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玄佛思想合流、早期佛教中心的形成、佛教背景下士僧群體的文學創作三個主要方面,探討了早期士僧交往的形態及其與文學的關系。對支遁“即色游玄”、慧遠“形象本體”之學等思想范疇的內涵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會稽、廬山佛教中心山林和文義相結合的特點的形成;東晉詩僧群五言詩創作及其詩史意義;心無宗與陶淵明的自然思想和詩歌藝術;頓悟與謝靈運的山水詩境等,作了比較深入的分析,有助于進一步把握晉宋文學的發展演變。
蔡彥峰 ·文學理論 ·31.2萬字
《中外文論(2017年第1期)》共分六個欄目。“名家理論研究”聚焦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文藝理論名家的文藝理論研討。本期的文章主要圍繞陳獨秀、方東美、梁宗岱及朱光潛四位理論家來展開,內容涉及其文學理論、詩學理論及文化人格等方面的問題。“文藝基礎理論”欄目則主要偏重現當代文論中的重要問題的多視角展示,主要涉及典型論的泛化考論、文論關鍵詞“變”的研討、自傳敘事模式研究等問題。“古代文論研究”則延續了一貫的關注點:一是以命題為中心的討論,例如“詩言志”命題的現代重釋;二是以批評史問題為中心的研究;三是以人物為綱的理論形態辨析;四是方法論層面的探討。“西方文論研究”專欄則著力平均:一是人物專題研究;二是文論史問題的勾稽。三是文論研究的綜述,本期刊登了兩篇有關西方頹廢派研究及艾布拉姆斯研究現狀的綜述。“電影研究”則關注當前電影美學的焦點問題,例如電影的知識學意義、電影美學中的“技術”問題、VR影視敘事中的后現代思想等等。“文學品讀”欄目則延續了文本品讀及欣賞的模式。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31.2萬字
本書是運用文學思想史研究方法對“乾嘉文學思想”展開專門研究的首部專著。力圖在大量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對清代乾嘉時期(1736—1820)的眾多文學思想現象展開深入探索,兼顧雅俗文學不同文體的共性與個性,理順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傳播的關系,形成系統認識乾嘉文學思想的體系性論證。本書共分為六章,除對既往文學思想史研究方法有系統分析外,主要探討了清代乾嘉時期政治力量、考據學術對文學思想的深度影響與全方面融通,重點論述了“盛世”背景催生對藝術的從容雕琢與“集大成”式的文學思想,同時也衍生出推重學養、個性解放的創作新局面。對“自傳性”等敘事文學文體中的新變現象,本書也從文學思想的角度加以闡發。
張昊蘇 ·文學理論 ·31.2萬字
《陜西地域黃土文學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該書首次提出陜西地域文學中的黃土文學流派,從陜西地域文化入手,以活躍在黃土地上的陜軍為研究對象,選取陜西黃土文學的代表作家:柳青、路遙、陳忠實,從黃土情結、藝術人生、農村題材、史詩追求、創作手法、藝術主張等方面對陜西地域的黃土文學的特征進行論述和探討,對三位作家作品不同特征下相近的地域文化影響做層層探析,運用的比較研究方法獨特,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武鳳珍 ·文學理論 ·31.1萬字
本書以“思潮”、“現象”加“理論問題”的形式,梳理了1978年以來中國新詩40年來歷史的發展過程。結合作者本人的“記憶”、“經驗”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書分為五編,相繼涉及80年代詩歌、90年代詩歌、女性詩歌、“新世紀二十年”詩歌現象、詩人創作和“新世紀詩歌理論問題”共五方面內容。在運用多種分析方法的過程中,40年來中國新詩的整體演變及個性特質在作者的筆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本書顯示了作者對于中國當代新詩的深入思考、把握潮流和解讀作品的能力,具有文學,歷史等多方面結合的特色。
張立群 ·文學理論 ·31.1萬字
清末民初是中國文學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關鍵時期,其中新小說的成就最顯著。其突出的特點是這一時期各個民營書局爭相斗妍,紛紛編輯出版《說部叢書》,這充分體現了小說界革命的巨大實績。本書首次對清末民初二十多家出版機構出版的三十多種《說部叢書》數百編作品展開全面而系統的敘錄,這是頗富創新性的研究工作。本書以各出版單位所出版的《說部叢書》為綱,以各編作品為目,根據各種《說部叢書》出版時間的先后,對每編作品的作者(著者與譯者)、諸種版本、章節目錄(全錄或摘錄)、序跋(全錄或摘錄),以及其他相關文獻如評述、作品廣告等信息展開敘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付建舟編著 ·文學理論 ·31.1萬字
