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收錄一百多位第二次世界大戰親歷者的采訪實錄,其中很多是直接參與納粹統治的納粹黨成員。作者以其獨到的視角翔實地再現了納粹政權的內部運作方式,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場的殘酷性,從而將納粹的反人類殘暴本質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本書是對令人不寒而栗的納粹心理的深度洞察,打破了以往人們對于納粹體制的基本認知,那些躍然于紙上的令人難以置信的講述,彰顯了那段邪惡的歷史對人類時刻都具有警示性。
(英)勞倫斯·里斯 ·口述史 ·23.5萬字
西方何以支配現代世界近500年?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到這至關重要的40年。從1490年到1530年,這40年是歐洲和世界歷史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在這40年間,有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的壯舉,也有馬丁·路德開啟的新教改革運動。歐洲一系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迅猛發展,推動了現代世界的形成:印刷媒體形塑了人文主義新知識觀,大規模的宗教沖突一觸即發,高度集權軍事-財政國家初現,火藥帶來軍事技術變革和大規模戰爭,西方開始對世界進行野蠻征服……所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以金融為紐帶的獨特經濟體制,進而奠定了未來四個世紀里歐洲在世界舞臺上的主導地位,即所謂西方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大分流”。本書選取了九個人物為敘事線索,將當時的歐洲與世界連接起來,講述了歐洲近半個世紀的政治、軍事、宗教、金融、貿易等方面的革命性巨變,并分析究竟是什么關鍵因素奠定西方的主宰地位,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進程。本書首先講述了三位著名的人物:探險家哥倫布、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和金融家雅各布·富格爾。
(美)帕特里克·懷曼 ·世界史 ·20.2萬字
在這本敏銳、精煉的作品中,美國備受歡迎的歷史作家巴巴拉·W·塔奇曼對歷史學家的技藝和眾多歷史事件進行了探討。它包含了塔奇曼對歷史學家之角色的縝密思考,對美國過去與當下的驚人洞悉,以及對國際事件入木三分的觀察——塔奇曼始終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在看待歷史,并從她所見的事物中汲取經驗教訓。本書中的文章,時間跨度超四十年,塔奇曼涉入了一系列不拘一格的話題:以色列、中國、羅斯福的競選列車、關于伍德羅·威爾遜的弗洛伊德式解讀……這些具有才氣的文章,凝集、呈現出其窮盡一生琢磨的“歷史技藝”。歷史學家應該是藝術家嗎?有意識地運用藝術手法當然應該是他的工具之一。麥考利說他自己是一半詩人,一半哲學家。在這兩方面我都不期望達到他的高度,我認為自己是個講故事的人,一個講述者,只不過我講的確有其事,并非虛構?!桶屠·塔奇曼
(美)巴巴拉·W·塔奇曼 ·史學理論 ·21.4萬字
紐約,一座由移民之手塑造的城市,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悲歡離合,每一個角落都蘊藏著隱秘往事。本書是美國歷史教授泰勒·安賓德,以移民文化入手,耗時多年調查、采訪、梳理而成四百年來的紐約移民發展史,一定程度上也可看作是紐約的城市建設史。全書由紐約歷史上一個個真實的個體故事展開并串聯,乘坐“內華達號”移民船第一個登上埃利斯島移民檢查站的安妮·摩爾一家,在英國政變期間被當作叛亂者的紐約長官萊斯勒,推動紐約法制建設的德裔商人岑格,從蘇格蘭牛奶工的兒子一路奮斗為富商的麥克杜格爾,讓公眾重新定義自由女神像的猶太詩人埃瑪·拉扎勒斯,第一個用照片拍下廉租公寓樓可怕瞬間的丹麥移民雅各布·里斯……和很多冒險移民紐約的人一樣,他們在紐約度過的歲月,改變了這座城市、這個國家以及他們自己。
