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專著運用社會歷史學理論,將理論探討與文本分析相結合,在水文化視閾下,全面深入地研究古希臘和現當代英美等海洋強國的海洋文學。通過系統梳理海洋形象的嬗變,探討人類由敬畏到贊美海洋、由海洋探險到征服,最后到親近海洋、與海洋和諧相處的海洋認知歷程,揭示英美等海洋強國海洋意識和海洋文化的歷史演變及其內涵,揭示人與海洋、海洋與社會、海洋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系,從而指出“人海和諧”思想和“合理利用海洋資源”的重要性。
劉文霞 ·文學理論 ·23萬字
從“現代文學”如何建構和想象“現代中國”這一思考維度出發,循著“從周邊看中國”的學術視野,本書從整體角度探討了滇緬抗戰時期與云南建立了特殊聯系的旅行者、考察者,云南本土作家以及中國遠征軍將士、隨軍記者,他們如何通過旅行、采訪、行軍、戰斗、勘測、筑路等行動,以及與之相應的文學實踐,把想象的對象變成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感知對象。這些基于實地體驗的云南書寫都體現了非常明顯的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書在史料整理與文本細讀的基礎上,“以史詮詩”,“以詩證史”,既致力于地方性知識的呈現,又將區域的研究置于對整體歷史的關懷之中。
董曉霞 ·文學理論 ·23萬字
城市作為人類的大型聚落在唐宋時期發生了重大變革,城市功能、社會結構等方面的變化深刻地影響了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他們的文化和文學觀念。在這個過程中,城市逐漸引領文學走向世俗化和大眾化,從而引發了文學在題材、風格、體裁等多層面的變革;同時,文學也在能動地塑造著城市的形象與文化個性。在城市與文學雙重建構的互動關系中,唐宋文人敏銳地把握住城市社會變革動向并以文學形象的方式來映現城市轉型的影像,正是這種感性書寫方式,更為生動地存留下歷史真實。
蔡燕 ·文學理論 ·23萬字
“革命”貫穿20世紀中國社會歷史文化進程,對新詩的產生、傳播和接受影響極大。“革命”既是新詩研究的參照物也是研究的對象,但已有的研究成果較多處于傳統革命觀念的籠罩之下而缺乏超越性,缺少關于新詩革命話語復雜性、豐富性的研究。“革命”之于新詩的意義,一是作為新詩外部處境的革命,二是作為新詩寫作核心語匯、表達現代漢詩之普遍性追求的革命,三是作為新詩特征后果的革命。革命話語包括以革命為核心詞的一套相關語匯,也包括這一套語匯在社會中的生產傳播及效用。“話語”是一種語言表達的結構,也是一種行為或實踐。革命話語在中國現代文學,尤其是新詩的生成發展中的影響或作用,尚未被充分認識或闡釋。該選題在綜論基礎上,選擇何其芳、卞之琳、馮至、艾青、綠原、廢名、徐玉諾、穆旦等八位具有代表性的新詩詩人,對其詩歌創作和詩學觀念做細讀和分析,并結合各人文學生活與詩歌創作經歷,探討革命話語對創作、傳播與接受的復雜影響,由此探究新詩百年與現代漢詩革命話語詩學建構與實踐問題。該選題將宏觀理論與個案探究結合,歷史分析與現實關懷聯系,以革命話語為關鍵詞闡釋新詩百年的中國化的現代性演進軌跡、特征與啟示。
魏天真 魏天無 ·文學理論 ·22.9萬字
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詩歌史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詩歌大量以聲音、表演、跨媒介合作等形式呈現,突破了以印刷文本為核心的傳統詩歌體制。這既是當代多媒體技術條件下詩歌沿先鋒、實驗路徑的變革,又是詩歌古已有之的“活動基因”的釋放。紐約派詩人正是這場詩歌轉型中的先鋒代表。本書以其詩歌朗讀、詩歌—劇場、詩—畫、詩歌—電影、詩歌—音樂合作等為考察對象,在研究過程中提出“活動詩歌”概念,并對紐約派活動詩歌的復雜譜系、藝術形式、美學特點、時空特征、存檔機制、審美范式等范疇進行全面考察,從而揭示出后印刷術時代詩歌變革的淵源和流向。
蔣巖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選擇從家族研究的視角進入,將金代文學家族的命運和成就放在金代社會生活變遷、民族文化融合與文化形態轉型的過程中加以考察,闡明了由北方游牧文化與儒家農耕文化間彼此交流與互動所引發的家族文學地位的轉變,漢人家族文學觀念和文學風格的轉變,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學世家為金代文學的整體格局的形成和文化建設所做出的貢獻。
