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文獻語言學》為學術集刊,每年兩輯。主要欄目有:經典重刊、原創報道、學術綜述、爭鳴書評、青年論壇。本刊著重刊發原創性研究作品,主要包括文獻語言學理論與方法、漢字與漢字史、訓詁與詞匯史、音韻與語音史、語法與語法史、方俗語與方言史、語文與語言學史等研究領域的新近成果。也刊登學術熱點與重點的研究綜述、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著作的書評、重要論題的純學術爭鳴或商榷性文章,并刊布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文獻語言學研究資料。本刊更強調扶持年輕學者。
華學誠主編 ·語言文字 ·23.4萬字
《中文論壇》是湖北大學文學院創辦的涵蓋中文學科各研究領域的學術輯刊,旨在搭建一個新的學術平臺,展示海內外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藉以倡導視野開闊、獨立研究的學風,立一家之言,撰傳世之作。本輯開設六個欄目,分別為“沙湖論壇”“中國詩學研究”“五四研究”“市場邏輯和信息技術下的文學生產”“古籍整理研究”“語言學研究”。
湖北大學文學院《中文論壇》編輯委員會 ·語言文字 ·20.7萬字
本書以故事為線索,分別通過字、詞、句三個視角對中華文化進行挖掘,將讀者引入一個由字詞句所帶來的既博大精深有美麗動人的五彩世界。
梁詩正 ·語言文字 ·47.1萬字
《漢語歷史詞匯學概要》是《古漢語詞匯綱要》出版25年后,作者對漢語歷史詞匯研究的一些理論問題經過長期思考和探索而寫成的。此書的內容、觀點、研究方法和《古漢語詞匯綱要》有較大的不同,較多地吸取了現代語義學和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并力圖和漢語歷史詞匯的實際緊密結合,用以分析和解決漢語歷史詞匯研究的問題。書中結合概念化和詞化的理論來討論詞義問題,用概念要素分析法來分析詞義,用概念場的理論來分析詞匯系統及其演變,對詞義和詞義演變,以及詞匯和語音、詞義和句法的關系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詞義的擴大、縮小,同義詞和反義詞以及詞匯和文化等以往討論得較多的問題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作者希望能夠引起學術界對這些問題的關注,促進漢語歷史詞匯學的建立和發展。
蔣紹愚 ·語言文字 ·25.7萬字
本書重點關注19世紀以來,以英語為載體的西方學界,對中國古代詩話系列文本的譯介與闡釋、論述等研究。現共計有近百部詩話被英語世界研究者介紹、關注,其中又有53部被不同程度地進行英譯。通過以縱向視角梳理英語世界中國古代詩話的傳播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收集整理不同研究者針對不同朝代詩話的相應英譯文本,從而進一步考察研究者們對一系列詩話作品中出現的傳統詩學術語的譯介與解讀,以及不同研究者如何采用不同的西方文論方法視角,對古代詩話進行整體層面的理解與論述。
歐婧 ·語言文字 ·26萬字
本輯仍為紀念刊。論文14篇,涉及作者15人。包括“北京話兒化詞語陰平變調的語法意”義(方梅)、“試談語言中的主體性與主觀性”(李明)、“語言庫藏的裂變:吳語“許”的音義語法分化”(劉丹青)、“吳語和南部江淮官話音韻比較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鄭偉)、“存在動詞的詞匯類型學研究”(孫文訪)、“漢語方言里果攝字的讀音”(熊燕)、“漢語方言入聲的全次濁分調現象”(王莉寧)、“聲調、語調與漢語的句末語氣”(馮勝利)、“敦煌韻書P。2014、2015異常反切考察”(徐朝東、唐浩)、“古漢語“其”的祈使語氣用法及其形成”(谷峰)、“漢語語法化演變中的音變模式——附論音義互動關系”(李小軍)等論文。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 ·語言文字 ·21.7萬字
該卷屬于《劉丹青語言學文選》第一卷,收入作者關于句法語義問題的論文共計34篇,約40萬字。包括漢語句法語義問題的理論探索,如《漢語語法單位分級理論的再探討》《原生重疊與次生重疊:重疊歷時來源的多樣性》等;漢語詞類及構式問題的分析與探索,如《“唯補詞”初探》《嘆詞的本質——代句詞》《“有”字領有句的語義傾向與信息結構》等。
劉丹青 ·語言文字 ·31.7萬字
《勵耘語言學刊》原名《勵耘學刊》(語言卷),是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的語言學類重要學術集刊。2005年創辦,每年2輯。本集刊主要刊載漢語言文字學方面的精品成果,稿件具有前沿性和學術價值,或屬原創性理論,或為原始性資料,或者具有獨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刊已被遴選納入CSSCI集刊收錄名單。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 ·語言文字 ·22.4萬字
