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中日兩國少子老齡化相關問題出發,在制度層面和實踐層面介紹了其應對措施和路徑以及效果,探討了中日兩國在少子老齡化領域面臨的問題。中日兩國雖然社會制度不同,但在人口老齡化特征、人口結構變化、老人福利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日本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方面的法律法規以及精細的制度設計對中國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應及時地借鑒日本經驗,探索出符合本國國情的應對少子老齡化問題的對策。
張季風主編 ·人類學 ·14.8萬字
本書通過全部十章內容的描述和分析,展示了近年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變化及其特點,同時對人口老齡化過程中我國老年人的人口及社會經濟狀況進行了介紹和分析,包括老年人口的收入、健康、婚姻家庭、受教育水平、在業、社會文化活動參與狀況等內容。本書還從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老年社會保障以及老年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分析,并就老齡產業的發展對策提出了建議和思路。
姜向群 杜鵬 ·人類學 ·10.2萬字
在長期的婦女史研究中,階級、種族、民族和宗教一直被視為最重要的分析范疇。事實上,婚姻狀態也曾深刻地塑造著婦女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近代早期的英國,不僅單身和已婚婦女之間存在諸多差異,而且同屬單身群體的未婚和寡居婦女也有著各自獨特的經歷。一般而言,寡婦因扮演過妻子或母親的角色而得到了比未婚婦女更多的寬容和支持。但作為沒有丈夫的女人,寡婦與未婚婦女又面臨著諸多相似的境遇。在這一時期,單身的她們借助社會轉型帶來的有利契機,在公私領域中均比已婚婦女更加活躍和自主,成為了父權制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然而,她們發起的挑戰卻引發了父權制的強化。父權社會動用經濟、司法和意識形態等多種手段對之進行打擊和規訓,以鞏固傳統兩性關系、重塑男性權威。故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近代早期英國單身婦女的處境趨于惡化。
曾亞英 ·人類學 ·18.7萬字
本書對連片特困地區的5個縣的殘疾人及其家庭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對連片特困地區殘疾人及其家庭的貧困現狀進行了描述,分析了影響殘疾人及其家庭貧困的原因,并對殘疾人的人力資本、家庭住房、社會排斥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在分析了連片特困地區殘疾人反貧困形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殘疾人反貧困政策的措施。
楊立雄 ·人類學 ·10.8萬字
本書關注在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在各大城市中流動的青年新移民群體,主要探討這一群體在城市中的鄉愁情結、文化身份困惑、多重身份危機,以及他們在使用新媒體融入本地、尋找自我發展、重建新的文化身份上,媒介對身份建構的作用、方式與途徑。
劉燕 ·人類學 ·14.5萬字
國際經驗表明,發展至工業化中后期,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非農轉移從無限供給轉向短缺,形成“劉易斯拐點”,這是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2014年,我國勞動力總量出現改革開放以來的首降,工資成本快速上升,我國勞動力的規模優勢和低成本優勢正逐步喪失,而新的比較優勢尚未充分建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刻不容緩,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目前,新生代農民工(“80后”農民工)是未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供給主體,但其人力資本不足是我國人力資本不足的集中表現。因此,作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新源泉的新生代農民工,其人力資本開發機制研究迫在眉睫。本書重點聚焦我國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的特點、問題及障礙分析,并在理論視角下嘗試探索其提升路徑。
