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其近三百年間有波瀾壯闊,也有風云詭譎;有盛世華章,也有屈辱經歷。無論它的宮闈秘聞,還是歷史真相,至今眾說紛紜……本書通過梳理大清歷史脈絡,精選8大主題和71個重要話題,從百姓的日常到宮廷變革,從小人物到歷史大事件,讓原本嚴肅的歷史,變得妙趣橫生、平易近人。同時作者旁征博引,力求還原歷史真相,確保每一個知識點都有可靠的史料支撐。本書語言詼諧,視角獨特,讓你一邊會心一笑,一邊走進真實而鮮活的大清歷史。
朝文社 ·中國史 ·17.8萬字
南宋,一個匆匆成立于敗軍之際的國家,一個從成立之初皇帝和大臣就倉皇奔竄的政權。從“靖康之難”到“崖山覆亡”,南宋經歷了152年艱苦卓絕的生死圖存,面對內憂外患,上至居廟堂之高的股肱之臣,下至處江湖之遠的忠義之士,大多數人都在苦苦尋找國家的出路和心靈的家園,雖然也不乏無恥之徒與奸佞小人,但更多的賢臣良將和志士仁人,用自己的思想、智慧、信念、勇氣和鮮血,譜寫了一曲曲令人蕩氣回腸的“正氣歌”。但那么多忠臣良將,那么多鐵骨丹心,為什么還是無法改變南宋敗亡的命運?本書用一個個人物,串起一段段鮮活的歷史,讓南宋那段“不忍細看”,又值得細看的史實如畫卷般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
晏建懷 ·中國史 ·17.8萬字
書稿涉及跨地域(中國與南洋)、跨學科(如歷史與文學)、跨文化(中、西、南洋本土),以及很多重要的、有價值的理論課題(如族群、空間、文化身份認同)。緊扣文化空間這一重要主題,圍繞旅行、旅人和游記,作者考察了1877年至1937年這一重要轉型時期南洋華僑社會文化建構的歷史脈絡和進程。作者把空間劃分為地理概念空間、旅行現實空間、文化話語空間、日常生活空間,分別選取了旅人與游記,新加坡博物館與極樂寺,家庭與學校,沖涼、服飾與榴蓮等個案切點,在祖籍國中國與南洋本土、華人移民與殖民統治之間,情景再現地勾畫并分析了上述各個層面的關聯與差異,揭示了“書寫南洋”、“航向南洋”、南洋話語、華人文化主體性形成,以及背后文化對話與霸權的主題和發展譜系。
薛莉清 ·中國史 ·17.8萬字
司馬遷《史記》寫下了楚漢之爭的千古絕唱。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從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到列國爭雄,再到統一于漢,僅僅八年。項羽隨叔父項梁在會稽起兵時二十四歲,到烏江自刎年僅三十一歲。八年間,一幕幕歷史大戲可歌可泣,經歷了秦崩、楚亡、漢興一系列重大轉折,終于使五百余年來的混戰征伐歸于安定,中國歷史迎來西漢的全盛時代。
李開元 ·中國史 ·17.8萬字
一個合約的簽訂,使兩個敵對國家化干戈為玉帛,結成兄弟。宋真宗時代,最重要的歷史事件是與契丹簽署了“澶淵之盟”。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大事件之一。公元997年,真宗趙恒繼位。此時大宋建國已經三十多年,帝國開始出現太平氣象。與太祖太宗致力于天下太平比較,真宗走得更遠?!板Y之盟”前,五代亂世“權反在下”遺風猶在,四川劉旴、王均之變,陳留王長壽剽劫,廣西陳進叛亂,不時帶來一些干擾;北部契丹繼續與大宋為敵,出現了由一系列戰役組成的“關南之戰”,大宋動員近五萬騎兵的“長城口之戰”。盡管如此,真宗仍“召天地之和氣”,廣開諫諍言路,提拔優異人才;扶助弱勢群體,并及有生萬物,一步步謀劃和平道路。
金綱 ·中國史 ·17.8萬字
1905年發生了諸多事件,如日俄戰爭的結束、抵制美貨運動、廢科舉興學校、革命黨人成立同盟會等。作者認為這些看似相互獨立的事件,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當年最重要的事件——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的發生。清帝國終于開始嘗試對最重要、最根本的祖宗之法——君主專制進行改革,這在中國歷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作者提出1905年的中國是“走向立憲”而非業已“走上立憲”。
劉強 ·中國史 ·17.7萬字
言語傳播在清末的勃興究竟具有怎樣的媒介文化意義?透露了什么社會訊息?這些一直是傳播史學界極少觸碰的領域。本書聚焦清末的宣講與演說活動,以清末社會變局為背景,探究言語傳播興盛之原因和這種媒介現象本身所蘊含的時代特征。在系統梳理清代宣講與演說傳播的內容、面貌、特點與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透過這兩種言語傳播形式在清末劇烈變革的表象,揭示這一時期社會結構及人際交往關系之變,進而探索傳播媒介進化與社會結構、社會關系重構之間的互動機理。