本書是專門譯介國外歐亞內陸史研究成果的學術刊物,目的是通過精通各類外語的專業譯者的努力,為國內相關學者提供國際學術界在該領域所發表的重要文獻和最新成果。其所收錄的譯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國外學者的學術文章,或介紹該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史料上的新發現;各篇文章的譯者多為具備深厚歷史學、考古學基礎的學者,很好地滿足了學術文本的翻譯要求。本輯為第六輯,收錄的譯文有《阿石卡勒遺址丘:費爾干納地區新發現的楚斯特文化遺跡》《“單于”的稱號與“匈奴單于庭”的位置》《古代突厥的社會結構》《朮茲札尼《納昔兒史話》所記阿富汗和印度的蒙古將領》等等。
余太山 李錦繡主編 ·語言文字 ·29.2萬字
《漢字字形與理據的歷時互動研究》以典型字形為出發點,充分挖掘漢字各階段的形體細節。共時與歷時相結合,尊重字形實際,注重相關字形的系聯,在完整演變鏈條上和漢字結構體系中細致比較。全面觀照字形調整變化的具體情形,深入探究演變中的各種影響因素,思考字形與理據的歷時互動。
譚飛 ·語言文字 ·24.5萬字
漢魏晉南北朝是漢語語音由上古時代的《詩經》音系向中古時代的《切韻》音系過渡的重要歷史時期,是漢語發展史中相當重要的時期。《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即是研究這一時期漢語韻部的最早著作之一,不僅是填補空白、啟發后學的經典之作,也是研究漢語音韻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兩位先生對《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中所收由漢到隋的詩文作品進行了分析,并參考子書、史書中押韻的部分,字書、音義書中的反切以及訓詁書中有關語音的材料等,將從漢初到隋末的八百年間韻部演變分為兩漢、魏晉宋、齊梁陳隋三個時期。原計劃分四冊論述漢魏至陳隋八百二十多年間韻部演變歷程,195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第一分冊,主要論述兩漢時期的韻部演變情況并編定韻譜。2007年中華書局再版本書時,增加了兩篇相關論文和一個根據周祖謨先生手校本整理的勘誤表。本次收入《周祖謨文集》,我們以中華書局2007年版為底本錄入重排,除據2007年版勘誤表改正原文外,還修正了部分筆誤或排印所致的文字、標點錯誤,盡可能核對了書中引文,并統一了體例。
羅常培 周祖謨 ·語言文字 ·21.9萬字
本書分析總結迄今為止從語言角度對可疑佛經進行考辨研究的成果與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展望。書稿正文分為四部分:(1)中古漢譯佛經考辨概貌。梳理中古早期漢譯佛經考辨、鑒別工作的緣起、對象、方法及原則,評述以往的相關成果。(2)東漢安世高譯經的考辨與鑒別。精選甄別、考辨題署東漢安世高譯、實則有問題的部分譯經論著,從語言的角度進行對比研究,推定題署安世高譯的可疑譯經的翻譯年代/譯者。(3)東漢支婁迦讖及康孟詳譯經的考辨與鑒別。精選甄別、考辨題署東漢支婁迦讖或等譯、實則有問題的部分譯經論著,從語言的角度進行考辨,先判定譯者是否為支婁迦讖或康孟詳,進而推定可疑譯者及翻譯年代。(4)三國、兩晉譯經的考辨與鑒別。精選甄別、考辨題署三國、兩晉譯師所譯的《舊雜譬喻經》《撰集百緣經》《阿育王經》等疑偽佛經的論著,從語言角度進行考辨,大致考訂其可能的譯者及翻譯年代。
方一新主編 ·語言文字 ·31.9萬字
2013年11月初澳門舉行兩岸漢字使用情況研討會。會後編輯學者們提交的學術論文,整理研討會上的討論發言,整理出三方面的文字資料:一是四地學者們的學術論文,二是四地社會用字調查報告,三是會上學者們的討論發言。本項目就以上三方面內容結集成稿。
黃翊主編 ·語言文字 ·33.9萬字
本書從實用性出發,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應用文寫作知識,包括日常文書、事物文書、行政公文、會議文書、財經文書、法律文書、科技文書和傳播文稿的基礎知識及寫作的格式要求。
由娜 邵美華主編 ·語言文字 ·33.1萬字
本書涵蓋研究生考試所有詞匯,詞匯按照在考試中出現的頻率由高到低排列,幫助考生抓住復習要點,合理安排復習進程。重點詞匯除了給出釋義外,還給出真題例句、用法講解、常見考點及派生詞,幫助考生全面掌握單詞。加上更活潑、時尚的講法和配圖,力爭打造出新一代的暢銷詞匯書,徹底解決年輕人的單詞困擾!
