、丹道篇、道藏篇、創新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包括湯一介、黃心川、葉秀川三位先生分別為本書寫的序,及道學篇、道教篇、附錄(創新篇);下編包括方術篇、丹道篇、道藏篇。
胡孚琛 ·中國哲學 ·47.5萬字
本書致力于深入考察、系統辨正近代以來的《論語》注疏,探究具有代表性注家對“依篇疏解”“就章迻譯”兩大新體例的研究實踐,斟酌他們對《論語》注疏史遺留下來的疑難章句之精義的辯詰,以及對若干學界已有定見章句之新義的詮解,省察其對隱貫于全書的孔子之“道”的闡釋,并力求勾勒出一百多年來《論語》注疏的嬗變過程。最后,本書試圖就新時期《論語》注疏的現代之路略陳管見。
陳洪杏 ·中國哲學 ·33.3萬字
《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由湖北大學哲學學院、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國際價值研究學會共同編輯,以價值論和倫理學前沿問題為研究旨趣,刊載價值論和倫理學原理以及中西倫理思想史、現代生活的價值或倫理反思方面的文章。2017下半年卷針對農村社區倫理、西方價值與倫理、傳統價值觀的現代轉換等問題展開討論。
江暢 戴茂堂主編 ·理論流派 ·21.2萬字
清代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對《周易》有深入的研究,他們所著《經義述聞》中的《周易》部分,通過辯論舊有之說,以期澄清《周易》研究中的有關疑義。辯論主要涉及語言學、經學和文獻學三個層面。本書以王氏父子對于舊說之辯論為基礎,廣征博引,覃精研思,努力展示其深厚的訓詁學以及校讎學功力,展示其在《易》理、卦象、卦變、卦占等“易學”問題上卓然獨步之慧識。
張其昀 ·中國哲學 ·26.3萬字
《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形式,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黎千駒教授的《論語解讀》,原文以楊伯峻《論語譯注》為底本,對諸家注釋擇善而從,加之自己之思考,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引導人們汲取《論語》智慧,感悟人生哲理,提升行政能力,構建和諧社會。
黎千駒 ·中國哲學 ·24萬字
《中國美學》是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美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內容以研究中國美學包括古代和現代兩大部分為主,尤其側重中國古代美學和審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欄目設有“中國美學史論”“中國美學思想家研究”“中國文藝美學研究”“中國古代生活美學研究”“中西比較美學”“美學書評”等;每期也根據稿源情況設置專題欄目,如“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生成機制研究”、“企業美學”等。
鄒華主編 ·美學 ·21萬字
本書采取史論結合的研究方法,堅持邏輯與歷史統一的原則,從儒學發展史的角度及易學哲學的高度,提煉出陳法哲學思想研究的若干重要命題,并以此為基礎展開系統研究;同時注重研究的學理性,緊密貼近陳法思想的本原,既深入挖掘陳法哲學思想豐富的內涵,又充分展現其獨特個性色彩。本書使陳法哲學思想的原貌得以完整呈現,為系統研究中國易學和儒學發展史,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貴州地方思想文化,提供有益參考和借鑒。
王芳恒 ·中國哲學 ·26.8萬字
本書由作者發表于不同時期的期刊與論文集組成,集中闡述了中國社會思想的源起、內涵、特質與演變。書中在宇宙事物的變革論、氣數論、時勢論的框架下,以中國傳統的本體論、心性論、人生論為主線,以孔子的超越之命、自覺之仁、規范之禮為主導,輔以莊子的自然之道、靈動之氣,系統闡釋了秦漢天人之學、魏晉自然之學、宋明性理之學的意蘊及其對當代中國社會生活所承載的文化使命。
崔大華 ·中國哲學 ·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