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南京大屠殺史(英文版)》是已出版的《南京大屠殺史》的英文譯著,內容、結構、篇章均保持原貌,完整全面客觀理性地論述南京大屠殺事件本身,由旅美華裔歷史學者翻譯,期使西方世界跨越語言隔閡,了解南京大屠殺,以增加世界和平正能量,維護二戰后建立的和平秩序。
張憲文 梁侃 ·中國史 ·22.6萬字
由《丁傅用事》《董賢嬖幸》《王莽篡漢》《光武中興》四篇組成,通過丁傅用事、董賢嬖幸、王莽篡漢、光武中興等歷史事件,記敘了西漢末年外戚專權、佞臣當道、荒淫誤國,王莽乘機篡奪西漢政權、復古改制,王莽末年農民起義、群雄奮起推翻王莽新朝,劉秀韜光養晦、苦心經營、建立東漢的歷史過程。
袁樞 ·中國史 ·22.6萬字
《清史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辦,是一本面向海內外的清史研究學術論文集刊,創辦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頗受學術界的重視,潛心研究、學風嚴謹、把握學術前沿是其重要特色。書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歷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學術史論的研究文章;既收錄有關清代傳統文化的博學鴻詞科研究,也收錄對清代地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 ·中國史 ·22.6萬字
由《三家分晉》《秦并六國》《豪杰亡秦》三篇組成,記敘了春秋末年到秦王朝末年的歷史。《三家分晉》主要敘述春秋末年晉國公室衰微后,新興封建勢力趙、魏、韓三家戰勝勢力強大的智氏,最終瓜分智氏土地,形成三家分晉的歷史過程。《秦并六國》主要敘述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強盛后,采取巧妙的斗爭策略兼并六國、統一天下的歷史過程。《豪杰亡秦》主要敘述秦王朝統治時期,焚書坑儒,大興土木,施行暴政,各路豪杰奮起推翻秦王朝的歷史過程。
這本書收錄的是作者以前的兩個小冊子——《戶等制度史綱》和《家產繼承史論》,只做了少量的字句訂正。作者在1982-1985年師從李埏先生讀研究生期間,碩士論文做的宋代鄉村五等戶制度,畢業后遵照李先生的囑咐,前伸后延,寫成了《戶等制度史綱》。《家產繼承史論》是作者從1991年開始做的自選題目,出版的時候李先生題寫了書名。這兩個小冊子都收在了李先生主持的“云南大學中國經濟史研究叢書”中,2002年和2000年先后由云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次為結集再版。
邢鐵 ·中國史 ·22.6萬字
本書試圖重建中古時代學術的新圖景,嘗試從知識傳統的成立的諸相:知識的創造、復制和改編的過程,知識傳播與知識控制的方式,文本輯錄的選擇性所隱含的文化心理與文化象征,宗教儀軌和信仰觀念的滲透及其影響,個體情感與思維在知識生產中的作用等維度,重新思考方術與博物學在社會史、思想史和文明史上的意義,尤其偏重于知識建構與文本形態、書寫行為、使用實踐之間關系的省思。本書特別注重出土文獻與傳統文獻、考古發掘實物和域外文獻的互相印證,并力圖溝通文字材料和圖像資料,結合傳統的小學與名物考證、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分析以及現代科學相關成果等工具進行會通式的研究,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消彌學科間的隔閡。
余欣 ·中國史 ·22.6萬字
本書為系統研究庾信家世、生平仕歷、思想之作,并對其作品做了嶄新的解讀。本書對庾信研究有三大貢獻:第一,通過細密精辟的考證,訂正了倪璠所作庾信年譜的一些錯誤。第二,通過內證和典故詮釋厘定了《哀江南賦》《枯樹賦》等作品作于庾信入北初期,而非暮年所作。第三,對《哀江南賦》《小園賦》等作品思想主旨進行新的解讀,認為這些作品并非表現鄉關之思,而是希求仕宦、抒發牢騷之作。
魯同群 ·中國史 ·22.6萬字
由《光武平赤眉》《光武平漁陽》《光武平齊》《光武平隴蜀》《楚王英之獄》《馬后抑外家》《竇氏專恣》《西域歸附》八篇組成,通過光武平赤眉、平漁陽、平齊、平隴蜀和楚王英之獄、馬后抑外家、竇氏專恣、西域歸附等歷史事件,記敘了劉秀平定戰亂、建立東漢政權的歷史過程,記錄了漢明帝時楚王劉英的謀反案、漢明帝皇后(馬皇后)識大局抑制外戚權勢的美德和漢和帝時重蹈西漢覆轍、再現外戚專權的局面,以及班超、班勇父子苦心經營西域的諸多活動和輝煌業跡。
袁樞 ·中國史 ·22.5萬字
《康雍乾:大清100年》是一部深入淺出地講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書籍。通過這些人物和事件,展現了這一時期大清王朝的變遷。書中既有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生動敘述,也有對重要歷史人物的細致刻畫。為讀者提供一個既寬廣又深入的歷史視角,感受歷史的連續性與復雜性。
杜磊 ·中國史 ·22.5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中國史 ·22.5萬字
本書薈萃了中國中古史研究領域中青年學術新銳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古政治、經濟、宗教、醫療、制度、藝術等諸多方面,涉及面廣,新論疊出。本書同時也是中青年學者切磋學術、砥礪交流的重要平臺。第四輯內容主要有:《魏晉隋唐的九卿排序》、《重釋“江左世族無功臣”》、《“秦燕之爭”與慕容、拓跋復國運動》、《遷都與北魏政治地理格局的演變》、《北魏勛臣追贈九錫的縱向考察》、《盛世馬政》,等等。
