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整理《國訊》《新新新聞旬刊》《學僧天地》等民國舊刊,發掘出一批關聯重要作家佚文或重要作品版本問題的新史料,涉及魯迅、郭沫若、茅盾、冰心、夏衍、俞平伯、葉圣陶、穆旦、張愛玲等名家。輯佚的“非文學期刊”視野和從“非文學期刊”視角考察現代文學史,“確實為現代作家作品輯佚和從一個新的角度考察現代文學史打開了天地”。所談史料多源于舊刊,源于舊刊保有之作家詩文與演講的聲音,故名曰“舊刊有聲”。
凌孟華 ·文學理論 ·23.9萬字
本書是一本評論自選集,共分四輯:第一輯“理論的誘惑”主要收錄了作者反思與重建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幾篇論文。這種聚焦問題的反思與重構對中國當代文學理論話語體系的建構具有明顯的助推作用。第二輯“民國文學現場”主要收錄了作者研究民國文學的四篇論文,回到民國文學發生的歷史語境,在歷史現場中重新思考中國現代文學。第三輯“批評在文學現場”主要收錄了作者對中國當代文學前沿問題、熱點問題,以及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這是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問診與把脈,是一種批評對文學現場的積極介入。第四輯“文學的世界想象”主要收錄了作者研究石黑一雄的三篇論文。這是對新獲諾獎作家的一種學術回應,也是一種世界文學的中國想象。
韓偉 ·文學理論 ·23.3萬字
受漢文化影響較深、以土司家族為中心而形成的少數民族作家群創作,向來研究不夠本書對貴州彝族余氏土司家族世系及發展歷程進行細致梳理,總結其文學特征在社會、歷史、民族、文化等豐富復雜的文化生態背景下,揭示余氏創作在彝族文學史上的價值與意義,在貴州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通過家族成員個案研究與時代背景和學術變遷的結合,深刻說明社會文化思潮、文化融合、家族命運和地域因素對余氏作家群發生的重要影響。
周凌玉 ·文學理論 ·23.3萬字
對1949—2019年間京味文學研究資料進行編纂與整理。包括對重要學術期刊關于京味文學的研究與討論進行收集、整理,對京味文學譜系及發展進行系統梳理,全面而廣泛地呈現七十年來京味文學研究的完整面貌,以資料匯編的方式呈現京味文學美學特征、文化特色及發展趨勢。
張莉 ·文學理論 ·41.5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史(明代卷)》立足于新世紀,全面梳理了20世紀明代詩歌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全書共分為十一章,大體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涉及了明代諸多詩歌流派及其代表性詩人的詩歌研究狀況。全面深入地反映了20世紀學術界明代詩歌研究的歷史,對當下明代詩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左東嶺 孫學堂 雍繁星 ·文學理論 ·23.9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史(魏晉南北朝卷)》是一部系統梳理20世紀魏晉南北朝詩歌研究史的論著。全書共七章,前五章按照時間線索,分別梳理了建安、正始、西晉、東晉劉宋、齊梁五個時期以五言詩為中心的詩歌研究情況,作者對相關的學術論題以及重要的學術論著做了闡述和介紹。該書第六章介紹北朝及隋代詩歌研究的情況,第七章是關于這段時期樂府詩歌研究情況的綜述。
錢志熙等 ·文學理論 ·20.6萬字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文壇正經歷著一場波瀾壯闊的歷史性巨變:市場經濟大潮的洗禮百年不遇,數字化風暴的沖擊波及全球,文學所面臨的“市場境遇與網絡轉向”史無前例。有鑒于此,作者以探討市場與網絡對文學生產及其審美品質的考驗作為切口,對當代文學的生存現狀和發展態勢進行了別開生面的紀實性描述和學理性反思。該著立論新穎、視野開闊、語言精練,對認識和理解當代文學生產及其學術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理論意義。
陳定家 ·文學理論 ·28.4萬字
《電子媒介時代小說敘事理論研究》是一部結合電子媒介時代特點對小說敘事理論進行研究的學術專著。論著結合相關敘事學理論,結合當代優秀作家在小說敘事上敏感的探索,結合電子媒介時代特質,從小說主題、小說中的時間等角度對電子媒介時代的小說敘事做了較為深入的探索。
