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認識情態范疇是情態范疇的下位分類,主要表達說話人關于言語所陳述的命題真值的可能性評估和斷言,表達了說話人關于命題判斷的確信程度和承諾程度。由心理動詞構成的心理動詞表達式“我(們)心理動詞”是認識情態范疇的一種典型表達構式,本書以認識情態構式“我(們)心理動詞”為研究對象,在詳細描寫“我(們)心理動詞”構式對進入構式的語言成分準入條件限制的基礎上,全面考察各類“我(們)心理動詞”構式的認識情態表達功能。
馮軍偉 ·語言文字 ·26.9萬字
《兒童語言障礙引論》是一本專門為兒童語言障礙干預培訓編著的基礎教材。從兒童語言發展與障礙的基本知識入手,梳理了國內外有關兒童語言障礙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考察了兒童語言的發展歷程以及各類特殊兒童的語言概貌和核心障礙,對兒童語言障礙的評估和干預提出了可供借鑒的策略、建議和操作程序,為相關培訓人員提供了充足的知識背景,幫助他們更加透徹地理解兒童語言障礙背后的原因,提高兒童語言障礙培訓人員的干預技能,從而改善語言障礙兒童的教育環境。
梁丹丹 ·語言文字 ·26.9萬字
本書基于高校法學專業學習背景,為法學專業學生的職業選擇提供指導,涵蓋了法律職業發展的16+N種可能,詳細介紹了內所、外所、法院、檢察院、公安、仲裁、公證、國際組織、學術科研、TMT、金融創投、生命科學、電子商務、法律培訓、法律科技、投行咨詢等職業選擇的具體內容與需要具備的素質,兼具專業性與實用性地展現了法律專業就業崗位的工作狀態和流程以及職業實務部門對招聘者的能力素質要求,幫助年輕法律人打破地域限制、視野限制,解決同樣資質的學生的職業發展可能性不同的問題。
鄭丹妮主編 ·教育 ·26.9萬字
在全面梳理民族史學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圍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中華民族凝聚力這個核心問題,以公正的理論說服力和充足的史實材料,系統綜合闡述民族史學理論的主要問題和觀點,進一步厘清我國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這一客觀歷史事實,闡明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脈絡和少數民族的歷史貢獻,對一些重大理論問題提出新的見解,努力嘗試建構民族史學理論的初步體系,為今天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和歷史依據。
陳育寧 ·民族學 ·26.9萬字
《養護拔節孕穗期——實踐智慧》是2019年度寶山區中小學教師“我與《指南》”研究征文獲獎文章的匯編,分學校發展、班級建設和教學收獲三大板塊,從實踐層面展示了寶山區中小學教師實踐《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努力和經驗。
沈偉 ·教育 ·26.9萬字
本書視學術論文為一個結構整體,通過副文性的系統性、層級性、聯系性來揭示副文本的互文層級體系、互文關系網絡、語篇建構功能、修辭結構和修辭功能,并為讀者提供一種從邊緣到中心的文本闡述路線的可能。從注釋、參考文獻副文本角度切入的互文性研究解析了語篇結構系統的生成與理解、深化了語篇理論的研究、豐富了人們的社會文化認知。本書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諸如“互文形式”“文本生成模式”“文本創新與抄襲的模式”“學術語篇聲音”等。
黃小平 ·語言文字 ·26.9萬字
本書研究百年來經典兒童文學如何引導孩童與青少年認識感覺、學習情緒,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主任、耶魯大學德國史教授、柏林自由大學榮譽教授烏特·弗雷弗特主編,集合該中心的數位情感史研究專家共同撰寫。1870-1970年是兒童文學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對兒童情感的討論最蓬勃發展的年代,兒童被視為需要教養的獨立于成人的個體,無數童書與教育手冊協助父母引導兒童學習情感、掌控情緒,并由此發展出“健全”的人格。本書即通過考察這一時期來自世界各國的百余種暢銷兒童文學與教養手冊,還原其閱讀情境與讀者反應,探索兒童和青少年如何通過閱讀來學習如何感受、如何學習情感,勾勒十二種情緒的百年發展史。