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唐宋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學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和歸有光等人。本選題采用文學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結合唐宋派的理論主張與創作實踐,全面探析其文學思想的演變過程、結構體系與理論價值。其核心結論如下:認為唐宋派的文學思想經歷了一個逐步推進的演變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呈現出多種側面;在對義、法關系的處理過程中,唐宋派經歷了一個從重道到重文的創作傾向的轉變,文以明道、師法唐宋和本色論共同構成了其創作理論的主體。
劉尊舉 ·文學理論 ·22.8萬字
薩特不僅是二十世紀法國聲名卓著的思想家、哲學家、小說家和戲劇家,也是有創見的文藝理論家,他針對“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提出了干預現實生活的“介入文學”理論。本卷收薩特的《什么是文學?》等重要文論十八篇,較系統地闡明了作者有關文學的屬性、寫作的目的,為誰寫作等重大問題的觀點,特別是有關文學的批判職能及作家的獨立判斷權等觀點。作者探討文學的屬性時,著重論證了“寫作便是揭露,揭露帶來變革,因而寫作就是介入”。薩特聲明他不要求繪畫、雕刻、音樂直接介入,但以語言文字為表達工具的文學卻必定要介入。因為說話是一種行動,行動必然使作家介入。
(法)讓-保爾·薩特 ·文學理論 ·34.7萬字
《江西當代文學史(1978—2018)》全面而客觀地展現了江西當代文學代表人物、主要流派和創作成就,系統地梳理了江西當代文學發展的主要脈絡。作者以深厚的文學理論學養為依托,以寬闊的中國當代文學視野為參照,以長期積累的江西文學研究為基礎,以風格別具的文藝批評筆墨為手段,對近四十年的江西文學發展歷史做出了真實的描述和科學的概括。作者建構改革開放以來江西文學史的初次嘗試,旨在吸取歷史經驗,為未來中國文學特別是江西文學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李洪華 ·文學理論 ·32.9萬字
本書由作者在耶魯大學開設的廣受歡迎的文學理論課改寫而成。作者在這本書中帶領讀者游歷了20世紀文學理論的主流。全書討論的核心是一系列根本問題:什么是文學、它是被如何生產出來的、應該如何理解文學、文學的目的是什么。弗萊處理了20世紀文學理論中的重要主題和潮流,包括闡釋學、形式主義、符號學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心理分析方法、馬克思主義和歷史主義方法、社會身份理論、新實用主義及理論,并在結尾處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通過哲學和社會視角串聯起這些潮流,作者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整體連貫的語境,幫助讀者深入閱讀文學作品。
(美)保羅·H.弗萊 ·文學理論 ·28.8萬字
《當代比較文學》是關于比較文學研究領域的集刊。該書的立意在于呈現近年來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研究熱點和前沿討論,把握新時期學科守正與創新的脈搏。第九輯是“中外戲劇經典的跨文化闡釋與傳播研究專號”,設有欄目“戲劇與電影的跨媒介研究”“梅蘭芳的跨文化研究”“達里奧·福研究”“經典與闡釋”等。拿到這一輯的讀者,將進入一趟中外戲劇跨文化研究的旅程。這里面既有同為觀看藝術的戲劇與電影的跨媒介比較與滲透,也有上世紀萬眾矚目的中國戲曲國際傳播事件——梅蘭芳訪蘇討論會——第一次完整無刪節的會議記錄漢譯的披露;既有達里奧·福筆下對意大利本土的喜劇藝術與歐洲先鋒藝術的跨文化交織,還有對17世紀西班牙戲劇中的日本傳教事件、盧梭看似自相矛盾的戲劇觀念、中國抒情作家理解的易卜生戲劇等,跨越時間和文化空間的豐富闡發。
陳戎女主編 ·文學理論 ·20.2萬字
全書從中國現代學術文脈傳承入手,著重闡述了龍榆生、夏承燾、唐圭璋、張爾田、劉永濟、沈祖棻直至葉嘉瑩等現代詞學大師們詞學來源,但同時也較有見地地提出他們受師輩們的影響較大,而他們師輩的詞學傳統基本是來自于18世紀張惠言所開創的傳統,這個傳統不同于王國維的傳統,也更不同于當時胡適所歸納的作為一種白話文學的詞的傳統。這個傳統意味著18世紀在20世紀的延伸,是龍榆生所說的“流風余沫,至今未曾衰歇”。
張耀宗 ·文學理論 ·21.9萬字
本書從清初敘事詩的視角出發,對明清易代期間的社會歷史進行詳細的梳理與解讀,分別對崇禎政權、順治政權、南明政權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論述考證,并對后世有爭議的歷史人物進行詩歌史料的補充,旨在以詩證史,以詩補史;同時,本書把清初的敘事詩及其作者放到明清易代的大背景中進行分析和評論。最后論述清初敘事詩與前代敘事詩在思想內容與藝術表現上的異同,提出清初敘事詩是中國文人敘事詩高峰的觀點。
