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同文館輸入的國際法術語研究
兩次鴉片戰爭中戰敗的清政府為了應對時局,于1862年夏天成立了京師同文館。該館本是一所語言學校,美國傳教士丁韙良成為總教習后,漸漸變成了介紹西方法律文化的重鎮,而國際法著作的譯介尤為詳細。面對語義精細的國際法專門術語,并非修習法科的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等人克服重重困難,翻譯、出版了《萬國公法》等當時最為前沿的國際法著作,并采用古典翻新、中西涵化等方式,譯定了一批國際法術語。如“InternationalLaw”、“Sovereignty”、“Citizen”、“Terrtory”、“State”等被譯為“公法”、“主權”、“人民”、“疆”、“邦”。探求這些詞語的西義及漢語對譯詞的的古典意義,厘清其流傳、變異、定型過程,進而闡述其對近代國人思想的影響,由此可窺見近代中國異彩紛呈思想文化內容之一斑,亦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特點以及中西文化的差異,誠如陳寅恪所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21.8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