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唐代,無論及第舉子還是旨授官,皆須遵守一定的守選規則,守選期滿后經過銓試,方可授官。這便是唐代選官的銓選制度。本書全面論述了這一龐雜而繁瑣的選官制度及其相關問題,詳細分析了唐代士人如何通過吏部銓試進入仕途,以及在職官吏如何進行銓選,生動展現了唐代士人在求仕途中的生活狀態和心理歷程,并從整個唐代選舉體系的角度考察了銓選與文學的關系,發學界積年之覆,填補空白,是史學與文學研究相結合的典范之作。
王勛成 ·史學理論 ·23.8萬字
華僑或來自中俄邊境地區,或來自內地省份,或經陸路長途跋涉,或經水路一路艱辛,他們選取不同的赴俄線路,采取不同方式,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地域遙遠風霜寒冷之地,漂泊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廣袤土地上。旅俄華僑與東南亞和歐美其他國家的華僑不同。在發展歷程中,呈現出人數眾多、處境艱難、經濟活動大起大落、華文教育匱乏、社團組織薄弱等特點。由于一個半世紀以來中俄關系曲曲折折的發展變化,旅俄華僑也經歷曲折的人生歷程。本書通過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李永昌、薛銜天、黃定天、李傳勛、曲曉范、張建華、強曉云、В.Г.達旗生、O.B.扎列斯卡婭等從不同視角,記錄旅俄華工的生活狀況、華農在遠東開發中的作用、旅俄華工與十月革命、旅俄華工與馬克思主義傳播、蘇聯時期的女華僑、旅俄華僑與移民政策,等等,展示不同時期、不同層面的旅俄華僑的生活軌跡、文化活動。
寧艷紅主編 ·史學理論 ·21.6萬字
《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為中國近代史學理論的經典著作之一,全面反映了新史學首倡者梁啟超的學術思想,對中國歷史研究影響巨大。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論述了史的定義、意義和范圍;第二章回顧并評價了中國的舊史學;第三章講如何改造舊史學、建立新史學;第四、五章專談史料學;第六章則闡述史實上下左右的聯系。《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是梁啟超于1926年10月至1927年5月在清華所作演講。
梁啟超 ·史學理論 ·25.8萬字
本書為大學歷史系史料學教材或教學參考書、考研參考書,也可供史學愛好者閱讀。內容上起有文字史料的商代,下迄鴉片戰爭前的清代前期,詳細介紹了中國古代史史料的基本知識。第一版于1981年出版,為國內第一本史料學教材;第二版于2006年出版。是史學界影響很大的一部權威教材。
陳高華 陳智超等 ·史學理論 ·43.8萬字
《論歷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業績》內容簡介:托馬斯·卡萊爾是十九世紀英國文壇一位巨擘。在我國理論著作中,他是被批判的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的代表人物。在那百家齊暗,百花凋零的年代里,人們對他采取批判的態度,翻譯出版他的著作不多。人們對他的生平與思想知之甚微,對其錯誤思想的批判也就不能深刻。為此,下面對卡萊爾的生平事跡,略作介紹與說明。
(英)托馬斯·卡萊爾 ·史學理論 ·20.6萬字
以西學、東學、中學為支點,打破分科治學的局限,不以變化為進化,不以現在為現代,從多學科的角度,用不分科的觀念方法,全面探究近代以來中國的概念、思想、學科、制度轉型的全過程和各層面,溝通古今中外,解析西學與東學對于認識中國歷史文化的格義附會,重建中國自己的話語系統和條理脈絡,深入認識中華民族新的智能生成運作機制形成的進程、狀態和局限,認識世界一體化進程中東亞文明的別樣性及其對人類發展提供多樣選擇的價值,爭取和保持對于世界文明發展日顯重要的中國歷史文化解釋的主動和主導地位。近代學術的清學糾結,折射出整個近代中國在中外文化沖突融合的纏繞中遭遇的困境。透過目前的習以為常,依稀可見曾經陣痛的脫胎換骨。在此過程中,看似兼收并蓄,其實外來學說的輸入不免表淺變形,本來民族的地位則多有流失。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4.9萬字