程麗紅 ·中國史 ·17.7萬字
本書作者按時間順序,通過生動的故事和詳實的史實,選取了朱元璋、張居正、魏忠賢等11個歷史人物,以及靖難之役、鄭和下西洋、土木堡之變等9個歷史事件,通過敘述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至明朝滅亡期間的關鍵人物和關鍵事件來理清明史。
劉鋼 ·中國史 ·17.7萬字
從蔡京改革到張居正“一條鞭法”,中國發生了一場貫穿宋元明的“森林革命”,千萬根巨木,不僅營造出繁榮的木材市場,也締造了東方海軍神話?,F代林業制度,原來起源于中國而不是西方?帝國興衰與森林進退相生相伴,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必然?本書對這些問題的回應,足以挑戰伊懋可《大象的退卻》,意義堪比彭慕蘭《大分流》。
(美)孟一衡 ·中國史 ·17.7萬字
《建安二十四年》講述東漢末年建安二十四年(219)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延續《建安十三年》的邏輯結構和語言風格,共十章,用月份串聯起十個地點,以定軍山之戰、漢中爭奪戰、關羽北伐、孫權偷襲荊州等重大事件為核心,通過引用《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古籍史料,詳解東漢王朝滅亡前夕曹操、孫權、劉備三大軍事集團復雜的斗爭及此消彼漲的局面,還原歷史,解析歷史事件背后的謎團,揭示由漢末向三國鼎立演進的歷史邏輯,清晰、生動地為讀者描述了這充滿“意外”的一年。
南門太守 ·中國史 ·17.7萬字
1840年鴉片戰爭以降,中國進入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1937年開始第二次中日戰爭,中華民族經歷戰火淬煉,迎來新生。百年之中,中華民族從“中古”狀態的“老大帝國”,蹣跚前進、趔趄前行,逐漸轉型成為“近代化的民族國家”。這個艱難而曲折的過程,便記錄于蔣廷黻先生的這本《中國近代史:1840—1937》之中。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中國近代史》,以六萬多字的篇幅,簡要而深刻地講述了中華民族“走出中古”的歷程。憑著強大的綜合能力,蔣廷黻先生摒棄了繁瑣的考證和史料堆砌,為讀者梳理出了近代中國發展的清晰脈絡,論述生動,觀點深刻,好讀而耐讀……
蔣廷黻 ·中國史 ·17.7萬字
本書是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宋朝”一卷。全書漸次展開的十章,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板塊:開端的四章,依照歷史的時序,概述了公元9世紀末到13世紀政治史的基本歷程。繼而進入本書最為核心的內容,以三章的篇幅,討論這一時段中“思想與宗教的奔流”:作者分別從思想和宗教的變遷、士大夫群體和社會精神、科學和技術革新等角度闡釋了“奔流”的意涵。接下來的兩章,介紹兩宋的文化潮流、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通過延伸性的觀察,讓人們體味到“思想與宗教”養育蘊蓄的氛圍環境與承載體。第十章則是宋代歷史的結束,也是全書概觀式的收束。本書內容涉及到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學術史、藝術史等紛紜豐富的議題。
(日)小島毅 ·中國史 ·17.7萬字
《偉大的歷史》以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時間為線索,收錄了從三皇五帝起,歷代王朝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優秀人物的事跡,全方位介紹了歷朝歷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科技等各個領域。讓讀者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真切而直觀的感受。
(法)勒內·格魯塞 ·中國史 ·17.7萬字
前秦滅前燕后,又相繼滅前涼、代,統一北方。淝水之戰,前秦慘敗。慕容垂趁機借故脫離苻堅,留在關東,起兵復國,定都中山,史稱后燕。參合陂之戰后,慕容垂病死,拓跋魏大舉南下中原,慕容寶棄中山退守龍城。后燕在龍城經慕容寶、慕容盛,最后亡于慕容熙。本書分通史、典志、傳記、考異、圖表、大事編年六部分,力圖對后燕歷史做一較全面的介紹。
田立坤 ·中國史 ·17.7萬字
