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在文學地理學方面著述的專題文集。包括《文學地理學的本質、內涵與方法》、《文學地圖與文學地理學、民族學問題》、《屈原詩學的人文地理分析》等15篇長篇論文,既有綜合性研究,也有地區(qū)和作家的區(qū)域和個案分析,既有古代文學地理學的探微,也有對現當代文學基于文學地理學的闡釋。總之,這是楊義先生在首次提出文學地理學的概念之后多年來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是楊義先生眾多著述中頗有分量的一部文集。
楊義 ·文學理論 ·49.7萬字
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創(chuàng)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現代心理學學科的誕生;1908年,弗洛伊德發(fā)表了《作家與白日夢》,為文藝心理學面世揭開序幕;1924年,魯迅翻譯了日本學者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征》并在大學課堂講授,成為國內引進文藝心理學系統(tǒng)理論的第一人;1936年,朱光潛出版了中國學者的第一部《文藝心理學》專著。此后,這一學科在中國沉寂了近半個世紀。20世紀80年代,文藝心理學在中國得以重建。魯樞元作為這一階段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積淀深厚的西方心理學資源中披沙瀝金,對構造主義心理學、機能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維列魯”學派等逐一進行了興致盎然的掃描與梳理,結集成《文藝心理闡釋》,為當代文學藝術的心理批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魯樞元 ·文學理論 ·26.5萬字
本書系統(tǒng)梳理了澳大利亞文學批評的早期崛起及其此后一個多世紀以來的發(fā)展脈絡,內容涵蓋四個歷史階段中涌現的主要人物、流派、思想觀念、問題和方法,全書以二十世紀西方文論史為參照,立足中國視角,著重考察澳大利亞文學批評移植外來觀念與方法并對其實行本土化的歷程。
王臘寶等 ·文學理論 ·42.5萬字
本書收入俄國著名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別林斯基的文學論文計十二篇。其中《文學的幻想》《藝術的概念》《詩歌的分類和分科》闡述了當時俄國和西方的文學現狀和歷史沿革及基本理論問題;《當代英雄》《萊蒙托夫詩集》(短評)《亞歷山大·普希金作品集》等專題,深刻論述了俄國大作家經典作品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色,《答“莫斯科人”》等論文令人信服地評說了當時俄國西歐派和斯拉夫派的文學主張及其論爭,以及莫斯科與彼得堡兩大城市的人文特點與文學傾向的異同。書中不少文章的內容對于一般文學愛好者理解俄國文學名著具有重要作用。
(俄)別林斯基 ·文學理論 ·46.1萬字
“文學”是什么?自19世紀初近代意義的“文學”在西方興起,中外學術界就不斷有學者對這些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本文作者立足于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歷史背景,運用翔實縝密的考證和論述,從詞源學的角度考察和梳理了“文學”這一核心概念在中國歷史中的演變過程,清楚地揭示了中國“文學”觀念的變化特點。
余來明 ·文學理論 ·33萬字
本書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現代文學研究成果為研究對象,對當代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進行了縱向的梳理和橫向的辨析。本書以堅實的文獻史料為基礎,運用實事求是、辯證分析的方法,通過發(fā)掘有價值的史料,進行客觀分析,力求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學術思想和價值給以公允的判斷和結論。
邵寧寧 郭國昌 孫強 ·文學理論 ·41萬字