劉宏志 ·文學理論 ·22萬字
民國時期是中外文化與文學的激烈碰撞期,“西學東漸”使外國文學在我國落地生根。本書將民國時期的外國文學研究作為獨立的考察對象,以《新青年》《小說月報》《現代》《西洋文學》《時與潮文藝》等若干重要文學期刊為經線,以中國現代社會的話語嬗變為緯線,在經緯交織中呈現民國時期外國文學研究的總體風貌,闡釋其在中國百年外國文學學術史上的地位與價值,并為其“正名”。
楊克敏 ·文學理論 ·30.3萬字
《中國文學研究7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族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資深研究人員執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年來,中國文學研究(含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外國文學研究學科走過的發展歷程,從宏觀上進行了精要回顧。書稿立足于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總體布局和前沿發展,將文學研究領域的歷史發展與當前現狀有機結合起來,展示了輝煌成就,總結了寶貴經驗,并提出了若干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朝戈金 劉躍進 陳眾議主編 ·文學理論 ·41.6萬字
現代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在文學研究領域,回到神話、回到史詩,重新開始與古人對話,用現代的眼光,以異文化作為參照來解讀史詩,可以幫助我們回溯民族文學的源頭,引導人們重新思考文明的發生、發展與傳承。蒙古族史詩和印度史詩因其對社會生活的全面反映和文學建構真實地記錄了人類早期文明的軌跡,成為各自民族文化的精髓。本書從史詩的文學發生、史詩主題與民族精神、史詩與宗教的關系、史詩的文學功能、史詩的原始思維特征、史詩審美、史詩人物,以及詩學等方面對蒙古族史詩與印度史詩進行了比較研究。
王艷鳳 阿婧斯 吳志旭 ·文學理論 ·23.7萬字
家庭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一個貫穿性的書寫對象。本書以20世紀中國文學對家庭的建構為線索,以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民族國家、個人、家庭之間的關系為出發點,以80年代小說為研究對象,選取有代表性的文本,探討了民族國家話語和個人話語如何在80年代小說中建構家庭表象。一方面,80年代小說存在著一個“回家”的方向和情結,人道主義思潮重新賦予了家庭倫理以“人性”的正面價值,家庭成為反思的載體和“人性”復歸的家園,拯救了歷經劫難的個人。另一方面,家庭表象的卑微瑣屑顯示了啟蒙視野之下日常生活的異化,個人又尋求超越家庭走向自我實現的道路。
王莉 ·文學理論 ·20.2萬字
本書以清末民初中國文學的現代轉變為研究對象,利用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結合的方法,從文學報刊的角度切入,首先分析小說生產、傳播、接受及其相對應的作家、報刊、讀者的外部機制在如何發生現代轉變;其次分析小說觀念、小說體裁、小說話語如何在報刊文學的影響下,實現現代轉變;再次,以現代性一以貫之,使得中國現代小說的外部轉型與內部轉型實現統一。本書認為,“五四”文學并不是平地起高樓式的孤峰突兀,“五四”文學的成就是建立在清末民初一代文學作家、理論家打下的厚實基礎之上的。正是因為“新文學家”一代人的點滴改良兼收并蓄的過渡才成就了“五四”文學。因此,本書不認同“五四”文學對清末民初文學的斷裂,而應是繼承中的發展。
王龍洋 ·文學理論 ·24.6萬字
本書約37萬字,系在2005年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作者在深入探討漢唐文化背景的情況下,用文史互證的方法,對漢唐邊塞詩的苦寒、尚武、鄉戀、征戰、風俗等五大主題及其創作模式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在傳統課題中力求創新,頗有學術價值。
閻福玲 ·文學理論 ·30.1萬字
