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著名明史學者樊樹志教授用五卷兩百余萬字圖文篇幅,以全球史的大視野和生動鮮活的細節(jié)刻畫筆法,生動描繪了晚明跌宕起伏的歷史長卷,呈現(xiàn)晚明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大變局。本套書圖文雙色排版,是完整版《重寫晚明史》首次與讀者見面。樊樹志先生從嘉靖中期內閣更替落筆,以清初吳梅村“忍死偷生廿余載”的悔恨余音收尾,用翔實的史料和歷史學家的深厚學養(yǎng)見解,向讀者娓娓講述晚明這段令人蕩氣回腸的歷史。
樊樹志 ·中國史 ·35.6萬字
弭兵之議終結了晉楚的對峙,卻無法消弭戰(zhàn)爭。復興的齊國頑強地阻擊晉國的中原霸權,內亂不斷的晉國風雨飄搖。吳王闔閭以一往無前的勇氣搗破楚都,改寫南方霸業(yè)版圖,然而卻意料地敗在名不見經傳的勾踐之手。越王勾踐大起大落,大落后又大起,以“臥薪嘗膽”的堅忍,終于搭上霸業(yè)的最后班車……
醉罷君山 ·中國史 ·29萬字
《唐史并不如煙》以輕松風趣的筆法講述唐朝歷史,本書為第三部,主要講述武則天時期的歷史風云。從宮中一名卑微的才人,到感業(yè)寺中的青燈黃卷,再到君臨天下的一代女皇,武則天用自己的智慧和手腕,譜寫了一個女人的史詩,開創(chuàng)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業(yè)績:她是雄才大略的君王,在位期間大興科舉,重挫門閥,掃滅邊患,儼然有“貞觀遺風”;她是讓人不寒而栗的權謀高手,重用酷吏,株連無辜,連親生骨肉都不放過,玩弄朝政于股掌之間;她又是擁有少女情懷的武媚娘,對手一句“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反襯了她的美麗,就足以讓她心中一喜……千年歲月彈指過,如今只剩下了乾陵前的無字碑沉默佇立,功過是非,任人評說。全書運筆自然,風格明快,語言風趣精煉,情節(jié)張弛有度,修訂后更顯大氣雋永,展現(xiàn)出了極高超的史料駕馭功底。
曲昌春 ·中國史 ·20.1萬字
本書是作者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的結項成果,系統(tǒng)研究了晚清政府對于教案(即中國民眾與基督教會的沖突)的應對和處置。本書細致探討了晚清教案發(fā)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教案對晚清社會政治危機加劇的影響,政府與民眾對待教案態(tài)度的差異,分析了清政府在應對教案時的運籌水平、決策機制、處置能力、正誤得失以及政策的實際效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晚清政府面對社會變革時的處境及應對危機的能力與局限。
董叢林 ·中國史 ·41.7萬字
本書以大量文獻資料為基礎,梳理1928—1933年奉系地方政權演變的歷史過程,試圖探究體制轉型尤其是“政治分會—政務委員會”制度模型對奉系和南京國民政府初期政治走向的重大影響,奉系與國民黨、國民政府以統(tǒng)一合作為前提的分治關系等問題。
佟德元 ·中國史 ·26.9萬字
本書為朱執(zhí)信著作集,收集了目前所能見到朱執(zhí)信的全部著述,較為全面地展現(xiàn)了這位民主革命家的歷史功績。該書*初由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是中華書局“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之一種。2012年曾出版增訂本,但限于當時條件,僅將新發(fā)現(xiàn)的文獻附收書后,并未行統(tǒng)一的時間排序。今據(jù)新發(fā)現(xiàn)的文獻行增訂,并重新編排,分論著、函電、文藝、雜著及其他四部分,定名為《朱執(zhí)信文存》,出版單行精裝本以為紀念。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編 張磊主編 ·中國史 ·25.6萬字
呂思勉是中國現(xiàn)代的歷史學家,在中國通史的構建上做出了貢獻,同時在近代史的寫作上也有開辟之功。本書從清代早期社會特征寫起,一直寫到抗戰(zhàn)結束,舉凡近代史的事件、人物、制度典章,無不細致入微,是讀者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經典之作。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呂思勉 ·中國史 ·34萬字
《中華二千年史》是鄧之誠久負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該書本來是其在北京大學的授課講義,原名《中國通史講義》。原本只有上、中兩卷,上世紀30年代初,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講義被選為《大學叢書》的一種,更名為《中華二千年史》,公開出版。上世紀50年代初,鄧先生續(xù)成下卷,全書告成,歷時二十余年,逾二百萬字。從秦朝統(tǒng)一中國開始,終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時,縱橫二千余年,可謂是《通鑒》以后第一部通史。全書旨意,重在通觀歷代興亡史實始末,識其成敗得失,臧否人物,檢討謀略,以供后人借鑒,頗有《通鑒》遺風。而書中顯露出來的史家意識、春秋筆法,又深得《通鑒》精神,體現(xiàn)了鄧之誠作為歷史學家的全局意識和史實勾稽能力。
