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蔡元培講中國倫理學史》全書分緒論、先秦創史時代、漢唐繼承時代、宋明理學時代四大部分32章,系統地介紹了我國古代倫理學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并闡述了各家學說的要點、源流及發展。《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民國時期影響國人的大師著作)》是第一部系統整理和研究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發生、發展及其變遷的學術著作,闡述了從孔子到王陽明28位思想家的倫理思想,附錄中列敘了戴震、黃宗羲、俞正燮三人的道德學說。
蔡元培 ·文學理論 ·14.4萬字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古代社會一種極為重要的政治學說。西漢時期,五德終始說的實行狀況頗為復雜,不僅德運多變,而且五德演變規則也不唯一。目前學界對西漢五德終始說的關注主要集中于該學說與他者間的關系上,而對于學說自身的研究并不深入。鑒于此,《西漢德運考》一書擬對西漢德運的具體實行狀況進行考察,全書共分三大部分:上篇主要考察西漢的法定德運,中篇內容為德運與西漢政治合法性的建構,下篇則主要考察西漢制度中的德運。
李培健 ·文學理論 ·14.4萬字
作為俄羅斯哲理詩歌的創始人,巴拉丁斯基的詩歌成就在俄羅斯和西方早已得到公認,但是在我國有關巴拉丁斯基的研究還是一片空白。本論著以巴拉丁斯基的哲理抒情詩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巴拉丁斯基詩歌中的個體觀念、故鄉和異鄉、過去和未來之間的關系以及與未來的對話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以合理推斷、層層遞進的方式,深入探討巴拉丁斯基哲理抒情詩創作的藝術特色和藝術價值。
周露 ·文學理論 ·14.4萬字
文化的深層內涵是影響作家審美和文學創作的關鍵因子,研究中國現當代作家,不僅要從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出發,更要從中國文化史出發。本書從地域文化(南宋文化、吳越文化、浙東文化)、宗教文化(佛道文化)和底層文化三個層面探討了文化與中國現當代作家的日常生活、精神建構、文本創作之間的深層關系。研究的重點是審視現當代江南作家在多維文化影響下思想的深邃和創作手法的獨異。本書旨在通過梳理多維文化和中國現當代作家之間的關系,揭示中國現當代作家創作的文化心理機制,探究其創作本質,為多角度認識和研究中國現當代作家作一個有益的探索和補充。
竺建新 ·文學理論 ·14.4萬字
“維”是度量,在三維空間坐標上加上時間,時空相互聯系,構成四維時空。在借用古今中外的文學、文藝心理學、美學、哲學、藝術學等相關理論和方法的多維視野中,筆者對《文心雕龍》及其與《文賦》《詩品》展開新的探索性比較研究、追根溯源或現代闡釋。《文心雕龍》研究的新視野著眼于文藝心理學視閾下的心理距離、生命體驗、藝術品格三個方面。《文心雕龍》與《文賦》的比較研究立足于哲學視閾下的物象美、藝術思維、文體風格等理論形態,從道家哲學、海德格爾哲學、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哲學等方面進行溯源及現代闡釋。《文心雕龍》與《詩品》的比較研究立足于文學視閾下的文學形式、心物關系、情感符號等理論形態,從民族與時代文化、作家心理、生命意識、審美人格等方面展開溯源或現代闡釋。《文心雕龍》與《文賦》《詩品》的比較研究立足于藝術學視閾下的鑒賞批評的理論形態,從立體主義觀念角度進行現代闡釋。在多維視野中探究《文心雕龍》,兼與《文賦》《詩品》進行相互比較,旨在使這三部中國古代文論著作的研究更加富于理論性闡釋和詩意性解讀。
陳迪泳 ·文學理論 ·14.4萬字
中國文學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迥然于80年代的風貌而呈現出一種全新的氣象。在這轉型期間,1993年成為80年代和90年代文學的一個分水嶺。本書通過對1993年前后文學與文化現象的研究,發現1993年于中國文學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代,其中最突出的表征就是多樣性的文化開始得到彰顯,三種文化并存的局面開始形成。1993年文學的轉型與突變,影響和奠定了20世紀末乃至21世紀的文學格局。1993年,對于它之前和之后的文學史,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它是一個分水嶺和界碑石,劃開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文學格局。
