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寫給普通人的因果邏輯入門書,旨在幫助讀者培養嚴謹的思維方式,在不借助任何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準確定位問題。主要內容包括:認識原因,對原因的理解和運用,如何只通過觀察找到原因,大數據集與原因的關系,因果關系相關實驗,如何利用因果關系來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研究因果關系的意義。本書適合所有對探究事件真相感興趣的讀者,無須統計學等專業背景。
(美)薩曼莎·克萊因伯格 ·邏輯學 ·19.3萬字
本書以時間為脈絡,以東西方思想史為架構,回顧了人類思想史的發展與演進,剖析了先哲們的鴻篇巨制及其特點與精髓,評述了巨擘們的學術紛爭及糾葛,揭示了隱藏在思想史背后的秘聞趣事。無論是柏拉圖的“理念”說,還是盧梭的“天賦人權”說;是湯因比的“文化形態史觀”說,還是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說;無論是孔孟的“儒家”說,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本書均給予了專業、透徹、清晰、生動的記述。我們在領會、吸收前人思想智慧的同時,也拓寬了我們的思維,增強了我們的思想力,完善與升華了我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陳文斌主編 ·知識讀物 ·19.3萬字
《哲學評論》倡導對哲學問題和哲學史問題進行原創性研究和文獻性研究,尤其關注對當代哲學問題和中國語境下的比較哲學問題的深入闡發性論文。選文范圍涵蓋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宗教哲學、美學、倫理學、科學哲學、邏輯學等在內的全部哲學二級學科。同時也歡迎哲學二級學科間的整合研究以及哲學與其他一級學科的交叉研究。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理論流派 ·19.3萬字
唐·伊德是一位美國技術哲學家。他繼承并反思了胡塞爾、海德格爾等人開辟的先驗現象學方法,開創了后現象學的反思路徑,這一路徑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贊譽。后現象學已然成為應用現象學領域中的黑馬。本書以美國式的比喻“信天翁”為起點,來展開他的研究理念、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問題的內在邏輯,并從圖像體驗、物的意向性等角度反思其理論的內在缺陷,試圖從技術體驗角度克服上述缺陷。
楊慶峰 ·西方哲學 ·19.3萬字
作者搜集了最經典的哲學悖論和邏輯謎題,內容涉及邏輯學、哲學、數學、物理學、決策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讀這書,高級目標是武裝縝密的大腦,低級目標是吹牛秀個肌肉。
(美)威廉·龐德斯通 ·邏輯學 ·19.3萬字
本書探討了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即人的自由意志及其相應的道德責任:如果行為由不受我們控制的因素所決定,我們是否還具有通常關于自由意志的討論所說的那種道德責任?作者基于對因果性與自由意志關系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自由意志在道德哲學上的重要性,并從新的角度探討了道德和生命的意義問題,在此基礎上就處理人際關系提出了創造性的建議。
(美)德可·佩里布姆 ·知識讀物 ·19.3萬字
越中素稱人文淵,明代的越中地區既是陽明心學發端與成熟之地,也是文學發展重鎮。王陽明作為越人,其心學思想獨步當時,詩文兼有道學與文學之本色,成就蔚然可觀。陽明晚年主要在鄉邦傳播心學,越中文士因地域優勢,沾溉甚多,影響至深,由此涌現了以楊珂、陳鶴、沈煉、徐渭、陶望齡、王思任、張俗、祁彪佳等為代表的眾多具有心學背景的文學活動主體,共同鑄就了明代越中文學的繁榮。本書即以此為學術背景,旨在系統探究明代越中地區心學流播與文學發展的內在關聯,試圖以心學與文學的銜接為切入點,通過哲學史和文學史演變的雙重梳理,在“明代越中”這一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對心學與文學的互動共進、交相輝映作整體性、全面性的考索,系統觀照陽明心學影響下明代越中文學的具體發展情狀,全面審視陽明心學在明代越中文學發展過程中所起的歷史作用,進而把握越文化的精神特質與風格特征,豐富地域文學、區域文化的研究。
曹詣珍 ·中國哲學 ·19.3萬字
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堅持實踐觀,在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展開。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方法展開系統性研究,動用一般倫理思想方法范疇,將其運用于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之研究。并通過馬克思恩格斯文本閱讀與范疇推演之間的互動,提煉出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義務論與功利論、契約論與德性論、個體主義與共同體主義等具有辯證關系的范疇,將其運用于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方法闡釋中。
于希勇 ·倫理學 ·19.3萬字
當前世界上存在著四大文化區,即基督教文化區、伊斯蘭教文化區、佛教文化區、儒家倫理文化區,前三大文化區都是以宗教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國為中心的儒家倫理文化區,雖然其內部也存在宗教,但整個文化區的凝結核心卻是儒家的倫理文化,一種以家庭文化為基礎的文化。
(德)馬克斯·韋伯 ·中國哲學 ·19.3萬字
本書是在原《人間萬事》文稿的基礎上,按照主題分門別類重新編輯的。本書從生活中的萬事萬物談起,讓讀者在現實生活中堅持日常修行,將佛法用在生活中。