周思成主編 ·語言文字 ·24.4萬字
2019年2月,姜自力著《怎樣編史修志》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前有緒論,后有附錄、后記,包括史志概論、史志資料、史志編纂、史志續修、專業史志、年鑒、修改送審、出版印刷、史志出版印刷后的工作9篇,總計約25萬字。作者姜自力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從事史志工作,經歷了中華人民和國第一輪、第二輪修志,既是一位縣級地方志工作機構的領導組織者,也是多部縣志、市志、省(區)志、專業志、年鑒的編修實踐者。
姜自力 ·語言文字 ·24.9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口才概述、朗誦、演講、辯論、大學生交際口才五章;應用文寫作概述、日常事務應用文寫作、行政公文寫作三章。每章基本包括四節,第1~3節屬于理論部分,第4節屬于實例或實訓部分。其中第一節為概述,闡述該節所涉及的內容的本質特點(解決是什么的問題);第二節為該節所涉及的內容的重要性或作用(解決為什么的問題);第三節為該節所涉及的內容實訓時要注意的問題(解決怎么樣的問題);第四節為實例或實訓部分,體例為例文(或實訓)加簡析。每章的最后有3~6題思考與練習。
劉永娟主編 ·語言文字 ·26.6萬字
本書引論從近代、現代、當代三個角度對20世紀曲學史作了總體論述。正文十章對于近現代曲學的開山祖師王國維、傳統曲學的集成者與總結者吳梅、開白話著述風氣的現代曲學家鄭振鐸、國劇學的發軔者與推動者齊如山、戲劇全史的探索者與耕耘者周貽白、埋首詁戲的苦難劇史家董每戡、曲學史上“行路迂緩的‘笨’駱駝”趙景深、蜚聲海內外的南戲研究巨擘錢南揚、散曲學與唐劇學的拓荒者任中敏、“治曲當從元人入手”的奉行者王季思等20世紀最具有代表性的十位曲學家,詳細考察其生平、學術道路和曲學著述,深入揭橥其在曲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清晰呈現20世紀曲學史的演變軌跡與歷史面貌。馀論部分從曲學史與文學史、報刊創辦以及曲集編纂等方面論述了20世紀曲學史的成就。考論結合,重點把握,既有個案性、全程性,又有創新性、體系性,不僅是一部全面、翔實的20世紀曲學研究學術史著作,而且是居于學術前沿水平的重要曲學史研究成果。
李占鵬 ·語言文字 ·41.4萬字
本書結合司樹森教授在《英語世界》等雜志和刊物所發表的英語答疑內容,分門別類進行歸納總結,從詞匯、時態、慣用法、搭配等方面,總結英語學習者最難克服、最容易混淆的問題,并進行精準的解答。例句生動活潑、富有時代感,并盡力在語篇當中進行釋疑解惑。本書是一本廣大英語學習者最為實用的工具書之一。
司樹森 ·語言文字 ·26.3萬字
本書是一本幫助讀者提高脫稿講話水平的實用參考書,作者從剖析不會脫稿講話的原因和常見誤區出發,配以鮮活生動的案例和具體場景的應變技巧,教會讀者如何從敢講、能講到會講,為讀者提供了當眾脫稿講話的全套解決方案。本書不僅有適用于脫稿講話的理論基礎,更有具體場合的說話方式,分別從歡迎歡送會、開閉幕式、頒獎儀式、開竣工、主持會議、生日聚會、婚禮宴會等25個場合為大家展示脫稿講話的技巧,其中一些精彩的范例更是能讓大家獲益匪淺。希望本書能讓每一位讀者朋友克服對脫稿講話的恐懼,并在以后的類似場合輕松應對,出口不凡。
梁素娟 ·語言文字 ·28.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