越文化作為一支典型的地域文化,以其綿亙不絕的發展脈絡及高峰迭起的演進軌轍為世人矚目。經過近萬年的涵育,越文化龐大的根系植根東南,而回溯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個中的特殊現象及發展規律有待把握與總結。本書充分利用近年來所出現的越地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楚竹書、越國金文、分子人類學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新材料,以史帶論,旨在探討越文化的發展現象與規律,理清越文化發展所經歷的三個階段和三次轉型,提煉出越文化“點狀突進”的發展模式,并力圖揭示其對于中國文化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葉崗 陳民鎮 王海雷 ·文學理論 ·32.7萬字
這是一部具有開辟性意義的紅學著作。本書認為《紅樓夢》版本系統存在一個被忽略的版本系統:一百二十回抄本系統,并作了系統、詳實的研究和介紹。因為這個系統與《紅樓夢》后四十回作者問題密切相關,作者在前輩學人諸多成果的基礎上,對提出、堅持和固化“高鶚續書說”的新紅學代表人物胡適、俞平伯以及后來產生的探佚派的主要論點和論據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辯駁,從根本上解決了“高續說”問題。這可能成為紅學進一步發展的奠基性的新進展。
夏薇 ·文學理論 ·21.1萬字
梁思成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建筑學家之一,中國第一代建筑師的杰出代表,其學術活動涉及建筑史研究、文物建筑保護、建筑教育、建筑設計、城市規劃、藝術史研究等多個領域,并皆取得了極為豐碩的成果。本書為關于梁思成學術實踐的專題研究,全面涵蓋其1928至1955年間各個時期的學術活動,包括:創建東北大學建筑系及其早期的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調查(1928-1931年);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及開展古建筑調查與研究(1931-1946年);創建清華大學建筑系及其教育實踐(1946年以后);參與新政權建設(1949-1950年);參與首都規劃工作并提出“梁陳方案”(1949-1955年);保護北京市文物建筑(1949年以后);積極探索建筑民族形式的實現路徑(1949-1955年)。作者廣泛搜集梁思成著述、相關回憶錄、歷史檔案、報刊資料、研究論著等大量文獻資料,在深入挖掘史料的基礎上,站在近現代社會文化史的角度,對梁思成的學術實踐活動及其生平做出客觀的觀察和剖析,提出了許多具有獨特創見的觀點。
胡志剛 ·文學理論 ·25萬字
《文體新變與南朝學術文化》一書系統探討南朝雅樂歌辭、永明體、絕句體、七言詩等代表性文體之新變現象。全書交叉運用文學、歷史學、文獻學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南朝學風與士族文化的考察,對樂府“以數立言”的體式創新與九言詩之興、永明聲律審美的繼古與開新、絕句詩確立的文化語境、《柏梁詩》作為七言詩體始篇的地位確立與南朝新興文士的自我士大夫化等論題做出富有新意的研討,展示出中國文學體式從漢魏風骨走向盛唐氣象的內在脈絡。
李曉紅 ·文學理論 ·20.3萬字
20世紀20年代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繼白銀時代之后又一次大規模的“文化復興”。在這一股強勁的文學實驗颶風的中心是文學團體“謝拉皮翁兄弟”,他們在小說領域的探索和實踐反映了當時文學進程中的種種復雜現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書主要圍繞“傳承與革新”的主題,從傳承的歷史語境、傳承的文學密碼以及革新的理論準備、革新的藝術實踐這幾個方面入手,對文學團體“謝拉皮翁兄弟”在20年代的文學探索做了較為完整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文學實驗背后盤根錯節的源流關系以及文學實驗帶來的豐碩成果。
張煦 ·文學理論 ·31.7萬字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是代表有唐一代思想學術成就的杰出人物之一。本書在廣闊的社會歷史及其思想文化背景下,細致地介紹了柳宗元的生平事跡,尤其是他的政績、文才;并在此基礎上,詳細論述了他在哲學思想、歷史觀念、政治思想、文學思想以及宗教觀等方面的理論成果和貢獻。全書資料豐富,考證嚴謹,論說詳明,可讀性強,反映了當時學界柳宗元研究的新水平。
孫昌武 ·文學理論 ·2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