(美)泰勒·安賓德 ·世界史 ·44.8萬字
盛極必衰是歷史規律,從古至今無一例外,沒有任何手段能逆轉。但沒有哪個國家能像威尼斯那樣,在國家體制不變的狀態下,維系如此長久。人類智慧所能及的,只是盡量地減緩衰退速度,推遲衰退的時間而已。威尼斯共和國,這個完全沒有得到上天眷顧的毫無資源的國家,或許正因為天生的缺陷,才會力求將這份艱難的事業做到毫無退路。這樣的一個國家在文藝復興時代出現又消亡,它的傾倒叩開了世界通往下一個時代的大門。
(日)鹽野七生 ·世界史 ·40萬字
《娜塔莎之舞》通過對18世紀興起的俄羅斯芭蕾、繪畫、詩歌、戲劇和音樂等討論,探索俄羅斯文化中歐洲文明與民間元素之間的分歧,“文明”和“本土”兩個俄羅斯之間的對抗,以及貴族上流社會和底層農村民眾間的分裂。書中更進一步討論“俄羅斯靈魂”和“俄羅斯性”的建構與表現,揭示政治、國族認同、社會觀念、風俗習慣、民間藝術、宗教等對俄羅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呈現出一幅充滿戲劇性的細節、輝煌炫麗的文化長卷。
(英)奧蘭多·費吉斯 ·世界史 ·44.9萬字
鐘表的歷史,既是一部技術史、商業史,又是一部文化史、生活史,更是一部戰爭史。近代以來,制表業就是戰爭的寵兒。表因戰爭而興,又服務于戰爭。大到一個國家的轉向、一個產業的興起與毀滅,小到一個品牌的誕生、一個品類的流行,往往都與戰爭有著密切的聯系:瑞士為什么會成為“鐘表之國”?號稱“表王”的百達翡麗是如何創立的?任何歷史,又都是關于人的歷史。在大屠殺中逃往瑞士日內瓦的鐘表匠,終究成就了這座鐘表城;在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中差點命喪斷頭臺的“國王的制表師”,始終在思考如何對抗地心引力;一個國破家亡流落異鄉,賣表只為求一口飯的波蘭士兵,最后創立了“表王”;在真實的戰爭之外,制表業內部的博弈也從未停止。不同品牌、不同國家的制表師各顯其才。當人們不想再依賴高高的鐘樓,于是便有了更小的擺鐘;當水手不想在大海中迷航,于是便有了航海鐘;當飛行員騰不出手掏出懷表,那就想辦法把表戴在手上;當潛水員差點死于氧氣耗盡,那就做一塊可以計時的潛水表……商業競爭甚至也會演變成“沒有硝煙的戰爭”。生產方式的革新、科技與傳統的博弈、各大品牌與制表集團在商場的縱橫捭闔,共同寫就了一部“時間的戰爭”。
范主 ·普及讀物 ·28.2萬字
中東,當今世界的戰略要地,也是紛爭之地。戰爭、宗教沖突、恐怖主義、大國干預、族裔對抗……100年來在這片土地上輪番上演。而所有這些,都可以追溯到“一戰”期間和戰后,英國、法國和俄國等大國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決定。“一戰”爆發前,奧斯曼帝國,這個曾經兵鋒直指維也納的大帝國已經沒落。它在歐洲的領土大多已經喪失,而名義上屬于帝國的埃及也淪為了英國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國駐埃及總領事基欽納伯爵已經著手在中東謀取更多利益。戰爭爆發后,奧斯曼帝國加入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與英、法、俄等協約國作戰。協約國并不把這個老氣橫秋的帝國放在眼里,以為能夠很快戰勝它。1915年,英法兩國發動加利波利戰役,企圖直取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布爾。然而,整場戰爭竟然演變成了持續250多天的壕塹戰,最終以英法兩國撤軍告終。戰爭期間,看到勝利無望的英國政府調整了自己的中東政策。主導英國中東政策的陸軍大臣基欽納伯爵派手下馬克·賽克斯與法國和俄國談判。三方秘密達成了《賽克斯—皮科協定》,大致劃分了三國在中東的勢力范圍。同時,英國政府積極支持麥加的統治者發動阿拉伯大起義,試圖從內部瓦解奧斯曼帝國。1916年底,勞合·喬治成為英國新任首相,他在中東采取了更為積極的進攻政策,不到兩年,英軍相繼攻下巴格達、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1918年10月,奧斯曼帝國戰敗投降?!