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卷設“綜述”一篇,約3萬字,對該洲的民族情況和民族問題進行整體性論述。內容包括該洲一般情況、人文地理特點、民族-國家格局的形成、種族與民族結構、宗教信仰與語言分類等。在“綜述”之后,按照國家分別設置篇目。各國按基本統一的內容和結構撰寫,包括該國的形成歷史與獨立過程;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特點;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現狀;政府民族政策等。
穆立立 趙常慶本卷主編 ·民族學 ·28.1萬字
本書為200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成果,項目批準號:08XMZ033。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哈尼族是人口百萬以上的少數民族之一,國內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元江——紅河、瀾滄江之間的哀牢山和無量山區的半山地帶。本書從生產領域、生活領域、制度文化、宗教等方面,對哈尼族豐富多彩的生態文化進行了全面的綜合研究,對其樸素而深邃的生態倫理觀進行了深入分析,對其生態文化特征與進行了較為經典的論述。
黃紹文 廖國強 關磊 袁愛莉 ·民族學 ·27.9萬字
《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一書,收錄了2007年第四屆北京論壇“族群交往與宗教共存”分論壇上的22篇論文。這些由國內外著名學者提交的論文涉及民族/族群研究和宗教研究的各個重要領域,介紹了國際學術界和中國學者在民族/族群研究和宗教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對一些人們普遍關心的核心議題開展了深入的討論。
馬戎 ·民族學 ·27.8萬字
在全面梳理民族史學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圍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中華民族凝聚力這個核心問題,以公正的理論說服力和充足的史實材料,系統綜合闡述民族史學理論的主要問題和觀點,進一步厘清我國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這一客觀歷史事實,闡明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脈絡和少數民族的歷史貢獻,對一些重大理論問題提出新的見解,努力嘗試建構民族史學理論的初步體系,為今天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和歷史依據。
陳育寧 ·民族學 ·26.9萬字
普米族宗教的構成比較復雜,既有濃厚原始宗教成分的釋畢(雅畢)教,也有高度人文化的藏傳佛教,還有原始宗教與藏傳佛教雜糅遇合的韓規教。在普米族民間社會,實際存在韓規教、藏傳佛教、釋比教并存的局面。本論文為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普米族宗教的成果,論文在吸取國內外普米族(含普米藏族)宗教研究最新成果基礎上,并結合充分的實地田野調查,著重對滇西北(云南境內)普米族人的社會歷史環境、普米族宗教文化現象、普米族宗教祭司與經籍、普米族宗教價值取向的本土文化根基、多元文化的適應與變遷中的普米族宗教文化等,包括“釋畢戎肯”儀式場域在內的各種宗教實踐活動,及受儒道及“藏彝走廊”民族文化影響的歷史演變脈絡予以系統的闡述和研究。論文還以普米族宗教為藍本,對普米族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總結與分析,開啟了普米族宗教哲學思想的系統研究,為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認識普米族文化開辟了新的視野。
熊永翔 ·民族學 ·26.5萬字
《云南少數民族農村的社會文化變遷:對石林圭山大糯黑村彝族撒尼支系的調查與思考》內容有彝族撒尼人的傳統農業與新興產業、彝族撒尼人社會文化的變遷、彝族撒尼人的婚姻、彝族撒尼人的家庭與親屬、彝族撒尼人的生育健康、彝族撒尼人的喪葬、彝族撒尼人的節日、彝族撒尼人的語言文字等。
王玲編著 ·民族學 ·26.2萬字
九姓達靼作為蒙古的先民,是內亞史研究中最為重要的課題之一。本書不僅梳理出九姓達靼在漠北核心地帶的發展脈絡,還對達靼與河西甘州回鶻、沙洲歸義軍政權、西域西州回鶻政權,以及五代沙陀王朝、契丹、北宋等各方的關系史作出了清晰的解說,為蒙古高原通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撐,也有力地詮釋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
白玉冬 ·民族學 ·25.8萬字
《中國東北漢文化史述》以考古新發現的全新視角,對東北地區的遼西紅山文化、本溪廟后山文化、興隆洼文化等經過梳理,發現史前東北文化區有13項全國第一,被專家認定東北乃中華文化第一祖源。漢族是東北地區的主體民族,漢文化是東北地區的主體文化。漢政權在東北有時可以斷檔,漢文化始終沒有斷檔,而且居于東北的各民族以及各民族政權,無不接受漢文化的滋養而成長壯大,乃至入主中原或半入主中原。漢文化也接受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精華。東北漢文化對“東北亞”以及對全中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田子馥 ·民族學 ·25.8萬字
農民集中居住是政府主導的一種劇烈的農村社區變遷過程,通過對五省份的農民集中居住社區及其文化適應進行實地調研發現,農民集中居住過程中的文化適應不僅呈現地域上的差異性,而且呈現類型上的差異性。農民集中居住不僅是一個物質空間變更的過程,也是其適應另一種文化生活方式的過程,更是重建新型農村社區“共同體”的過程。
郭占鋒 ·民族學 ·25萬字
本書是一項基礎性的研究,旨在闡明10-13世紀特定的民族、經濟和地緣政治環境下陸上絲綢之路貿易史的演變過程。盛唐之后陸上絲綢之路的演變狀況是中外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客觀地再現這段歷史可以彌補絲綢之路研究史上的薄弱環節,其在學術上的意義和價值是十分重要的。本書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歸納與整理,將以宋朝、西夏、遼等政權與西方的交往分為幾個研究板塊,以貿易線路、貿易方式、貿易主體等內容為研究線索,在勾勒出10—13世紀陸上絲綢之路基本狀況的同時,力圖在整體上把握絲綢之路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使研究呈現出系統性和完整性。
