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起源(中小學生必讀叢書)
關于物種起源,假如一位博物學者對生物的相互親緣關系、胚胎關系、地質演替、地理分布,以及其他與此類似的事實進行思索,那么我們可以想象到,他或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物種同變種一樣,是從其他物種傳下來的,而非獨立創造出來的。盡管如此,一個結論即使很有根據,也無法令人滿意,除非我們可以科學地解釋這個世界的無數物種如何產生了變異,以獲得讓人稱贊的這般完善的構造與相互適應性。博物學者們常認為變異的唯一可能原因是諸如氣候、食物等之類的外界條件。就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像以后將要討論的,這是正確的;然而,如果把能巧妙地取食樹皮下的昆蟲的啄木鳥,它的腳、尾、嘴等固有構造,也只是歸因于外界條件,這會是多么的荒謬。再如槲寄生,需要從其他樹木中吸取養分,通過某幾種鳥來傳播種子,更因它是雌雄異花,必須依靠某幾種昆蟲才能實現異花授粉。所以,如果用外界條件、習性、或植物本身的傾向,說明這種寄生生物的構造以及和若干不同生物之間的關系,也同樣是不合理的。所以,弄清生物變異與相互適應的途徑,尤為重要。在探討本題初期,我就發現對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研究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較好條件。結果證明是正確的,我發現在其他錯綜復雜的情況下,有關家養下變異的知識有時即使尚不完善,但總能提供最好最可靠的線索。盡管這類研究,通常會被博物學者們忽略,但我仍敢于相信它所具有的高度價值。
·32.9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