楊忠謙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立足于“問題意識”和“方法意識”,嘗試總結中國現代文學史料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歸納其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則。對一些重要問題和方法,加以專題研究,如:以一組發掘整理和應用現代文學史料的文章,指出現代文學史料搜集、整理及全集和選本編纂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鑒于中國文學史編寫中存在諸多史料錯訛,以幾部影響大、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學史著作為研究對象,考察文學史編寫中的文獻史料問題;又以近年出版的兩部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研究專著(謝泳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法》和劉增杰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為中心,探討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的建構問題。
付祥喜 ·文學理論 ·22.9萬字
詞學入門十講》是當代詞學專家王兆鵬教授的詞學方法概論,根據作者的課堂錄音整理成書,介紹古代詞籍和現代整理本的文獻情況,講解詞學的研究內容和方法,力圖在梳理學術史的基礎上建構詞學研究的大框架,引導讀者找到詞學研究的入門途徑。王兆鵬教授結合自身治學經驗,從詞籍閱讀方法、目錄、版本、校勘、箋注、輯佚、辨偽、詞人生平考訂、詞作編年系地等方面,詳細介紹詞學的研究方法和入門路徑。既有詞籍閱讀的步驟引導,專項研究的門徑開示,又有具體案例的分析和論文寫作的示范,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參考價值。此書可謂中文系學生和對詞學感興趣者閱讀詞籍的入門書。
王兆鵬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明確強調文學的民族性應該具有整體的包容性,且中國文學傳統和文學的民族性從來就不是靜態的。從北美新移民華文小說對中國文化民族性呈現的多重層面:民族話語言說主體的建構、民族話語言說的話題、民族話語言說方式等方面切入,重新觀照中國文學傳統在海外的承接、生發和創新。打破新移民華文文學研究描述的方法,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背景下確認了華文文學及北美新移民華文文學的價值。本書從動態的、歷時的視角,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模式,貫徹傳統與現代流變、中外對話的原則和方法,既梳理出明晰的歷史線索,又呈現出厚重觀念的辨析。
朱旭 ·文學理論 ·22.9萬字
詞是起源于隋唐、興盛于宋的一種古典音樂文體,具有芳馨綿緲之美,深受青年喜愛。“深圳學人·南書房夜話”第七季以詞的欣賞與創作為主題,邀請當代詞壇名家及研究者,開展系列講座,本書即是當時講座的實錄。讀者可藉以了解詞的文體特征,并嘗試詞的創作。“深圳學人·南書房夜話”是深圳市社會科學院與深圳圖書館聯合創辦的文化沙龍,意在搭建一個學術文化交流平臺,一個集深圳學人和讀者、書于一體的立體閱讀空間。
吳定海主編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為中國俗文學文獻的考訂研究提供了一個平臺。書中以古代戲曲和俗文學研究為主要對象,以實證研究為特色,重視第一手文獻資料的發掘與利用,強調對基本文獻的調查、編目、考釋,尤其強調文獻資料考證研究,即集中于作者考、重要事件考、版本文獻考索、海內外藏家目錄編集、稀見文獻考述、新文獻材料輯錄考釋等。戲曲、俗文學、文獻、實證,便是本書有別于其他同類刊物的關鍵詞。
黃仕忠編 ·文學理論 ·22.9萬字
“當代中國文藝政策”是一個新的課題。在中國,文藝政策是文藝理論、文藝思想與文藝創作和文化治理之間相互聯系的主要方式,也是重要的中間環節。有關文藝政策的調整和變遷過程的歷史研究,有助于解釋當代中國文學藝術的創作、發展與社會生活直接而復雜的聯系。本書作為“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史”叢書之一,從批評史的角度切入,系統分析了文藝政策和文藝美學理論在具體文藝工作環節中的實現,試圖將當代中國文藝創作和文藝政策的實踐理論化,從而推動當代中國美學和文學理論復興。
王杰 石然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主要收集本人自高校任教以來幾十年來的論文27篇,其中既有已經發表的論文,也有一直放在箱底待發的論文,還有兩篇在研究過程中翻澤的澤作。這些論文成文時間跨度雖然有幾十年,但都是圍繞著西方文學和海外文學兩大主題進行,而其中的重點在西方文學研究。兩方文學研究主要包括兩方古代文學三篇,啟蒙主義文學三篇,浪漫主義文學五篇,現代主義文學七篇,它反映出作者關注的研究方向。比較文學學科理論與翻譯部分四篇,體現出作者在研究西方文學過程中的學術視野和“中國關懷”,即研究西方文學的最終目的在于認識和領悟自身的文學和文化狀況。海外華文文學有五篇,主要反映了作者對東南亞華人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思考。
高偉光 ·文學理論 ·22.9萬字
