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話說中國大歷史》,六卷本圖文對照,全景展示中華文明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以中國各時期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為線索,將上起原始社會、下迄清亡的歷史進程立體凸現,內容涵蓋中國歷史發展的全軌跡。專題、補充閱讀,吸收大量國內史學最新研究成果,使讀者既欣賞到精彩的歷史故事,又能真切感受到歷史的進步與更替。版面設計更加體現可讀性強,圖文并重,檢索便捷之特點;三千余幅精美圖片,全彩印刷,呈現歷史文化的高端品味。
李學勤 ·中國史 ·13.9萬字
從鹿野苑到祇園精舍,從那爛陀到達瑪溝,從蘇巴什到河西走廊,從中原古寺到藏地教院,從南亞佛跡到扶桑古剎,一路從佛教僧徒心中的圣地走來,輕輕撥開塵封的歷史,細細拂去時間的沙塵,發現佛的面容依然隱藏在禪房古寺,隱沒在蒼山殘陽,融化于天光云影,與時間和藝術結合成曠世絕唱。
高偉 ·歷史地理 ·13.9萬字
《考古中國:玉成中國一萬年》是一本以玉文化遺址及典型玉器呈現中國萬年玉文化的通識讀本。書中介紹了查海、紅山、仰韶、凌家灘、良渚、龍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處史前及夏商時期的遺址,以及上述遺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藝、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現了玉文化的傳承和交流。本書由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葉舒憲擔任主編,參與撰稿的有知名考古學家、人類學研究者、博物館館長等13位學者。葉舒憲教授以“玉成中國”的獨到觀點統領全書,呈現了萬年來玉文化構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歷程。
葉舒憲主編 ·文物考古 ·13.9萬字
《雙清集》為紀念袁行霈先生八十壽辰的回憶錄,作者既有袁行霈先生的弟子,也有同事與朋友,收文章凡三十余篇。“雙清”取自杜詩《屏跡二首》中的名句:“杖藜從白首,心跡喜雙清。”“雙清”既是袁行霈先生在詩歌藝術研究中十分注重的美好意象,也寄予了先生對弟子和朋友們的深切期望。
王能憲 董希平 程蘇東 ·史料典籍 ·13.9萬字
寧波幫作為中國近代以來較成功的商幫,善于聯絡、注重利用社團力量是其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有寧波幫的地方,百年來必有寧波商會等社團組織。本書以寧波商會組織發展變遷史為主線,對寧波商會組織的發展變遷進行了梳理,以理清歷史、檢視現實、開啟未來。
胡新建 ·歷史地理 ·13.8萬字
本書為日本學者原島春雄教授的遺著,以中國明清歷史與思想為主。書名所謂“近代中國”,不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算起,而是上溯至明清之際,是一個長時段的“近代”,這里面蘊含著對以西方歷史為中心的“宋代近世說”的否定,而希望從中國歷史的內在連續性探究明清以來中國社會、思想的變化。由于作者曾親歷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社會,所以不僅從歷史中探尋中國的結構,同時也是從現場、從現實中去觀察中國。他的著作,飽含對中國的深厚感情,內容扎實,見解獨到,對我們理解中國明清以來歷史的發展頗有借鑒意義。本書主要關心的是傳統中國如何向近代轉型,即探索傳統與近代的延續與斷層關系,可以說,這是一部探討中國近代化過程的著作。作者的焦點,尤其集中于國家體制與普通民眾之間的“中間層”,指出要徹底切斷官與民的相生相容關系,徹底否定皇帝與奴隸、買辦與軍閥,清除阿Q誕生的土壤,這樣才能促進中國的近代化。其視角獨特,分析銳利,是一部相當有深度的著作。
(日)原島春雄 ·史學理論 ·13.8萬字
本書以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為分界點,對世界考古的重大發現致以生動傳神的解說,力求重新再現歷史文明,再次演繹古老傳說。隱藏著食人怪物的克諾索斯王宮,又是如何被地震和滔天洪水在一夜間摧毀的?雨林深處的馬雅文明,其驚人的天文歷法是否昭示了與外星球不為人知的聯系?離奇死亡的法老圖坦卡門,陪葬的花環,穿越千年之詛咒,為何如此傷感而恐怖?這些文明奇跡,是歷史長河中的絕唱,即使經歷漫長而殘酷的歲月洗禮,即使被遺忘數千年,當它們再度被發現時,仍然是那么璀璨并令人驚嘆稱奇。而只要以考古發掘為依據,這些曾經撲朔迷離的過往將不再神秘。我們可以透過科學重讀先人的思想,透視發達的古代文明,收獲心靈的愉悅與知識的富足!
