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宋代的隱士和居士利用相對自由的生活方式,主要從文化、審美的維度實現人生價值,豐富人生實踐,他們創造了富有生命激情和審美意趣的文化藝術成果,其中,政治、文化、歷史、文學藝術的內涵異常豐富,稱得上是寶貴的精神遺產,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本書的上編為專題論述,是從文學、史學、哲學等多個角度探討宋代隱士和居士的文化與文學。下編為宋代隱士、居士的敘錄,收錄隱士570人、居士291人,對每位都撰寫小傳并注明其主要文獻線索。
張海鷗 ·文學理論 ·34萬字
嚴迪昌《清詞史》以詞風流變為主脈,以詞派消長和各時期重大詞創作活動及群體實踐為骨干,以對大家、名家的創作論評為經緯。評估則從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兩個方面探覓其“因”和“變”的沿革流向為重點。書中資料豐富、結構嚴密,理論概括清楚,文筆洗煉,為當代清詞研究的開山之作和入門津梁。
嚴迪昌 ·文學理論 ·38.6萬字
本書是研究兩漢文學思想的專著,“力求給有漢四百二十六年文學思想予以較全面之推闡與較中肯之評價,一則以重新評價西漢中葉經學隆盛期之文學思想、兩漢之轉折期之文學思想與東漢末年變革期之文學思想為重點,以顯其隱奧,以示其流變”。在撰寫方式上,本書沒有采取通常的按時間排列作家作品的方式,而是將“史”與“專題”的研究相結合,以在廣度和深度上適應“思想史”的研究要求。至今仍是相關領域的經典專著。
許結 ·文學理論 ·25.7萬字
本書分為“特約專稿”“大視野”“散文研究文獻考述”“文體研究”“作家研究”等七個欄目,所遴選的論文圍繞中國古代散文和傳統思想文化領域中的諸多重大問題,致力于思索、討論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的新方法,提出新問題,以新的思維提供獨特的認識,推出、揄揚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的論著,引領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的理論自覺、方法創新,推動中國古代散文文獻的整理工作全面深入展開,為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
郭英德 張德建 ·文學理論 ·24.6萬字
《文學評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性文學研究和理論批評的大型學術刊物,主要內容為關于文學理論、中外文學史上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史問題、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創作和理論的研究和評論文章。本書收錄數十位學者的紀念文章,覆蓋《文學評論》的編者、編委以及來自全國文學研究領域的作者群體,這些溫暖的回憶,真實記錄了刊物六十年的熔金歲月與發展歷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文學理論 ·29.5萬字
《文學評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性文學研究和理論批評的大型學術刊物,主要內容為關于文學理論、中外文學史上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史問題、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創作和理論的研究和評論文章。本書匯總了《文學評論》創刊六十周年以來刊物的總目錄索引和編后記。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文學評論》六十周年的目錄;第二部分為六十年以來的編后記匯總。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文學理論 ·36.9萬字
元嘉文學是南朝文學的開端,也是中古文學擺脫玄言文風影響的第一個階段,被人稱為“詩運一轉關也”。這一時期涌現了諸多深具影響力的著名作家,各體文學都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書對元嘉文學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包括儒學興起與文學變化的關系、元嘉文學思潮對文學發展的影響、元嘉詩歌演進過程、“元嘉體”的體制特征、元嘉散文在中古散文發展中的地位、元嘉文學與永明文學的關系等,并指出了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白崇 ·文學理論 ·20.5萬字
本書呈現出作者從少年時代到年逾花甲對魯迅的認識軌跡,亦折射出半個世紀中國的魯迅認知脈絡及其社會文化背景。魯迅作品曾經給作者以溫馨的安慰與莫大的啟迪,作者至今仍能從中汲取精神與藝術的源泉。作者力避從概念出發的套路,在中國社會文化與外來影響交匯的背景下和魯迅自身的脈絡中對其作品進行細讀,揭示其復雜的內涵與獨特的藝術個性。
張中良 ·文學理論 ·24.8萬字
本書以俄國形式主義程序詩學為研究角度,結合英國社會文化背景以及西方文史理論思潮,對現實主義、現代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三種英國歷史小說文類形態的嬗變過程進行了系統性闡釋。這對于彌補英國歷史小說文類整體性研究和西方歷史小說研究理論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羅晨 ·文學理論 ·24.9萬字
本書收入了作者的28篇文論和評論,對當代文學、繪畫理論、思想文化作出富有深度的理論闡釋。全書分為三輯,“感覺之閾:一種理論設置”概述了作者在20世紀80年代確立的一個理論設置——藝術感覺論;“批評之象:視角與譜系”從“五四”文學批評背景的視角,討論現代作家論的譜系以及香港早期文學的歷史演進;“解讀之惑:敞開了什么”從人文意義上討論了隨筆的文體功能,同時對劉再復等人的文學理論以及一些作家、詩人、畫家作了評述。
