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選取了西雙版納哈尼族僾尼人作為研究對象,將社會性別理論與人類學的視角有機結合起來,以文獻資料分析和田野調查為主要研究方法,探討了僾尼人以“磨盤雙合”為典型意象的社會性別關系、角色構成模式及其文化運作機制,詮釋了社會性別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群體中的多樣性演繹。本書所呈現的不僅是學術,更是人生,它充滿了對純真質樸世態的體驗、對文化真諦的感知,以及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生動演繹。
顏寧 ·中國史 ·13.7萬字
《呂著中國通史》視野宏闊,是一部有見、有識的講述中國大歷史的典范之作。本書在體例上頗有創制:上冊主講文化史,以18個門類系統介紹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冊主講政治史,按時代順序講述歷代政治大事,理亂興亡。既使社會經濟文化成為通史,也使政治軍事成為通史,幫助讀者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來鳥瞰中國歷史,是學習中國歷史不可多得的通史專著。
呂思勉 ·中國史 ·36.4萬字
本課題通過對清代以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進程的梳理,綜合考察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的城市數量、城市經濟、城市交通、城市文化與教育、城市規劃與市政建設、城市內部功能結構、城市社會保障與社會治理、城市社會生活、人口發展與規模等級、城市分布格局與體系的演變、城鄉關系、城市發展的動力機制和制約因素、城市發展的內地化問題以及城市發展的基本特征等基本內容,總結出了清代以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的一些經驗教訓,并評估了清代以來各階段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即清代以來在國家、移民、交通等諸多外部因素的推動下,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水平從縱時態看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因受地理條件和長期處于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邊緣地帶,鄉村的貧困,交通的阻塞,復雜的民族關系等因素的制約,其城市發展水平無論是城市經濟、文化和市政建設,還是城市規模、功能結構、社會發展變遷等都滯后于周邊地區,且處于較低的層級。
王肇磊 ·中國史 ·38.2萬字
鐵道游擊隊因著名作家劉知俠的同名小說而家喻戶曉。歷史上的鐵道游擊隊是一支戰斗在魯南鐵道線上的小型抗日武裝。本書從史料入手,以建“情報站”、創“鐵道隊”、編入“魯南獨立支隊”、恢復“魯南鐵道大隊”四個階段來劃分鐵道游擊隊的創立、鞏固、壯大、升級四個重要時期,真實地記錄了鐵道游擊隊的發展歷史。分析了鐵道游擊隊在魯南抗戰中的作用、地位、歷史功績及發展壯大的原因。通過鐵道游擊隊的發展、斗爭歷程反映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抗日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崔新明 司艾華 ·中國史 ·18.8萬字
《國史綱要》原為20世紀30年代雷海宗先生在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大講授中國通史的講義,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描述了自史前時代到近代(1912年)中國的歷史變遷,對此間的重要歷史事件進行了扼要而不失精細的分析,系統而又清晰地梳理了我國從古至今朝代更替、治亂循環的歷史脈絡。本書語言通俗、邏輯嚴密、觀點權威,成一家之言、開風氣之先,讀之使人豁然開朗。
雷海宗 ·中國史 ·8.5萬字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蔣廷黻寫給普通讀者的近代史通俗之作。本書以極簡的文字講透了中國近百年間歷史的演變、文明的沖撞、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其通透全面、不偏不倚,且學術含金量極高。本書構建的史學框架和斷代史體系,曾引領了近代史研究的風潮,為后來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稱為近代中國史研究的開山之作。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從洋務運動到百日維新,從曾國藩到康有為,從李鴻章到孫中山,本書將近百年的演變和人物娓娓道來,沒有枯燥的考據,沒有史料的堆砌,卻盡顯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社會發展趨勢。
蔣廷黻 ·中國史 ·18.6萬字