本書主要以文學倫理學批評為研究方法,結合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歷史、政治、社會背景,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系統(tǒng)地論述了王爾德創(chuàng)作的倫理思想在其藝術實踐中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揭示了王爾德藝術實踐中的倫理內涵和內在關聯,著重探討了藝術與倫理道德既相沖突又相互融合的具體特征。
劉茂生 ·文學理論 ·24.4萬字
本書收錄了《蘇軾和北宋前期的文學理論批評》《黃庭堅和北宋后期的文學理論批評》《南宋文學理論批評的新發(fā)展》《金元的文學理論批評》《明代復古主義文學思潮的產生與發(fā)展》《明代的戲曲理論批評》《王夫之和葉燮的詩歌理論》等文章。
張少康 ·文學理論 ·43.9萬字
陶淵明既沒有屈原的宏偉悲壯,又沒有李白的豪放飄逸,也沒有杜甫的闊大沉雄,以他百來篇詩文,何以贏得了與這三位詩國巨人比肩的崇高地位?蘇軾認為:“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王國維指出:“屈子之后,文學上只雄者,淵明其尤也。”朱光潛說:陶淵明“崇高的詩人地位,可以和他比擬的,前有屈原,后只有杜甫。”陳寅恪認為:“陶淵明不僅文學品節(jié)居古今之上流,而且實為吾國中古時代之大思想家。”戴建業(yè)老師以深厚的學養(yǎng),扎實的史學功底,風趣的文筆,獨到的價值取向,論述了陶淵明的文學成就、人格思想及精神世界,向讀者還原了一個真實豐滿的陶淵明——他是滔滔濁流中的一泓清泉,“大偽斯興”時代里的一位真人。
戴建業(yè) ·文學理論 ·28.8萬字
作者認為,西方文學理論對解讀文學文本而言是低能甚至無效的,文學文本解讀應該追求對審美感染力以及文本的特殊性、唯一性、不可重復性的闡釋。基本觀點就是回到文本分析,回到文學審美。落實到具體操作上,提出:第一,微觀直接分析:隱性矛盾;第二,微觀間接分析之一:藝術感知的還原;第三,微觀間接分析之二:情感邏輯的還原("無理而妙");第四,宏觀比較: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現代的情理交融;第五,歷史語境的還原,等等。
孫紹振 孫彥君 ·文學理論 ·47.2萬字
在文學理論中,“闡釋的邊界”是一個難以忽視的命題,它以闡釋的客觀性和意義的確定性為核心,在不確定性思潮泛濫的當下被不斷激活;它不同于獨斷專行的法則或律令,而是蘊含著豐富的理論路徑和方法論取向,不斷涉入更廣闊的文化精神領域。本書從概念內涵、歷史譜系、建構路徑、本體形態(tài)、實踐策略等不同向度切入,對文學闡釋的“邊界”問題加以深入分析,由此展開對當代文學理論乃至文化生態(tài)的批判性反思和話語重估。本書的目標,一是豐富關于闡釋邊界的理論言說,擴充文學研究的知識版圖;二是從邊界問題中提煉出人文精神、審美理想、真理價值等積極因素,為面臨相對主義乃至文化虛無主義威脅的人文學界提供一定的應對之道。
龐弘 ·文學理論 ·28.6萬字
目前,網絡小說發(fā)展呈“井噴”之勢,且成就非凡,意義重大。網絡小說與當代體制小說有著不同的發(fā)展格局。體制小說因受“進化論”觀念影響而日益顯示出發(fā)展的非生態(tài)性,網絡小說則體現出“灌木叢”式的生態(tài)性發(fā)展格局,從而推動了當代文學的整體性發(fā)展。
李盛濤 ·文學理論 ·21.8萬字
該書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當代中國文學理論轉型發(fā)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學科反思這一學案為研究中心,梳理了文學理論學科反思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對其所涉及的文學理論研究對象、思維方式、價值立場、身份認同、知識構型和未來走向等——系列問題進行了較為深人的討論。作者認為,當代文學理論學科反思以文學理論自身為研究對象,此乃文學理論學科走向自覺的表征,有助于彰顯文學理論知識生產的歷史感。其所建構的反思性文學理論知識形態(tài)甚至代表了文學理論的一種發(fā)展方向。只是無論如何,我們不可遺忘對“好文學理論”的追問。這一“追問”恐怕既是文學理論學科反思將要持續(xù)下去的一個理由,又是“作為學科的文學理論”題中應有之義。
肖明華 ·文學理論 ·25.6萬字
被稱為“千古第一文人”的蘇東坡是一位個性鮮明獨特而又難于言說的人物,給中國文化史留下了豐富復雜而世所罕見的文化遺產。在眾多軼事和傳說背后,真實的蘇東坡到底是怎樣的?著名的宋代文學研究學者、復旦大學資深教授王水照先生以畢生研究蘇東坡的豐厚學識和獨到心得,面向大眾,從綜論十題、蘇海拾貝、東坡詩詞講解、蘇文簡釋四個部分全景解讀蘇東坡其人、其文、其思想,配以百余幅展示蘇東坡思想文化世界的歷史畫作,才思和藝術并有,學術和可讀兼具。