楊健民 ·文學理論 ·24.8萬字
海外魯迅研究中最為人矚目的是日本學者的成果。本書從學術史的角度梳理、探討百年來的日本魯迅研究,我們可以在諸多跨文化的闡釋和新異的觀點中,看到其中復雜地反映著文化轉型時代日本知識分子的思考與追尋,看到魯迅的精神魅力與世界意義。本書是第一部系統的“日本魯迅研究史”著作,以中國立場構建闡釋框架,既為我國魯迅研究的進一步深化發展提供了來自異域的啟發、借鑒與參照,又在弘揚中華文化精神、加深中日兩國人民的理解與友好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靳叢林 李明暉 ·文學理論 ·30.6萬字
本書為《文學研究》2016年卷,主編堅持嚴格的學術研究規范和優良的學術傳統,所收錄的學術論文,追求學術深度與廣度,力求推進文學理論和文學史的研究,包括文藝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等方面的論文。
徐興無 王彬彬 ·文學理論 ·26萬字
日本“中國文學研究會”是一個以反對日本傳統漢學和中國學(二戰前被稱作“支那學”)為目標的社團,在20世紀日本中國研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竹內好和武田泰淳等人創立。本書以中國文學研究會出版的會刊《中國文學》為線索,將中國文學研究會置于日本的漢學制度、學術制度、政治意識形態、出版制度和對外擴張等具體語境中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通過梳理大量的基礎資料,從發展史的維度去探討其在日本中國研究中的歷史地位,力求呈現中國文學研究會的全貌。
熊文莉 ·文學理論 ·24.7萬字
本書在“文化天津”的宏闊視閾下,對古代與近代天津文學文獻進行分類介紹和評價,并借此進一步建構天津文學文獻學的基本框架。其主要內容包括天津文學文獻整理與天津文學、傳統詩文文獻、筆記雜著文獻、方志文獻、碑刻文獻、天津報刊文獻、天津文學研究論著等。本書因對現存的文獻做了一次較為詳盡的整理,無疑會推動搶救性發掘、整理某些重要文獻,且有助于天津市未來有計劃地開展包括“天津文獻集成”在內的天津文化工程等。
羅海燕 ·文學理論 ·24.9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詩歌研究。欄目設置有中國古代詩歌研究、中國現當代詩歌研究、中國詩歌理論研究、中國少數民族詩歌研究、當代海外華人詩歌研究及中西比較詩學研究、詩學史及詩學文獻研究、青年論壇等。在海內外學術界有很好的聲譽,是廣大詩歌愛好者和廣大師生的重要參考書。
趙敏俐主編 ·文學理論 ·20.2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此為第十三輯,分為“辭賦研究”“古代詩歌文獻與文本”“古代詩歌研究”“詩歌理論研究”“當代詩歌研究”“青年論壇”六個欄目,既關注了學術史和詩學文獻的總結整理,包括極有價值但其它刊物很難包容的譜錄類成果;又關注了年青學者的重要研究成果,是文學研究者特別是中國詩歌研究者和廣大詩歌愛好者的可選讀物。
趙敏俐主編 ·文學理論 ·29.8萬字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正日益成為一門國際化的學問,以往積累的和正在不斷涌現的大量國外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成為古典文學研究學術積累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足以為我們帶來啟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有意識地開辟國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成果的翻譯和評論工作,并于2013年12月舉行了第一次“海外漢學名著評論”論壇,現將這次論壇的論文以及各位學者歷年來積累的海外論著評論、學術史研究、學術動態介紹、學者訪談等成果匯為一輯,以饗學界。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文學理論 ·25.3萬字
本書內容圍繞提升讀書的藝術修養,培養讀者的審美能力等問題的解答。本書按照通常的藝術分類方法,對文學、電影、電視、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曲藝雜技、攝影等常見的藝術門類從發展史、評論和創作三個角度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總結。本書涵蓋范圍廣,評論和創作例文數量多、內容新,對于學習、理解、藝術,提升藝術修養大有裨益。
郭玉真編著 ·文學理論 ·26.4萬字
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加拿大文學開始在國內外受到廣泛關注。一些女作家活躍在文學舞臺上,用手中的筆寫出了無數動人的篇章。作者重點研究了瑪格麗特·勞倫斯(MargaretLaurence)、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Atwood)、艾麗斯·門羅(AliceMunro)和卡羅爾·希爾茲(CarolShields)這些國際級的文學大師們的作品及其影響。
袁霞 ·文學理論 ·20.2萬字
本書歸納總結美國作家索爾·貝婁小說的“肯定”倫理和“親社會”倫理指向及其社會意義。貝婁的作品中體現了一種“親社會”的倫理指向。貝婁反對極端的個人主義,反對將自己孤立起來、不作為。他讓他的主人公超越自造的或各類所謂的“現實導師”設計的“理想結構”,接受實實在在的現實,走出孤立和漠不關心的狀態,摒棄不負責任的自我中心主義的行為,承擔起對自己,對家庭,對生活和社會的責任。
祝平南京大學出版社 ·文學理論 ·20.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