耙粦稹苯Y束后,溫斯頓·丘吉爾成為中東問題解決方案的“總設計師”。然而,中東問題的解決卻困難重重。許多地方爆發了反對英法統治的動亂,英法俄三國之間的矛盾又顯現出來,美國、意大利和希臘等國也要插上一腳,更重要的是,在經歷了“一戰”的血腥后,西方各國人民更渴望休養生息,對帝國主義擴張已經興味索然。1922年,一系列中東問題解決方案才艱難出臺,英法兩國強行將西方政治體系移植到了中東,并自行為中東各國劃定了邊界,絲毫沒有考慮當地的政治現實和人民的要求。紛爭的種子已然埋下。列強聲稱可以給中東帶來和平的解決方案,成了“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
(美)戴維·弗羅姆金 ·世界史 ·40.8萬字
“英格蘭史六部曲”是歷史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的代表作品,包含《帝國基業》《都鐸王朝》《叛亂年代》《革命世紀》《君臨天下》《革故鼎新》共六卷。它以恢弘的筆觸書寫出這個傳奇國家所經歷的歷史進程:這個曾經封閉的島國,如何借助宗教改革、議會制度、技術與思想的革命,以及貿易與殖民擴張,一步步成為一個領土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國;以及在帝國衰微的今天,它又如何重新在戰后的新秩序中定位自己,并且繼續影響著世界。阿克羅伊德的寫作傳達出他對這個曾在人類文明中居于頂點的國家的深刻眷戀,既鑄就了一部大國崛起的奮斗史和創新史,也成就了一部輝煌的民族史詩?!兜蹏鶚I》是阿克羅伊德“英格蘭史六部曲”首卷,涵蓋了從英倫文明初始到金雀花王朝隕落的漫長歷史時期。本卷既論及史前巨石陣,羅馬統治,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等部落的入侵與征服,英格蘭王國的建立、諾曼征服、玫瑰戰爭和中世紀諸王的統治等政治與軍事的歷史,也探究了英格蘭民族的源起,宗教與精神的生活,習慣法的形成、議會制的創立和《大憲章》的簽訂等文化與制度的歷史。大英帝國正是通過這一時期的人民生活、政治事件和制度革新,為其興盛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英)彼得·阿克羅伊德 ·世界史 ·29.6萬字
本套裝圍繞古代文明交融的主題,遴選了五種牛津通識讀本,其中包括:古代四大文明之一的兩河流域文明——《巴比倫尼亞》,亞歷山大大帝通過征戰開拓而傳播開來的希臘文明——《希臘化時代》,人類早期的共和制政體嘗試——《羅馬共和國》,文明交匯與碰撞的頂峰——《拜占庭》,地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君主制帝國——《神圣羅馬帝國》。通過這樣的主題式閱讀,廣大讀者可以從歷史中了解文明的沖突與融合,進而可以更好地理解當下世界文明碰撞的困境。
(澳)特雷弗·布賴斯等 ·世界史 ·37.7萬字
縱觀1815年的歐洲協調到19世紀的國際主義,以及“一戰”期間的國家聯盟和“二戰”后的聯合國,可以看出國家地位決定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在英國強盛時期,國際聯盟是英國的附庸,而隨著美國逐漸強大并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早期的聯合國也不得不聽命于美國。但自20世紀60年代始,第三世界開始作為真正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美國開始失去世界話語權的統領地位。20世紀90年代的那些華而不實、夸張滑稽的期望也在書中再現,并展示了千禧年后樂觀主義的分崩離析及其此后衍生出的令西方世界談之色變的恐懼情緒。在200年左右的時間里,歐洲和美國相繼在世界上取得了某種主導性地位,卻不復從前。一個多中心的全球平衡新體系正在成形,一個思想的新世界正在降臨。這本著作不僅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了我們對過去的理解,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當下的機會。在中國崛起之際,對中國讀者來說,尤其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中國能為國際政治提供什么有影響的思想。所有關心人類處境的人都不應錯過這本書。