云南細菌戰是以日軍南方軍細菌戰部隊第9420部隊為主、其他細菌戰部隊為輔,在日軍大本營統一指揮下實施的。研究云南細菌戰必須首先探究侵華日軍第9420部隊的歷史。侵華日軍云南細菌戰包括對人的攻擊和對動物的攻擊,對人的攻擊主要是霍亂細菌戰和鼠疫細菌戰兩種戰爭形式,這是本研究的落腳點和研究重心。本書是國內迄今最新、最系統、最翔實地研究侵華日軍第9420部隊和云南細菌戰的著作。筆者深信,日方未來公開的細菌戰的相關檔案將證明本研究的價值。不僅如此,筆者還希望這一著作可以為侵華日軍云南細菌戰賦予新的研究內涵,并以此促進國內外的侵華日軍第9420部隊和云南細菌戰的研究。
張華 ·中國史 ·17.6萬字
本書是史學家張蔭麟的代表作,是他為受聘學校編寫的高中歷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依據自己的歷史觀,對東漢前的中國史實作了較為嚴格的選擇和取舍,把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玩索所得”融會貫通,用講故事的方式寫出其間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動。本書章節安排簡要得當,文字技巧活潑動人,思想智慧透徹通達,隨時流露出作者的才情與用心,不僅被譽為“歷史教科書中最好的一本‘創作’”(陳夢家語),更是一種別具一格的通史讀物。
張蔭麟 ·中國史 ·17.6萬字
周代禮樂制度奠定了中國后世封建社會禮樂制度的基礎,但是,傳世文獻對周代許多重大禮制的記載僅有只言片語。研究周代重大禮制,不僅有利于我們全面深刻地認識周代禮樂制度的內容,同時對我們研究和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政治等情況也大有裨益。本書主要對《春秋左傳》一書所見且和當時社會政治生活密切相關的周代重大禮制問題進行研究。研究內容主要為五個部分,涉及《春秋左傳》所見重大的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禮的研究。其中主要整理和研究了五禮所涉禮目的內容、特點及其歷史功能和在后世的演變。
景紅艷 ·中國史 ·17.6萬字
本書是對北宋從宋真宗到宋仁宗時期的歷史進行的一次梳理。作者融合對比了正史和古代筆記的內容,詳細解讀了宋代從創業到守業的歷史。用豐富的史料和嚴謹的推理,厘清了多年來人們對宋代的一些看法和成見,令人耳目一新。文本通俗易懂,同時兼具了可讀性和學術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眾史學著作。
王佳 ·中國史 ·17.6萬字
《中華二千年史》是鄧之誠久負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該書本來是其在北京大學的授課講義,原名《中國通史講義》。原本只有上、中兩卷,上世紀30年代初,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講義被選為《大學叢書》的一種,更名為《中華二千年史》,公開出版。上世紀50年代初,鄧先生續成下卷,全書告成,歷時二十余年,逾二百萬字。從秦朝統一中國開始,終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時,縱橫二千余年,可謂是《通鑒》以后第一部通史。全書旨意,重在通觀歷代興亡史實始末,識其成敗得失,臧否人物,檢討謀略,以供后人借鑒,頗有《通鑒》遺風。而書中顯露出來的史家意識、春秋筆法,又深得《通鑒》精神,體現了鄧之誠作為歷史學家的全局意識和史實勾稽能力。
鄧之誠 ·中國史 ·17.6萬字
陳岸峰教授藉吳梅村之生平言行,對天崩地裂之經過、對朝廷內外君臣之言行與是非因果,有仔細之論證與描繪。歷史可以訓示后世,人物可以范式中外,吳梅村、錢謙益之師友朋輩,與及瓜藤藕絲之人群,無論賢愚主丑,于時之種種心術動靜,皆能體現國家浮動、社會危困之際,世人如何涌現良心與自性。陳教授著作的特色,一向能夠以翔實材料為基礎,以通達語文為工具,以嚴肅態度為力量,深入淺出,化出感人肺腑之成果。我一向贊賞他的作品,認為是學術與文藝結合之榜樣,可供大專專家、中學師生,以至業余人士細心閱覽、精究或參考?!鯐x光[香港藝術發展局評審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甲申之變”的歷史悲劇,崇禎殉國,國家淪喪,天崩地裂,遍地烽煙,震撼了充滿歷史意識的詩人吳梅村(吳偉業,駿公,1609-1671),在忍辱含垢之余,他惟有賦詩書寫社稷傾覆之始末,以盡史官與詩人之責任。其作品,誠如沈德潛(確士,1673-1769)所言:“故國之思,時時流露?!痹趨敲反迦轿坏脑娛窌鴮懼?,“甲申之變”翻天覆地的動蕩變革,猶如悲壯的畫卷,慢慢展開,悲恨相續,可歌可泣?!惏斗?/p>
陳岸峰 ·中國史 ·17.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