尹德挺等 ·人類學 ·18.9萬字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個案訪談等方法,走近湖北省域內的農村留守族,近距離了解他們的生活現狀和所思所盼,并嘗試從政策、法律等多個層面來構建社會支持體系,力爭破解留守族的生活困境,提高其生活質量,給背井離鄉的農民工營造一個安全而溫馨的大后方,并讓盡可能多的家庭團聚而不是分離,既是現實所需,也是形勢所迫,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覃國慈 ·人類學 ·18.2萬字
氧氣是如何被發現的?像蘇打水這樣的偉大創新是如何孕育出來的?偉大創新者的跨界生態是什么樣子以及如何構建的?若想成為思想界的關鍵物種,又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思維特質?關于“創新”的一切答案,你都可以在這一書中尋獲啟迪。《偉大創意的誕生》:我們生活的時代,無疑是一個創意滿天飛的時代,而人人都認得出好創意。比如,印刷機、鉛筆、抽水馬桶、電池、互聯網、GPS、Google——這些都是絕妙的創意。然而,它們是如何產生的?被喻為“科技界的達爾文”的史蒂文·約翰遜在書中,提供了深具啟示意義以及有理有據的答案。《極速傳染》是約翰遜“商業創新”系列中十分有實用價值的一本,該系列還包括《偉大創意的誕生》與《助燃創新的人》。我們生活的時代,無疑是一個創意滿天飛的時代,而史蒂文·約翰遜通過他的研究,將為我們徹底揭開“上癮型產品”的源泉。
(英)史蒂文·約翰遜 ·人類學 ·37.4萬字
水利社會史的研究多集中于成熟的農業社會,本書卻關注在農牧交錯地帶由于民間大型水利開發而形成的新的農業社會。河套地區的特殊性早已被顧頡剛、侯仁之等學者發現,本書在長期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圍繞從19世紀下半葉延續至今的水利開發過程和移民社會的形成發展過程來展開研究。試圖回答在這兩個相互嵌入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社會組織、信仰和地域文化如何共同被整合于三個社會和文化變遷過程,即從牧業到農業的變遷過程、移民從遷出地到遷入地的社會變遷過程和漢族文化與蒙古族文化如何相互融合的變遷過程。這三個變遷過程不僅僅是在一個橫切面上的描述,而是從背景、動力、發生機制、運行機制等角度進行縱向的中觀層面的區域性、過程性研究,在這樣一個宏大的歷史敘事中構筑起人們對當地社會是如何形成的歷史想象。對水利、移民與社會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貫穿全書,其意義不僅有搶救資料的價值,更有如何實現從個案研究走向中層研究的方法論思考。
杜靜元 ·人類學 ·19.2萬字
在二孩政策、三孩政策陸續出臺后,到底要不要再生育一個孩子,是給每個育齡家庭帶來的一個新的選擇。比起主觀態度上的生育意愿,關于再生育一個孩子的現實決定即再生育抉擇更貼近生育行為,因而更值得關注。本書基于社會性別視角,主要采用家庭決策與家庭權力理論,分析城市已育一孩家庭如何作出再生育抉擇、夫妻在該抉擇作出過程中如何互動,特別關注了女性的作用地位。
甘雪慧 ·人類學 ·19.7萬字
從胎兒到墓地,一切親密關系都是母嬰關系的延續,動物學家莫里斯解碼人類親密行為的根源。當你是孩子時,你偎依在母親懷里;當你戀愛時,你會摟抱你的情人;朋友相見時,你們會握握手;感到孤獨時,你會伸手摸摸你的狗;當你默默思考時,你會不自覺地托著頭……人類有尋求親密行為的本能,當都市生活抑制親密行為時,就會產生各種代替行為:焦躁不安的成年人,去尋找成人安撫奶嘴——香煙;用舒服柔軟的布料做床褥來代替兒時被母親懷抱的感覺;驚恐時用手捂住自己的臉給自己安慰……莫利斯從動物行為學家的視角,追尋人類從子宮到墓園的親密行為模式,追溯親密行為的根源。他說:出生前和出生后的幾個月是親密關系的種子被種下的時候。
(英)德斯蒙德·莫利斯 ·人類學 ·13.4萬字
在全球體系重新構建、民族國家激烈競爭的當今世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使國民知曉自己、讓世界認識中國,已成為關涉甚廣的重要議題。本書立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及其與世界各民族的跨文化交往,梳理和總結人類學的中國故事。全書內容包括對西學東漸后人類學本土化問題的學科性思辨,同時也涉及了與之相關的的個案論述。其中既有關于多民族中國的總體論述及夷夏關聯的田野調研,也包括了以北美、不列顛及俄羅斯等地為例所做的跨文明比較。
徐新建 ·人類學 ·22.3萬字