(英)馬克·馬佐爾 ·世界史 ·28.6萬字
孫隆基先生在本書中用自己獨特方式對中國近代政治史和思想史上核心的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魯迅問題、民族主義等話題進行了重新闡述,對歷史學家們近代史書寫的“文絡”進行了梳理和批評,并創建性地提出“世紀末思潮”這一分析路徑,拓展了整個近代史研究的視野。書中的文章集中體現了孫隆基先生治學寫作的兩大特點:一是擅于將世界其他地區的歷史和思潮作為討論中國歷史背景和參照,在比對中凸顯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實質和特性。
(美)孫隆基 ·史料典籍 ·22.5萬字
傳統的蘇格蘭歷史,總是以英格蘭為坐標系,充斥著戰敗和羞辱。無論是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的犧牲、命運多舛的瑪麗·斯圖亞特女王,還是成立聯合王國后的附屬地位,都透露出一種失敗者和受挫者的氣質。但是這樣的歷史真的準確嗎?尼爾·奧利弗使用了前沿的考古發現和歷史研究成果,將蘇格蘭的歷史放入了更為宏大的歐洲史、世界史的范疇來考察;并且根據不同階段,采用了地質史、古人類史、帝王史、貿易史、啟蒙思想史的寫法,用幾千年的歷史脈動、精彩紛呈的人物,激烈的戰役書寫出蘇格蘭人尋求思想解放和民族自由的輝煌斗爭。本書一改蘇格蘭悲劇性的刻板印象,準確地把握了蘇格蘭的身份認同,在這廣袤的世界中為蘇格蘭找到了更為恰切的位置。
(英國)尼爾·奧利弗 ·世界史 ·29.1萬字
在這部包羅萬象、扣人心弦的歷史巨著中,理查德·J.埃文斯通過爬梳二戰前納粹德國在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等領域的政策和影響,以海量的數據分析與官方檔案描繪了第三帝國極權統治的猙獰面貌,以生動的私人材料與親歷記錄勾勒出普通德國人在這段歷史中的鮮活命運,揭露了納粹黨如何以殘暴血腥的獨裁手段將德國改造成一架全力沖刺的戰爭機器。
(英)理查德·J.埃文斯 ·世界史 ·22.9萬字
張信剛教授對“一帶一路”各區域的歷史、政治、文化有多年深入研究,并進行了實地考察與尋訪。他從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地緣政治、文化脈絡等角度展開,從歷史與現實、國際與國內兩種角度深入剖析“一帶一路”的昨天、今天與明天。在他看來,“一帶一路”的提出不僅是中國應對全球形勢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也是對絲綢之路的歷史與文化傳承。同時,他將其個人行走于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體驗融入書中,并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將一帶一路這一話題描述得生動且充滿趣味,我們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地感知絲綢之路沿線的人口遷移、文化交融、地緣政治風云、各國歷史淵源,以及當今國際形勢,更容易把握“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的文化意義、歷史傳承和國際影響。無論是對絲綢之路、文明變遷的宏觀描述,還是對大中亞、印度、伊朗、高加索、土耳其等地的單獨透視,這本書都堪稱歷史、文化的盛宴。
張信剛 ·歷史地理 ·24.1萬字
