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擬訂的“文史資料百部經典”之一種。該書曾于1984年5月,黃埔軍校創建六十周年之際,以《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黃埔軍校》之名初版。收集了二十多位曾在軍校任職或學習過的同志的講話或回憶文章,生動真實地記載了黃埔軍校官生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共同學習、生活和戰斗的情景,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大革命時期的一個側面并汲取國共合作失敗的歷史教訓,以促進第三次國共合作和祖國統一的實現。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26.3萬字
《長征行》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書中考證了黨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解決了有爭議的問題,記述了沿途的民風習俗、禮儀服飾、飲食特產等,匯集了大量第一手珍貴圖片。作者石仲泉根據在長征路上的考察,對新時期長征精神的內涵作了解讀。這次增訂本增加了一些全新的考察內容,彌補了初版沒有涉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環節,由初版的33章擴充為38章,字數增加了近20萬,內容更加生動豐富,是了解長征歷史、學習長征精神最直觀的通道。
石仲泉 ·中國史 ·43.6萬字
敘述歷代的盛衰,即向來所謂政治史。本書依據時代,敘述從上古至民國歷代政治變革得失。自先秦諸子時期,改革社會的思想就出現了,但起起伏伏,改革力度一直不大,及至西漢末年才終于引發了王莽的改革。而王莽改革的失敗卻導致“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成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一時間,變革的根本之計再無人提及。
呂思勉 ·中國史 ·12.1萬字
本卷講述的1937年到1941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和各地政協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55.4萬字
"你當真以為,看幾部諸如《甄嬛傳》、《步步驚心》之類的電視劇,就真的了解大清后宮了嗎?你以為只要長得清純點、漂亮點,就可以把皇帝或者這個王爺、那個阿哥迷得死去活來顛倒乾坤了嗎?你以為只要皇帝喜歡你,你就能夠“獨步江湖”,什么也不用擔心,什么也不用害怕了嗎?你當真以為清朝的這些個皇帝,當真智商不怎么地,任由幾個沒讀過多少書整天張羅著梳妝打扮坑蒙拐騙的女人任意擺布嗎?你真的認為以你的情商、智商一定可以在大清后宮這種地方縱橫捭闔、步步高升,且安然無恙地終老嗎?親們,看完這本書,再做白日夢!"
林月 ·中國史 ·11.5萬字
“西洋鏡”團隊歷時八年整理出1876年至1904年間西方報刊關于李鴻章的大量新聞報道和特寫,其中涉及他的種種洋務、對美國《排華法案》的強硬態度、簽訂《馬關條約》時的兢兢業業、處理義和團事件時的前倨而后恭,特別是出訪歐美時的情景……本書分上下兩冊,按時間順序上冊從1876年到1896年,下冊從1896年到1904年。
趙省偉主編 ·中國史 ·27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武漢會戰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武漢會戰》,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712-0,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在上海淪陷、南京棄守之后,武漢實際上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中國人民要保衛武漢,堅持抗戰,日本侵略者要奪取武漢,結束戰爭,這就構成了當時中日雙方在戰略上的一場決戰。本書作為親歷記錄,再現了武漢會戰戰事的英勇與壯烈。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33.2萬字
1949年以后的數十年間,國內史學界有關中國近代歷史的書寫,基本上等同于中國革命史的書寫。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革命確實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主調,是主導整個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符碼。在業已告別革命的今天,作為歷史研究者,不能僅僅簡單地放棄、淡忘或者否定那些我們曾經長期沉迷的觀念,而有必要追問,那些早已溶鑄成為我們思想價值觀念的革命話語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構起來的?又是如何演變的?本書的思考即是就此而展開。
