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劉曉蕾說紅樓,其實是說人生——說感情,說性靈,說處世,說人的高下,說夢想的差別。王國維曾評價《紅樓夢》“以生活為爐,苦痛為炭,而鑄造其解脫之鼎”,《紅樓夢》是一本生命之書,正確打開它的方式應秉承融經典入生活,融經典入個人成長的閱讀理念,要認識到書中人就是我們自己,從他們的性格與命運中參悟自身的成長。感受其中美好生命的凋零和脆弱,體會其中生命浩大滄桑的無奈之感。
劉曉蕾 ·文學評論 ·16.9萬字
納蘭性德,清初著名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并稱“清詞三大家”。全集共分為四冊,第一、二冊為詞:除包括《通志堂集》的三百闕外,另增加了四十九闕,并附《納蘭成德傳》(納蘭性德,原名成德)一篇。
(清)納蘭性德 ·文學評論 ·6.4萬字
《樊登講論語:學而》解讀了《論語》的上半部;《樊登講論語:先進》解讀了《論語》下半部。《論語》是對樊登人生影響最大的一本書,他捧著《論語》反反復復地研讀了20年。《樊登講論語》是樊登的心血之作。樊登發現,《論語》幾乎能夠解決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煩惱。本書的特色,是用最通俗的方式解讀《論語》。樊登結合現代的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育兒知識、教育學、創業方法、領導力解讀論語,讓每個人都能在輕松讀透論語的同時,把論語用起來!
樊登 ·文學評論 ·24.1萬字
本書從“他者空間”的視角探討了美國非裔女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妮·莫里森的小說創作,解讀了貫穿于莫里森小說的“家”、“社區”和“異質空間”等社會空間,探索它們在莫里森小說人物身份建構方面的重大意義,認為莫里森站在邊緣和他者的角度,利用空間敘事的手段,表達了強烈的種族和性別意識,再現了他者的歷史,并試圖以此重塑他者的主體性。
趙宏維 ·文學評論 ·22萬字
本書以一名資深出版工作者和外宣從業者的視角,見證了文學在出版行為左右下在市場大潮中的起落浮沉,通過搜羅分析海量資料,研究“出版對新時期文學生成的影響”這一課題,探討文學多元結構的形成,梳理文學與西方融通的渠道和方式,追尋中國文學為西方文學所接受認同甚至成為世界主流文學,真正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理想路徑,不愧是出版領域里鐘鼓樂之的大音希聲。
謝剛 ·文學評論 ·18.6萬字
本書是對于文學批評基本原則的整體的系統的思考。本書分為上編、中編、下編三部分。上編,為文學批評要論,對文學批評的重要問題簡要論述,作為對文學批評的基本看法,是文學批評原則討論的基礎。中編,為文學批評原則總論:對什么是文學批評原則,文學原則與文學批評原則的關系,文學批評原則的歷史形成,文學批評原則的意義與特點,體系與構成等方面,在總體上加以論述。下編,為文學批評原則分論:對文學批評的三十六條具體原則如公正原則、尊重原則、善意原則、整體原則、修辭原則等,展開論述,便于讀者的具體認識和靈活運用。
姚楠 ·文學評論 ·27.9萬字
本書是國外學者連心達對辛棄疾詞作的研究,作者提出拋開辛棄疾“愛國主義詩人”的光環,通過對辛詞的文本分析,尋找他性情中的“狂傲”與“胸中磈磊”,揭露在“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下,辛詞如何展現其“桀驁不馴”。全書分為四章,對辛棄疾其人、其詞、以及其詞在文學史上的意義都做了深入探索,最終為我們還原出辛棄疾——“一個特立獨行的奇特人格”——在中國詩歌傳統中的罕見表達,真實且富有力量。有別于以往學界深受儒家倫理價值觀影響的評價體系,本書重點聚焦于辛棄疾的獨特人格及其詞中強烈的自我意識,結合作者生平、哲學思想、創作理念與思潮等角度,對一些代表詞作的遣詞、意向、典故、章法等進行深入剖析,進而考察辛棄疾及其作品的藝術特色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本書并非嚴格意義的傳記,是一部別具一格的文學批評。
