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重點復原以民間信仰為紐帶構建的城市移民社會網絡,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城市社會空間塑造。本書將民間信仰在移民社會適應中所扮演的組織城市基層社會作用。民間信仰及其與城市發展共進的研究不僅豐富了城市發展史的相關研究,也是對城市歷史文化、生活風尚研究的拓展,這對具有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上海城市研究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也為全國其他城市的相關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典范。
陳云霞 ·社會學 ·23.5萬字
作者從社會學的視角,對中國社會的人情、面子與權力三者之間的關系做了探討和分析。作者指出中國社會的運作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關系",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人情、面子與權力運作等。關系,不單是研究中國社會問題的工具,乃是所有普通中國人自己明白的生活手段;同樣,關系也不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趨之如騖的生活方式。在這片土地上,每個人都常識般地知道:關系是可以取代制度的;那些壓根兒就不知道或不懂社會學的人都能意識到:他的生活面臨著嚴重的問題,他需要建立起他的人脈。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做了修訂,尤其對"事實再現的文學路徑"、"在中國官僚作風與技術的背后"及"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等幾篇論文做了較大的改動;去掉了原書的最后一篇,"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以及于2010年春季在北大一篇講演記錄《社會系統、關系運作與權力結構》,則因為它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這幾年的研究取向和思考理路。
翟學偉 ·社會學 ·22.9萬字
《社會建設研究》是由東莞社會建設研究院創辦的院刊。本刊堅持理論研究、實踐創新、決策咨詢并重,致力于辦成在國內社會建設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專業性學術集刊,搭建一個社會建設學術成果的交流平臺,為社會建設領域的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構筑一個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陣地,為黨政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提供有關社會建設的文獻參考。
王名 陳健秋 ·社會學 ·13.1萬字
北大微講堂是北京大學為學生開設的科普講座,邀請各學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講解內容權威卻又通俗易懂。二十一世紀醫學的快速發展,使得對疾病的治療效果得到顯著地改善。隨著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社會—心理醫學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生和臨床醫生的人文素質與科學精神的修煉已經成為臨床醫學所面臨的重要挑戰。臨床醫生,醫學生,研究生等群體在實踐中如何培養自身的人文素質,面對醫學科學的快速發展,如何找到醫學中的真諦,發現醫學中的科學問題,直接影響現代醫學的發展。科學精神的培養與訓練,人文素質的提煉與升華,將引領二十一世紀新一代醫學工作者迎接醫學科學發展的挑戰。報告者長期工作在臨床和科研的前沿,將用自身的經歷,和研究生們共同探討醫學發展中的人文與科學問題。
顧晉 ·社會學 ·2.3萬字
本書是有關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文章合集,體現了作者對于社會發展中所出現的新問題與新現象的關注與思考,內容包括社會與社會建設、社會工作、農村發展、勞工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宗祠與宗教文化等。書中許多文章是從社會結構與社會運行的細節入手,特別關注社會組織的文化建設,揭示其背后所蘊含的社會功能;還有多篇文章是專為非學術報刊所撰寫,帶有較強的社會科學知識普及的色彩,有助于讀者認識復雜的人類社會。
甘滿堂 ·社會學 ·21.4萬字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該論斷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國家與社會關系,挖掘“國家中的社會”關系內涵。國家對于社會而言是“必要的善”,社會治理及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不能忽視國家的視角。貧困村莊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國家建設視域下外部扶貧力量嵌入被扶貧村莊治理的目標指向,其建設過程集中反映出駐村扶貧干部等外部扶貧力量推進村莊治理變革的行動實踐與邏輯機制,進而透過提升村莊治理水平保障精準扶貧。立足“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對農業農村工作領域的新要求,從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角度,我們需要認真總結精準扶貧進程中貧困村莊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體制機制經驗及其政策啟示,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政策轉移接續,在相互銜接中優化鄉村治理。
