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華民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智慧,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晶,也是促進人類文明的動力之一。本書依據歷史文獻,循著從先秦以迄清末的時序,輯錄六百多個古人用智事例,將其編成故事,以供讀者閱讀了解。所涉及的人物,既有政治家軍事家,亦有中下層平民百姓,從治國之道到治家之道,包羅萬象,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閱讀本書,不但可以啟迪心智,而且是一種快樂的享受。
夏咸主編 ·中國史 ·49.9萬字
《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南宋袁樞著。本書選取《資治通鑒》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每件史事詳記其始末,并自擬標題,記述了上起戰國、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歷史中的二百三十九件重要史事,另附六十六事,共三百零五件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開創了“以事為綱”的本末體史書先例。
(宋)袁樞撰 楊寄林主編 ·中國史 ·49.9萬字
本書由原始公社一直寫到鴉片戰爭,從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選擇出真實材料,完整勾勒出古代人民的生活百態,全景概括了工農生產和賦稅制度背后的經濟問題,精準剖析了古代政治和軍事的得失,清楚厘清了學術思想和宗教哲學的交鋒與傳承,此外還對文學、藝術、外交等方面的發展做出了獨到精辟的分析。本書旁征博引、深入淺出、有趣好讀,帶領讀者看清中國歷朝歷代文治武功成敗興衰的根源,透視古代社會發展的基本法則,為現代社會發展注入鮮活的智慧。
范文瀾 ·史家名著 ·49.9萬字
《隋唐五代史》分上、下兩部,上部是政治史,包括王朝興亡盛衰、各種重大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政治設施的成敗得失,以及與少數民族的關系等;下部是社會經濟、文化史,分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民族疆域、文化學術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本書從多角度呈現了隋唐五代這段紛繁歷史期間的社會、文化、政治等風貌。
呂思勉 ·中國史 ·49.8萬字
本書以拖雷家族為線索,講述了蒙古帝國的汗位更替、王朝西征和元朝建立的歷史。上冊的故事從成吉思汗的立儲問題開始寫起。隨著成吉思汗對蒙古傳統的“幼子守灶”制度的摒棄,拖雷和他的子孫被排除在汗位繼承人之外。可拖雷卻有成王之功,終因功高蓋主,被汗王毒殺。拖雷的子孫,在汗王的虎視眈眈下成長、壯大,向著汗位一步步逼近……下冊的故事從蒙哥繼位開始。蒙哥的猜忌和忽必烈的驍勇善戰,一度讓兄弟二人關系緊張。但忽必烈的隱忍退讓和蒙哥的猝然離世,讓歷史走向了一個新的時代——忽必烈的時代。忽必烈在汗位爭奪中的勝利,使他有了征服南宋、建立元朝的資本。他是戰馬上的英雄,卻不是治世的明君。無論是財務政策還是民生、軍事,他建立的元朝在強盛祥和的外表下,都涌動著衰敗的暗流……
李兆慶 ·普及讀物 ·49.8萬字
今天的歐洲,國家間互動頻繁,生活方式大致相近,人口在各地流動,移民改變著所到之處,自己也被周遭改變。這樣的格局,其實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現代歐洲的起源,要追溯到一場千年大轉型。隨著一個個帝國的起落,講日耳曼語的哥特人、盎格魯–撒克遜人、法蘭克人,游牧的匈人、阿瓦爾人、馬扎爾人,跨海而來的維京人,取代日耳曼人統治中歐和東歐的斯拉夫人在歐洲大地上來來往往。這些移民覬覦帝國的財富,也懼怕帝國的暴力,他們沿著陸路、海路、河道網,或是拖家帶口尋找新的家園,或是組成小型戰隊劫掠,或是販賣奴隸、毛皮取利。從羅馬到歐洲,這是個移民改變世界的故事。一千年的遷徙終結了羅馬帝國主導的秩序,羅馬人眼中的蠻族重繪了亞歐大陸西部的人文地理和政治版圖,在帝國與蠻族的角力中,現代歐洲的雛形逐漸浮現。
(英)彼得·希瑟 ·普及讀物 ·49.8萬字
本卷的《奏稿》為曾國藩向皇帝所奏陳的折子。自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的“遵義大禮疏”起至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正月的“楚岸鹽引淮川分界行銷折”止,內容涵蓋組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北上剿捻、處理天津教案事件以及各項章程奏疏等。奏稿所陳敘事詳盡,細節處動人心魄,頗有畫面感。“其佳篇傳播人間,士大夫多能舉其詞”。
