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南京大屠殺史(英文版)》是已出版的《南京大屠殺史》的英文譯著,內容、結構、篇章均保持原貌,完整全面客觀理性地論述南京大屠殺事件本身,由旅美華裔歷史學者翻譯,期使西方世界跨越語言隔閡,了解南京大屠殺,以增加世界和平正能量,維護二戰后建立的和平秩序。
張憲文 梁侃 ·中國史 ·22.6萬字
上海人民出版社建軍90周年獻禮書“解放戰爭”系列之一。叢書總策劃劉統,著名軍史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熱賣讀書《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斗爭始末》作者。此為《決戰:中南解放戰爭1949~1950》,講述了第四野戰軍向中南六省進軍并勢如破竹地取得勝利的全過程。1949~1950年,第四野戰軍由北平南下渡江,解放武漢三鎮;爭取程潛,和平解放長沙;挺進湘西,圍殲白崇禧主力;向廣東進軍,把紅旗插上五羊城;追殲余漢謀集團,解放廣西全境;籌劃渡海登陸,順利解放海南全島。
金立昕 ·中國史 ·37.7萬字
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主要對有關《永樂大典》流傳、輯佚的重要問題作具體研究,下編則詳細著錄、考證現存《永樂大典》殘本的各冊流傳線索。作者通過對國內外《永樂大典》收藏信息的重新核對,統計得出共有436冊《永樂大典》殘本存世;提供了詳盡、可靠的現存《永樂大典》殘本的流傳線索;對某些關于《永樂大典》流傳的錯誤認識作了糾正;提出了復原《永樂大典》的建議及基本方法、思路,論證了復原《永樂大典》的意義、資料來源與開展步驟;對《永樂大典》目錄、凡例、體例、乾隆御題詩進行了深入的解讀。
張升 ·中國史 ·30.2萬字
本書側重思想的過程與肌理,以“梁啟超系”這一群體的故事為主線,重訪“另一類”新文化理念,呈現了全新的“另一場新文化運動”。
周月峰 ·中國史 ·25.3萬字
天主教在全球傳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的文化移植的過程,而這種文化移植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如何應對本土文化。天主教要想在中國落地生根,必須找準中國本土習俗文化的發展脈絡,適應民間社會的文化傳統。中國民間信仰源遠流長,已經滲透到民眾日常生活之中。如何應對中國的民間信仰,是天主教在華傳播過程中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也是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本書對明末至鴉片戰爭之前天主教與中國民間信仰之間的遭遇進行了客觀描述。
張振國 ·中國史 ·20.9萬字
人們早已注意到史家敘史與小說家講史之異趣,前人對某些個案亦有深入研究,但鮮見對史書與小說全面系統的互文解讀。本書是專門討論史家與作家“三國”敘事的學術隨筆,涉及三國時期主要的人物、事件和人文政治現象,兼及相關地理、職官和吏治風俗等問題。全書通過對比史書中的三國歷史與戲曲小說中的三國故事,揭示政治倫理、人格形態以及審美觀念之流變,追索史書與文學作品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因時因地因人而產生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中所蘊含的國族、民間、史家、士人在不同歷史處境中的心理狀態及相關的歷史信息。
李慶西 ·中國史 ·22.3萬字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一代學者,為他們所創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本書中收錄了傅斯年、張蔭麟、范文瀾、陳寅恪、王桐齡、孟森六位先生的經典講義及著作,從上古商周到秦漢一統,從六朝更迭到隋唐治世,從宋元變遷到明清鼎盛,按歷史順序分為六個部分,將先秦到清朝期間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以多個維度探尋中國歷史的發展,通過歷史研究來展現大師們包容、高質量、重基礎的通識教育,以及各位大師學者以通識教育為本、培養博雅之士的教育觀點,對當今的中國教育有著積極借鑒意義。
傅斯年 張蔭麟 陳寅恪等 ·中國史 ·20.5萬字
《讓人拍案叫絕的中國史》(套裝共2冊)包括《舍不得看完的中國史:秦并天下》和《楚漢雙雄》。《舍不得看完的中國史:秦并天下》以三家分晉到秦朝統一天下的歷史興衰為綱,通過12場著名戰役來講述歷史,包括:三家分晉、馬陵之戰、商鞅變法、“合縱”與“連橫”、秦并巴蜀、“胡服騎射”、伊闕之戰、樂毅破齊、鄢郢之戰、長平之戰、嫪毐之亂、王翦滅楚。《楚漢雙雄》描繪了自公元前209年陳勝起義,到公元前202年劉邦一統天下時,這八年時間中,英雄豪杰揭竿而起,將秦末起義這把大火燒得熱熱烈烈、通通透透的景象。
渤海小吏 ·中國史 ·31.7萬字
