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訓詁學新篇》全書共五章。第一章“名義篇”,對訓詁產生的原因——內因和外因,做了深入的探討。第二章“內容篇”,從語言內部和外部來論述訓詁的內容。第三章“體式篇”,即訓詁存在的形式,本書提出了五種:正文訓詁、傳疏訓詁、專著訓詁、筆記訓詁、論文訓詁。第四章“術語篇”,論述了??毙g語、注音術語、釋義術語。第五章“方法篇”,作者依據人類思維的特征和訓詁實施的過程,把“訓詁方法”分析為求義方法和釋義方法。
吳慶峰 ·語言文字 ·20.2萬字
明治時期開始,隨著日本和中國交往增多,發展出了商務漢語需求和言語社團漢語的需求,如御幡雅文根據句曲《生意筋絡》改寫了《燕語生意筋絡》(1903年)、北邊白血編譯《燕京婦語》(1906年)、《中國話》(作者和時間均不詳)、善鄰書院編輯的《急就篇》(時間不詳)和宮島大八的《官話續急就篇》(1935年)。同時,和日本交往的密切的中國人也編寫、改編了一系列北京官話課本,包括金國璞編寫的《虎頭蛇尾》(1906年)和《華言問答》(1903年)以及昭和時期李俊漳編寫的《中等官話談論新篇》(1937)。本卷對以上原書重新錄入整理,并加以校釋。
(日)北邊白血等 ·語言文字 ·22.7萬字
作為教育部主管、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中國高校社會科學》致力于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致力于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為展示我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部分優秀成果,我們在已出版《中國高校社會科學文萃》(第一輯)的基礎上,繼續將2015年《中國高校社會科學》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的31篇文章匯編為《中國高校社會科學文萃》(第二輯2016),奉獻給讀者。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中國高校社會科學》的辦刊理念和辦刊風格,我們也希望它們能成為反映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水平的一個縮影。
《中國高校社會科學》編輯部組編 ·語言文字 ·41.9萬字
本書根據我國英語專業大學生所處的漢語語言和文化環境,針對他們英語學習中出現的重要問題,提出一種較新的英語學習理論和方法--利用漢英對比學習英語。本書系統闡述了這種方法的依據、思路、具體步驟及需注意的問題,并對英語學習所涉及的各個層面的漢英對比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本書的宗旨是幫助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樹立漢英對比意識,熟悉漢英對比知識,掌握漢英轉換規律,最終達到克服漢式英語、掌握地道英語、提高準確表達英語能力的目的。本書采用師生對話的形式,體現了師生平等討論的親切氛圍,使理論問題的闡釋深入淺出,易于為本科學生所接受。
張培成 ·語言文字 ·31.9萬字
該書稿是“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之一,我社已出版六種。《中國文化語匯翻譯》首先將突出中華文化特色,語匯涵蓋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以盡可能對等的英譯力求準確地傳達中華文化語匯的豐富內涵,尤其集中翻譯極具中華文化特色的用語詞句、典籍名篇、文史事件、文學藝術、流派社團、風物遺跡、民俗風情等。與一般漢英詞典不同的是,該項目的目的是提供對等的翻譯而不是提供釋義,這一操作范式對于國內學者譯介中華文化時特別有用,因為釋義不能直接用于譯介文字,而對等翻譯則可以。此外,對等翻譯也有助于國外學者能夠迅速把握中華文化語匯的含義,打通兩種文化的隔閡。其次,《中國文化語匯翻譯》的主要內容,就語言層面而言,包括漢英雙語對照;就文化語匯覆蓋面而言,全面收集與整理了常用的有關中華傳統文化、中國當代新文化和日常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文化語匯和用語,尤其是中國特有的、典型的、區別于國外的事物、現象和概念的常用詞匯,是真正的中華文化語匯的翻譯大全。
高萬隆等 ·語言文字 ·25萬字
本書關注越南漢喃銘文文獻,圍繞銘文的文字學價值、新銘文的發現、俗字與避諱字、喃字、詞匯語法等方面進行了探討;聚焦了各種東亞文獻,如越南各類寫本、刻本,日本抄本,韓國的金石文字,中國古代寫本以及南方少數民族文獻中大量的俗字資源,進行了整理與研究;以東亞漢字文化圈的文化為落腳點,對諸如漢字筆談、佛教流派、思想交流等文化現象進行了研究。
何華珍 (越)阮俊強主編 ·語言文字 ·20.4萬字
本書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的學術集刊,每年2輯,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比較文學、民俗學等。本書已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來源期刊。書中主要刊發海內外具有原創性的文學研究論著,旨在交流學術信息,展示學術精品,維護學術規范,推動學術健康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 ·語言文字 ·29.7萬字