魏瑪共和國是德國現代史上的一段重要時期,它誕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陰影之中,其締造者試圖從舊世界的秩序中為德意志民族開辟一條新的道路。德國革命創造了德國第一部民主憲法,卻未能給國家注入民主的精神。精英階層不斷追念過去,各派政黨一味妥協,經濟遭受重大挫折,民粹主義日益增長,使這個年輕的國家難以為繼——這為納粹黨的崛起和共和國的覆滅鋪平了道路。《魏瑪共和國的興亡:1918—1933》便講述了從1918年到1933年,德國內部各派政治勢力面對內憂外患,各自掙扎求存的歷史。
(德)漢斯·蒙森 ·世界史 ·42.1萬字
3500年前,擅長航海和商業的希臘先民邁錫尼人在愛琴海的島嶼和半島上登上歷史舞臺,雖然經歷了一個衰退的“黑暗時期”,但在公元前9世紀后再次繁榮,發展為以雅典和斯巴達為首的希臘城邦,進而因亞歷山大征服而締造了第一個“全球化”時代。公元前2世紀,羅馬征服了希臘,但希臘的歷史并沒有隨著古希臘城邦的衰亡而結束,希臘人的文明反而由于羅馬的推崇而進一步擴大影響,為現代科學、藝術、政治和法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講希臘語、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古典希臘和羅馬文化得到繼承和發展,在數百年間為西方世界所艷羨。中世紀終結之際,君士坦丁堡的淪陷雖然令人嗟嘆不已,但從奧斯曼帝國的希臘巨商,到引領現代民族獨立浪潮的希臘革命,再到在商船業獨占鰲頭的現代希臘,希臘人依然在亞歐交會之地蓬勃發展。
(英)羅德里克·比頓 ·世界史 ·28.9萬字
清朝最后一個皇太后離世后為何被說成“女中堯舜”?“上海灘三巨頭”中成名最早的黃金榮為何潦草而去?當年風靡全國的《灌籃高手》,故事真的止步于“全國大賽”嗎?當年職場精英的標配微軟MSN,為何沒能扛過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時間從不停留,盛筵必將結束,至交終有一別,帷幕注定降下,時代總會更迭。面對無法回避的退隱、告別和離席,該踉蹌逃離,還是體面作別?當時間的潮水漲落,有太多細節消失其間,引人遐想,也令人嗟嘆。而張瑋將這些故事、這些人物,從歷史中打撈出來,用一如往昔的平靜口吻與細膩文字,讓風干的歷史變得鮮活,讓陌生的名字重新豐滿,讓每一次告別,都留下色彩與溫度。
張瑋 ·普及讀物 ·26.2萬字
“英格蘭史六部曲”是歷史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的代表作品,包含《帝國基業》《都鐸王朝》《叛亂年代》《革命世紀》《君臨天下》《革故鼎新》共六卷。它以恢弘的筆觸書寫出這個傳奇國家所經歷的歷史進程:這個曾經封閉的島國,如何借助宗教改革、議會制度、技術與思想的革命,以及貿易與殖民擴張,一步步成為一個領土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國;以及在帝國衰微的今天,它又如何重新在戰后的新秩序中定位自己,并且繼續影響著世界。阿克羅伊德的寫作傳達出他對這個曾在人類文明中居于頂點的國家的深刻眷戀,既鑄就了一部大國崛起的奮斗史和創新史,也成就了一部輝煌的民族史詩。《革命世紀》是阿克羅伊德“英格蘭史六部曲”的第四卷,涵蓋了從奧蘭治的威廉登基開始,到英法延綿不絕的戰爭以拿破侖的滑鐵盧戰敗而告終的歷史時期。本卷主要論及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了英格蘭的百年革命傳奇。在此期間,英格蘭有了銀行與證券交易所,議會取代了君王成為真正的統治機構,報紙和小說開始興盛,而前所未有的工業技術創新讓英格蘭不可逆地變成了一個滿是煙塵、鋼鐵與煤炭的國家。
(英)彼得·阿克羅伊德 ·世界史 ·23.3萬字
完整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來龍去脈。他更聚焦納粹黨的普通成員、一般德國人和“非德意志”人的日常經歷與心境,細膩地描繪在這段悲慘的烽火歲月中,“普通人”是怎么生存的。全書融合了敘事、描述和分析,從戰役、政策、黨內斗爭、經濟發展,乃至文化宣傳、武器研發、科學研究到種族屠殺,完整而精確地展現第三帝國從1939年全面開戰到1945年徹底覆滅期間的各個面向。
(英)理查德·J.埃文斯 ·世界史 ·3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