作者們將這些情感置于歷史轉折與社會變遷中討論,并探究各種情感的訓練實踐和學習過程。在閱讀兒童文學的過程中,兒童會與書中主人公一起體驗成長,通過模仿與自我調整,學習各種情緒,并且將這些情緒轉化成知識,當遇到狀況時便提取這些情緒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將之慣習化。在探討這些書籍傳遞出哪些情緒知識以成為兒童的情感養分時,本書分析了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如兒童如何在《蠅王》中學到“羞恥”“痛苦”與“同理心”,通過《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懂得“分離焦慮”;而曾被鄙視的“膽怯”,在《綠野仙蹤》里有了新的詮釋,從托爾金的《魔戒》《霍比特人》到劉易斯的《納尼亞傳奇》,恐懼的概念又變得更加復雜……當這些作品鼓勵兒童擁抱恐懼、擺脫羞恥,接受思鄉病為一種合情合理的感覺,并賦予兒童掌握自我情緒的權利時,兒童有了不同的選擇與空間,同時也開始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培養自我的情緒管控能力,也成了個人與社會的期望。
(德)烏特·弗雷弗特等 ·教育 ·26.9萬字
全書共十卷,其中第一卷至第三卷為外國古代教育思想史;第四卷至第八卷為外國近代教育思想史;第九卷和第十卷為外國現代教育思想史。該書全面系統地展現了外國教育思想發生、發展的歷史進程,深刻揭示了各個歷史時期推動不同國家和地區教育思想向前發展與變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及其作用機制,認真總結了外國思想家和教育家研究與解決教育問題,指導教育實踐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對外國教育思想發展趨向作了預示性展望,從而為我國教育理論建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與借鑒。本書的一個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通過追索人類發展的遠古時代和古代東方文明中教育思想的起源,闡述不同時期外國教育思想家對他們所處時代教育問題的反思,來探索教育的深層本質。通觀外國教育思想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不能不驚嘆26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盧梭從“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三方面對教育精髓的深刻洞察和繼往開來的恒久意義。
楊漢麟 周采主編 ·教育 ·26.9萬字
本書是張曼菱十余年來浸潤于西南聯大的成果。其間,作者走訪海峽兩岸的西南聯大老校友,親身接觸、交談,拍攝出電視紀錄片數部,積累案頭筆記、文獻等一手材料不計其數,甚至不乏獨家所有。作者尋訪西南聯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尋訪“西南聯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有“獨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本書用文學化的語言進行紀實性的描述,人物訪談時的講話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為零。在一個個小專題內,可見出西南聯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對國家、民族的赤誠與擔當,更可見出作者對當下文化教育建設的思考與憂慮。從“西南聯大”到今天,歷史的精神就在“行”與“思”之間跳動,對那激情歲月與美好人格的懷念向往,躍然紙上。
張曼菱 ·教育 ·26.9萬字
《媒介文化十二講》內容簡介:媒介文化涉及的領域十分龐雜,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媒介文化十二講》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是從理論方面來探討媒介文化的某些規律和特征。如:作為傳播中的開放體系,媒介文化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它與消費社會的互動是在怎樣的語境下達成;媒介文化的同質化現象及其產生的條件;媒介文化是如何制造現代神話的等等。下編中的個案分析包括:影視奇觀、網絡狂歡、網絡聊天、山寨文化、足球文化等等。通過對具體個案的描述和分析,使讀者能夠認識媒介文化的具體運作邏輯和構成方式,從面提高解析各類大眾文化和電子文化現象的能力。《媒介文化十二講》力圖通過揭示媒介文化的形成機制來引導讀者認識復雜的文化現象,培養理論洞察力和批判能力,拓寬視野。適合作為各類院校傳播學專業的教材,及其他專業的通識課教材。