在這60年里,一批“老謀深算”的精英用自己的“餿主意”讓國家一天天穩定;眾多沒有資歷和經驗的年輕人用熱情為朝廷出謀劃策,甚至不惜生命;一位年輕的皇帝扔掉了愛情和“祖宗規矩”,“我行我素”地實踐自己的;這個曾經貧弱的國家,竟然創造出了令人震驚的財富和雄厚國力,走向了世界。
鶴闌珊 ·中國史 ·12.6萬字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時政、武夫、文苑、市井,涉及民國的政治、民生、文化幾個方面,涵蓋了民國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堪稱民國生活的萬象圖譜。民國生活的萬象借著張鳴那支辛辣的筆復活了,讓讀者跟著張鳴的筆觸重新回到了民國。作者張鳴的人生經歷豐富,下過鄉,插過隊,干過各種行業,從其簡歷來看甚至當過獸醫,與一般的文人大有不同。或許正因為這樣,作者才沒有象牙塔里的學者那股學究氣,文筆生動活潑,辛辣尖刻,屬于寫作中的重口味,極易吸引讀者的眼球。這可能正是張鳴作品熱銷的愿意之一。
張鳴 ·中國史 ·18.2萬字
清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上承延續千年的封建帝制,下啟民主共和的洪流。它所經歷的大變革,是其他封建朝代無法比擬的。大清既有“康乾盛世”的美景,也有“鴉片戰爭”的悲痛;既有收臺灣、驅沙俄的榮耀,也有割地賠款、山河破碎的屈辱;既經歷了封建統治的巔峰,又見證了帝制的終結……翻開本書,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浮現眼前,展現跌宕起伏的大清風雨。圖文并茂,語言生動;既看故事,又學歷史。
李春香 ·中國史 ·9.3萬字
本冊書主要講述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歷史,主要包括秦國崛起、秦始皇、楚漢戰爭、絲綢之路、清議與黨錮、三國鼎立、諸葛亮治蜀、西晉統一、魏晉風度等內容,是《中國通史》的第二卷。《中國通史》是在大型歷史政論片——百集《中國通史》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大型通史類歷史著作。百集《中國通史》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監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總撰稿,中央電視臺影視頻道拍攝的大型歷史政論片。本套書根據各位作者的原作對政論片的文字版本做了擴充和完善,大約100萬字,8卷本,作者及被采訪嘉賓幾乎囊括了中國歷史學界所有重要的學者,陣容強大。本套書是最新原創作品,包含了最新的考古和歷史科研成果,以最科學嚴謹的態度對中國歷史進行了最權威的解讀。
卜憲群總撰稿 ·中國史 ·19.9萬字
本書以唐代山東士族為研究對象,研究他們的家族特點、思想、婚姻,并著重探討他們與唐代文學的關系。唐代山東士族文學家眾多,文學創作極富特色,對唐代文學發展有重要影響。整個唐代,山東士族作家在山水詩、邊塞詩創作上貢獻很大,并且對律詩的形成居功甚偉。我們以唐德宗建中元年(780)為分界點,發現唐代山東士族自中唐全面復興,對中晚唐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唐代山東士族對中唐古文運動、韓孟詩派、新樂府運動、傳奇小說等文學思潮產生了深遠影響。
李建華 ·中國史 ·36.2萬字
歷來描寫甲午戰爭或者北洋艦隊的書汗牛充棟,但如果你需要一本在短時間內就可以了解歷史全貌,又不失宏觀上的分析。這本書會是很好的選擇。本書以時間發展為主線,從北洋艦隊的創建、編制與訓練、基地與實力、兩次海戰以及最后的覆沒等,系統介紹了北洋艦隊從創建到覆滅的全過程。
戚其章 ·中國史 ·11.2萬字
衰敗的歷史總是讓人心痛,但有句話說的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細細觀察、琢磨、分析、總結衰敗的過程及原因,才能讓我們吸取經驗和教訓,晚唐時期,皇族和百姓都很悲慘,在之后的幾位皇帝中,絕大多數都是太監擁立的,這些皇帝大部分時間都受太監的操控,要尊嚴沒尊嚴,要地位沒地位,朝廷昏亂,社會動蕩,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黃巢起義之后,吃人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可以說晚唐的歷史就是一部血淚史。
古月 ·中國史 ·15.8萬字
西夏王陵號稱東方金字塔,謎樣的黑水城擁有令人覬覦的寶物;“正史”中沒有它完整的史傳,西夏王朝究竟是“傳說”還是“高不可攀的存在”!以黨項民族為主體的西夏王朝,前后跟契丹的遼、漢人的北宋、女真的金及漢人的南宋,兩度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西夏的興盛充分表現出黨項人強大的韌性與臨機應變的特長。西夏曾經創制出形態特殊的西夏文字。歷史上許多少數民族都曾經建立過政權,但大都沒有屬于自己民族的文字,可見西夏文之重要地位。近幾年來,西夏文翻譯的佛經陸續出土,這對漢語語音變遷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西夏王朝從元昊于北宋仁宗景祐五年正式稱帝,到元太祖二十二年,享祚一百九十年,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一個長命的朝代。如果從元昊的老祖宗拓跋思恭因參與平定黃巢有功,授夏、綏、銀節度使,賜號定難軍算起,則有三百四十六年之久,是一個長命的政權。
