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語言文字學
傳統語言文字,舊時稱為“小學”。“小學”作為一個學科名稱,除了在少數學者當中還被使用外,在社會上已經基本不用了。現在一般的叫法是“傳統語言文字學”或“古代語言文字學”。但它的研究內容一般還是按隋唐時代的分科方法,即包括文字、音韻、訓詁。其中文字學是以研究文字的“形義”為主,如造字規律,用字規律,演變和孳生規律,形音義之間的關系,漢字的起源,漢字文化學等等;音韻學,主要研究各個歷史時期漢語語音的聲、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訓詁學,雖然說起來是以詞義為研究中心,但實際上往往包羅萬象,撇開它經常牽涉到校勘和標點,甚至還涉及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歷史、民俗、考古、文化典章制度等等不說,在語言內部,它也總是同文字學、音韻學、詞義學、語言學、修辭學等學科密不可分;我們以《方言》為主,講述方言學,以《爾雅》、《廣雅》為主,講述詞匯學;訓詁方法及其實踐。音韻學知識太專門,只作綱要式介紹,重點說明其實用意義。每一部分,一般先說明各子學科的對象、學術源流,再分別闡述其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相關理論,并特別強調各子學科知識的實際動用。
·21.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