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黃仁宇先生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始終把握著“關懷人生,指導未來”的史學終極處,就在于他始終把握著“關懷人生,指導未來”的史學終極目標,高屋建瓴,宏觀把握,娓娓道來,孜孜不倦。讀者往往在面對大師博大精深的著作時而望洋興嘆。本書是以黃仁宇先生的著作為依據,通過作者本人對黃仁宇先生的研究理解,將大師的學術思想、治學精神疏理成通俗文字,幫助廣大讀者更好、更深刻地理解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及其他相關作品。
倪端 ·史學理論 ·16.4萬字
讀李白的詩使人感覺著:當他醉了的時候,是他清醒的時候;當他沒有醉的時候,是他糊涂的時候。杜甫是有雄心壯志的人,他總想一鳴驚人,一舉而鵬程九萬里。但這種希望,他一輩子也沒有達到。而每當李杜被同時提及,人們似乎都會發出這樣的喟嘆:李白從未老過,而杜甫卻從未年輕過。
郭沫若 ·史學理論 ·15.2萬字
本書由兩部講義組成,分別是《史記·五帝本紀》的講義和《史記·夏本紀》的講義。這兩部講義是李學勤先生于2007年和2012年分別給中國文化論壇“首屆文化素質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和“第六屆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授課的內容,根據當時的課堂錄音整理而成。書后附錄了幾篇李學勤先生有關五帝時代和夏代歷史研究的論文,便于讀者更全面地認識李學勤先生的相關研究成果。本書是授課稿,語言形象生動,作者把對《五帝本紀》和《夏本紀》的研究以通俗的形式加以表達,達到了學術性和普及性的完美結合,同時也是有關這兩篇文獻的前沿研究成果。
李學勤 ·史學理論 ·14.1萬字
自2013年開始,華中師范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開始在大數據歷史研究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大數據歷史專業開設了諸多較有特色的專業課程,其中《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系列講座系高等研究院、歷史文化學院共同舉辦,每年邀請10余位海內外在量化歷史研究、數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專長的資深教授、新銳青年學者做專題講座,其中部分學者研究成果、演講稿會結集成《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研究》一書。本輯就是《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研究》的第二輯。
付海晏主編 ·史學理論 ·14萬字
《吾志所向:孫中山與現代中國》系《中大史學文叢》之一種,該《文叢》出版中山大學歷史研究領域知名學者的專題著作及最新研究成果的結集。本書由作者近年研究孫中山的一些成果結集而成,分為六個專題:共和背景下的“形象”與“世相”、臨時大總統的“難事”與“小事”、建設考量中的“政治”與“社會”、臺灣光復聲中的“國父”與“主義”、現代中國的新力量與新路徑、新世紀孫中山研究的史料與史學。本書集中圍繞孫中山對于現代中國的理想、實踐和影響,就學術界研究較為薄弱的專題進行考察,客觀評述孫中山對于中國走向現代國家的努力、貢獻及其現實意義。試圖在新史料挖掘和舊史料深度解讀的基礎上,推動孫中山研究的新進展。
趙立彬 ·史學理論 ·19.2萬字
演說辭在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撤戰爭史》(以下簡稱《伯史》)中約占1/4篇幅,是其作品的特色。將演說應用到歷史作品的傳統中,修昔底德的演說辭是十分突出的。這種極具特色的寫作方式也引起了國外學者的關注和分歧。本書試圖從修昔底德《伯史》中大量演說辭的視角出發,分析《伯史》中大量使用演說辭的原因,探尋演說辭的真實性,進而闡釋修昔底德在《伯史》中大量運用演說辭的創作手法值得重視與借鑒。從而揭示演說辭所體現的那個時代政治、經濟、軍事狀況,反映了修昔底德的思想觀念,具有相當史料價值及歷史文化價值。
沈芝 ·史學理論 ·8.6萬字
