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本書全面梳理了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以來,國內理論界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發表的成果,展現專家學者提出的主要觀點和達成的共識,從中發現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和理論發展的空間。本書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和實踐具有積極的意義。
張景榮 張達 張美君 ·中國政治 ·19.7萬字
陜西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首次提出“培育新動能、構筑新高地、激發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顯新形象”的“五新”戰略任務,這一任務體現了省委對陜西未來五年的整體規劃,未來將統籌施策、精準發力,推動陜西走出一條貫徹中央要求、遵循客觀規律、具有陜西特色的發展之路。本書由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組織撰寫,收錄了陜西省各個戰線的權威人士對這一戰略任務的解讀。為同步夠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富民強省步伐,建設富裕和諧美麗陜西,奮力譜寫追趕超越新篇章建言獻策。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 ·中國政治 ·16.1萬字
該書主要通過在日本所做的社會調查數據的分析來探討日本民眾對中國文化的吸納程度以及對中國形象的形成,并提出改進對外文化傳播內容方式以便進一步提高中國國家形象的建議。
王秀麗 梁云祥 ·中國政治 ·11.5萬字
全書包括上篇“批判與借鑒: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研究”和下篇“道路與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兩個部分。上篇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結合當代西方學者的研究,從資本主義自我調節的角度探討了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另一方面從社會、文化、生態等角度探討了對當代西方資本主義進行反思的一些思潮。下篇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探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特征和實踐特點;另一方面探討了國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
張嚴 ·中國政治 ·13.8萬字
中國的迅速崛起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早已超出了西方理論和話語的詮釋能力,時代呼喚以中國眼光和中國話語來讀懂中國道路、讀懂世界。本書從歷史比較、國際比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政治經濟學等視角出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話語體系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張維為 ·中國政治 ·13萬字
新時代,信仰執著,服從大局,立場堅定,對黨、對人民、對國家“獻至誠”,應該是黨員干部在政治忠誠上達到的最高境界。本書分七章介紹了“忠誠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政治忠誠是共產黨人的基本政治倫理”“政治忠誠是黨員干部首要的政治品質”等內容,擺事實、講道理,著重強調了當前新歷史時期下政治忠誠的重要性,全面闡述了新時期對黨員干部政治忠誠的具體要求,內容生動、條理清晰、邏輯性強,是一本適合黨員干部閱讀的通俗讀物,有較強的實踐指導價值和可讀性。
劉玉瑛 馬正立 ·中國政治 ·13萬字
《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縱深發展》是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學習輔導的單行本,主要介紹了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向縱深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喬尚奎 ·中國政治 ·5607字
國家形象是一種建構的看法、態度、印象和評價,是在一定的認知和情感框架之下,在國家客觀特征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傳播渠道完成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勵精圖治、改革創新,使我國的綜合國力與國家形象大為提升。我們注意到,國家形象的提升不僅需要國力這個“硬件”,還需要文化這個“軟件”。
包豐源 ·中國政治 ·15.1萬字
本書在梳理唐代科舉制度有關文獻的基礎上,考述唐代取士各科,如明經、進士、制舉等的情況,考察了唐代科考的科目設置、內容沿革、貢舉、舉子行卷、放榜宴集等活動,探討了科舉制度對當時文學風氣、社會風尚等的影響。其以史學與文學研究結合的辦法,綜合考察古人在歷史記載、文學描寫中的有關社會史料,研究唐代士人的生活道路、思維方式、心理狀態,并著力重現當時部分的時代風貌和社會習俗,在研究史上開一時風氣之先,影響深遠。
傅璇琮 ·中國政治 ·2.7萬字
本書立足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大背景,以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藍本,重點闡述我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黨的建設制度等重點領域改革的方針政策,為深入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理解《決定》內涵、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本書編寫組 ·中國政治 ·16.1萬字