星云大師 ·知識讀物 ·19.3萬字
上世紀八十年代關于《傳習錄》研究有兩部重要著作,一部是陳榮杰的《傳習錄詳注集評》,另一部就是鄧艾民的《傳習錄注疏》。鄧著在《傳習錄》個版本的把握以及在文字出典的注釋方面雖然稍遜于陳著,但較大特色在于將《傳習錄》與《陽明全書》作了嚴密的對照比勘,同時將《傳習錄》上中下三卷打通,對其中互有思想關聯的條目作了統一之觀察和考辨,這就為從整體上把握陽明思想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明)王陽明 鄧艾民 ·東方哲學 ·19.2萬字
本書結合國內哲學論文寫作現狀,介紹了哲學論文寫作的理論、規范和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論證技巧。本書主要有以下特點:(1)充分吸收國外哲學寫作教材的編寫范式,強調把“如何做哲學”與“如何寫哲學論文”兩個主要問題緊密結合起來;(2)在“如何做哲學”中,提出以分析哲學的基本研究范式為基礎的分析性哲學論文寫作;(3)討論中所引用的文獻翔實,基本覆蓋了哲學一級學科下面的八個二級學科;(4)適當地加入了哲學論證的方法與技巧,以及哲學史上的一些經典哲學論證的拓展閱讀部分。這是一本適合中國大學生和研究生的關于哲學寫作的書,也適合哲學教學和研究工作者參考。
段吉福主編 ·理論流派 ·19.2萬字
本書通過對“創造”這一原始性問題的深入思考,發現人、社會、生態系統等復雜系統都具有相同規律,即復雜系統創造力與其所具有的能量和多樣性呈正比,與其適應性呈反比。作者將這一規律結合個人進行了深刻思考,提出了提高個人創造力的途徑。從而發現個人創造的秘密在于,通過樹立創新精神,增加多樣性,保持適當不適應,就可提高創造力;再以問題為核心,經過深入思考將知識融會貫通形成知識復雜系統,便將知識變成智慧和力量,創造就會大量涌現。
劉勇 ·理論流派 ·19.2萬字
本書是晚清維新領袖康有為的重要作品,極具歷史意義,梁啟超贊嘆這是當時思想界之一大颶風,雖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其石破天驚的論斷不僅否定了“清學正統派”漢學的立足點,而且打開了人們重新認識、估價一切傳統典籍的閘門。從而沖擊了正統派學術文化,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解放思想之功不言而喻。《康有為講新學偽經》重新梳理和遴選《新學偽經考》中的思想脈絡,兼顧其儒學價值和思辨思維,由此作為考訂康有為治學理念的重要借鑒。
(清)康有為 ·中國哲學 ·19.2萬字
梁啟超美學思想構建及其研究的得失啟發我們,在純美學之外,還存在著梁啟超這樣的美學家所構筑的美學,它既不是單純的政治思想,也不是純粹的審美沉思,而是政治與審美融合的政治美學。本書主要論述的就是梁啟超與他所創構的政治美學。
莫先武 ·美學 ·19.2萬字
網絡信息時代,人們要積極正視自身生存與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一步揭開網絡空間的神秘面紗,探索人在網絡空間下的生存發展規律。本書由六部分構成,分別闡述了網絡空間下人的生存場域變遷、生存理論考察、生存樣態呈現、生存問題梳理、生存問題省思和發展圖景創設等內容。探究人的生存發展理論,為促進人的現代化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貞W絡空間下人的生存困境,力圖獲取解決問題的合理路徑,積極建構網絡信息化時代科學、健康、綠色的生存模式,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而不懈努力。
王麗鴿 ·邏輯學 ·19.2萬字
本書主要考察程朱理學作為后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官方意識形態,在元朝成為占據教化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并逐漸向民間傳播、從而對13世紀以后的中國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的過程。元代儒士是儒學教化的主體。在元朝,少數儒士獲得進入元朝政府內部,參與元朝統治,他們使元朝統治者接受以理學為中心的“漢法”,使理學獲得官方意識形態的地位;絕大多數儒士失去了仕進的途徑,多以著述、教授為業,使理學倫理逐漸滲入到普通民眾的日常行為之中。與此相對應,普通民眾是教化的客體,特別是婦女、兒童。書稿最后以元代江西行省的金溪縣為案例,詳細分析了金溪儒學教化的具體情況,以說明元代儒學教化在這個江南縣域中所產生的效應。
張延昭 ·中國哲學 ·19.2萬字
現代技術困境的實質是以自然、自由和人本的喪失為表現的技術造成的人類生存的困境。以“自然”“無為”為根本原則,古老的道家智慧高度警惕人類的技術化生存。本書希望融通道家哲學與現代西方的技術批判思想,借助老子和莊子的思想視域展開對現代技術的批判,在揭顯人類技術生存困境之真相的同時,嘗試著為解決現代技術所造成的一系列問題,提供某些啟示性的方向和思想資源。本書是以古典視域透視現代問題的案例,是古代哲學與現代哲學相結合的研究成果。
鄧聯合 ·理論流派 ·19.2萬字
本書從20世紀以來西方美學與非西方美學的互動來看西方當代美學,提出自1900年到今天的西方當代美學除了現代面相和后現代面相之外,還有一個全球化面相。本書梳理了西方當代美學演進過程中全球化因素的出現及其代表性論著,著重呈現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化面相成型后具有代表性的四大流派:后殖民美學、生態型美學、生活型美學、形式美話語。為學界認識西方當代美學的全球化面相提供了較為全面的參考。
張法 ·美學 ·19.2萬字
《分配正義(中華道德文化研究叢書)》講述“個人”和“社會”是能夠表達分配正義訴求的兩種主體;由于個人是從個人視角來表達其分配正義訴求,社會是從社會集體的視角來表達其分配正義訴求。這兩種分配正義訴求之間很容易形成張力;要化解這種張力,個人和社會集體必須同時張揚其分配正義德性;個人和社會集體的分配正義德性需要在普遍有效的分配正義原則支配下才能并舉;人類一直有建構分配正義社會的理想追求,但他們對分配正義的認識、理解和追求需要正確分配正義理論的引導。
向玉喬 ·倫理學 ·1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