本書將人類歷史分為十個時代,彰顯了18世紀啟蒙運動的歷史觀,即歷史是人類理性覺醒的產物,是人類理性不斷解放的過程,歷史進步的階段基本上就相應于人類理性發展的階段,而在這一過程中人的自由的增長本身也是自然的,因此人們有理由對于未來寄予無窮的信心和希望。
(法)孔多塞 ·史學理論 ·13.1萬字
本書聚焦近現代日本知識分子對同時代中國問題的觀察與研究,梳理、剖析那些身為他者的觀察者是如何認識、分析、評價中國的歷史變革的。本書選取中江兆民、有賀長雄、內藤湖南、中江丑吉、橘樸、竹內好、溝口雄三等人,圍繞政治真理與優良政體、文明的傳承與民族國家建構、傳統社會的轉型與傳統思想的近代轉換、革命與現代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等理論課題,批判性地分析典型人物的思想,考察他們的中國研究。本書有助于完善關于近現代日本知識分子的中國研究這一學術領域的知識體系,也有助于日本學界反思其近現代中國研究中的偏見與不足。
何鵬舉 ·史學理論 ·18萬字
德川幕府所在的江戶城,是日本史上空前未有的復合建筑群,而“大奧”,是這建筑最深處的存在,亦是位于權力中心的女性所建立的組織結構。大奧的世界,因幽閉而引人遐想。至高統治的背后,將軍與執掌大奧的御臺所,如何度過一日三餐的常規生活?位分森嚴的種種規制之下,暗藏著怎樣生動的人情細節?兩百年的大奧一夢,如何開始,又如何落幕?“衹園精舍鐘聲,流響諸形無常,沙羅雙樹花色,顯示盛者必衰,驕奢者不久長,猶如春夢一場,強梁者終敗亡,恰如風前微塵。”一部隱秘的幕府史話,悲歡虛實,從頭道來。
(日)茂呂美耶 ·史學理論 ·11.7萬字
這是一部有關《資治通鑒》版本知識的簡明讀本。全書以清嘉慶胡克家仿刻的胡注《通鑒》入手,細致探討了胡三省《通鑒注》出版以來有關《資治通鑒》的版本源流問題。全書最大的貢獻在于,作者充分利用自己的版本學知識和歷史學方法,將胡注《通鑒》撰述及出版的相關歷史背景與中國古代圖書的版本學基本問題,通過具體的事例進行了系統闡述。同時,讓廣大讀者在了解《通鑒》版本的基礎上,對其史料價值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這是本書在版本學、歷史文獻學方面的重要貢獻。
辛德勇 ·史學理論 ·9.8萬字
韓大偉教授的學術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前主要從事匈奴研究,2000年以后則主要從事中國經學研究,其經學研究有一個顯著特點,即從文獻學的角度來討論經學,重點關注經學的傳承。韓教授希望通過撰寫《中國經學史》系列,總結自己約二十年的經學研究,并填補西方學界尚無中國經學通史的空白。《中國經學史?周代卷》中涉及以西方經學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國經學文本,這樣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探討周代經學的學術機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經學史研究著作。
(美)韓大偉 ·史學理論 ·18.3萬字
該書是英國著名史學家卡爾的一部享譽世界的歷史理論名著,作者在書中對“歷史”從各個側面進行了剖析,廣征博引,提綱挈領,提出了“歷史就是與現實不斷的對話”的著名命題。
(英)愛德華·霍列特·卡爾 ·史學理論 ·16.4萬字
蔡美彪先生曾在中華書局出版《學林舊事》《遼金元史考索》兩部著作。收入本書的,是蔡美彪先生沒有編入已出著作的零散文稿,內容龐雜,涉及民族史、文化史、官制史等各個方面,以及少量序跋前言等,故題為《史林札記》。
蔡美彪 ·史學理論 ·17.1萬字
作為著作等身的文獻學家、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杜澤遜教授在學術研究和教書育人領域的杰出成果有目共睹。本書收錄他的35篇講演,分為四個部分:1.給青年學子們,有自身的求學之路,經驗分享,更有給同學們如何治學、如何做人的真誠建議。2.給教師們的話,思考如何培養人才,如何做好學科建設,亦有切實的行動記錄。3.學術主題發言,包括《清人著述總目》《十三經注疏匯校》《日本藏中國古籍總目》等大型學術項目的成果匯報和經驗總結,均是杜澤遜教授最負盛名的領域。4.其他。在其他學術會議的發言,亦有較大的信息量。
杜澤遜 ·史學理論 ·13.9萬字