蔣原倫 ·新聞傳播 ·26.8萬字
2018年,南寧市社會科學院堅持以服務決策為宗旨,堅持以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主攻方向,緊密結合南寧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開展選題,共有8項重點課題獲市政府同意立項。研究成果受到評審專家的一致肯定,部分成果獲得市領導批示,成為市委、市政府決策的重要決策參考。本書收錄了這8項重點課題的研究報告,報告由南寧市社會科學聯相關部門共同協作完成。
南寧市社會科學院編著 ·社科總論 ·26.8萬字
本書是有關中古時期漢語史以及文獻研究的論文集。漢語史方面,涉及漢語詞匯、音韻、語法等。文獻方面,涉及中古文獻的校勘、避諱研究等。收錄文章約三十篇,總字數近三十萬。本集所收錄的論文,除一兩篇外,均已在有關刊物上發表;多數為漢語史與古典文獻學相結合的研究成果,對于漢語研究以及中古典籍整理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季忠平 ·語言文字 ·26.8萬字
自由教育是從庸俗中解放出來。古希臘人關于“庸俗”有一個絕妙的詞:他們稱之為apeirokalia,形容缺乏對美好事物的經歷。自由教育將贈予我們之于美好的事物的經歷。根據事物本身的狀況,我們可以期望從正確理解的人性人不得不在二者之間選擇,要么選擇令人愉悅的謬見帶來的心靈平靜,要么選擇令人煩惱的真理帶來的心靈平靜。哲學總在盼著世界的圍墻倒塌,它突破了世界的圍墻,放棄了對世界的眷戀(attachmenttheworld),這種放棄最令人痛苦。另一方面,詩歌如同宗教,深深扎根于對世界的眷戀中比從科學中獲得更為直接的幫助,從敏感和精致中比從幾何學的精神中獲得更為直接的幫助。如果我沒弄錯,這就是為何現在的身由教育幾乎等同于閱讀古希臘經典。就像別人被一匹良馬、一條好狗或一只靈鳥取悅那樣,我自己則因好朋友們而獲得更高的快樂……古代的賢人們通過將它們寫進書中而遺留下來的財富,我與我的朋友們一起開啟它并穿行其中,而且如果我們發現了什么好東西,我們就把它挑出來,并當作一次豐盛的收獲,倘若我們因此而能相互促益的話。
劉小楓 陳少明主編 ·教育 ·26.8萬字
自由教育是從庸俗中解放出來。古希臘人關于“庸俗”有一個絕妙的詞:他們稱之為apeirokalia,形容缺乏對美好事物的經歷。自由教育將贈予我們之于美好的事物的經歷。根據事物本身的狀況,我們可以期望從正確理解的人性人不得不在二者之間選擇,要么選擇令人愉悅的謬見帶來的心靈平靜,要么選擇令人煩惱的真理帶來的心靈平靜。哲學總在盼著世界的圍墻倒塌,它突破了世界的圍墻,放棄了對世界的眷戀(attachmenttheworld),這種放棄最令人痛苦。另一方面,詩歌如同宗教,深深扎根于對世界的眷戀....中比從科學中獲得更為直接的幫助,從敏感和精致中比從幾何學的精神中獲得更為直接的幫助。如果我沒弄錯,這就是為何現在的身由教育幾乎等同于閱讀古希臘經典。就像別人被一匹良馬、一條好狗或一只靈鳥取悅那樣,我自己則因好朋友們而獲得更高的快樂……古代的賢人們通過將它們寫進書中而遺留下來的財富,我與我的朋友們一起開啟它并穿行其中,而且如果我們發現了什么好東西,我們就把它挑出來,并當作一次豐盛的收獲,倘若我們因此而能相互促益的話。
劉小楓 陳少明 ·教育 ·26.8萬字
《資治通鑒》是我國歷史著作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主編,劉恕、范祖禹、劉攽分撰,共花了十九年的時間編寫而成。我們在忠實于原著的基礎上,以“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為宗旨,從原著瑣碎的敘述中擷取百余個完整的故事,用白話文予以敘述。然后,再逐一配以生動絢麗的歷史畫面,用具有當代氣息的新觀念加以審視,從有利于形成讀者大智慧格局的角度加以評論。在評論中,力求能夠使數千年前成功者所運用的智慧、失敗者所提供的教訓一一躍然紙上,力求使我們從浸潤著司馬光十九載心血的《資治通鑒》中聽到、看到那些震撼千古的歷史聲響和畫面,能夠給讀者朋友以有益的影響和啟迪。
劉燁 ·社科總論 ·26.8萬字