《五四的歷史與歷史中的五四》內容簡介:五四還動是近代中國最具持久影響力、且富有爭議的歷史事件。為紀念這一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偉大事件,2009年5月北京大學以“五四的歷史與歷史中的五四”為主題,召開了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中外學者圍繞五四運動與中國現代思想、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文化、五四運動與中國社會發展、五四時期的人物與思想、五四時期的政治與學術、追憶“五四”和反思“五四”等問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反映了新世紀學術界對這一歷史事件研究的新進展,本論文集即是這一學術成果的匯集。
牛大勇 歐陽哲生 ·中國史 ·41.7萬字
《極簡中國史》:本書是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也是一部能讓人快速了解中國歷史的劃時代巨作,被海內外讀者譽為“一本書讓你讀懂五千年中國史”。《中國歷史常識》:本書作為從民國傳承至今的中國史入門讀物,將中華五千年歷史濃縮于一作。呂思勉先生用曉暢淺顯的語言,講述中華文明進程中人人必知的典故,以文史大家的獨特視角,追索史實背后的深層動因與邏輯,理清文化變遷脈絡。《三國史話》:呂思勉先生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真實的三國與三國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作了細致的區分,對董卓如何擾亂朝綱、曹操勢力怎樣興起、赤壁之戰的真相、司馬氏的興亡等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呂思勉 ·中國史 ·44.9萬字
百年宋案研究最大的問題在于研究者錯將“宋案”等同于“刺宋案”。本書徹底糾正了這一偏差,明確揭示“宋案”實際上是由收撫共進會、調查歡迎國會團、操弄憲法起草、構陷“孫黃宋”、“匿名氏”攻擊、低價購買公債以及刺殺宋教仁等多個情節次第演進與交錯進行而釀成的復雜案件,并以極其細膩的考證,將看似毫無關聯的各個情節之間的內在關系徹底揭示出來,最終令人信服地揭開了宋案一系列謎團。全書約有90%的材料為以往宋案研究者不曾利用,其中相當部分系首次公開。
尚小明 ·中國史 ·32.5萬字
本書集編纂收錄的資料是《中央日報》關于李頓調查團在遠東調查中日沖突真相期間的新聞報道,時間起始于1932年2月李頓調查團離歐開始遠東之行,止于同年9月李頓調查團離華返歐及調查團報告書出臺前。這些新聞資料反映了李頓調查團在中日兩國主要是在中國開展的調查活動,以及李頓調查團撰寫報告書的情況,同時也揭示了中國政府與民眾、社會輿論對李頓調查團態度的變化。此外,本冊還收錄了部分中日關于東北關稅等問題的交涉。
屈勝飛 孫緒芹 顏桂珍 ·中國史 ·44.3萬字
《中國通史》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文化史,敘述了婚姻、族制、政體、財產、貨幣、教育、衣食等關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范圍廣博,取精用宏,多獨到之見,值得當今學人借鑒;下編為政治史,敘述了中國民族的由來、中國史的年代、古代社會的綜述等關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簡明精當,脈絡流貫,議論風發,對一般讀者熟悉中國歷史大有裨益。
呂思勉 ·中國史 ·37.2萬字
公共史學(PublicHistory)是20世紀60、70年代以來興起于美國的一種史學派別,至今已經成為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史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中國史學界已經從關注公共史學向發展公共史學轉變,已有眾多史學研究者和愛好者投身到倡導、實踐公共史學的行列中。美國等公共史學比較發達的地區,早已產生了很有影響的公共史學類專業刊物,但是作為史學大國的中國,還沒有一個相對專業的學術刊物。這一輯刊可以為中國公共史學發展提供一個交流平臺,推動中國公共史學健康發展。《公共史學集刊》第三集將匯集有關影視史學的一批作品。
姜萌 滕樂主編 ·中國史 ·23.2萬字
王思治(1929—2012),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清史學界享有盛譽的學者,他對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封建社會的清官問題以及清朝的歷史地位、皇位繼承、宗族組織等問題多有精辟的闡述與論證,展現出宏觀的史學觀、鮮明的思辨性、深刻的理論性以及高超的思想性。本書系紀念王思治先生85誕辰學術討論會文集,追憶了王思治先生生平的點點滴滴,展現了宏觀視野下清代中國的方方面面。
劉鳳云 ·中國史 ·28.7萬字