王奇生 ·中國史 ·26.1萬字
「故宮文物,是我國數千年來的文化結晶,毀掉一件,就少一件,國亡有復國之日,文化一亡,便永無復國之望了。」──文物護送者那志良一九二五年十月十日,故宮博物院在紫禁城開幕,公開展出皇家藏品和珍貴文物,萬人空巷。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創舉,全賴當時的有識之士的倡議,令這些珍貴文物不致落入軍閥及新政權手中。其后,就像奇跡一樣,故宮博物院安然度過了中國近代史上最為動蕩不安的時代。在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期間,轉移避險的文物在艱險漫長的路上毫發未損,也未受盜賊、火災、潮濕和蟲害所傷,以至部分文物順利遷移臺灣;在「文化大革命」時,幸得周恩來總理下令閉館,使文物免遭紅衛兵摧毀。時至今日,兩岸故宮——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在不斷新增藏品的同時,也頻頻出訪外國公開展出,讓世人為中華文化藝術之美而驚嘆,聲譽日隆。
(英)馬克·奧尼爾 ·中國史 ·10.2萬字
大明帝國,一個由放過牛,當過和尚的人建立起的王朝,似乎從故事的開端就注定了這個王朝的興衰更替富于戲劇性,期間出現的人物和發生的事件,也比較獨特離奇。朱元璋白手起于草莽,在群雄環伺、風雨飄搖的形勢下,審時度勢、步步為營,僅用十五年的時間就開創了大明的基業;然到了崇禎帝時,卻是滿城烽火、君臣相棄,讓人感嘆!本書從浩如煙波的文字歷史資料中篩選出來大量不為歷來的史家重視的情節,重新演繹正朔嬗變社稷更迭的故事,可謂舉重若輕。試圖以優美的文筆和翔實的史料向讀者展示一軸明朝歷史的寫實畫卷,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明朝。
王新龍編著 ·中國史 ·15.3萬字
課本上的歷史人物大多嚴肅正經,本書旨在通過漫畫講解和史料分析,將他們鮮活的一面呈現在讀者面前。全書分為名人檔案、宮廷見聞、趣味百科和日常生活四大類。以漫畫的形式結合幽默的段子進行講解,同時參考了豐富的史料,既有趣味性,又有嚴謹性,為讀者展現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歷史人物——黑臉包公也許并不黑?白居易牙疼只能靠熬?古代大俠如何行俠仗義?……“朕說”的全新主題力作!畫風搞笑,史料扎實,是歷史初學者和愛好者的上佳讀物!翻開本書,為你還原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
朕說 ·中國史 ·4.2萬字
本卷論述的是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并開展國民革命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國共兩黨的力量對比以及各自所發揮的歷史作用使得這段時間的中國社會充滿復雜的矛盾和斗爭。本卷以國民黨改組、國共合作、聯合進行北伐戰爭,國共合作推進國民革命為主線敘述這一時期的歷史,客觀地陳述了國共合作對當時社會所起的推動作用,以及國共之間的矛盾和紛爭,直到破裂的過程。對那個時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作了客觀準確的評述,吸收了大量最新研究成果,對這些重要大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結果以及歷史影響作了細致的介紹。
王奇生 ·中國史 ·39.6萬字
武則天82年的人生,前31年,她卷入權斗漩渦,為活命從宮女殺到了皇后的寶座;后51年,她掀起腥風血雨,用女皇的龍袍確保了自己的安全。3歲,她是商人之女,被術士袁天罡相面后驚為“天下之主”;25歲,她入宮十年,從太宗的病榻上了太子的床榻;27歲,她身陷尼寺,卻成功地與新皇藕斷絲連;31歲,她放手一搏,贏了你死我活的皇后爭奪戰;36歲,她代高宗掌政,不知不覺地將權力轉入自己手中;59歲,她獨攬朝政,一手翦除皇族集團,一手培植新貴勢力;67歲,她應百官之請登基稱帝,開始了14年女皇時代;82歲,她退位禪讓,被政敵尊為“則天大圣皇帝”,治國開啟盛唐序幕,身后留下無字豐碑。
王曉磊 ·中國史 ·24.3萬字
書中囊括了從遠古到鴉片戰爭的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并按照朝代和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編寫,知識脈絡清晰、條理清楚,閱讀起來更是方便快捷。叢書在用漫畫展示歷史故事的同時,以簡短、精練的文字介紹了故事的歷史背景以及相關的歷史常識,讓小讀者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收獲豐富的歷史知識。
圖畫歷史創作室 ·中國史 ·4008字