《敦煌文獻通讀字》一書,著重從通假字和同音替代字兩個方面,通過揭示通讀字和本字之間的語音關係,爲敦煌文獻的辨識和釋讀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列舉了一系列有説服力的考辨和研究證據,對於敦煌學的推進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應用的價值。本書搜集了敦煌變文、王梵志詩、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等敦煌俗文學和俗文書中的通讀字,共收1199個字頭,按現代漢語拼音音序加以編排,書後附四角號碼檢字可供查找。作者的編纂目標,是通過匯輯有關敦煌文獻通讀字的有關資料,展現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是爲敦煌學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書,另一方面又是提供了可供討論研究的材料。
王繼如 吳蘊慧 ·語言文字 ·26.8萬字
2000年,朱永新教授發起了“新教育實驗”,至今全國各地5200余所學校、570余萬名師生投身其中,其理論和實踐讓諸多身處應試教育壓力下疲于應付的教師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改變了許多區域的整體教育生態。近20年來,新教育實驗因其強調教育者自身的行動反思,以及新教育共同體對社會公益的關注而備受矚目,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個民間樣本。2018年,新教育實驗被評為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在本書中,朱永新教授梳理了新教育實驗的發展歷程,列舉了新教育的“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交往”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以及“晨誦、午讀、暮省”“新生命教育”等特色課程,全面總結了新教育實驗的理論與實踐,是一本全面介紹新教育實驗的重要著作。
朱永新 ·教育 ·26.8萬字
本研究在文獻綜述基礎上提出了教師實踐知識與教師教學決策之間互動關系結構圖,并進行了論證。本研究從實踐認識論的角度出發,重新理解了關于教師教學決策的研究,并把教師實踐知識的研究與教師教學決策的研究結合了起來,使兩者之間互為研究視角。本研究提出了行動中反思、反思中行動在教師實踐知識與教師教學決策互動過程中具有的積極作用。除此之外,本研究對教學一線教師的專業發展、對教師實踐者角色的認識、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教師職后培訓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楊鑫 ·教育 ·26.8萬字
藝術家如何在數字時代謀生?你會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種來自硅谷:當下是做藝術家最好的時代,有一臺筆記本電腦,你就有了一間錄音室。有一部iPhone,你就有了一臺攝影機。創作幾乎不需要什么成本,互聯網發行作品也是免費的。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只要發揮創意、發布作品,你就有可能成功。一種來自藝術家自己:的確,你可以發布你的作品,但誰會為它買單呢?音樂、寫作、視頻、圖片都是免費的。數字內容早已被變成免費的晚餐。
(美)威廉·德雷謝維奇 ·新聞傳播 ·26.8萬字
本書是沈漢集的第三卷《西方社會結構的演變:從中古到20世紀》,這次為再版。該書第一次系統地研究闡述了西方從中世紀到20世紀社會結構的演變過程,創見性地把形態學方法引入社會結構史的研究,在國內首次揭示了西方社會結構從中世紀社會向近現代社會結構經歷了從等級制向階級制的重大的范式演變。該書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無法用“兩極對立”的模式或“三大骨架”來概括,在兩個大的階級之間還有多個層次,應當引入譜系的方法來概括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多層化圖譜。
沈漢 ·社會學 ·2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