楊蕤 ·民族學 ·24.8萬字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守護中華文化基因、實現文化強國具有重大歷史與現實意義。以傳播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內容融合、渠道融合、平臺融合、經營融合、管理融合,重構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建構其價值體系和話語體系。
于志華 ·民族學 ·24.6萬字
該書以宋元以來閩粵贛毗鄰區的族群為對象,以文化表述為切入點,考察宋元以來文人們對閩粵贛的記載,發現宋元到明朝中期,文人們盡管對不同族類有所記載,但更多的是關注區域性的動亂為主,而發展到明代中后期,表述出現轉變,開始較多地關注這一地區的族群性差異,并將這種差異漸漸明晰。引起這種表述轉變的,是與明代閩粵贛毗鄰區的大規模動亂及明中后期以來的社會重組有關,這種由方志主導的言說其實首源于各姓族譜,而族譜編撰的背后則是一整套文化的邏輯及漢人意識在起作用。
溫春香 ·民族學 ·24.6萬字
本書對我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社會保障制度和戰略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特別從文化因素研究了少數民族社會保障問題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分析了文化因素、民族性與社會保障的內在邏輯,并從西部大開發的角度分析了民族社會發展問題,回顧和總結了西部少數民族社會保障的發展與經驗教訓,提出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的對策性建議,對實際工作和相關學術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黃維民 ·民族學 ·24.2萬字
百年來(1912年至今),湘西苗族文化在國家話語的導引下,發生了巨大的變遷。在湘西苗族文化變遷過程中,國家通過一系列措施實現在文化變遷中的“在場”;面對強勁的“國家在場”,湘西苗族也采取了多樣的回應策略。正是在國家與民族社會的互動中,湘西苗族文化開啟了現代性建構的新歷程。綜觀百年來湘西苗族文化變遷進程中的“國家在場”,對于當前促進少數民族事業發展有著深刻的啟示:一方面,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要旗幟鮮明地貫徹國家理念、國家政策,維護“國家在場”的正當性;另一方面,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要予以充分的尊重與科學的觀照。將國家的現代化目標與少數民族文化傳統相契合,是形成國家與民族社會良性互動的重要途徑。
崔榕 ·民族學 ·24.1萬字
本書是《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系列叢書第8集,主要收錄了2012年以來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研究員及其他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本論文集選錄的27篇文章,從多層面、多角度和求真務實的學風來研究當代我國民族宗教領域的前沿問題,以開闊的理論視野、創新的學術精神分析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探究現階段我國民族宗教問題的特點和規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可讀性。
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 ·民族學 ·23.6萬字
本書從新制度主義的研究視角出發,采用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民族福利制度供給與民族認同之間的關聯,既關注制度層面的結構特征及實施過程,又關注個體視角下的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特征,討論制度背景與社會行動之間的雙向關系,突出民族福利制度的實施對民族認同及中華民族認同的作用,表明我國當前的民族優惠政策是符合新時代下國情民情的,民族優惠政策實施背景下的民族混雜居地區是多元共生、群體性適應的格局,這為我國民族政策的科學性、正確性提供了有力佐證。
胡彬彬 ·民族學 ·23.5萬字
《鄂倫春族審美文化研究》采用田野調査法獲取第一手資料,跨學科地分析了鄂倫春族審美文化的內涵、特征及流變,闡釋了鄂倫春族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文學、原始巖畫、現代油畫、工藝、歌舞等的審美觀念、審美傳統、審美意識、審美取向和審美表達。作者以文化全球化視域為基點,理論證明鄂倫春族審美文化是鄂倫春族精神的載體與象征系統,倡導鄂倫春族審美文化的族群性差異與跨文化認同。本書凸顯了鄂倫春族審美文化的生存、生命、生活與生態層面,保護并傳承了鄂倫春族文化,填補了中國少數民族審美文化研究之空白,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發展。
王丙珍 ·民族學 ·23.4萬字
書稿以李紹明為個案的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史研究,最主要的分析對象是李紹明的口述訪談材料以及他的學術作品。文章雖涉及人物的人生歷程,但卻不是人物傳記研究,因而不涉及對人物的是非功過作價值判斷。嚴格說來,這項研究毋寧是“對一位人類學家進行的人類學研究”(theanthropologyofananthropologist)。研究目的在于,通過分析這位新中國培養出來民族研究者的學術人生,去理解具有“人類學中國特色”的20世紀50、60年代中期的民族學或者民族研究形成的過程、特征、得失及其影響。
伍婷婷 ·民族學 ·22.8萬字
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民族符號學理論框架就已經在西方高等院校的教學與科研上逐漸成型。而中國學界對這一學科比較陌生,存在“日用而不知”的情況,不自覺地使用民族符號學的方法等。民族符號學包含著兩個彼此關聯的部分:一是民族學的研究者在研究民族問題或現象時有意無意地使用符號學理論對其進行探究;二是將符號學作為一種民族現象研究的總體方法論,視民族現象為“文化系統-語言模擬系統”的一部分,可以視為文化符號學的一個分支。本論文集所選的論文涉及兩個部分。希望本論文集的出版能使民族符號學在中國引起重視并蓬勃發展。
宗爭 ·民族學 ·22.8萬字
本文集收錄的二十余篇論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重點學科宗教與文化研究的成果,從不同的學術視野關注了民族歷史與文化、宗教現狀調查與分析、民族文獻考證、氏族譜系研究等,描繪了文化多元與多元信仰的文化圖景,史實考述翔實,田野調查扎實,理論觀點鮮明,具有學術參考價值。
何星亮主編 ·民族學 ·2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