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的時代。目前,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都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或即將進入老齡社會。1999年,中國也進入了老齡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不僅是中國自身的問題,而且關系到全球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備受世界關注。為了深入研究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并分析相應對策,厲以寧先生將2018年中國道路叢書的主題定為“中國道路與人口老齡化”。厲以寧先生在主題文章中分析認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對策之一,是依靠新人口紅利,即創新。全書擬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部分。作者們的切入角度包括:老年人的學習、健康產業的發展、老年人作為社會資本、老年人的財富管理、農村人口的老齡化與鄉村振興、英國鄉村養老項目對中國的借鑒意義、養老金管理與資本市場發展、以土地養老的農村養老模式探索、如何應對養老金的赤字與虧空問題、首都四種養老模式比較分析、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養老模式對比分析、醫養結合模式分析、人口老齡化與區域經濟發展、人口老齡化與中國產業轉型、老年人的資源紅利,等等。
厲以寧主編 ·人類學 ·24.8萬字
本書采用2013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對我國流動人口生活狀況和經濟融入問題進行梳理,采用文獻研究與調查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同時運用數學統計的方法,揭示出我國流動人口的一些數量特征,分析影響我國流動人口經濟融入的重要因素,探究我國流動人口的生活狀況,為促進流動人口就業和積極參與社會生產活動、提高流動人口個人和家庭的收入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侯建明 ·人類學 ·8.2萬字
房龍以理性、睿智而寬容的眼睛帶我們走進了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他用很小的篇幅展示了宏大的人類歷史,從人性的角度來描述歷史,用生動的語言來講述艱深的內容,用普通的故事揭示人類的智慧。其中有節奏明快的“大歷史”敘述,對于任何真正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事件和細節也細加講述。無論是普通讀者,還是專家學者,都可以從《時光文庫:人類的故事》中獲得啟發和閱讀的快感。
房龍 ·人類學 ·22.2萬字
本書梳理了該地區的橡膠種植歷程,描繪了橡膠種植者的流動與聚集,分析了橡膠種植引起的土地使用方式的轉變、社會結構和傳統文化的變化以及他們的社會適應與文化調適策略。通過哈尼\阿卡人的橡膠種植活動及日常生活來解讀他們對民族國家的認知、理解、想象以及融入國家的實踐,探討國家對少數民族發展的作用和影響,討論民族群體如何想象民族共同體和國家共同體,理解邊境與國家的關系和民族與國家的關系,進而理解國家本質。
張雨龍 ·人類學 ·28.6萬字
這本書則是第一本書的延續與補充,所匯集的各篇調查報告從不同觀察角度反映出翁牛特旗這個半農半牧、蒙漢混居基層旗縣近些年來發生在不同層面的社區變遷。
馬戎 ·人類學 ·18.4萬字
本書是一部曾引致聯合國人口統計學大會60個國家代表贊成再版的鴻篇巨著(三百多名代表,以99.8%的贊成票通過),作者馬爾薩斯是人口學發展史上“教父式”的人物,后人尊稱他為“第一位劍橋經濟學家”。
(英)托馬斯·馬爾薩斯 ·人類學 ·11.8萬字
談論性別,就是談論男女之間的異同。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有時會牽涉到男女地位。另一方面,有許多討論聚焦于男女之間異同的數據和信息,卻不為科學界重視。本書歸集了世界各地對這一課題的最新調查結果。探索科學界最新發現的男女差異。
胡安·莫伊塞斯·德拉·塞納 ·人類學 ·2.9萬字
舊羅馬的心臟——蒙蒂是一個擁有斑斕壯麗的巴洛克建筑及古老遺跡的悅目之地,當地的居民多從事低薪職業,多年來在這里形成了一整套充滿活力的社會關系。然而,在經濟發展和全球化的影響下,這種關系構成的鄰里“文明”正在逐漸被一種所謂的“公民”意識侵蝕。新貴帶著國際大都市的浮夸風范及精心培育的民族認同感取代了老羅馬的窮人,并高傲地宣稱自己是國家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在利益的誘惑下,教會與公職人員成為這場驅逐的同謀。隨著文化遺產保護理想、房地產利益集團和民族主義力量的相互碰撞,驅逐沖突不斷升級,原有居民的階級認同、鄰里紐帶和地方歸屬感漸漸得以強化,而羅馬的諸多矛盾、困境和悖論也在這場沖突中被不斷放大。作者帶著人類學家的獨特視角,深入蒙蒂十數年,細膩捕捉羅馬老城區的日常生活細節。通過描繪老城區的社會肌理以及士紳化進程中經濟、道德、社會結構等方面的戲劇性沖突,讓我們看到“永恒之城”的永恒悖謬——在這里,沒有什么是永恒的。
(英)邁克爾·赫茨菲爾德 ·人類學 ·29.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