王艷榮 ·文學理論 ·14.3萬字
本書以唐代著名詩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現存文獻的歸納,詩歌作品的分析,并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皇甫冉、皇甫曾的生卒年、仕宦經歷等生平問題進行了迄今為止最深入、細致的考證;對皇甫冉、皇甫曾的思想觀念、宗教信仰、藝術特點等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展現出二人在各個方面的區別;對前人尚未說清的《二皇甫詩集》版本的源流及遞藏情況進行了考辨。力圖使本書成為唐代文學研究,尤其是肅、代兩朝文學研究中一部有價值的基礎性研究著作。
王超 ·文學理論 ·14.3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史(漢代卷)》是一部系統梳理20世紀漢代詩歌研究史的論著。全書共四章,第一章介紹上世紀初至1980年以前漢樂府詩歌研究的歷史;第二章介紹1980年至世紀末漢樂府研究的歷史;第三章介紹五言詩的研究史;第四章介紹四言、七言、騷體詩的研究史。該書對上個世紀內漢代詩歌研究的重要問題和重要論著做了歸納和分析,“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為今后相關研究提供了參考的便利。
趙敏俐 ·文學理論 ·14.3萬字
短篇小說之“短”,不僅是體裁上的特點,更是一種藝術風格,蘊含著某種短篇小說能夠達到,而長篇小說無法匹敵的特質。只有短篇小說能達到自洽無隙、微妙雋永、無法增刪的完美,與長篇小說相比,短篇小說似乎更像一個謎。本書由26位英美當代新銳作家、創意寫作教師的創作談集合而成,聚焦于短篇小說寫作之謎——短篇小說與長篇小說有何本質區別?短篇小說的結構與形式為何重要?短篇小說的語言、情節與創作者的聲音有什么獨特之處?如何創作出一篇令人叫絕的短篇小說?不同創作者在創作時有不同的側重點,本書將帶我們穿梭、遨游、探究不同視角下短篇小說的奧秘,了解最先鋒、新銳的小說家最私密的寫作絕技。
(英)伊麗莎白·貝恩斯等 ·文學理論 ·14.3萬字
本書通過卷帙浩繁的史料,爬梳許地山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和創作背景,在其“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歷和復雜的文化境遇中辨析其文化選擇和精神之根,在宗教與信仰之間探索其人生哲學和生命求索,從“此岸”與“彼岸”的游弋中建構其作品中的形象譜系和情感脈絡,從審美體驗的回憶和想象中書寫其創作中的“異域性”和詩意棲居。許地山獨特的精神氣韻貫穿他的整個人生和整體的文學創作,本書以更立體更全面的視角虔誠點燃許地山的精神之火,照亮他的每一處“獨特”,在其逝世80周年之際以為緬懷。
寧芳 ·文學理論 ·14.3萬字
《列王紀研究》是2005—2008年國家社科研究基金項目。《列王紀》是伊朗(波斯文)史詩,是世界文學名著。
張鴻年 ·文學理論 ·14.3萬字
本書主要是從疑古思潮的角度重新審視白話文學史的建構,既有歷時性的追源溯流,亦有共時性的比較:前者體現于疑古思想在白話文學史的建構中所起關鍵作用;后者可見于胡適、顧頡剛兩人在建構白話文學史的方法論、民間文學的理論以及白話文學史與民族主義的關系的論述。本書第一次將顧頡剛視作為與胡適共同建構白話文學史的關鍵人物。簡而言之,本書所涉及的不只是白話文學史的探討,更是一次現代學術史的梳理與價值重估。
陳岸峰 ·文學理論 ·14.3萬字
《偉大的塵世之詩》描繪的是美國現代詩史中最強者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從文本捕捉到詩學辯潔,貫穿了李海英敏銳的問題意識、生動的在場能力和富于睿智的洞見。史蒂文斯在超驗性和經驗論之間、在觀察與想象之上,探索著“最高虛構”的“真實”,探索著新的物性和新的靈性,成就為一種“偉大的塵世詩歌”,由此獲得了兩種成功:詩意的成功實現與詩學的成功闡釋,同時獲得兩種價值:詩歌價值與詩學價值。《偉大的塵世之詩》從三個方面闡釋史蒂文斯:觀察詩人在現代詩歌語境中的位置,在本土及域外所發生的隱秘而持久的影響;探討詩人的姿態和意圖,從鐵事思維、觀察方式、主題選擇、抒情困境、現代敘事等角度考量詩人的具體作為,進而叩問現代詩的本質問題;以長詩“藍色吉他”“虛構筆記”與“秋天的極光”為主,兼顧其他文本及詩學構想,分析詩人是如何創造出同時滿足理性和想象力的當下之詩,建立了以現實結構為中心參照物的詩歌理論。