《文獻語言學》宗旨為:立足事實分析語文現象,融合中外構建基礎理論,依據文獻研究漢語歷史,貫通古今探索演變規律。主要欄目有:經典重刊、原創報道、學術綜述、爭鳴書評、青年論壇。該輯共收錄17篇文章:《傳世文獻的改字及其考證》《周易文獻語言文字研究中的問題》《經義述聞中“音”“聲”有別》《一述一讀一主一句》《談談方言史研究中的考本字和求源詞》《論語詞語考釋八則》《北大藏漢簡反淫中之古琴部位名稱考釋》《新譯經律異相譯注獻疑》《近代漢語引述類語用標記及其演變》《禪宗文獻詞語訓釋相關問題綜論》《新校蒙古字韻》《盧文弨抱經堂本經典釋文再評價》《論合并字學集韻的整理》《敦煌詩文中平聲與上去聲相押現象之考》《南通方言疏證中的語音史料》《辭書注音商榷四則》。
華學誠主編 ·語言文字 ·23.8萬字
人們對漢字結構成因及其發展問題的探究,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古漢語研究,一條是書法研究。訖今為止,這兩者還是相互分離的兩個理論體系,各自建立起一定的理論價值定向,但開始都沒有形成“聽、說、看、寫”諸因素綜合研究的統一理論體系。
張克敏 ·語言文字 ·41.6萬字
吟誦是中國傳統的讀書法,也是漢語言文學感發、靈動的活態,因私塾廢除和年代久遠而近于絕學。本書從概念辨析、傳承歷史、基礎理論、規則方法、體式范本和重要腔調六個方面對吟誦做了系統研究。概念辨析和傳承歷史,旨在從繁雜、散碎的文獻中梳理出吟誦的產生和演進脈絡,描繪吟誦藝術的自覺路徑;基礎理論和規則方法,由節奏入手,逐層遞進,用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和音樂學的三維視角研究,以求深耕學理、龐清規則;體式范本和重要腔調,由易而難,首次全面解析蒙學讀物、近體詩、古體詩、詞、曲、文六種文體的吟誦技巧,進而做腔調專題研究,華調首次涉題,讀文、誦經、吟詩各有所長,以點帶面,務求理論深化和推介傳承。
杜紅亮 ·語言文字 ·24.2萬字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綿長悠久的歷史生命力,保留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明記錄,也留下了“字如其人”等一句句揭示寫字與個人修養和文化素質的諄諄教導,將“寫對字”這一要求貫穿千年,傳頌至今,滲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血液中。因此,熱愛漢字,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將每一個字寫正確,是現代中國人的基本文化素質,是與他人進行書面交流的基礎,也是個人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套裝包含《中國人容易讀錯的字》,《中國人容易寫錯的字》兩冊書,從詞源、詞性、詞語和具體應用情境等多個層面作以闡釋,剖析容易寫錯、讀錯的字背后的緣由與文化意蘊,從而滿足讀者生活、學習、工作和進修的需要,擴展知識儲備,積蓄人文素養,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
李問渠 ·語言文字 ·23.1萬字
本書結合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需求,遵循“必需、夠用”的原則,針對高職高專生源的特點而編寫。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側重于應用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設計了五個項目,包括“黨政機關公文寫作”“日常事務文書寫作”“經濟活動文書寫作”“公關禮儀文書寫作”和“科技文書寫作”等;下篇側重于溝通能力的培養,也設計了五個項目,包括“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藝術”“日常社交語言藝術”“管理溝通語言藝術”“演講語言藝術”和“談判與辯論語言藝術”等。每個項目分為若干任務,每個任務又分為“任務目標”“任務情景”“任務驅動”“相關知識”“任務實施”和“技能訓練”等六個部分,構成了“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模式。本書上篇應用文寫作不僅介紹了傳統經典的文種,還介紹了一些新興文種,從而使全書具有明顯的時代感;本書所選應用文寫作和溝通的案例,也都是新近發生、具有時代氣息和參考價值的典型案例,有助于學生接受、學習和借鑒。本書適合作為高職高專院校的“寫作與溝通”“應用文寫作”等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企事業單位文員及其他社會相關從業人員的自學、培訓和參考用書。
薛桂英 ·語言文字 ·28.4萬字
漢語“動趨式”的語義結構是相當精細、復雜而且多變,也是漢語語法研究的難題之一。所謂的趨向動詞在補語位置上,實際上已經發生了許多微妙的變化,語義從具體的位移,一步一步虛化,有的甚至于變得非常抽象。這本《漢語驅動式的認知研究》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從“動趨式”這一句法結構入手,緊緊抓住語義分析,尋找形式驗證,試圖建立一個認知模式來進行解釋,并且進行了語義雙向選擇分析,從而將動趨式這一句法構式置于致使語義范疇的連續統中,運用基于圖式的范疇化、隱喻、轉喻、主觀化和語義泛化、虛化等理論方法,對動趨式的認知語義類別、動詞小類、語義演變、語義對稱與不對稱、動趨式的共性與個性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進一步的解釋。本書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從“動趨式”這一句法結構入手,緊緊抓住語義分析,尋找形式驗證,試圖建立一個認知模式來進行解釋,并且進行了語義雙向選擇分析,從而將動趨式這一句法構式置于致使語義范疇的連續統中,運用基于圖式的范疇化、隱喻、轉喻、主觀化和語義泛化、虛化等理論方法,對動趨式的認知語義類別、動詞小類、語義演變、語義對稱與不對稱、動趨式的共性與個性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進一步的解釋。