鄧之誠 ·中國史 ·27.1萬字
100年前,“中國該向何處去”的疑問縈繞在每一位愛國人士心頭。彼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風起云涌,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光榮誕生并在頑強斗爭中不斷發(fā)展壯大。本書溯源黨史、新中國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迄20世紀初,下及1929年古田會議,以宏大史觀配以全景式敘事方法,書寫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大背景下的中國,講清黨在生死關頭將作出怎樣的關鍵抉擇,紅色火種又如何在沉沉黑夜中成功燎原。本書擺脫傳統(tǒng)的通史寫作框架,以“尋找中國復興之路”為切入口,開啟一段尋根溯源、溫故知新之旅。在追求史料翔實、考證文獻版本、注重實地考察與口述采訪的同時,用平實的語言、生動的細節(jié)以點帶面地展現(xiàn)20世紀初中國非凡的尋路歷程。采用圖文結合編排方式,80余幅珍貴歷史圖片,真實還原歷史場景,再現(xiàn)歷史人物的真性情、真面貌,是一部兼具學術嚴謹性和可讀性的通俗化學術專著、大眾化黨史讀物。
劉統(tǒng) ·中國史 ·37.5萬字
本書以近代報刊為視角,以歷史進程為推進,對清末反洋教運動和教案交涉背后的思想認識及其傳播方式、傳播效果進行了深入的、全面的研究,力求從思想史層面揭示反洋教運動從高漲到漸趨低落的根源。重點著力于國人對教案的認識、反教態(tài)度等方面表現(xiàn)出的反教思想從“情緒”向“理性”的轉變過程。在近代化語境下探究反教思想的理性轉向蘊含的民族心理和目標訴求,以此展示精英思想的傳播和引領對民間社會運動的影響和作用。本書歷史學和傳播學相結合,以思想轉變的階段性變化為分期,報刊個體與報刊群體相統(tǒng)一,以思想認知和傳播方式轉變?yōu)橹行模到y(tǒng)探討報刊視野下反教思想的變遷及其對清末近代化運動的意義。
段穎惠 ·中國史 ·22.4萬字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生平的歷史著作。從趙匡胤的早年經歷、軍事才能、政治智慧到最終的離奇死亡,全面、真實地展現(xiàn)這位歷史人物的多面性。通過對趙匡胤一生的梳理,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宋朝的建立背景、趙匡胤的個人魅力以及他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張三遲 ·中國史 ·26.6萬字
本書囊括了整個太平天國運動。作者從太平軍的角度重現(xiàn)這場運動,通過實地尋訪考察,他收集了手稿、宣傳單、印章、拓本、錢幣等太平軍的文物,結合史籍文獻和外文資料,揭示了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初的現(xiàn)實基礎,從日常軍事行動和長期戰(zhàn)略目標兩方面來考察太平軍的軍事行動,分析了太平軍的主要戰(zhàn)略錯誤,以及后期洪仁玕的貢獻。
簡又文 ·中國史 ·41.6萬字
本書以1927—1937年間中國歷史上重大事件為線索,敘述近代社會在這段錯綜復雜的特殊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在完成名義上的統(tǒng)一中國后,從實施訓政、實行憲政到強化軍事、國防、教育、經濟基礎的種種努力和嘗試,中共在共產國際指導下實行農村武裝割據(jù)、創(chuàng)立蘇維埃共和國、發(fā)展壯大紅軍的艱難歷程。書稿以翔實可信的史料反映這一時期中國歷史舞臺上兩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和中華蘇維埃政府)、兩個黨(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曲折交涉,再現(xiàn)了自“九一八”事變后兩黨政策的轉變、中共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和國共合作的實現(xiàn)這一清晰的歷史脈絡。
楊奎松 ·中國史 ·44.1萬字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專題文集,收入作者20篇論文集,主要是作者關于中國近代史若干宏觀問題的思考,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理論方法問題、鴉片戰(zhàn)爭問題、早期現(xiàn)代化問題、終日關系問題、反侵略認識問題。
張海鵬 ·中國史 ·34.5萬字
本書為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研究叢書中的一本,以山東運河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在對其內涵、特點和價值進行論述和梳理的同時,剖析遺產保護所面臨的困境及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歸納和總結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具體路徑,探尋其開發(fā)和利用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有助于提高人們對運河文化遺產的認識,更好地實現(xiàn)對運河文化遺產利用的合理化、科學化和人性化,從而有助于提升山東運河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增強山東文化旅游資源的吸引力,更好地服務于沿運地區(qū)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