曾國藩 ·史料典籍 ·49.7萬字
大明帝國興衰史本書講述了大明王朝的興衰存亡與其官僚、軍隊的興廢之間的聯系。在明朝歷史上,流氓兼強盜的朱元璋,依靠強大的軍隊建立皇朝以后,史書上記為太祖高皇帝,而失敗了的李自成便成了盜、賊、匪、寇,盡管他也作過皇帝,但舊史家是勢利的。然而,武力可用以奪取政權,卻不能用以治國,治國必需建立一個得心應手,御用的官僚機構,而官僚必用文人。士大夫的利害和皇權是一致的,他們為皇權服務,幫助皇帝治理國家,一旦這個機構徹底腐化,帝國必然隕落。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以公正嚴謹的態度、真實有趣的史料,從官僚、軍隊這兩個最主要的角度為我們揭開大明帝國興衰背后的歷史邏輯。歷史的鏡子古時候,學子們十年寒窗苦讀,卻在得了科第后先為自己娶了一個姨太太;官員們滿口清正廉潔,私下里卻肆意揮霍,縱優狎妓;那些名儒大家號稱淡泊名利,卻在入仕后兩面逢迎,拜高踩低……歷史是一面鏡子,它不僅可以照出王朝興廢,朝代更易,還可以照出當時人們的思想,社會的風俗,以及那些隱藏在光鮮外表之下的復雜人性。《歷史的鏡子》從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角度為我們詳細講述了歷史上腐敗的起因、腐敗的表現、腐敗的影響以及對反腐的思考。中國人的生存規矩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生存,必須遵從社會的生存規矩。在中國歷朝歷代中,皇帝有皇帝的生存規矩,官員有官員的生存規矩,百姓有百姓的生存規矩,每一個人都在當時社會制定的游戲規則里掙扎著,生活著。在封建社會中,天子君臨四方,萬人朝拜,為了守住祖宗基業也要與眾人博弈;官員們高人一等,外表風光無限,卻也伴君如伴虎,整日提心吊膽;百姓總以為平平淡淡、安守本分就好,卻不想反被層層剝削。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以歷史的眼光解讀中國古人的生存法則,總結他們的生存智慧和經驗教訓,以史鑒今。從《金瓶梅》到《清明上河圖》:吳晗讀史札記著名歷史學吳晗從一系列罕見的典籍文書里,挖掘出塵封已久的歷史故事。在這里,我們能看到人們對《金瓶梅》的誤讀與曲解、《清明上河圖》與《金瓶梅》的歷史聯系、西王母的故事演變過程、《山海經》中的古代故事及其系統、明朝胡惟庸黨案之真相、咸豐時代王茂蔭的幣制改革以及建州史中被篡改、偽造和歪曲的李滿柱……吳晗通過精準解讀、嚴密推理,將這些生動的歷史故事轉述給大眾,讓我們在歷史中享受推理的樂趣!
吳晗 ·中國史 ·49.7萬字
本書是呂思勉先生的四部斷代史之一。是研究隋唐五代史的最基本參考書之一,已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本書分前后兩部分。前半部為政治史,按歷史事件的順序編排;后半部為社會經濟文化史,采用分門別類的辦法敘述。
呂思勉 ·中國史 ·49.7萬字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很早就有學者珍視和研究古代遺跡和遺物。在北宋時期,形成了專門的學問——金石學。而現代考古學的出現,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經過幾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中國考古學正在經歷黃金時代,逐步建立和完善學科體系,不斷取得閃耀的成就。本書系統梳理中國考古學一百年來的發展與成就,兼及現代考古學誕生前的金石學概況,將中國考古學分為前身金石學時期、孕育時期、誕生時期、初步發展時期、全面發展時期、繼續發展時期、新的發展時期七個階段,對燦若星斗的中國考古學發現與研究史實進行編年,資料詳實,敘述嚴謹,檢索方便。以百年成就,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以碩果累累,見證中國考古學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王世民編著 ·專業史 ·49.5萬字
本書在作者所作朱元璋傳的基礎上,圍繞朱元璋,進行了文學創作。蒙元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群雄并起的大幕徐徐揭開……一個原本落魄江湖、艱難求存的游丐僧,如何憑借自身的非凡努力與種種機緣,在三四年間迅速脫穎而出,成為雄踞金陵的一方霸主!一個武藝超強、野心勃勃的官府小吏,如何在亂世中殺出一條血路,又放下身段、巧施權謀,成就一番豪雄事業!在強敵環伺的危局中,且看朱元璋與陳友諒如何運籌帷幄、步步為營,成為元朝的兩大勁敵!二人又是如何狹路相逢,龍虎相爭,最終在鄱陽湖上演史上最大規模水戰,驚天決死,風云變色,且看江山由誰來主宰!
