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按照11個專題分為11堂課。這11堂課詳細地介紹了敘語、泛論、詩部類說、楚辭余音、論伏生所傳《書》二十八篇之成分、早的傳疑文人、賈誼、儒林、五言詩之起源等知識,是青年學生學習國學知識的一本讀物。對中國上古至近代時期的文學史作了斷代研究,論及詩、史、文、論,對某些專題還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在宏觀上涉及文學史研究之方法論,頗具啟發之效。
傅斯年 ·文學理論 ·10.2萬字
該著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對話”語境中的錢鐘書文學批評理論研究》的研究成果。其以特定歷史文化語境中的批評家錢鐘書及其批評文本為考察對象,綜合時代現實與個人際遇、成長環境與主體條件、縱向承繼與橫向借鑒、創作影響與理論互動等多重因素,系統研究錢氏文學批評理論的思想理路、學術淵源、生成機制、理論內涵、體系架構、理論個性以及學術貢獻等相關問題。該著力圖細致爬梳出內隱在錢氏批評著述中的文學批評思想,尋繹出完整的、自成一脈的錢氏文學批評理論體系,并通過多維視角的觀照與現代意味的審視,彰顯出其獨特的理論個性與重大的學術貢獻。這一研究能夠有力矯正前人對錢學學理性價值的不公正評價,拓展錢學研究的視野,填補學界對錢氏文學批評理論長期缺乏深入系統研究的學術空白。
陳穎 ·文學理論 ·17萬字
本書立足于新世紀,全面地梳理了20世紀少數民族詩歌研究的成果。全書分為20世紀前的民族詩歌研究、萌動階段、崛起階段、深入階段,具體闡述了史詩搜集研究、民族民間詩歌的研究、民族詩歌的大規模搜集翻譯整理、詩歌專題研究、學會詩歌史研究、少數民族文學刊物詩歌史研究、研究機構的詩歌史研究、高校詩歌史研究、民族詩歌史編寫等專題,全面反思了20世紀少數民族詩歌研究的歷史,對于促進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有重要意義。
梁庭望 ·文學理論 ·16.6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史(漢代卷)》是一部系統梳理20世紀漢代詩歌研究史的論著。全書共四章,第一章介紹上世紀初至1980年以前漢樂府詩歌研究的歷史;第二章介紹1980年至世紀末漢樂府研究的歷史;第三章介紹五言詩的研究史;第四章介紹四言、七言、騷體詩的研究史。該書對上個世紀內漢代詩歌研究的重要問題和重要論著做了歸納和分析,“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為今后相關研究提供了參考的便利。
趙敏俐 ·文學理論 ·14.3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史(唐代卷)》立足于新世紀,全面地梳理了20世紀唐代詩歌研究的成就。全書分為三個部分,以時代為序,分別考察了20世紀上半葉、20世紀50—70年代、20世紀后二十年在唐詩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每部分內容涉及文獻整理、詩人生平事跡考證、重要詩人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特征等多個角度,比較全面地反思了20世紀唐代詩歌研究的歷史,對于當下的唐代詩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吳相洲 ·文學理論 ·12.4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史》(清代卷)全面梳理了20世紀清代詩歌研究的成就。全書分清詩研究、清詞研究兩編,以時代為序,分別考察了清初、清中期、晚清近代詩歌研究和清前期、清后期詞研究和清代女性詞人研究。全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20世紀清代詩歌研究的歷史,對于當下的清代詩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王小舒 ·文學理論 ·18.3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史(金元卷)》立足于新世紀,全面地梳理了20世紀金元詩歌研究的成果。全書以重要的金元作家為線索,具體闡述了元好問與金詩研究,劉因、趙孟頫與元前期詩歌研究,“元詩四大家”與元中期詩歌研究,楊維楨與元后期詩歌研究,薩都剌與少數民族詩人詩歌研究以及金元詞曲研究等幾個專題,全面反思了20世紀金元詩歌研究的歷史,對于促進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有重要意義。