本書在理論層面不拘泥于傳統詩歌研究思路,在行文中融合了文化學理論、認知詩學理論、傳播學理論等。本書歸納了龐德的12種身份,認為它們與《詩章》現代主義風格的形成有關;梳理了《詩章》117章的具體內容;討論了《詩章》研究中存在爭議性的話題;論述了《詩章》現代主義風格形成的背景、模仿與創造、內化與吸收等方面。同時,與讀者分享了作者20多年的研究發現,涉及“龐德作品及其出版簡史”等板塊。
郭英杰 ·文學理論 ·31.1萬字
本書將辭賦史與學術史融會貫通,深入勾畫宋代文化的發展以及轉向內在的演進歷程,對揭示“近世”傳統中國的面貌具有探索性的學術價值。作者通過對辭賦作品的分析,揭示宋人對“盛世”的理解和國家形象塑造方面的特點,探討北宋中期以來宋人在構建宇宙秩序與心靈秩序方面的努力,追尋耕讀傳家觀念和鄉土中國的生活范式,發掘華夷之辨觀念的發展與民族精神、華夏傳統的重新認識與塑造等,這些研究在“預流”當下學術、彌補學界研究之不足方面具有啟發意義。
劉培 ·文學理論 ·31萬字
當代文學研究離不開兩個維度,一是前瞻,觀察其分合、演變與走向,一是潛入文學生產的現場,研讀作家作品,以對文學本質做深刻認知與體察。因此,“文學群落”與“詩性前沿”就是喻子涵著的《新世紀文學群落與詩性前沿》的兩個特點。具體而言,該書以中國新文學進入新世紀為考察起點,以區域性、邊緣性文學狀態為研究范圍,以散文詩、現代新詩、散文為研究主體,從文學形態、作家群落、創作話語切入,試圖發掘區域性、邊緣性文學的原生價值和存在意義。第一部分以“形態、觀點、個案”為題,探討散文詩的本體形態、品質與要素、現代性傳統以及創作的基本理念,并以十個散文詩作家為個案,解析其創作的特色與品質,從而呈現散文詩的生命力及其創作路徑;第二部分以“流派、群落、話語”為題,梳理新世紀以來現代詩的發展走向、功用回歸及群落特征,并以大量筆墨對具有原生特質的貴州詩歌多樣化發展及邊緣話語進行較為全面的考察與評價;第三部分以“地域、群體、敘事”為題,重點解讀生長于地域民族文學土壤的敘事文本,尤其是從文學地理學角度深度關注烏江流域作家群的散文和小說創作,分析其話語建構手段和多元形態特征,探尋地域文化與文學生成的內在關系,對促進區域性、邊緣性文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喻子涵 ·文學理論 ·30.9萬字
在毛澤東的筆下和口中,古老的國學被賦予了全新的靈魂:它能為現實的革命斗爭提供方針政策的指導,它能為開展思想教育工作貢獻力量,更奇妙的是,它能與來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水乳交融,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原理呈現出大中華氣派!對于國學典籍中的成語、典故、詩詞歌賦,甚至神話傳說,毛澤東能信手拈來,隨意驅馳。他能以古典小說中的一個情節來說明一個革命道理,令聽者撥云見日:他能從初見者的姓名中尋找到楚辭唐詩,讓對辦驚嘆不已……
盧志丹 ·文學理論 ·30.9萬字
本書在“面向時代的文學理論與批評”總題下,輯錄了“文學基礎理論”、“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與中外文論比較”、“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文化與新媒介生態批評”、“文學批評研究與作品分析”、“文學與藝術研究”等七個專題性研究論文50篇,另有“致辭”2篇,總計53萬余字。現所收入論文是通過認真審讀從80余篇文章中選定的,這些研究論文注重問題意識,強調學術性、現實性、導向性,對當前我國文藝理論領域里的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以專題理論形式對文學藝術與文化中一些的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度研究。論文作者很多都是國內相關領域的著名學者。本學術文集還專設“文學與藝術研究”專題,選入3篇國外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對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與國外研究的交流對話起到重要作用。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30.8萬字