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自由主義文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本書試圖將自由主義文學放置于具體的歷史語境之中,考察它在40年代所面臨的壓力與挑戰,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中,它如何進行自我定位,如何調整作家、文學與社會、時代乃至國族之間的關系。本書試圖超越文學與政治二元對立的觀點,用歷史的、審美的立場厘清40年代自由主義作家的文學思想與政治理想,辨析自由主義文學與左翼文學等之間的復雜關系,揭示40年代自由主義文學的繁復性。
王俊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以新世紀以來粵東地區的小說和詩歌為主要研究對象,既有對區域性現象的整體論述,又有對陳繼平、林淵液、陳崇正、林培源、吳純、陳潤庭等小說家和游子衿、黃昏、阮雪芳、陸燕姜、辛倩兒等詩人的個案分析。微觀見證近年粵東敘事和抒情兩個領域的精神潮汐。
陳培浩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利用“一點兩翼”的研究思路——以唐詩自注為研究立足的“一點”,以自注本體探究為“一翼”,以發掘詩歌自注與史書自注、詩歌文本、詩人三者關系的拓展研究為另“一翼”,將唐詩自注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以翔實的統計數據為基礎,力求解析史書自注對唐詩自注生成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與作用、唐詩自注與詩歌情旨內涵親疏關系變化的軌跡,以及以注入詩現象背后所折射出的詩人的作品傳播意識,從而將對唐詩自注的認知與研究推進到更加深入的學理化層面,拓展唐詩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魏娜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對張愛玲的作品做了深層分析,從而透視出她思考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依據格雷馬斯敘事理論解讀張愛玲作品中愛情和欲望的故事,挖掘了作品中的人物及其功能。勾畫了張愛玲在作品中呈現的隱含作者形象,隱含作者是真實作者張愛玲的理想的、文學的和第二自我的幻象,是在不同作品中的隱含形象。對張愛玲敘事時間策略和敘事時間維度進行分析,闡釋了故事時間和文本時間,時間敘事和空間敘事,敘事時間的維度;世界時間、作品時間、作者時間和讀者時間之間的關系。對張愛玲的敘事空間和空間維度進行分析,提出關于張愛玲空間研究的幾個緯度:故事空間和話語空間,故事空間和敘述視角,故事空間與情節的發展,敘事空間的層次等。同時對張愛玲作品呈現出的持久魅力,多樣性的主題,豐富多彩的藝術性,對張愛玲研究的角度、關于張愛玲的經典評價、當下張愛玲研究的狀況和研究的潛力以及張愛玲研究的新方向進行了總結和概括。
楊春 ·文學理論 ·22.8萬字
“唐宋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學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和歸有光等人。本選題采用文學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結合唐宋派的理論主張與創作實踐,全面探析其文學思想的演變過程、結構體系與理論價值。其核心結論如下:認為唐宋派的文學思想經歷了一個逐步推進的演變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呈現出多種側面;在對義、法關系的處理過程中,唐宋派經歷了一個從重道到重文的創作傾向的轉變,文以明道、師法唐宋和本色論共同構成了其創作理論的主體。
劉尊舉 ·文學理論 ·22.8萬字
所謂透視,其實首先包含了著者的立足點、視角或“期待意圖”等。其次,也是由中國當代文學的復雜性所決定的。因此本書以多重文化視角,以文化研究、美學探查、精神分析、敘事細讀等方式,對當代工業文學創作、城市文學創作、70年代文學的民間形態、當代作家創作經驗的復雜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和學理性。本書邏輯嚴謹,文字樸實。其中大多數篇章都巳經在《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等核心學術刊物上面發表,有些被較載引用,具有一定的學術反響。
巫曉燕 ·文學理論 ·22.8萬字
宗教和文學有許多相通之處,對它的研究,已成為世界性課題,其著作汗牛充棟,觀點紛繁蕪雜。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研究還會繼續深入下去,但無論怎樣研究,一個客觀事實是毋庸置疑的,即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精神底蘊。
馬林賢 ·文學理論 ·2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