胡夢飛 ·中國史 ·20.9萬字
本卷講述的1920年到1924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xié)和各地政協(xié)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qū)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35.1萬字
《中華上下五千年大全集》是一部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經典歷史讀物,一經問世,便因其獨特的體例、豐富的知識而深受讀者喜愛,成為我國發(fā)行量最大的歷史類讀物之一。《中華上下五千年大全集》通過科學的體例、全面的內容,圖文結合,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地講述了中華五千年歷史,使得這一經典讀物在真實性、趣味性和啟發(fā)性等方面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同時,《中華上下五千年大全集》以時間為序,精選了重大事件、風云人物、輝煌成就、燦爛文化等內容,分為華夏起源、中原爭霸、九州一統(tǒng)等7個篇章,使讀者能從中華五千年歷史中汲取睿見卓識,深化并拓展人生閱歷。精練簡潔的文字、多種視覺元素、全新的視角、科學的體例,結合全面豐富的內容,使讀者能深入地了解歷史,從全新的角度和嶄新的層面去感受歷史、思考歷史。
于海娣 黎娜 ·中國史 ·48.6萬字
樓宇烈,1934年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書是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組織撰寫的一部多學科融合的學術著作。突現(xiàn)文明史既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史,也是人類的演進史這一觀點,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別對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以及人的心靈世界,展示其錯綜復雜的關系,做出總體性的描述,以突出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過程。本書將中華文明分為四個時期,以中華文明史上重大的轉型作為分期的依據(jù),細致地描繪了各個時期文明的特點、亮點,及其承上啟下的關系,彰顯那些對文明發(fā)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探討對文明發(fā)展起關鍵作用的各種因素,從而全面論述了中華文明發(fā)展的歷程,揭示了若干發(fā)展規(guī)律和歷史經驗。本書力圖將中華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進行考察,寫出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進程中所處的地位。在論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結合,力求史筆、議論、才情三者相結合。本卷涵蓋明中葉至辛亥革命。
樓宇烈 ·中國史 ·35.5萬字
本卷內容時間自1912-1923年,敘述了中國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建立這一時期的基本社會狀況。這時期的主要事件有北洋軍閥統(tǒng)治、袁世凱稱帝以及護法戰(zhàn)爭,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兩次直奉戰(zhàn)爭以及這期間北京政局的動蕩等,在此廣闊的背景下,作者敘述了民初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狀況,描述民初經濟的黃金時期極其起伏的復雜情況,說明中國傳統(tǒng)經濟在向現(xiàn)代經濟轉型過程中仍然步履艱難。
汪朝光 ·中國史 ·42.6萬字
本書是《劍橋中國史》系列叢書第14卷的中譯本,描述了1949—1965年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努力解決中國當代問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所遇到的問題。本書共兩編,第一編記錄了新政權將蘇聯(lián)模式運用于中國嘗試,第二編論述了為尋求本國發(fā)展模式而做的努力。兩編都分析了該時期政治、經濟、教育、黨與知識分子、外交等方面的關鍵問題和發(fā)展狀況,以及所有這些方面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和“文化大革命”發(fā)生的作用。
(美)R.麥克法夸爾 費正清編 謝亮生校訂 ·中國史 ·42.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