抗戰期間,為適應當時歷史教學的需要,呂思勉先生創作了本書。因其內容簡明扼要,語言通俗易懂,出版后,成為民國時期發行量的中國通史。直至今天,依然是眾多讀者的歷史入門書。全書概述了中國從上古至現代幾千年來的歷史變遷,對重大史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都進行了系統地結,并將中國歷史置于全球視野中,無論是史學觀點還是編纂方法,都有很大的創新,突出體現了呂思勉的大歷史觀。全書脈絡清晰,邏輯性極強,不僅可以滿足讀者了解中國歷史興替的需求,更有助于讀者對社會變遷的宏觀把握。
呂思勉 ·中國史 ·23萬字
春秋是中國文化的爆發期,是中國歷史上鮮有的一段百家爭鳴、思想活躍的黃金時代,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等輪番登場,積淀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同時也代表了中華文明的高度。春秋也是一個大變局時代,對欲望的追求導致爾虞我詐、骨肉相殘,伴隨著的是對規則的破壞,是人性惡的一面的爆發。春秋時期,是舊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被建設的過程。這種秩序不僅是國家之間的,也是人與人之間的。這套書用堅實豐富的史料、通俗易懂的語言,還原了這樣一個大變革、大爭鳴的時代。第一冊齊楚崛起:幽王烽火戲諸侯,平王被迫遷都洛邑,春秋大幕從此拉開。齊國乃姜太公封地,因俗簡禮,迅速強大。齊桓公九合諸侯,先成霸業。楚國在南方日漸強大,吞并小國,有地千里。齊、楚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國家,終于正面對壘。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并起,大國角力。大義、私欲、智慧、權謀,無數詭譎的歷史故事就要上演……
賈志剛 ·中國史 ·23.7萬字
朱佳木,男,漢族,1946年6月出生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籍貫江蘇南通,1970年參加工作,197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畢業,大學學歷,研究員。1977年8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胡喬木院長秘書。1981年8月任陳云同志秘書(1982年2月起擔任陳云辦公室負責人)。1999年7月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兼中共黨史出版社社長。2000年12月至今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所原黨組書記、所長。書稿為朱佳木同志近20年關于改革開放諸多問題以及中國當代政治、歷史等重大問題在公開媒體發表的文章以及重要講話。正值我國幾年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本論文集的匯結對于研究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朱佳木 ·中國史 ·47.3萬字
《南齊書》為“二十四史”之一,是南朝蕭子顯所撰的歷史書,書中記述了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公元502年)的歷史事件,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于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對這一時期歷史感興趣的讀者,本書值得一讀。作品文字比較簡潔,文筆流暢,敘事完備。列傳的撰寫,繼承了班固《漢書》的類敘法,又借鑒沈約《宋書》的代敘法,能于一傳中列述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傳不勝其繁的弊病。書中各志及類傳,除少數外,大都寫有序文,借以概括全篇內容,提示寫作主旨。作品包括帝紀八卷,除追敘蕭道成在劉宋末年的政治活動外,主要記蕭齊皇朝(479—502年)二十三年間的史事。志八篇十一卷,其中有的上承劉宋,有的起于蕭齊立國,斷限比較明顯。傳四十卷,其中不少是記少數民族地區史事的。序錄一卷,佚之甚早。蕭子顯在寫這些事件和人物的時候,都不直接發表議論,而是通過前后史事的對比來揭示人物的品格。蕭子顯學習司馬遷表述歷史的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就,被后代史學家稱為“良史”。
蕭子顯 ·中國史 ·23.1萬字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專題文集之一。文集包括18篇文章,分為三組,第一組收四篇論文,是對唐代文學史上一些較為重要問題的研究;第二組收10篇文章,是關于高適、芩參、杜甫等盛唐詩人和文學家的生平事跡的考證。其中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第三組收四篇論文,是對有關唐代科舉制和銓選制的某些問題的探討。這些文章最早的發表于1963年,最晚的發表于2012年,相距49年,從中或可見出作者在文史研究領域的跋涉歷程。
陳鐵民 ·中國史 ·25.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