中國中古史集刊編委會編 ·中國史 ·22.5萬字
《中國簡史》分緒論、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現代史、結論六篇,用簡潔流暢的文字敘述了從遠古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歷史大勢、制度沿革、文化發展。在形式上一改長篇大論的說教,篇篇短小精干、易讀易解,無半點枯澀呆板;內容上不僅條理清晰,而且極多新穎獨到的見解,可以說是呂思勉的通俗的一部中國通史。
呂思勉 ·中國史 ·22.5萬字
中原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超大、耗時超長的一次軍閥混戰。它也是在北伐后新軍閥間問鼎中原的終極逐鹿之戰,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近代的走向。在這段堪稱民國版的春秋演義中,各色人物、各路豪強紛紛登臺亮相,國民黨軍政界數得上號的大佬名宿都赤膊上陣。種種機謀權變、縱橫捭闔,各種勢力分化組合令人目不暇接。借此戰役蔣介石雖取得了名義上的對全中國的支配權,但中國的整體國防力量遭受了嚴重削弱,國民黨內部派別紛爭依然劇烈,這使中國在日后面臨日本侵略時,不得不吞下由此釀成的苦果。本書作者在掌握了大量獨家史料的基礎上,以耳目一新的表現手法和敘述方式重現了這段光怪陸離的歷史。其中,對各種機謀運用的解讀入木三分,對時局的分析見解獨到。
關河五十州 ·中國史 ·22.5萬字
本書主要記述了困居紫禁城中“清室”的黃昏時期,即1912年至1924年從中華民國成立到溥儀被逐出宮期間的歷史,作者莊士敦以帝制向共和的轉變為歷史背景,其中包括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事件;以擔任帝師、與末代皇帝溥儀共處的經歷為內容,對紫禁城里獨特、封閉又令人向往的生活圖景進行了描繪,把他眼中真實的溥儀和近代中國動蕩不安的局面通過回憶錄的方式一一呈現出來,形形色色的人物鮮活靈動,躍然紙上。
(英)莊士敦 ·中國史 ·22.5萬字
《上下五千年》涵蓋了包括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作者通過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了中國從遠古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歷史發展、制度改革以及文化的傳承與進步。涉及政治、制度、經濟、社會、文化、民族、宗教等眾多領域,思想新穎,見解深刻,內容詳盡,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百科全書。
呂思勉編著 ·中國史 ·22.4萬字
武則天82年的人生,前31年,她卷入權斗漩渦,為活命從宮女殺到了皇后的寶座;后51年,她掀起腥風血雨,用女皇的龍袍確保了自己的安全。3歲,她是商人之女,被術士袁天罡相面后驚為“天下之主”;25歲,她入宮十年,從太宗的病榻上了太子的床榻;27歲,她身陷尼寺,卻成功地與新皇藕斷絲連;31歲,她放手一搏,贏了你死我活的皇后爭奪戰;36歲,她代高宗掌政,不知不覺地將權力轉入自己手中;59歲,她獨攬朝政,一手翦除皇族集團,一手培植新貴勢力;67歲,她應百官之請登基稱帝,開始了14年空前絕后的女皇時代;82歲,她退位禪讓,被政敵尊為“則天大圣皇帝”,治國開啟盛唐序幕,身后留下無字豐碑。
王曉磊 ·中國史 ·22.4萬字
本書從君主支配、道學的政治理論與實踐兩個議題入手,探析宋王朝形態的特點。上篇先從史料中提煉了“樞機”與“委托”兩種中國古代君主支配的基本模式,進而用“雙重委托”概念為南宋晚期政治史提供了一個新的分析框架。下篇將道學政治理論分為“明明德”“新民”兩截,分別探討其對南宋政治實踐的影響。
方誠峰 ·中國史 ·22.4萬字
本書是該系列的第五部,書中從王莽奪權寫起,到東漢班超等人征服西域為止。王莽積數十年功力,終于成功篡權,建立新朝。然而,這個史上最為著名的集儒家學術大師及理想主義者為一體的皇帝一登基,就掀起了狂熱的復古主義,將國家推向了深淵。天下嘩然,怨聲四起,造反之聲不絕于耳。劉氏宗族后裔以種田為業的劉秀,也加入了光復漢朝滾滾洪流,去尋找他那血腥的夢想。
月望東山 ·中國史 ·22.4萬字
本書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利用檔案、科舉錄、日記、書信、詩文集、報刊等大量新舊史料,提出了科舉改章和開進士館“兩條脈絡”的科舉改制整體研究思路。首先深入探討了科舉改制的流變、論爭與決策過程,接著將科舉改制置于癸卯、甲辰會試和進士新學教育的實際運行中檢視其利弊得失,進而討論了癸卯、甲辰進士群體在廢科舉、預備立憲、從帝制到共和劇變時代的出處進退和流風遺韻。
韓策 ·中國史 ·22.4萬字
中國文明從不是孤立發展的,自它產生那一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因素的影響。但這些外來因素并未改變中華文明的本質,反而更彰顯出了中華文明的獨特性。本書將中國史放入世界史的大背景之下,理清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以期讀者短時間內建立起對中國史的整體概念。同時,用“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的解讀方式,全方位呈現中國歷史治亂循環背后的內在邏輯與游戲規則
張宏杰 ·中國史 ·22.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