王水照 ·文學理論 ·21.1萬字
本書從動物研究的視角出發(fā),闡釋了生態(tài)人文主義的概念,以此為理論依據,詳盡探討了美國當代著名作家?guī)鞝柼亍ゑT內古特小說中人與動物的關系,深刻挖掘了小說中無處不在的動物意象的內涵、作用、價值和意義,對《五號屠場》、《冠軍的早餐》、《泰坦的女妖》、《戲法》、《格拉帕格斯群島》、《玩笑》等小說中所表現的食肉行為、動物伴侶、動物飼養(yǎng)場等人與動物關系的表現方式進行深刻解讀,展示馮內古特通過這些意象所呈現的人性的兇殘、后工業(yè)社會……
李素杰 ·文學理論 ·46萬字
李德輝教授的《唐代交通與文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唐代交通與文學的專著,在制度與文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引領了之后唐代文學與交通關系的研究,現全面增訂后,收入“唐詩之路研究叢書”。作者將歷史、地理、制度等與文學相結合來解讀唐代文學,首先對唐代交通與文學的種種關聯做了精要細致的梳理闡說,進而對水陸交通與文學創(chuàng)作、文人心態(tài)、文學傳播、文學母題、文學風格、地域文學、唐人行記等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
李德輝 ·文學理論 ·40.4萬字
本書圍繞四卷本“科學院版”《俄國文學史》的翻譯工程如何全面呈現蘇聯時期一流學者所描述的從10世紀至十月革命前俄國文學的發(fā)展進程,梳理展示了這一千年間俄國文學的歷史演變、藝術成就、思想價值、文化蘊涵和美學特色;在和國內外同類著作的比照中,揭示這套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史著作所體現的文學史觀念、主導思想和編撰原則,發(fā)現其結構方式、方法論特點和話語特征,探明文學史研究、文學理論建構和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的互動關系,為我國學界和廣大讀者進一步全面認識俄國文學的成就、面貌和特色,為更新文學史觀念、優(yōu)化文學史研究方法和推動文學史編寫水平的提升,為建構科學的、完善的文學史學、文藝理論與文學批評話語體系提供有價值的參照。
汪介之 ·文學理論 ·31.3萬字
本書以現當代以來河北地域內的小說創(chuàng)作為研究對象,全面詳盡地論述了百年來河北小說創(chuàng)作的歷史風貌。全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梳理了河北現代小說的發(fā)展脈絡,中編和下編梳理了河北當代小說的歷史與現狀;每一編都對代表性作家作品做了深入充分的闡釋。全書注重史料收集和文本細讀,具有以史帶論、論從史出的特點。是一部頗有學術價值的地方性小說史專著。
郭寶亮 胡景敏主編 ·文學理論 ·40.7萬字
本書的邏輯起點建立在對人類歷史長河中男權中心文化統(tǒng)治下女性歷史境遇和文學境遇的認識上。在充分吸收借鑒四十年來女性文學與文化研究優(yōu)秀成果的基礎上,以全球化語境與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為背景,聚焦19世紀末至21世紀初(1895—2020年)120多年來中國婦女解放思潮與中國現當代女性文學之間互為因果、互為依存、互動發(fā)展的緊密關系和發(fā)展態(tài)勢,梳理百年來各個時期婦女解放的思想脈絡,并對各時期重要節(jié)點遞次演進中的女性文學所反映的中國女性的命運軌跡、解放意愿、價值訴求及其解放路徑和存在的困境進行考察,探尋中國近現代女性寫作的軌跡;同時通過發(fā)掘文本中潛藏的女性視角、女性聲音和解放訴求,進而梳理呈現民族國家由近代向現代演進的過程中,中國婦女不斷掙脫鎖鏈獲得解放,以“半邊天”的氣度與實績,在中華女性發(fā)展史上譜寫的璀璨奪目的歷史華章。
馬超 張學敏 ·文學理論 ·32.2萬字
本書是國內首部王爾德童話研究方面的專著,概括了傳統(tǒng)童話向現代童話過渡時期的童話特征,系統(tǒng)研究了王爾德童話的創(chuàng)作動因、主題、文學形象和敘事藝術。作者認為王爾德是西方童話從傳統(tǒng)向現代過渡過程中的代表性童話作家,其作品體現了傳統(tǒng)童話與現代童話的分野,在西方童話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
王娜 ·文學理論 ·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