劉麗 ·文學理論 ·23.9萬字
本書聚焦于晚清宣講小說,考察故事作為“案證”所宣傳的家庭倫理、鄉族倫理、職分倫理和生態倫理;結合晚清宣講小說的口頭性傳統,進一步分析“說—聽”場域中敘事視角、敘事干預、地方性故事、方言格言的倫理功能,以及宣講的儀式化、語言與結構的程序化、情節與主題的重復性等所體現的倫理追求,對晚清宣講小說的倫理敘事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
楊宗紅 ·文學理論 ·45.3萬字
李德輝教授的《唐代交通與文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唐代交通與文學的專著,在制度與文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引領了之后唐代文學與交通關系的研究,現全面增訂后,收入“唐詩之路研究叢書”。作者將歷史、地理、制度等與文學相結合來解讀唐代文學,首先對唐代交通與文學的種種關聯做了精要細致的梳理闡說,進而對水陸交通與文學創作、文人心態、文學傳播、文學母題、文學風格、地域文學、唐人行記等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李德輝 ·文學理論 ·40.4萬字
本書是坎貝爾關于喬伊斯文學研究的畢生成果結集。從1927到1987年,坎貝爾對喬伊斯有整整60年的沉迷、追隨與研究。坎貝爾將深度心理學、比較宗教、人類學和藝術史作為分析工具,分析喬伊斯創建的文學迷宮。本書不僅包含坎貝爾已發表的論文、文章和演講,還包含大量坎貝爾生前未曾面世的研究成果,最后一章引入坎貝爾與讀者的對話,更利于普通讀者的理解和閱讀。
(美)約瑟夫·坎貝爾 ·文學理論 ·26萬字
《符號學理論》是意大利符號學家翁貝托·埃科的理論代表作,成功構建了一般符號學的理論體系,是繼索緒爾和皮爾士之后的權威符號學論著,在西方學術界備受推崇。全書共分五章,分別闡述了符號學的基本術語、概念及理論體系,對“符碼理論”“符號生產理論”等進行了富有創造性的探索。本書為理論界提供了一般符號學的經典理論,而埃科一生的研究和創作道路,無疑是體現符號學與寫作,乃至文學理論與寫作之間關系的最佳例證。
(意)翁貝托·埃科 ·文學理論 ·24.9萬字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前言部分是對英國后現代主義小說的總體把握,側重于英國后現代主義小說史的梳理;總緒論部分厘清了后現代主義的核心觀念和后現代主義小說的審美特征;重點部分為第三部分,該部分對英國后現代主義小說進行深入分析,側重于英國后現代主義小說文本的主題思想與創作特色的探索。具體來說,本部分分五個章節深入分析了艾麗斯·默多克、瑪格麗特·德拉布爾、朱利安·巴恩斯、伊恩·麥克尤恩、石黑一雄等五位英國后現代主義代表作家,涉及到的小說文本一共有15部,分別從性別操演、家庭倫理、關懷倫理、科技倫理、創傷敘事等視角探討作品中所體現出的后現代主義主題和敘事特征。
王桃花等 ·文學理論 ·24.7萬字
《中國當代尋根文學思潮論》是對發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中國當代尋根文學思潮的一次全面系統的梳理與分析。主要發掘了尋根文學思潮出現的背景和原因、尋根文學運動的過程,以及尋根作家們的文化策略;深入分析了尋根文學的審美特征、價值取向和精神訴求;詳細探討了尋根文學對現代化和民族化的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貢獻和意義;對尋根文學批評也做了一定程度的歸納與評析。該書研究視野開闊,邏輯嚴謹,既有理論透視,又有文本分析,既有文學史的研究視野,又有問題意識和個人創見,適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者與愛好者參考和借鑒。
熊修雨 ·文學理論 ·26.6萬字
《美國后現代主義小說論》揭示,美國后現代主義小說用真實與虛構交織的文本,有效地表現了后現代人類經驗,在解構、顛覆虛構世界的同時,重建一個承認差異,尊敬他者,可持續發展的真實的世界。多克特羅用多元變化的敘事技巧和多樣雜糅的文本結構表現后現代左翼思想,批評資本主義制度,追求社會公正。德里羅的系列小說表現了美國消費主義、精神創傷、恐怖主義、對外政策、意識形態、技術至上論、金融資本、大眾傳媒、極權主義等社會主題。奧斯特熱衷于在小說中創作了一系列迷宮式的小說,揭示現實與歷史之真實。鮑爾斯在作品中積極倡導并建構后人文和諧社會的思想。庫普蘭德的小說密切關注大眾文化和社會問題,將文化批判與人物塑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唐利維的狂歡化小說創作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個不確定的、不穩定的、充滿怪誕和荒謬的現實世界。
陳世丹等 ·文學理論 ·24.2萬字