蔣紅軍等 ·社會學 ·13.4萬字
“重塑銀行網點價值!”在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化高歌猛進的背景下,這是一個讓人充滿遐想而又沉甸甸的話題。來自不同專業背景和工作崗位的人對此展開了不懈探索:銀行業協會的專家和領導慷慨地分享他們的經驗、閱歷和見解;多家銀行省級和地市分行領導、支行負責人和一線員工以開闊的視野在實踐中檢驗著他們對未來銀行網點的設想;第三方研究者努力基于完整的理論框架整合這些來自不同角度的真知灼見,以期描繪出這頭更加完整而真實的“大象”。
田啟濤 ·社會學 ·14萬字
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流動”成為解碼當代社會行為的重要概念,社會心理學也面臨“流動性的轉向”。伴隨著流動,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不斷更新迭代,演化出一系列新的適應性特征。本輯是《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的第16輯,引入“流動性”的概念和視角,以“人口流動”和“社會階層流動”兩個欄目收錄10篇論文,重釋人們在社會適應、自我概念、生活滿意度、價值觀、信念上的特征,以期豐富社會心理學的學科視野,解讀當代中國的社會心理變遷。
楊宜音 謝天 陳詠媛 ·社會學 ·15.1萬字
市民化是新生代農民工的權利訴求,也是解決中國農民工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中國漸進式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本書系統地研究了中國農民工市民化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以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制度創新為主線,構建了農民工市民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分析框架。同時,以福州為例,對社會保障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作用機理進行了實證考察。最后,從社會保障的角度提出了農民工市民化的總體思路、制度性政策建議。
朱廣琴 ·社會學 ·19.4萬字
社會研究方法是社會科學的重要基礎。社會研究方法的發展和進步貫穿于社會科學發展的全部歷史過程。當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社會影響,社會研究方法的發展也隨之迎來了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有鑒于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調查與方法研究室決定創辦《社會研究方法評論》(SocialResearchMethodsReview)集刊。
趙聯飛 趙鋒主編 ·社會學 ·17.4萬字
本報告論述了綠色智慧城市的內涵和外延,歸納了我國綠色智慧城市的人本化、生態化、智能化、系統化特征,梳理了國內外綠色智慧城市的發展歷程。并在借鑒復合生態系統理論、國內外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建立了包含綠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三個大領域18個指標的綠色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了計算模型,對中國28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綠色智慧發展水平進行了計算與分析。并針對我國綠色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城市內部綠色、智慧、人文協同發展水平低下,核心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帶動作用不強,邊緣中小城市特色不夠鮮明等問題,提出了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工程導向等綜合施治的對策建議。
孫偉平 曾剛 ·社會學 ·6.9萬字