發生于17世紀中葉的明清鼎革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其影響不僅限于中國國內,亦波及整個東亞地區,改變了東亞的國際關系和政治格局。不僅如此,明清鼎革的消息通過在華西方傳教士和商人傳至歐洲,引起歐洲政治、宗教、商業、文化各界的廣泛關注,從而導致歐洲對中國觀念以及中歐關系的變化。換言之,明清鼎革不僅是一次國內事件,更是一場區域政治變革事件,而且從一定程度上講也是一個全球性事件。本書突破國別史框架,從東亞區域史乃至全球史的視角重新研究明清鼎革,所收各篇論文分別從本土、周邊、東亞、全球、軍事、文化、雙邊關系等多重視角,呈現了明清鼎革對東亞乃至全球的不同影響,從而將明清鼎革這一發生在中國本土的政治事件放到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加以考察。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史學理論 ·37.9萬字
《法國漢學(第十七輯)》分為三個部分:西歐王國與中華帝國的城市與宮廷社會(12—18世紀)、古希臘與古代中國的占卜和知識的生成以及葛樂耐(FrantzGrenet)教授在法蘭西學院的就職演講:《重新矚目中亞》。
《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 陸康 張巍主編 ·史學理論 ·22.2萬字
本書共十二章,論述了有關中國史學發展諸多重要問題:有關于史學名著《史記》、《史通》等成就的闡發,有關于學術思潮變遷的追蹤、分析,有關于重要史實的考訂辨析,也有關于某些時論的學術爭鳴。貫穿全書的學術旨趣是:貫通上下的研究,抓住史學史進程的關鍵之點;闡發史學名著內容的精深和編纂方法的高超;深入發掘和著力弘揚蘊藏于史學名著之中的民族文化偉大創造力。全書反映出作者以“歷史傳承與中華民族精神”為主線來考察中國史學演進路徑的新視野。
陳其泰 ·史學理論 ·39.6萬字
本書精選牛致功先生各個時期發表的學術論文40篇,分為四個部分,“政治史研究”主要研究唐朝從李淵至武則天時期的政治動向;“史學史研究”主要分析唐代史學家的治史方法與治史理念,以及《資治通鑒》關于隋唐史研究的得失;“文化史研究”主要隋唐時期的文化特點擇要進行論述;“石刻碑志研究”主要對唐代早期的石刻碑志進行研究,特別對宦官高力士的碑文研究多有新意。
牛致功 ·史學理論 ·38.8萬字
二十世紀,世界風云變幻,學術新舊激蕩,中國史家承繼舊學,融匯新知,致力于新舊范式的接榫與轉型;與此同時,滄桑變遷,國運起伏,史家的學術與夙命也隨之顛簸跌宕。本書以呂思勉、陳垣、陳寅恪、顧頡剛、吳晗、丁則良、嚴耕望、劉子健、張家駒與程應镠等著名史學家為典型個案,再現了他們在時世劇變下的人生軌跡與學術生涯及其歷史觀與方法論,既多方勾勒出中國百年史學的輝煌業績與曲折走向,也真實還原了這些史學大家的命運遭際與心路歷程,為后來者在歷史的回望中留下了深沉的思考。本書為虞云國教授對二十世紀近現代史學家與史學脈絡的研究專書,收錄的各篇論文,撰作年代前后跨越25年,是作者數十年研究史學的心血之作。
虞云國 ·史學理論 ·30.1萬字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是十九世紀中期法國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曾經稱他為“有史以來出色的經濟新聞記者。”他堅持自由市場的基本原理,對種種試圖限制自由市場運轉的做法,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財產、法律與政府》這本文選是寫給普通公眾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清晰地闡明了政治經濟學為重要的原理。哈耶克曾經這樣評價本書篇、他那著名的《政治經濟學中什么是看得見的什么是看不見的》:從來沒有人用這么一句簡單的話就清楚地揭示了理性經濟政策的關鍵難題所在,我還想加上一句,也為經濟自由給出了決定性的論證。
(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 ·史學理論 ·25.3萬字
金景芳先生是史學名家,他從研究制度史入手,逐步擴展到社會史、思想史、文化史、史學理論、歷史文獻學等諸多領域。本書以時間為序,清晰地勾畫了金景芳先生的生平事跡和學術活動,并深入揭示這些學術活動的背景,這些學術成果問世所經歷的曲折,以及這些學術成果問世后在學術界產生的巨大影響。為全面地反映金景芳先生學術研究的深度、廣度和在學術界產生的影響,不只注意于學術界對金景芳先生學術觀點、學術成果的贊揚、回應和支持,還注意了學術界對這些學術觀點和學術成果的商榷、批評或反駁,從而全面、真實、立體地反映了金景芳先生的學術人生。
呂文郁 ·史學理論 ·27.9萬字