(美)連心達 ·文學評論 ·11.4萬字
這是蔣勛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數十次閱讀《紅樓夢》后的心血之作。無關紅學,不涉及考證,作者從青春與美的角度出發,帶領讀者逐字逐句細讀小說本身,梳理《紅樓夢》中的人物與情感,探尋書中表達的繁華的幻滅、逝去的哀傷,講述青春的孤獨、寂寞與彷徨。這是一個生命對其余生命的叩問與聆聽。跟蔣勛讀《紅樓夢》,仿佛是在閱讀自己的一生。蔣勛說:我是把《紅樓夢》當“佛經”來讀的,因為處處都是慈悲,也處處都是覺悟。
蔣勛 ·文學評論 ·21.3萬字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詩論家之一,他以思想家、哲學家的思想和情志研究《詩經》,別開生面,獨抒胸懷,是《詩經》研究史上的一座高峰。對王夫之《詩經》學的研究,不僅可以呈現社會鼎革時期經典被詮釋的情形,而且可以展示學術與政治、社會、民生的復雜關系,彰顯其重要的學術思想和時代意義。本書選擇處于特殊歷史時期的王夫之及其《詩經》學為研究對象,力圖在系統梳理相關學術脈絡的基礎上,揭示王夫之《詩經》學產生的特定原因及學術傳承,一方面嘗試打破傳統的詩學、美學研究思路,立足《詩經》文本,重視文獻依據;另一方面努力將文獻、文學、文化、美學、哲學等多方面內容融為一體,分別從文化背景、詩學宗旨、基本方法、詩學觀念、美學思想及生命情懷等六個層面,較為系統地予以研究,立體地呈現王夫之《詩經》學的全貌。
納秀艷 ·文學評論 ·24.5萬字
這是一本對《詩經》的解讀。對于喜歡《詩經》的讀者來說,本書具有一定的閱讀和參考價值。廢名認為:“中國的詩,從《詩經》起,有不少是沒有得到正確的講解的。原因是封建思想支配人心太久。而‘五四’當時所謂新文學運動又受了資產階級思想的支配。到了今日,我們才有正確理解文學遺產的可能,因為我們的態度與方法都有本質上的改變。我們要求正確的詩解。講解正確了,才談得上批判,談得上接受。”因此,有了這本《詩經講稿》。書中選擇了《詩經》中許多廣為流傳的名篇進行剖析,包括《關雎》《桃夭》《漢廣》《行露》《摽有梅》《野有死麕》《匏有苦葉》《蝃蝀》《綢繆》《東山》《車舝》等。希望通過本書,讀者對《詩經》可以有更深的理解。
廢名 ·文學評論 ·3萬字
本書分上、中、下編,上編為哲藝會通,分別探討經、子、集之“心史”本質與經學、哲學著述之文學價值,《史記》筆法之哲學性與文學性,“易之三名”所彰顯之修辭學現象及其哲學依據,海德格爾詩學命題“詩意地棲居”與莊子哲學命題“逍遙游”之相通性。中編為跨文化文論研究,分別以錢鍾書所謂“二西之書”通中土之藝,細究“詩味”、“通感”、“速度”、“距離”諸詩學范疇,末篇詳論詩話體之范式意義。下編為古典文學新論,首篇辨析兩首《鵲踏枝》詞,其后分論李煜詞,陸游詩、鄭觀應詩,明四大奇書之《三國演義》,古典戲曲雙璧之《牡丹亭》,或評辭章,或究人品,或考詞義。總體而言,本書兼重理論研究與文本解讀,并嘗試打通文史、交匯中西,借以審視中國審美文化與文論文學。
龔剛 ·文學評論 ·15.3萬字
本書以中國古代文學作為切入點,聚焦傳統文化,解讀中國思想與文學之美。內容包括了世、家、情、理、人等幾個古今中外共同的文化主題。通過對《西廂記》《說苑》《東周列國志》《顏氏家訓》《世說新語》以及《金瓶梅》幾部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重新解讀,引導大家對其進行深入的賞析與理解。
吳定海主編 ·文學評論 ·33.6萬字
關于美國現代詩歌和中國的關系,數十年來研究者不乏其人。作者另辟蹊徑,憑著對中國詩詞的深厚修養,選擇將相當部分的注意力去關注漢詩以及漢字作為事物,在美國詩學平臺上的出現和存活,并試圖提供多個通道,讓讀者可以進入并且退出這關鍵的一百年,使得本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吳永安 ·文學評論 ·25.5萬字