李海英 ·文學理論 ·14.3萬字
20世紀中國鄉土小說史上,五四鄉土小說和八十年代尋根文學雖相隔半個多世紀,但呈現出諸多相似性和內在的聯系。本書從六個方面對二者進行了比較研究:對文學發生的歷史文化語境的比較,對民族傳統文化態度的比較,在啟蒙意義上的比較,作家情感和對風俗描寫的態度上的比較,人物形象系列的比較,悲劇風格的比較。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可以看出文學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在相類似的歷史文化語境下文學創作會呈現出相類似的狀態。
王曉恒 ·文學理論 ·14.2萬字
《這樣寫出好故事》姊妹篇,大師寫作課經典!美國《作家文摘》創意寫作書系暢銷書。寫作教授教你用描寫和背景營造獨特的小世界,結合斯蒂芬·金等名家名段邊賞析邊練習!作家、編劇、媒體人喜歡的故事創作書。你可以在本書中找到所有你想要的答案,本書作者兼創意寫作導師羅恩·羅澤爾將結合名家經典案例解析描寫與背景對于寫好故事的重要性。
(美)羅恩·羅澤爾 ·文學理論 ·14.2萬字
本書以部分具有音樂性的中國現代小說為考察對象,從隱性音樂性與顯性音樂性層面,試圖以跨藝術的視點來敞開小說與音樂之間的微妙關系,理解這兩種藝術互為創造和批評的參照時彼此之間的重疊與落差,從而在這些重疊與落差的縫隙背后,介入人性、文化與藝術的深層解讀。書中小說的音樂性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一種把握和理解作品、乃至世界的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任何有機生命形式的內在深層結構。
李雪梅 ·文學理論 ·14.1萬字
本書為作者在博士畢業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本書圍繞拉美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文學思想,以后殖民與后現代文學相關理論視角重點考察和探討了其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思想的意識形態問題。作者以種族、權力與文化身份作為切入點,對馬爾克斯的作品進行考察,全書從后殖民景觀,魔幻現實主義風格,權力架構變化以及身份身份多個方面梳理研究重點,最后梳理了馬爾克斯對當代中國文學的影響與傳播,全面呈現了馬爾克斯文學創作思想及社會意義,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于萍 ·文學理論 ·14.1萬字
本書以“性別”、“身份”、“文本”為題,選擇楚姬、姜靜一堂、云楚堂、金錦園四位女性進行研究,是對朝鮮有代表性的幾位女詩人寫作的文本和讀者、批評家等參與再生產的女性文獻等一系列問題的整體思考。分析其性別與文學文本的關系,并在中朝交流史中,討論女性文本如何參與其中產生流動和再生。
俞士玲 ·文學理論 ·14.1萬字
馮積岐是陜西第三代作家中的領軍人物,本書以馮積岐小說創作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從傳記研究、創作心理學、主題學、敘事學、女性批評、影響硏究與平行研究等維度,全面、深入地分析和闡釋了馮積岐小說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質,呈現了馮積岐小說獨特的藝術魅力。
王祖基等 ·文學理論 ·14.1萬字
自認沒有散文行世資歷的張大春,六年前接下《讀者文摘》的專欄邀請,起因于他愿意學習前輩梁實秋先生當年在該刊主持的專欄“字詞辨正”,借著重新辨識文字,寫字詞源起故事,同時為這個時代沒落的漢字文化盡力。見字,如見故人來。本書收錄的四十六篇說文解字,每一篇都有一段“得勝頭回”,說的是作家生命里與字相逢的風景、際遇,后文便是關于漢字的形、音、義與詞組的說解、甚至延伸變化:人若寬心不怕“肥”、“醉”里乾坤大、“旅”字的長途旅行……字與詞,在時間的淬煉之下,已經不只是經史子集里的文本元素,更結構成一代人鮮活的生命經驗;作家往往回到最初學習或運用這些字詞的情境之中,把那些和生活事實熔鑄成一體、又可能隨風而逝的字詞一一揭露、鉆探、銘記。對任何人來說,生命只走過一回;但是字卻將之帶回來無數次——只要你愿意讀。
張大春 ·文學理論 ·14.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