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陳岸峰
作品粉絲 21 人
全部作品
本書主要是從疑古思潮的角度重新審視白話文學史的建構,既有歷時性的追源溯流,亦有共時性的比較:前者體現于疑古思想在白話文學史的建構中所起關鍵作用;后者可見于胡適、顧頡剛兩人在建構白話文學史的方法論、民間文學的理論以及白話文學史與民族主義的關系的論述。本書第一次將顧頡剛視作為與胡適共同建構白話文學史的關鍵人物。簡而言之,本書所涉及的不只是白話文學史的探討,更是一次現代學術史的梳理與價值重估。
陳岸峰 ·文學理論 ·14.3萬字
明末清初詩壇,詩派競起,然終離不開對明代復古詩派之論爭。明末的公安派與竟陵派以至于清初的神韻說之出現,或攻其弊,或自成一家之說,而其與復古詩派的詩學主張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殆無可疑。清代的沈德潛則是明末清初詩壇論爭的總結者。沈氏從批駁李攀龍“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之說出發,以倡“詩教”作為突破唐詩的缺口,提出“以意運法”的詩學方法論,旨在突破復古詩派在詩論上的桎梏,導引詩壇走向創造之途。另一方面,沈氏針對復古詩派的核心詩學理念“格調說”而提出創造性的改造。沈氏提倡“溫柔敦厚”與“格調說”的相互補充,而且又將這兩個詩學概念挪移為其詩學批評的基準。沈氏對詩壇論爭更全面的回應可見于其全面性的選本。由詩論上的剖析毫厘以至選詩上的態度、原則與取向,彰顯了一位風骨錚錚的文人學者對詩學的卓識與執著。
陳岸峰 ·文學理論 ·11.3萬字
魏晉時代,在各種藝術大放光芒之際,最具創造力、最有人格魅力,而又最有成就的書法家,便是王羲之(字逸少,303—361),其杰構《蘭亭集序》實乃集書法、文學、思想及文化之大成。王羲之的成長經歷及家庭環境,其政治創傷及政治追求,其熱衷的宗教及服食,其《蘭亭集序》與《金谷詩序》的關系,《蘭亭集序》所體現的思想,以及此帖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突破,以上這一連串的相關問題,實有全方位而有系統地深入厘析的必要,以期更深入地了解王羲之的思想,以及探析構成《蘭亭集序》成為“天下第一行書”的各種因素及其成就。
陳岸峰 ·書法篆刻 ·10萬字
「文學考古」與「隱型結構」乃此書提出的兩個學術概念,前所未有。事實上,文學創作中多見有意識的移植,純粹的移植不足稱道,而金庸在其武俠小說中移植中、西小說中的原型、情節以至于故事結構及道具,均作了很大程度的改造以至于創造,甚至同一人物同一情節亦多有衍變,令人目不暇給,嘆為觀止。
陳岸峰 ·文學評論 ·13.3萬字
陳岸峰教授藉吳梅村之生平言行,對天崩地裂之經過、對朝廷內外君臣之言行與是非因果,有仔細之論證與描繪。歷史可以訓示后世,人物可以范式中外,吳梅村、錢謙益之師友朋輩,與及瓜藤藕絲之人群,無論賢愚主丑,于時之種種心術動靜,皆能體現國家浮動、社會危困之際,世人如何涌現良心與自性。陳教授著作的特色,一向能夠以翔實材料為基礎,以通達語文為工具,以嚴肅態度為力量,深入淺出,化出感人肺腑之成果。我一向贊賞他的作品,認為是學術與文藝結合之榜樣,可供大專專家、中學師生,以至業余人士細心閱覽、精究或參考。——王晉光[香港藝術發展局評審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甲申之變”的歷史悲劇,崇禎殉國,國家淪喪,天崩地裂,遍地烽煙,震撼了充滿歷史意識的詩人吳梅村(吳偉業,駿公,1609-1671),在忍辱含垢之余,他惟有賦詩書寫社稷傾覆之始末,以盡史官與詩人之責任。其作品,誠如沈德潛(確士,1673-1769)所言:“故國之思,時時流露。”在吳梅村全方位的詩史書寫之下,“甲申之變”翻天覆地的動蕩變革,猶如悲壯的畫卷,慢慢展開,悲恨相續,可歌可泣。——陳岸峰
陳岸峰 ·中國史 ·17.6萬字
本書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作者劉義慶。全書主要記載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當時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門閥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豐富真實,全面地反映了“魏晉清談”的風貌。本書行文言簡意賅,意境深遠,保留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句名言,也對后世小說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陳岸峰 ·古典 ·14.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