查洪德等 ·文學理論 ·14.5萬字
本書是小說創作的入門書籍。全書從小說的結構、內容、風格等方面展開敘述,聯系作家、讀者和出版人等相關要素,邏輯嚴密、分析透徹。本書對于初次嘗試創作小說或其他敘事類作品的人來說,是一本極其重要的指導書籍。本書特色:列舉了眾多著名小說家創作小說的經驗,并結合具體的創作手法,由創作準備、創作過程到創作完成后的出版合作都做了細致的講述,給予初次創作敘事類作品的作者莫大的指導,打消閱讀者有關小說創作的大部分疑慮。
方達文 ·文學理論 ·7萬字
本論文集系作者歷年思考的一次總結,表露了作者的文學觀。文學成其為“現代”,不僅僅是因為文學表達方式的興替,它更是一種全方位的包括制度環境、文學觀念、消費理念,乃至生產方式、物質載體等在內的綜合系統工程的結果?!吨圃臁靶虑嗄辍保骸拔逅摹鼻昂蟮泥嵳耔I》《論魯迅小說與古代小品關系》《論〈創業史〉“敘述”的意義與突破》《〈寒夜〉中的陰影: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的闡釋》《論〈創業史〉“敘述”的意義與突破》等文,通過個案討論“現代文學”的制造過程。《論“中國新詩派”詩學》《歷史與想象:關于“九葉詩派”的思考》《呈現與建構:關于袁可嘉〈論新詩現代化〉的思考》三文,則以“中國新詩派/九葉詩派”為中心,分析了此文學史概念的意義演變。
邱雪松 ·文學理論 ·12.2萬字
底層敘事是新世紀文學的重要景觀,本書以新世紀文學尤其小說敘事中的底層書寫為研究目標,以“現實主義沖擊波”“新寫實小說”“新市民小說”“下崗文學”“打工文學”“都市底層移民文學”“非虛構文學”等為研究對象,進行文本細讀,并輔以都市化的現實背景做參照,通過人物形象分析、文學理論研究,梳理當代中國都市社會底層群體、底層形象與底層自我意識產生、發展、演變的過程等關鍵問題。從而揭露各種強勢言說對底層社會的話語覆蓋,為都市底層群體精神空間開辟新的門戶。研究方法以文本細讀為基礎,兼顧田野調查,用第一手資料,提高社會對民生的關注度。將社會調查與邏輯分析有效結合,綜合研究。深入分析底層文學文本,并揭示出它的本質特征和時代特征。同時,不僅限于文學作品的解讀,更將其提升到文學理論層面,探討這一群體的精神權利自覺和自我意識表達的發生過程。
李新 ·文學理論 ·15.7萬字
本書以簡潔、精煉的語言、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生、發展和演進。書稿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當代文學的開端,以2019年為節點,簡要敘述了當代中國文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思潮,文學目前重要的作家、代表文學作品以及作者對這些文學現象、文學理論的再評論。其中,對以舒婷、多多等為代表的當代詩歌群體的梳理,對馬原、莫言等作家的再評價,都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批評的眼光,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過程既是中國文學本身現代化的過程,又是中國社會現代化過程的藝術呈現。
陳曉明 ·文學理論 ·13.7萬字
本書以新世紀以來頗具影響力的西部長篇小說為研究對象,在對現有研究成果歸納總結、分析整理的基礎上,從歷史祛魅、鄉土懷舊和詩性建構三個角度入手,梳理并探究新世紀以來西部長篇小說在創作資源、主題表現、創作技巧、文體形式、敘事結構、語言類型、精神氣質和美感神韻等方面具有的表現形態與發展趨向,這些方面共同建構著西部獨有的文學圖景。在對西部長篇小說創作給予整體觀照的過程中,嘗試歸納和揭示新世紀以來西部長篇小說書寫所體現出的文學史意義和美學價值,以及由此帶給中國當代文學的啟示。
李小紅 ·文學理論 ·19.3萬字
20世紀上半葉,在美國文學中出現一個頗為正面的中國形象,一批曾旅居中國的美國女性作家為此做出了突出貢獻。除了人們較為熟悉的賽珍珠以外,A.T.何巴特也是其中較受關注一位。本書以A.T.何巴特為中心,考察了她初到中國、經歷了南京事件,以及返回美國后三個不同時期的文學創作,從移民、性別、邊緣人等角度探討了這位女性作家對時代與文明的深切思考。她對舊中國的觀察以及對美國文化的反省,對現代的讀者也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王鵬 ·文學理論 ·19.4萬字