《失去象征的世界:詩歌、經驗與修辭》以現代漢語詩歌為切入點,以“象征”為敘述對象,追溯“象征”的古老出身,和它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發展過程,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中的“變形記”。作者意在指出,“象征”不僅是一種文學修辭和儀式表述手段,更是人類感受世界、認知自我的途徑;在中國當代文學時期,“象征”的存在與消失過程,表征著社會、文學和生存境遇的變化;“象征”的改寫也意味著人類對自身文化、生存意義的改寫。
耿占春 ·文學理論 ·30.8萬字
本書討論發生在“文體”與“文體”研究上的那些故事,全書共七章,第一章論述具有總體性質的中古文體問題,后六章分別論述了中古時期的文體命名、文體擴張、文體三分及中古詩人譜系;“言筆之辨”與“文筆之辨”;史學與文體的關系及“說”體、樂府的文體、詩歌文體、辭賦文體等。討論發生在“文體”與“文體”研究上的那些故事。
胡大雷 ·文學理論 ·30.8萬字
從我社已出版《北大講座》第1到26輯中相關內容精選而成,本輯包含文史哲領域的精彩講座文章,讀者對象為對文史哲領域的熱點話題感興趣的大學生群體。計劃以軟精裝形式出版,宜讀宜藏。計劃以軟精裝形式出版,宜讀宜藏。計劃以軟精裝形式出版,宜讀宜藏。
《北大講座》編委會 ·文學理論 ·30.7萬字
本書由五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文學理論與文學文本解讀,收錄了著者早期文學研究起步到當下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現代學者與研究路徑探析,收錄了著者曾經撰寫的一些有關現代學者訪談和解讀的文章;第三部分是寫作理論與文學創作實踐,收錄了著者當年從事大學中文系的基礎寫作課的講義。第四部分是理論儲備與學報編輯實踐,收錄了著者對文學研究之外關注管理學等學科資料。第五部分是學術著作與學界學人評論,收錄的是學界對著者及其著作的評論性文章。
李宗剛 ·文學理論 ·30.7萬字
這是一部對乾嘉時期詩歌理論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術專著。本書即從宏觀角度對乾嘉詩學的總體風貌、理論主張、時代特征進行了綜合考察,又對詩學事件加以圍觀敘述,全面而翔實地展示了乾嘉詩學的發展歷程,對推動清明詩學和中國古典詩學研究走向深入具有重要價值。
王宏林 ·文學理論 ·30.7萬字
本書致力于研究中國小說的家庭倫理敘事在晚清至五四時期的轉型因由、轉型面貌及轉型路徑。除對清末民初與五四時期家庭倫理觀念的具體變化進行細致梳理外,本書還對這一時期小說中的家庭倫理書寫做了詳細的對比式考察,以便更宏觀而深入地理解這三十年間小說中的家庭倫理敘事發生了何種嬗變,明確其間的承傳與變異、溫和與激進、新與舊雜糅的復雜狀態,從而審慎地考量家庭倫理向現代轉型的艱難歷程。
楊華麗 ·文學理論 ·30.7萬字
本書是作者40多年學術歷程的標志性成果選。本書認為,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具有歷史研究與文學研究的交叉性。學科發展中風波跌宕,導致歷史性有所缺失,而歷史性的缺失有損于學術生命力,妨礙了學科的健康發展。本書旨在以實事求是的歷史主義精神對現代文學做出令人信服的歷史還原。
張中良 ·文學理論 ·30.7萬字
2019年,三聯的記者奔赴各地采訪,有時是跟著卡車司機,行走在作為中國經濟血管的道路網絡上,實地感受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人的生活,有時是走進東莞的外貿工廠中,跟著沿海的制造業者和商人出海,來到印度班加羅爾、埃塞俄比亞和越南,三聯的記者探尋著一個由億萬普通人所構筑的有血有肉的中國。國際上,英國脫歐終于在三年后的今天塵埃落定,而盤踞中東多年的伊斯蘭國也走向覆滅,三聯記者深入戰后的敘利亞,見證這個歷史時刻……新技術就像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拍打著我們自以為堅固的生活。2019年我們似乎已跨入數字貨幣和5G所描繪的美好世界,而技術帶來的問題也愈發凸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文學理論 ·30.7萬字
本著再現了后革命時代作家們滿懷焦慮探索美國民族文學建設道路的歷程,全面梳理了朗費羅詩歌與印第安人歷史進程及文化的關系,揭示了白人作家的殖民主義立場對印第安人形象書寫的影響。通過文本比較研究,從人物形象、敘事藝術、程式及平行結構等方面,揭示了印第安神話傳說、詩歌及《荷馬史詩》、《卡勒瓦拉》等歐洲史詩對朗費羅詩歌創作的影響。總之,印第安文化是19世紀美國民族文學的獨特資源,而借鑒印第安文學及歐洲史詩的口頭傳統是其獨特的藝術路徑。
張艷萍 ·文學理論 ·3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