拉丁美洲大陸富有神秘色彩。據說越是貧瘠的土地越能孕育非凡的著作,當代拉美文學亦真亦幻,波瀾詭譎,千姿百態,每一部作品都絕對能帶你進入一個完全嶄新的世界。拉美并非后現代主義文學的原發地,但它在后現代主義文學創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卻令世界矚目。具有創新精神的拉美作家用自己帶有濃郁加勒比地區特色的后現代主義創作風格,再造了一個堅守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和西班牙混合文化本色的全新的拉美新小說體系,震撼并影響了世界文學。拉美當代小說敘事的多維視角,也使得三維的時空包容更加廣闊的故事內涵,呈現了一種自覺的“拉美意識”。拉美當代小說的后現代性研究將與您共享這些文學奇異果。
王祖友等 ·文學理論 ·23.8萬字
若以孟子提出“說詩”方法為起點,則中國文學批評已有約兩千三百年的歷史。那么,在西方學術進入中國之前,中國人是如何進行文學批評的呢?本書回溯兩千余年的歷史,梳理汗牛充棟的文獻,總結出三種最能體現傳統文學批評精神的方法,即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以意逆志”法,受學術傳統影響的“推源溯流”法,以及受莊禪思想影響的“意象批評”法。又探討選本、摘句、詩格、論詩詩、詩話、評點六種批評形式的形成和發展,體用兼備。通過對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的整體把握與研究,將其隱而未彰的體系重顯出來,并將這一體系不斷完善、豐富的歷史呈現出來,在重顯與呈現的過程中,揭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民族特色和現代意義。
張伯偉 ·文學理論 ·47萬字
本書是詩人、詩歌研究者晏榕的最新代表作。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分別為“呈現之維:走向新詩學”“生態重塑:紀念與批評”“最高虛構:印證與想象”。上卷從詩歌“呈現”的視角展開,是作者對經典詩人如龐德、艾略特、斯蒂文斯以及當代重要詩人如羅伯特·克里利、約翰·貝里曼的獨特闡釋與文本細讀。中卷結合作者自身的創作體悟,從整個詩歌創作生態圈出發,評論國內重要詩人,介紹國外重要的詩歌論壇,在資本、消費的語境下思考文化創意和文化生態的重塑。下卷呈現了作者30年來的詩歌代表作。
晏榕 ·文學理論 ·27.8萬字
“我在大學里教了整整四十個學期的英國文學,不僅如此,我還試圖傳達我對英國文學的愛。”《博爾赫斯教授:二十五堂文學課》匯集了博爾赫斯于1966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哲學和文學學院教授英國文學課的完整內容。在這二十五堂課里,博爾赫斯帶我們進行了一次真正的英國文學之旅,整個旅程始終貼近他自己的閱讀和作品本身。旅行在時間的迷霧中啟程,以盎格魯人、朱特人和撒克遜人抵達英格蘭開始,繼續至塞繆爾·約翰生的作品;徘徊至麥克弗森、浪漫主義詩人和維多利亞時代;呈現拉斐爾前派成員的生活和作品全景;結束于十九世紀的薩摩亞——博爾赫斯最愛的作家之一——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將這些講課內容串連在一起的是地道的文學享受,是博爾赫斯對待每部作品的深情,以及他想分享自己對所學習的每位作者和年代的熱情的愿望。
(阿根廷)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文學理論 ·22.8萬字
“劍橋批評”作為一種歷史過程和學術現象,經歷了興衰曲折、傳承裂變的發展歷程,它在中國和世界的接受與討論說明,劍橋文學研究與批評方法的興起不僅僅是一種本土經驗和學術關切,不同的文化使命和學科愿景決定了“劍橋批評”及其研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價值內涵和發展軌跡,其在20世紀及當下的回聲和影響值得探究,而對話中國、溝通世界正是當年瑞恰慈和燕卜蓀的追求與夢想。
曹莉主編 ·文學理論 ·35.6萬字
六朝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繁盛期,同時也是文學思想史上的收獲期,二者發展趨向的疊合,使得佛學與六朝文學思潮這一學科交叉性研究,之于中國文學思潮史的研究而言,至為重要。本書以佛學東漸下的文化新變為切入點,重點探討了玄佛流轉與詩歌的哲理化思潮、游仙涅槃與山水文學思潮、梵唄新聲與詩歌的格律化思潮、異相善巧與輕靡文學思潮、造像祈愿與北朝文學的儀式化等五個方面的問題,對佛學東漸所引發的文化新變在哲理化詩潮、山水文學思潮、格律化詩潮、輕靡文學思潮、文學的儀式化等文學思潮嬗變中發揮的作用,做了較為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佛教在傳入中國后的傳播與接受過程中,給六朝時期中國思想文化及文學帶來的沖擊與新變。
高文強 王婧 ·文學理論 ·23.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