老舍的小說語言俗白凝練、幽默風趣,歷來為世人稱道。本書立足于語篇修辭的視角,將動態與靜態、宏觀與微觀結合起來,運用替換比較、定量分析等方法對老舍小說語篇的語境特點、語言單位間銜接與連貫的修辭策略及語篇結構的修辭藝術等進行了全面的描寫與分析。語境差是老舍小說語境最突出的特點,存在于小說話語系統的各個方面。小說話語在語境各因素由顛覆到平衡的調節過程中呈現出極高的審美價值。從語篇構造的微觀角度看,詞語間的照應、句式的選擇與銜接、段落間的塊狀鏈接等都是構建語篇連貫的重要內容。老舍小說中的詞際照應、句間銜接、段落銜接等都具有突出的表達效果。從小說語篇的結構來看,老舍小說的標題一般都米用簡單的話語形式,綜合運用多種詞語形式及辭格,呈現出色彩斑斕的特征。老舍小說的開頭方式多為直奔主題型的,呈現出“直白急促”的風格特點。其結尾簡潔明了,呈現出“質樸真醇”的風格特點。
張偉 ·文學理論 ·18.1萬字
本書將從《敦煌綴瑣》的“五言白話詩”中選出二十八篇,稱之為“唐代民歌”并使用全部唐代文獻為這些民歌作出考證和注釋,由此勾勒府兵、貧雇農、逃戶、地主、官吏、和尚、道士、商人、工匠、后娘、男女二流子等各色人的生活形象。本書并對涉及的“變文”考證,認為“變文”就是圖文,乃是解說“變”(圖畫)中情節或景物的說明文。“變文”之所以使用散文、韻文合組的形式,乃是對我國古代“傳”(散文)“贊”(韻文)組合文體的承襲。本書篩選的唐代民歌和變文,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歷史價值和民俗學價值。楊先生的考釋和考論,開拓了古代文學研究的新領域。
楊公驥 ·文學理論 ·17.7萬字
本書通過對歌謠運動的研究揭示了倡導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在“反封破舊”之外關注傳統的一面,從而使其形象更加符合歷史真實;從歌謠運動中的音樂缺失出發,思考文化傳承中的遺憾,以及彌補這種遺憾的方法和途徑;關注政府權力在文化傳播方面的正負能量,并思考了如何科學運用政府權力傳遞正能量的問題,以期望對今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幫助。
張弢 ·文學理論 ·16.4萬字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古代社會一種極為重要的政治學說。西漢時期,五德終始說的實行狀況頗為復雜,不僅德運多變,而且五德演變規則也不唯一。目前學界對西漢五德終始說的關注主要集中于該學說與他者間的關系上,而對于學說自身的研究并不深入。鑒于此,《西漢德運考》一書擬對西漢德運的具體實行狀況進行考察,全書共分三大部分:上篇主要考察西漢的法定德運,中篇內容為德運與西漢政治合法性的建構,下篇則主要考察西漢制度中的德運。
李培健 ·文學理論 ·14.4萬字
全書共分十章,從文學類型研究的方法談起,依次進行了對奇幻文類的定義,對與奇幻相鄰的文類(怪誕與奇跡)進行了界定,對與奇幻結構特征相似的文類(詩歌與諷喻)進行了區分,并對奇幻話語及奇幻主題進行了分析。
茲維坦·托多羅夫 ·文學理論 ·11.2萬字
“符號精神分析”創始人克里斯臺娃理論的的學派奠基之作——《詩歌語言的革命》(RevolutioninPoeticLanguage)最早于1974年在法國出版。其絕妙之處在于把精神分析和符號學互為方法論創造性地運用于建構起全新的精神分析符號學(semanlysis)理論??死锼古_娃的理論之“雜”與“寬”在本書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克里斯臺娃在本書中把符號學用于精神分析,建構了“過程中的主體”(subject-in-process)的概念,主體形成并非是變動不居,而成為可建構的、從破裂到完整的動態過程。而精神分析學用于符號文本的研究,探究呈現出的“現象文本”的動態生成過程。
(法)茱莉亞·克里斯蒂娃 ·文學理論 ·16.8萬字
《偉大的塵世之詩》描繪的是美國現代詩史中最強者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從文本捕捉到詩學辯潔,貫穿了李海英敏銳的問題意識、生動的在場能力和富于睿智的洞見。史蒂文斯在超驗性和經驗論之間、在觀察與想象之上,探索著“最高虛構”的“真實”,探索著新的物性和新的靈性,成就為一種“偉大的塵世詩歌”,由此獲得了兩種成功:詩意的成功實現與詩學的成功闡釋,同時獲得兩種價值:詩歌價值與詩學價值。《偉大的塵世之詩》從三個方面闡釋史蒂文斯:觀察詩人在現代詩歌語境中的位置,在本土及域外所發生的隱秘而持久的影響;探討詩人的姿態和意圖,從鐵事思維、觀察方式、主題選擇、抒情困境、現代敘事等角度考量詩人的具體作為,進而叩問現代詩的本質問題;以長詩“藍色吉他”“虛構筆記”與“秋天的極光”為主,兼顧其他文本及詩學構想,分析詩人是如何創造出同時滿足理性和想象力的當下之詩,建立了以現實結構為中心參照物的詩歌理論。
李海英 ·文學理論 ·1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