陳深名 ·文物考古 ·13.8萬字
從西漢立國到南朝覆滅的近八百年間,是浙江從困頓到再次崛起的一段重要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里,浙江本土傳統文化因素得以傳承創新,并經與漢文化的逐漸融合,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江東地區考古學物質文化。中原人口的南遷,帶來了知識技能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浙地亦產生了一批世族,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本書以考古資料為線索,連綴起社會文化史,對漢六朝時期浙江社會歷史文化演進過程和物質文化面貌予以生動闡釋。
劉建安 ·文物考古 ·13.8萬字
本書是一部講述唐朝安史之亂時期歷史過程與人物命運的通俗作品,以安史之亂中多位關鍵歷史人物,即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顏杲卿、哥舒翰、楊玉環、李亨、張巡等人的“棄長安”經歷為線索,聚焦唐朝由盛轉衰過程中的重要議題,以亂離親歷之人的經歷解釋“變亂何以爆發”與“盛世何以崩陷”,以此重新刻畫安史之亂時期的完整歷史圖景。
張明揚 ·普及讀物 ·13.8萬字
這是一本有靈魂、有內容、有猛料的宋朝歷史,那些陷落在歷史深處的人物在作者筆下的這一刻,不再是一個個生硬刻板的名字,而是一個個靈魂都散發著趣味的時代見證者。本書給歷史人物注入新鮮有趣的靈魂,讓歷史的真相撲面而來躍然紙上!課本上正經且嚴肅的歷史人物們,都在這里露出了本來的鮮活面目!能填補你歷史知識的空白,讓你聊天調侃能顯擺,學習從此不枯燥,生活變得更有趣!
李飛 ·普及讀物 ·13.8萬字
《銘記歷史:日軍登陸平湖侵略史實口述實錄》一書以記者新聞的角度,采訪了浙江省平湖市百位經歷過這段歷史的老人,從中挑選70老人的口述史實整理成文,為這本書的最主要部分。另外還有平湖市當地歷史研究者的文章與史料圖片,共分為口述歷史,筆記歷史,圖示歷史三部分。本書由浙江省團委副書記朱林森、省檔案局副局長丁越飛作序,浙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肖如平任史學顧問。
辛春喜主編 ·口述史 ·13.8萬字
全書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對三百多年的明朝歷史進行了細致梳理,對明朝歷史走向頗為關鍵的事件、影響歷史發展進程的關鍵人物和重要制度等做了深刻剖析,其中不乏對被歪曲的歷史人物的撥亂反正,對被過分夸大、粉飾的事件的客觀論述。這將是一場專屬明朝史愛好者的展現明朝由盛世繁榮,經懈怠衰退到短暫中興,最終走向覆滅的歷史盛宴。
張嵚 ·中國史 ·13.8萬字
本書講述了大明王朝的興衰存亡與其官僚、軍隊的興廢之間的聯系。在明朝歷史上,流氓兼強盜的朱元璋,依靠強大的軍隊建立皇朝以后,史書上記為太祖高皇帝,而失敗了的李自成便成了盜、賊、匪、寇,盡管他也作過皇帝,但舊史家是勢利的。然而,武力可用以奪取政權,卻不能用以治國,治國必需建立一個得心應手,御用的官僚機構,而官僚必用文人。士大夫的利害和皇權是一致的,他們為皇權服務,幫助皇帝治理國家,一旦這個機構徹底腐化,帝國必然隕落。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以公正嚴謹的態度、真實有趣的史料,從官僚、軍隊這兩個最主要的角度為我們揭開大明帝國興衰背后的歷史邏輯。
吳晗 ·中國史 ·13.8萬字
本書聚焦于宋朝人的日常生活,選取風雅的、有趣味的、富含現代氣息的宋人生活側面,用生動的語言、場景化的描述及獨特的細節將其呈現出來,還選取了50余幅宋畫與宋代器物圖片作為配圖。作者打開了一扇近距離觀察宋人生活的窗口,讓我們領略蘊藏在歷史與傳統中的日常之美,感受過小日子的美好。
吳鉤 ·普及讀物 ·13.8萬字