周紅 ·語言文字 ·41.7萬字
《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系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的學術集刊,為半年刊。其辦刊宗旨是:薈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懷,鼓勵開放創新。書中設有語言學、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獻學、學術名家等欄目,發表漢語言文學各專業的相關文章,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崔志遠 吳繼章主編 ·語言文字 ·28.1萬字
本書視學術論文為一個結構整體,通過副文性的系統性、層級性、聯系性來揭示副文本的互文層級體系、互文關系網絡、語篇建構功能、修辭結構和修辭功能,并為讀者提供一種從邊緣到中心的文本闡述路線的可能。從注釋、參考文獻副文本角度切入的互文性研究解析了語篇結構系統的生成與理解、深化了語篇理論的研究、豐富了人們的社會文化認知。本書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諸如“互文形式”“文本生成模式”“文本創新與抄襲的模式”“學術語篇聲音”等。
黃小平 ·語言文字 ·26.9萬字
《勵耘語言學刊》原名《勵耘學刊》(語言卷),是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的語言學類重要學術集刊。2005年創辦,每年2輯。本集刊主要刊載漢語言文字學方面的精品成果,稿件具有前沿性和學術價值,或屬原創性理論,或為原始性資料,或者具有獨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刊已被遴選納入CSSCI集刊收錄名單。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 ·語言文字 ·24.7萬字
本書分為文明傳播、文獻天地、漢學人物、馬可·波羅研究、紀念周紹明教授等專題,收錄了《儒學與近世日本的秩序觀》《漢化佛教東傳日本中的“絲綢之路”文化傳播史意義——從敦煌到奈良》《袁同禮致伯希和書信》《共敘前賢:澤田瑞穗先生》等文章。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編 ·語言文字 ·25萬字
同源詞即漢語中有同一語源、音義相關的詞。本書以出土材料本義與《說文》本義不同的聲符為基礎,盡可能窮盡地系聯同聲符同源詞,嘗試解決聲符與同源詞、出土材料與同源詞系聯以及詞源意義的相通等問題。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從聲符的《說文》本義、現有考釋、出土材料本義、同源詞系聯、通用情況、詞源譜系等幾方面,系統地考證了93個同源詞族(組);下編則以上編的材料為基礎,探討了利用出土材料系聯同聲符同源詞族(組)的相關問題。充分利用出土文獻對確定詞的本義以及同源詞系聯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更好地解釋同源詞之間的關系,系聯到更完整的詞族,推動同源詞研究進一步發展。
李冬鴿 ·語言文字 ·31.2萬字
本書利用《早期北京話的新材料》(劉云,2013)和《早期北京話珍本典籍校釋與研究》(王洪君、郭銳、劉云,2017)所發掘整理的滿漢合璧文獻、京味兒小說、域外北京話教科書、曲藝等早期北京話文獻,對早期北京話展開個案研究。研究對象包括敬稱代詞“您”、時間副詞“且”、北京話中的擔心—認識情態系統、處置標記“給”、“定”“準”類認識情態副詞等專題。大規模新發掘語料使得系統的溯源研究真正得以實現,本書對敬稱代詞“您”的來源等經典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同時在類型學視野下,發掘出擔心—認識情態等北京話語法研究的新課題,相信本書的出版將為北京話語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劉云 ·語言文字 ·22.4萬字
文字與口語的關系只是簡單的轉換嗎?人類的閱讀速度到底能有多快?兒童的閱讀能力是如何發展的?給孩子朗讀等于教授孩子閱讀嗎?我們的大腦是如何理解文字的意思并完成閱讀的?速讀培訓是騙局嗎?關于閱讀教育,我們能夠做些什么?這是一次關于閱讀科學的旅行。認知科學家馬克·塞登伯格在《如何閱讀》一書中,從文字和口語入手,向我們揭示了閱讀科學的基礎。并從閱讀背后的科學分析我們究竟是如何閱讀的。并且,賽登貝格還回歸教育,揭示現有閱讀教育和閱讀科學之間的脫節,指出了一些可以改進的方向。這是一本關于未來閱讀教育的指南。從文字的起源與發展到文字與口語的結合,從兒童是如何閱讀的到對閱讀障礙者的分析,從教育與科學對閱讀的影響到對閱讀教育的未來展望,作者塞登伯格在這部作品中充分探討了關于閱讀背后的科學,只有了解閱讀的科學,我們才能知道如何提高閱讀能力,才能知道關于閱讀教育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美)馬克·塞登伯格 ·語言文字 ·28.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