本書是對宋代田賦制度進行再探討的研究之作。本書認為,作為一項正式國家稅收制度,真正意義上的田賦在宋代才最終確立。宋廷通過兩次大規模田土調查與丈量工作,首次完成了全國范圍內相對完整的土地資料登錄工作,從而建立以田土作為切實賦稅征收對象與依據的田賦制度。與此相伴,由依據田土色等、月巴瘠、高下而確定的級差稅率取代了以往的全國統一稅率,也促進了田賦制度走向合理。田賦征納流程亦在田賦制度逐步完善過程中嚴密起來,并促進了田賦稅制的向前發展。宋代以后各朝的田賦制度,基本上是對宋的沿襲挪用。宋代田賦附加稅與農民負擔是本書綜合考察的另一重要問題。綜論之,宋代田賦附加稅沉重一方面源自國家財政需求擴大與田賦征稅原額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與宋代國家財政分配體制過度集權有關。
田曉忠 ·史學理論 ·11.9萬字
人類社會最初的權力來源何處?是社會關系、經濟、軍事還是意識形態?其中哪一項起了最根本的作用?早期的區域性組織是如何得以建立,并被潛在的精英所統治的?作者蒂莫西·厄爾以其長期工作的丹麥、夏威夷、安第斯三大區域的史前考古材料為基礎、詳細討論了在早期社會權力起源過程中,酋長如何獲得權力,以及這些不同的權力來源對相應的社會進化策略產生的可能影響。本書是理論與案例的強有力綜合,為讀者理解權力的形成與維持機制、國家起源等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
(美)蒂莫西·厄爾 ·史學理論 ·14.1萬字
《唐宋歷史評論》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以唐宋史研究為主的專業歷史刊物,以關于唐宋歷史的專題研究與評論為特色,主要刊發問題導向的關于唐宋歷史專題研究論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學術史為目的的專題述評和書評。文章類別包括論文、書評、序跋、讀史札記等。
包偉民 劉后濱主編 ·史學理論 ·14.9萬字
維吉爾是奧古斯都時代最偉大的羅馬詩人。奧古斯都文化政策的核心是維護和平與羅馬政壇的穩定。維吉爾的作品適應時代的需要,成為奧古斯都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力量。本書以古典史料為基礎,以文人與政治的互動關系為視角,在充分吸納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通過研究維吉爾的主要作品,探討維吉爾在奧古斯都重建羅馬文化認同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審視文化對政治的重大影響。維吉爾與屋大維的關系,既直接體現了羅馬文人與政治家之間的良好互動,又在本質上詮釋了文化與政治的相互作用。本書分四章,主要闡述屋大維的文化政策以及維吉爾與屋大維文化政策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內容。
張堯娉 ·史學理論 ·13.3萬字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篇幅雖小,學術含量卻很高。全書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寫得深入淺出。內容上沒有拘泥于事件過程和細節的鋪陳;方法上從總體把握演變趨勢,顯示了作者沉潛思辨的寫作風格。
蔣廷黻 沈渭濱導讀 ·史學理論 ·10.1萬字
《世界歷史評論》是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新陣地、新平臺,每年兩輯,全面展現國內世界史研究的新動態、新發展、新成果;劉家和先生特別題字,發表劉津渝、黃洋、張巍等多位學者重要研究成果,特別收錄古希臘羅馬文化大家王煥生、張竹明的訪談與講座。《古典學在中國》為《世界歷史評論》叢書第5輯,主題為“古典學在中國”,分為“專論”“評論”“書評”“訪談”和“文獻與史料”五個欄目,主要研究希臘、羅馬知識在中國傳播的情況。本輯收入王煥生、張竹明、劉津渝、黃洋、張巍、等諸位名家的精彩文章19篇,黃洋論證了雅典民主政治事實上并非僅為下層公民的統治,精英階層也起了關鍵的作用,劉津瑜等梳理古羅馬詩人奧維德作品在歐美的校勘、譯注和研究歷程以及在中文世界的翻譯、研究情況,白鋼研究了口傳詩歌理論視野下的荷馬史詩及其“深度”,視角豐富多元,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陳恒 洪慶明主編 ·史學理論 ·19.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