傳播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面對當前新媒體環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難的傳播困境,我們要創新傳播方式,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效果。儀式化傳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現傳播在社會背景、價值立場,實現機制、目標追求等方面存在著深層的統一性,這些統一性的存在為解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現傳播中存在的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儀式化傳播提供了可能,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提供了一個新的路徑。設置儀式化傳播框架、建抅儀式化傳播空間、選擇儀式化傳播語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現儀式化傳播的實踐路徑,分別從“說什么”、“何處說”以及“如何說”三個方面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儀式化傳播的建構。
張淑芳 ·中國政治 ·17.5萬字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本書作者認為,敬業是一個道德的范疇,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負責不負責的態度。由于道德就是人們在不同的集體中,為了我們集體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的行為規范。所以,敬業就是人們在某一集體工作為實現某一目標的過程中,嚴格遵守職業道德的工作態度。為起到勵志和激勵的作用,本書還列舉了古代、近代和現當代優秀人物的敬業故事。
韓震總主編 劉丹編著 ·中國政治 ·6.2萬字
作為唐代建國過程中的重要政治力量,太原功臣這一群體在唐初的政治際遇,反映了武德時期的政治模式與權力關系。本書以這一群體為切入點,對晉陽起兵至李淵稱帝這一過程中體現的政治關系與唐初政治結構之間的關聯性進行梳理,并對陳寅恪提出的“關隴集團”“李武韋楊婚姻集團”等中古史研究中的理論命題有所回應。此外,有關太原功臣的歷史敘事,是唐初修正建國模式、重新塑造開國史的重要文本,本書以此為個案,對唐初政治實踐對歷史觀念與國史編纂的影響也略有分析。
張耐冬 ·中國政治 ·18.7萬字
所謂中堅社會勢力,是指相對于一般民眾而言,支持某個王朝政權存在的擁有強大經濟實力和社會勢力的中堅勢力階層或勢力集團。秦亡于中堅社會勢力的缺失。漢初有意識地對中堅社會勢力進行了彌補。西漢前期,舊貴族、豪強、文吏、士人、貧窶者等各種社會勢力都實現了向士大夫階層的轉化。西漢中后期,士大夫間的關系逐漸緊密,由“相善”“厚善”發展為“同志”“同好”再到“黨人”“吾徒”的群體性認同關系,士大夫階層逐漸形成。士大夫階層構成了漢政權的中堅社會勢力。
張繼剛 ·中國政治 ·19.2萬字
《中國禮賓接待手冊》是一部黨政機關禮賓接待工作的工具用書。旨在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使黨政機關公務禮賓活動更加專業化、規范化,促進禮賓接待體系建設“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書共分八編:公務接待概述、接待方案、禮賓活動、禮賓統籌與接待保障、任務先遣、禮賓排名、席位安排和附錄。該書集專業性、實用性為一體,既有公務接待理論闡述,又有禮賓活動實踐總結。具有學術沉淀、體系完備、操作性強、引領作用明顯的特點。
張建國 ·中國政治 ·12.8萬字
本書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文獻選編”叢書之一。全書以文選的形式,將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有關政治思想的主要文獻裒輯起來,力圖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可資當代人借鑒的思想精華。
劉后濱 張耐冬 張雨等 ·中國政治 ·17.6萬字
本書首先從對政治參與理論進行梳理與闡釋,對本文中使用的政治參與、農民工及農民工政治參與等核心概念進行界定,然后對中國農民工的產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處境及社會功能進行描述分析,在此基礎上,對農民工政治參與對于政治穩定、社會和諧、政治發展、政治合法性及城市化進程的價值與意義進行闡述。隨后,本文對中國政治參與現有制度環境進行簡要分析,之后分析了中國農民工政治參與的基本狀況及特征,同時以農民工創意討薪為例,對農民工底層的政治參與形式進行闡述。最后,著重分析了影響農民工的制度、文化、經濟等多種制約因素,并對如何促進農民工進行制度化政治參與提出了相關思路和建議。
高洪貴 ·中國政治 ·12.8萬字
黨的十九大明確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屬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對文化軟實力水平的提升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出更高要求。當前,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如果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血肉”,那文化軟實力可以理解為“魂魄”,社會治理格局或可稱為“骨骼”。本書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工具,緊跟學術前沿,嘗試學科交叉,以內蒙古為重點案例,研究區域文化軟實力和社會治理問題,厘清現狀、找準不足、探尋路徑,對于其他省區以及全國乃至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作用,旨在為公共治理、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等研究進行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
郭喜 李政蓉 李東旭等 ·中國政治 ·15.5萬字
本書通過透視香港的選舉制度的發展,特別是回歸以來的香港選舉制度演進來總結香港政治生態的變化。港人的參政方式包括行政長官與立法會的選舉,區議會、全國人大港區代表以及政協委員的選舉等種類。本書將以行政長官、立法會及區議會議員的選舉為重點進行研究。
郭天武 李建星 ·中國政治 ·19.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