從一八九九年興建大埔道開始,新界的道路網不斷發展,經過幾十年的歲月,干線、隧道、新市鎮陸續誔生,滄海桑田,變化萬千。了解新界如何由世代相傳的農村生活,發展成今天的面貌,不管是當事人,或是旁觀者,都會對這些變化嘆為觀止!系列介紹:正值三聯書店的前身生活書店創辦八十周年之際,三聯推出“香港經典系列”,從歷年出版的香港主題書籍中遴選二十多本,重新編排設計為較小開本,并調低定價,務求擴大讀者群,亦令絕版多年的好書重見天日。編輯靈感源自三聯書店于成立五十周年時出版的“三聯文庫”。該系列仿傚“巖波文庫”,以口袋書形式推出,至今已出版八十多種。為“香港經典系列”打頭陣的是《港島街道百年》、《九龍街道百年》及《新界街道百年》。此系列以珍貴的老照片闡述香港街道百年的發展脈絡,引發了一股本土研究潮流。將會出版的還有《香港歷史明信片精選》、《香港照相冊》、《香港巴士》、“香港民俗叢書”(包括《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香港天后崇拜》、《香港黃大仙信仰》、《神功戲在香港:粵劇》和《潮劇及福佬劇》)等,令人期待。
鄭寶鴻編著 ·社會學 ·2.1萬字
本書的作者們都是親歷了大型入戶問卷調查的督導。他們以敘事的方式講述了自己在調查過程中的各種經歷、應對之策和深層思考。由于寫作風格存在差異,他們的敘述或激蕩人心,或平平淡淡。不過,正如本書的編者們在每部分的點評文章里所闡述的,穿透督導們的敘事表象,讀者可以慢慢地把內心那些結構化的調查專業知識與靈活多變的調查現場聯結起來,看到一個個實實在在的社會調查案例,去體會調查現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去琢磨同樣情境下的自己能否做得更好。
崔巖等主編 ·社會學 ·20.5萬字
清華大學社會學家嚴飛,以“附近”作為研究框架,通過8個典型案例真實記錄進城務工人群的生存現狀,穿插以社會學學者的分析與反思,呈現出一幅“懸浮社會”的現實圖景。書中的被訪者小區保安阿微、菜場商販紅芹姐、水電工人小傅、家政阿姨小萍等人,都是生活在作者“附近”的普通人,也可以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身邊的陌生人”的縮影。作者認為,關注身邊的小世界,關注數量龐大但鮮有發聲機會的進城務工人群,關注當下社會中斷裂與渴望并存的“懸浮”狀態,都是社會學家愿與讀者共同探討的重要問題。
嚴飛 ·社會學 ·14.3萬字
本書在制度與市場的分析框架內論述了村民同土與鄉的關系演變過程,闡述了鄉土性在村民城鄉流動中經歷移植、消解、重構的辯證流變歷程。鄉土社會有閉合性與開放性兩重屬性,因此關注村落發展需要具有向內與朝外的視野。
熊鳳水 ·社會學 ·28.9萬字
本書利用公共服務標準化實證成果,在具體的模板設計、運作機制方面尋求突破,構建一套能夠體現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本質內涵和個性特征的通用框架;通過公共性問題和政府主導問題的分析,嘗試明確公共服務標準化的界點,解析公共服務標準化界點勘探的困惑,提出公共服務基礎標準、資源供給與管理標準、提供要素標準、績效標準等基本維度的思路,對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通用框架的形成能夠起到有力的推進作用。
卓越等 ·社會學 ·23.4萬字
我們的職業生涯不是一個個分散的點,而是由許多點組成的一條生涯線。每個人都有這樣一條生涯線,這是我們為自身鋪設的道路。要想在職場中獲得長遠的發展,我們既要關注眼前具體的點,也要把每個點“串”起來,讓每一步成為下一步的跳板,為下一步的發展做好鋪墊。沃爾瑪主管人才與組織效能的副總裁戴維·范魯伊在《生涯線》中提供了7個可執行的策略,幫助我們找到合適的方式,順利地通過平穩期、停滯期,應對失敗并持續產生績效……從而更好地管理和發展自身的生涯線,讓我們的生涯線更正向、更成功。
(美)戴維·范魯伊 ·社會學 ·9.2萬字
社會矛盾糾紛調解動態管理機制研究。
朱恪鈞等 ·社會學 ·7.9萬字
每個人都需要穿制服,但每個人又似乎必須否認這一點——人們內心深處,總會存在沖突:一是追求獨一無二身份的強烈沖動;二是與之相反的一種沖動,即加入大眾行列,以免遭到他人的譏諷乃至羞辱。制服告訴我們要服從誰,害怕誰,除掉誰;制服也告訴我們要與誰說話,對誰視而不見;制服讓我們知道應該向誰問路,找誰結賬,甚至應請誰來做客。身著制服究竟意味著什么?不同的制服在傳遞什么樣的信息?在這本書中,保羅·福塞爾以詼諧語調與敏銳洞察力,描述了各種制服的歷史和文化意義。無論軍人、護士、快遞員或普通公司職員的制服,還是黃銅紐扣、藍色牛仔褲、徽章、羽飾,無一不體現著人們所代表的階層、性別和對歸屬感的渴望。“當有了強制的規定式樣且隱含群體價值時,服飾就會散發出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
(美)保羅·福塞爾 ·社會學 ·12.3萬字
社畜必備“防坑”指南,遠離職場PUA陷阱,震撼日本社會的企業“血酬定律”大揭秘!日本人曾普遍認為年輕人在工作中存在問題的根源在于他們自己的“自私”和“任性”。在這一社會氛圍下,哪怕是企業一方存在明顯的違法行為,受到侵害的年輕人也會深感不安,感到“還是自己不對”,因此遭受身心雙重折磨。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人們逐漸認識到問題核心在于企業用工管理制度而非個體,并將那些以少到讓人無法規劃未來的薪資和讓私生活崩潰的超時勞動來壓榨年輕人,并將他們“用后即棄”的無良公司稱為“吸血企業”。吸血企業的常見特征有:大量錄用大量解雇、夸大薪資待遇、正式員工有名無實、戰略性地進行職場霸凌、不支付加班費……它們不僅破壞了員工的身心健康、企業與員工之間的信任,也向社會轉嫁了成本,威脅到消費者和市場的安全,甚至破壞了國家的經濟發展。本書獲2013年大佛次郎論壇獎,作者也因此獲得2014年日本勞動社會學會獎勵獎。該書出版后,“吸血企業”一詞成為熱詞,入圍當年年度流行語TOP10,也引起多方重視,日本厚生勞動省每年都要評出“吸血企業”黑名單,以幫助求職者逃離勞務陷阱。
(日)金野晴貴 ·社會學 ·9.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