本書著重闡述歷史地理學在1949—2014年的學科貢獻和理論建樹,當然也包括它的實際效應以及對其他學科的支撐,并分析其驅動力。書中特別突出了歷史地理學的中國特色,包括它與中國傳統地理學的淵源、對傳統地理學資源的開掘以及在當前環境中它可能產生的獨到的作用。
張偉然等 ·歷史地理 ·13.8萬字
在中國長達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發展史中,歷史沿著曲折的道路向前推進,并且呈現出波浪式的前進軌跡,社會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家強大的唐朝是一個公認的高潮時代。李氏父子晉陽躍兵,西渡黃河,攻占長安,建立大唐帝國;宮廷傾軋,明槍暗箭終釀成玄武門事變;李世民繼承皇位,任人唯賢,和親吐蕃,安定邊塞,開創了貞觀之治……歷史的帷幕拉開了演繹在歲月長河中的跌宕起伏、興衰榮辱的一幕幕。本書為您講述了一個空前開放的浪漫帝國,一個盛極而衰,卻擁有永久和持續魅力的大唐王朝,展現出一段令華夏子孫永遠為之驕傲的豐功偉業。
王新龍編著 ·中國史 ·13.8萬字
上海灘的霞飛路,這個在近代歷史中聞名中國的街道,就坐落于一個叫天平的社區。在天平社區的梧桐樹之間,曾經來來往往地走過一些人,發生過一些事。這些人與這些事,或顯赫轟動于當時,或幽幽影響于后世。在這梧桐之間,寓涵著與中國現代化轉型息息相關的歷史脈絡,這里是歷史的交匯點,可以說,它既是上海的小標本,也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
王千馬 ·中國史 ·13.8萬字
從春秋戰國開始,到明清結束,本書講述了發生在這些時期間的小故事,涵蓋范圍廣,故事類型多樣化,呈現出許多讓人拍案叫絕的歷史瞬間。故事還是那個故事,歷史還是那段歷史,但是通過作者的講述,卻變得有趣起來。
一景之月 ·隨筆 ·13.8萬字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本書以軍事與政治事件為主軸,減去了繁雜的枝蔓,簡明地勾畫了中華史上一個龐大帝國的興衰榮辱。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的,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蒙古族以其強大的武力,不僅征服了中原及長江以南地區,還將其控制范圍擴張至整個西亞地區,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疆域最大的王朝。
孫欽柱 ·中國史 ·13.8萬字
該書是一部科學、系統反映長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三星堆文化研究成果的大眾普及讀物。全書四色印制,彩圖600余幅,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地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內涵。全書從三星堆:文明的重現、神權政體與文明、神權政體的運作系統、古蜀文明與夏商文明和長江中游文明、古蜀文明與歐亞古文明、南方絲綢之路:古代中印交通與中國絲綢西傳等方面對三星堆文明的農業、手工業、城市、交通、貿易等經濟方面進行了具體論述,并對三星堆文明與中原及其他地區的文明以至西亞古代文明進行了比較研究。本書將深奧的學術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出來,既具有學術高度,又具有普及性的特點,以科學性與知識性相結合的表述方式,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神秘的古蜀文明,并對籠罩著三星堆文明的諸種未解之謎一一給予了妙趣橫生的科學解釋。
段渝 ·文物考古 ·13.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