周明河 ·普及讀物 ·49.4萬字
《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請各有關學科學者論述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歷史學發展的概況和現狀,并對其前景及趨勢做了展望。內容涉及中國考古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以及中國地方史、民族史、邊疆史、歷史地理、經濟史、社會史、思想文化史、史學史、史學理論、城市史、宗教史、世界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等,比較完整地勾勒出中國歷史學40年來發展變化的全景。《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作者皆是歷史學領域各分支學科的學術帶頭人、著名學者,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和權威性,這使得《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成為研究和學習歷史學必讀的參考書。
張海鵬主編 ·專業史 ·49.4萬字
秦漢時期是中國交通史進程的重要歷史階段。本書總結了秦漢交通道路建設、津橋、車輛制作、運輸動力開發、內河航運、近海航運和海外交通、造船業、都市交通等多方面的成就;對于秦漢主要文化區的交通結構、倉制和主要糧路、產業布局及運銷區劃、運輸業、人口遷徙與人口流動、通信形式、域外交通等也有所論述。交通與秦漢政體的成立,交通與秦漢經濟的運行,交通與秦漢文化的發育,在“秦漢文明的交通史背景”這一主題下有所說明。“秦漢人的交通心理與交通習尚”也作為歷史文化考察的對象有所討論。
王子今 ·中國史 ·49.4萬字
《東方的文明》是法國歷史學家勒內·格魯塞的代表作之一。該書圍繞“近東和中東的文明”“印度的文明”“中國的文明”“日本的文明”,對東方文明進行系統闡述。格魯塞并沒有從東方歷史的全局入手,而是依靠自己廣博的知識以及對古物資料收集、研究,并以審美和學術為基礎理清了東方各古國的藝術發展之路。因為格魯塞的介紹,東方的古韻躍然紙上,東方的文明也從另一角度展現于世界。
(法)勒內·格魯塞 ·世界史 ·49.3萬字
本書以明清野史筆記、小說作品等為基本材料,結合近年國內外荒政史、民間信仰研究的文獻與理論,將明清災害言說、御災故事置于華夏民族精神史脈絡考察。根據水、旱、蝗、瘟疫、風、雹、地震、冰雪等災害及御災書寫載錄,分述了祈雨、驅旱魃、治蛟、驅蝗、辟疫以及蜥蜴播雹想象等諸多民間信仰的展演、儀式功能、傳播機制。作者注意搜集明清御災能臣忘我救災、賑濟保民與民間互助、節糧儲水等多系列鮮活的民俗故事與想象,以文補史,闡發明清御災書寫的人文精神。同時,對于匿災、侵賑、冒賑、索賑、鬧賑等弊端,以及受災民眾不正確的消極待賑、借災牟利等現象,也予以批評剖析。并附清末告災新聞圖畫二十余幅。全書具有文學、災害學、民俗學等跨學科特點,信息量大,可讀性強,引人深思。
劉衛英等 ·史學理論 ·49.3萬字
本書包括寧夏社會與民族運動、寧夏民主革命運動與軍閥統治、寧夏革命斗爭、寧夏地方政權的建立以及寧夏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等,詳細記述了今寧夏回族自治區范圍內回漢各族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斗爭歷史和建設的歷史進程。
寧夏社會科學院 ·地方史志 ·49.2萬字
本書著眼于近代漢口城市社會的轉型和城市文明的進步,采取官方與民間雙線并進的論述方式,借助大量報刊、檔案等史料,對1861-1949年間漢口市政發展演變進行了長時程的縱向動態考察,著重探討了晚清民初漢口市政的發展變化,評估近代漢口市政發展進程中各階段官辦市政與民辦市政的特點,以及官治、商人自治與城市自治可能性之間的關系,系統梳理了近代漢口市政體制的發展演進,實證地揭示了近代漢口市政發展進程中官治與商人自治之間既相互依存又難免爭鋒的復雜互動關系及其演進歷程,從而以個案的形式展現了近代中國國家與城市社會之間既存有一定邊界又互滲黏著的復雜狀態,對國外學者有關漢口城市社會發展的論說進行了積極回應。
方秋梅 ·地方史志 ·49.1萬字
長篇史詩性力作《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最新史論作品。這是一本力圖理清中國前3000年文明史的書。作者從中國為何文明意識蒼白,為何沒有自己的文明話語權的問題意識出發,經十數年研究思索,在創作《大秦帝國》的同時,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集結為三卷本《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本書首次提出中國原生文明的概念,重新書寫中國前3000文明史,細致梳理了秦帝國之前中國歷史的七大歷史性跨越,總結出中國民族五大生存經驗。
孫皓暉 ·隨筆 ·49.1萬字
《大西洋的跨越》著眼于大西洋兩岸在社會政策方面的相互聯系、交流和競爭,講述在西方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人們如何努力彌補過度放任的資本主義帶來的破壞。從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到1942年倫敦《貝弗里奇報告》,從兩次世界大戰到羅斯福新政,史料豐富翔實,生動記錄了各種關系民生的社會政策嘗試,包括社會保險、城市規劃、市政服務、鄉村教育和住房改革等方面。視野不僅跨越大西洋,而且涉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始終把握國家間交流互動的脈絡,打破了思想上固有邊界的限制。
(美)丹尼爾·T.羅杰斯 ·世界史 ·49.1萬字
《美國人:民主的歷程》卷敘述的是從美國內戰前后到20世紀60年代的歷史。現代美國在經濟、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全方位崛起的脈絡,在本書中獲得了詳盡生動的梳理和描述。
(美)丹尼爾·布爾斯廷 ·普及讀物 ·4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