劉學銚 ·中國史 ·15.8萬字
《水滸傳》中的宋朝是真實的宋朝嗎?在《知宋》中,《水滸傳》不僅僅是一部優秀的古代文學作品,更是反應北宋時期社會面貌的一面鏡子。作者結合《水滸傳》中的描寫,并分析了大量宋人及后人的文學作品、詩詞等,生動再現了宋朝的社會面貌,體現了嚴謹的文史互證的研究精神。作者探究了水滸中人物原型、地名、綽號來歷和含義,并從這些細微處進一步深入下去,分門別類地探討了宋朝的官制、兵制、行政區劃和管理、司法和訴訟、貨幣和經濟面貌、飲食文化和流行時尚等問題,徐徐道來,引人入勝。
趙燕云 ·中國史 ·14.1萬字
本書是《劍橋中國史》系列叢書12卷的中譯本。主要論述國民黨定都南京以前的歷史。本書分12章,分別由費正清、費維愷、安德魯·J內森、詹姆斯·E謝里登、陳志讓、計華茨、李歐梵等亨譽世界的著名學者撰寫,反映了國外中國史研究的水平與動向,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書后還附有詳盡的書目和論述各章有關資料和論著的書目介紹。
(美)費正清編 謝亮生等校注 ·中國史 ·61萬字
本書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也是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全書在系統梳理有關文獻的基礎上,在廣闊的時代背景下,結合政治架構、思想形態等狀況,首次就兩宋對五代十國的歷史記憶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與整體研究,對這一時期不同階段、不同群體歷史記憶的構建與演變、共識與歧見,及其與政治現實和思想走向的互動等問題進行了動態的研究與細致的解讀。本書的主要框架大致如下:第一章搜錄兩宋專述或主要記述五代十國史的著述,同時簡要探討它們的特點。第二章探討北宋前三朝關于五代十國的研究狀況及特點。第三章探討北宋中后期關于五代十國史的研究狀況及特點。第四章探討南宋的五代十國史研究。第五章進行個案研究。最后是結語與總結部分。
陳曉瑩 ·中國史 ·26萬字
《山大史學》是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的學術集刊,是一個開放性的學術平臺。本集刊注重原創性和思想性,鼓勵學術爭鳴和學科交叉。本刊面向國際學術界征文,實行匿名審稿制度。《山大史學》第1輯擬于2020年正式出版。本輯主要圍繞“中國古代文明”“壬辰戰爭”和“義和團運動研究”三個主題,刊發近二十篇原創性學術論文,作者既有美國、日本、韓國的著名學者,也有國內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山東大學等高校的知名學者。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 ·中國史 ·23.6萬字
漢唐東北亞封貢體制是以漢唐王朝為中心建立起王朝與周邊各族、各國之間分上下等級的政治體制。漢唐東北亞封貢體制的涵蓋范圍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是郡縣以外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由邊地郡縣統轄管理,包括大小規模不等的諸民族政權和原始氏族部落,主要是古代中國王朝統轄的東北邊疆地區,本書稱之為“內圈”。第二是處于古代中國王朝周邊的國家和地區,他們以朝貢的形式與中國進行貿易與文化交流,主要是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本書稱之為“外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部分之間并不是一層不變的,尤其是兩部分鄰近的民族與國家,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曾出現“外圈”民族或國家轉為“內圈”,也出現過“內圈”民族或國家轉為“外圈”的現象,其中變化的原因是復雜的。漢唐時期中國王朝經歷了從統一走向分裂,并從分裂再次走向統一的巨變,東北亞封貢并沒有因為中國王朝的分裂而廢止,而是經歷了由一元體制轉變為多元體制、二元體制,又再次恢復一元體制的變化過程。從漢到唐,東北亞封貢體制始終是這一區域重要的政治體制。
程妮娜等 ·中國史 ·26.3萬字
本書共分九章,收錄36篇文章,著力于為清代中前期政治史研究,主要利用官書、傳世文獻、滿漢文檔案、奏折等,討論清入關前的幾次重要歷史事件、清代政治制度變遷、核心政治人物、儲位繼承、奏折制度的演變、文治得失、邊疆治理、史料考訂,以及作者對清史的地位和纂修清史的思考。作者長于考證,于浩瀚的檔案和文獻中細致爬梳,揭示了許多重要而幽微的課題,顯示出清史研究的魅力。而《治史訪談錄》和《業師鄭天挺先生傳略》兩文,講述求學治史之甘苦,非常耐讀。
白新良 ·中國史 ·37.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