本書由原始社會一直寫到鴉片戰爭,著重敘述了中國歷代政治、軍事成敗的根源,社會的經濟發展及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文化與藝術生活。本書寫法上夾敘夾議,文字簡潔生動,深入淺出,幾經修訂再版,累計印數達數百萬冊。本書開創我國新的通史的著述范式,是一部地位崇高又及其重要的中國通史著作,很值得一讀。
范文瀾 ·中國史 ·31.9萬字
全書分兩編,第一編總論明史在史學上的地位和明史體例;第二編分為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歷之荒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南明之顛沛七部分,對明朝各個時期的史實進行了評述。全書內容充實、條理清晰、考證翔實,具有極高的學術深度,在明史研究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為現代明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孟森 ·中國史 ·24.2萬字
本書從浦東開發的百年夢想談起,用精煉的文字和百余幅精美圖片再現了一個而立之年、生機勃勃的浦東如何一路走來。全書包括“國家戰略時代使命”“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開發”“浦東的速度浦東的高度”“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而興”“推動轉型升級開拓發展空間”“現代化城區高品質生活”“自貿試驗區開放新窗口”“核心承載區科創新高地”八個部分,以翔實的材料和生動的事例,展示了在黨中央和上海市委堅強領導下,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年的光輝歷程與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國史 ·17.5萬字
本書收錄的是為重慶大轟炸對日民間索賠訴訟而撰寫的12份鑒定書。為提起和推進這一訴訟,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共13人,近十年來在中國受害者及其家屬、中日律師等的傾力支持下,作為志愿者堅持不懈地進行大量的檔案調研、原址查勘和口述訪問,撰寫出12份鑒定書,著重揭露侵華日軍對重慶、成都、樂山、自貢、松潘等地不分軍事目標與非軍事目標,實施無差別轟炸,大規模殺害中國民眾,嚴重毀損其財產的罪行,并作為有力證據向東京地方法院提交,深具法律價值、現實價值和歷史價值。
劉世龍等 ·中國史 ·36.3萬字
本書從政治、軍事、地理、經濟、文化多個維度講述春秋三百多年的亂世,其中推翻了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解釋,重新詮釋了歷史真相。下卷講述了春秋后段的故事,時間跨度從591年楚莊王死后,到453年三家分晉截止。楚莊王死后,春秋五霸的故事落下帷幕。由于封建制的荼毒,各諸侯國內的大夫勢力崛起,多位能力超群的大夫成為國家實際主宰者。“禮樂征伐大夫出”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烽武野 ·中國史 ·20.5萬字
明朝(1368-1644),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明代經歷了我國封建社會的集權高峰,感受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曇花一現,見證了風起云涌的改革,風雨欲來的飄搖與震蕩,走過了強盛與衰落,品嘗了易代的艱難歷程,以及西學的震撼;有帝王將相的功德與聲色,也有市井小民的風情與愉悅;有勝利者的驕矜,也有英雄的末路;有盛世的高歌,也有衰世的無奈與振作,最后是內憂與外患擊垮了這個遙遙領先西方的王朝。本書分為崛起與鞏固、輝煌與落寞、軍政外交3大主題,通過對每一主題下關鍵性人物的深度分析,來還原明朝治亂興衰的根源。陳曉華,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理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客座教授(2013.8.22—2014.1.22),西南大學盧作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屈原學會四庫文化研究分會會長。曾在維也納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訪學。主要從事四庫學、明清史、中西文化交流教學科研工作。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等多項課題,專著四部,發表論文80多篇。主編《四庫學》集刊,擔任《中國四庫學》集刊編委,獲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青年獎。
陳曉華 ·中國史 ·1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