當代文字學權威學者許進雄關于中國古文字及相關社會文化的扛鼎之作,配合神話傳說、出土文物、文獻典籍、研究報告、中外民俗、人類學理論以及古文明時代背景,以專業的學養與平實的敘述解析造字創意,揭露文字神秘起源與意蘊,帶領讀者感受古文字的無窮魅力。以文字為鑰,解鎖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作者精心擷取421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古文字,涵蓋了文字、古史、漁獵、畜牧、農業、谷物、冶金、工藝、飲食、衣服、居住、交通、娛樂、商業、醫學、戰爭、祭祀、與四靈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破除當代對于上古時期諸多禮俗、習慣、思想的誤解,真實、趣味地呈現中國古代社會的全景圖卷。
許進雄 ·史學理論 ·35.7萬字
秦漢是古代中國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時代。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是中國統一王朝國家與漢民族形成的新起點,是一次由宗法分封制國家政體和以“諸夏”為標志的早期華夏民族,向統一的君主集權制國家和統一的漢民族轉化的樞紐期,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然而,秦漢時期的國家構建與民族認同、社會整合的歷程并不是直線式發展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曲折往復的過程。本書共收入論文18篇,對秦漢時期的國家建構、社會整合、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出發,對秦漢制度、秦漢國人意識、秦漢基層社會整合、秦漢各階層的發展演變等加以研究。本書對于深入認識中國古代的國家、民族、社會的同一關系與動態特征有著重要學術價值。
李禹階 李勉主編 ·史學理論 ·23.9萬字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周健力作!依據大量的清代檔案、政書、文集與方志,貫通“古代”與“近代”,結合制度、人物與史事,對清代田賦制度、政府財政與國家治理問題進行堅實的討論!
周健 ·史學理論 ·33.9萬字
本書是對先秦法家經典《商君書》文本的考辨評析,和所蘊含的法家政治思想的闡發申說。全書先以《商君書》文本(下稱原典)為基準,從三個方面展開考辨評析:一、對原典涉及的戰國時期多種史實,以及各個學派對這些史實的不同觀點進行考辨。二、對原典中被后世扭曲的觀點與論說正本清原;對原典研究的盲點、爭議點進行評析。三、以現當代政治文明理念解析原典中的古典治國理論及法治理論的遺產意義、繼承價值和歷史缺陷。全書認為,從戰國秦國到大一統秦帝國,是中國古典法治社會,其結晶《商君書》從法治實踐和治國之道角度,論說了國家實現法治社會和選擇治理模式的體系性理論。
孫皓暉 董健橋 ·史學理論 ·21.6萬字
本書在梳理唐代科舉制度有關文獻的基礎上,考述唐代取士各科,如明經、進士、制舉等的情況,考察了唐代科考的科目設置、內容沿革、貢舉、舉子行卷、放榜宴集等活動,探討了科舉制度對當時文學風氣、社會風尚等的影響。其以史學與文學研究結合的辦法,綜合考察古人在歷史記載、文學描寫中的有關社會史料,研究唐代士人的生活道路、思維方式、心理狀態,并著力重現當時部分的時代風貌和社會習俗,在研究史上開一時風氣之先,影響深遠。
傅璇琮 ·史學理論 ·31.4萬字
《史學史研究》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白壽彝先生創刊,是國內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主要刊物之一。《外國史學卷》是發表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主編的《史學史研究》上的有關外國史學史的研究論文,涉及英文、俄文等多種語言,收錄范圍廣,又非常有條理,對重要的外國史進行了分類整理,基本上覆蓋了史學界對外國史學研究的理解,是研究外國史的重要參考。本冊圖書收錄在列的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凝聚了《史學史研究》幾十年的外國史研究精華。
易寧主編 ·史學理論 ·30.6萬字
在清代詩壇,查慎行是一位有著重要影響與地位的作家,無論作品的數量還是質量,俱臻上乘。他是“清詩六大家”之一,亦是清初宋詩派的中堅力量,在神韻之風彌漫的康雍詩壇力倡宋詩。有《敬業堂詩集》《周易玩辭集解》《蘇詩補注》等著作傳世。本書將結合清初康熙、雍正時期的歷史文化視野,承傳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掌握的新材料,對查慎行的世系、生平、交游、著述、詩學理論、詩歌藝術等諸多方面進行探討,并以此為切入點,再現康雅時期歷史文化背景下的查慎行詩歌創作,并進一步確立其詩史價值和文化意義。
周燕玲 ·史學理論 ·2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