本書是一部兼具科學性與藝術性的中國古典文學賞析類書籍,由浦江清先生編著的古典文學史講稿整理而成,涵蓋了他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任教多年所積累的文學思想薈萃。歷經反復推敲與修改,見解獨到,論點新穎,娓娓道來。兼具深度與廣度,思想性與藝術性,從宏觀的古代政治思想到微觀的故事情節、人物分析,全方位揭示四大名著的精髓和真義。用你看得懂的語言,帶你穿越時空,與明清大師巨匠們促膝長談,真正領略“四大名著”不朽的古典魅力。
浦江清 ·文學評論 ·10.6萬字
《木心逝世三周年紀念專號》共分四輯,每一輯篇首,我們再次披露木心遺稿中的若干短句和段落,與專號中的眾聲喧嘩構成有趣而富深意的對照。本專號選用的圖片也大致是此前從未發表的。輯一,收入木心先生講述的遺稿一篇《我的〈九月初九〉》。輯二,談木心的家世和早年生活,與夏承燾、茅盾的關系,與讀者的故事,尋訪杰克遜高地木心故居,以及《再見木心》紀錄片試映會實錄。輯三,集錄童明、巫鴻、李劼、楊澤、曹立偉諸文,李劼說:“木心的溘然謝世,無意間讓文學諾貝爾獎……喪失了領受一個自屈原、李白、杜甫以來最詩意盎然的中國詩人加冕該獎的機會。”輯四,陳丹青紀念木心逝世三周年的一篇文章《杰克遜高地》,以及在木心故居紀念館開館儀式的發言等。
劉瑞琳主編 木心作品編輯部 ·文學評論 ·15.1萬字
本書是筆者關于韋應物詩文的研究專著,分為正文和附錄兩部分。其中正文是著者在孫望、陶敏、王友勝、廖仲安等學人研究基礎上將韋應物傳存之作放在盛中唐轉型時期背景下所進行的歷史文化再詮釋。附錄所收是著者已發表的部分論文,包括韋應物研究以及涉及韋應物的中華詩歌性情與審美關系問題研究,是對正文的發揮,為著者多年的研究興致。
張兆勇 ·文學評論 ·22.8萬字
《孫枝蔚與清初揚州詩群研究》講述,明清易代之際的揚州,在動蕩的政治局勢下,因其特殊的地理條件、深厚的人文積淀,吸引了四方詩學名流云集于此,形成一個地域性群體。這一詩群陣容龐大,他們交游唱和,操持選政,繁榮一時。流寓揚州的遺民詩人孫枝蔚是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他及其交游圈為切入點來考察揚州詩群,具有典型意義,藉此可觀照置身于夷夏、滿漢、新舊、朝野等多重文化、民族、政治沖突中的江南文人復雜多樣的立場、信仰、心態、情感、價值觀,探究處于跌宕起伏的政治環境中的文學生態。這是一個非常的歷史階段,一個特殊的空間視域和特定的詩人群體。
楊澤琴 ·文學評論 ·20.9萬字
漢語史上有兩本天書,《易經》和《紅樓夢》。重新發現“紅樓”,重新發現“中國”……《紅樓夢》的問世,既標記著對以往歷史的顛覆,又標記著一種人文精神的崛起。中國歷史文化的全息性,得以在《紅樓夢》里獲得淋漓盡致的呈現。李劼此著問世已有二十年,僅在大陸就出過好幾版,本版今擴至十六章,增訂內容是近年在美國西部伯克利大學所作的一次演講長文,即《紅樓夢》與西方文藝復興經典之間的對稱性,從而補足了此前未曾充分展開的想法。從一定意義上說,既解讀了《紅樓夢》,又解讀了中國文化及其作為參照的西方文化之背景。
李劼 ·文學評論 ·25.6萬字
本書不同于市場上一般的經典讀物,采取了原文+注釋+譯文+歷史故事+點評的格式,讓讀者更多通過對譯文的消化和故事的體悟,再加畫龍點睛的點評,對《大學》《中庸》有深刻的解讀與體驗。本書非常適合青少年閱讀,是引導他們國學入門的良好閱讀物。
張子維譯注 ·文學評論 ·11.9萬字
《納蘭容若與》為“中國文化知識讀本”系列之一,以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納蘭容若與《飲水詞》的有關內容。
金開誠主編 ·文學評論 ·2.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