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前賢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敦煌文獻、碑銘、墓志、家譜等新出土文獻,探討了東遷色目人的西域文化背景及其歷史淵源,色目作家的創作情況。以大都不忽木家族、貫氏家族、廉氏家族,中原崇喜家族、馬袓常家族,福建王翰家族為例探討了色目家族文化文學的發展演變,揭示了色目家族東遷后家族文學創作水平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本書還探討了色目作家文學創作的地域特征,闡述了色目作家與元代理學的關系及其對元代文壇的影響。
胡蓉 ·文學理論 ·22.3萬字
《深進與超越:當代學者論中國古代文學》是一部論文集,匯集了31篇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學者近年來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論文。這些論文是各位學者對自己所耕耘領域中學術問題的深進,或者是提出新的問題,或者是對老問題提出新見。同時,它們又體現了各位學者在方法和視野上的思考和拓展,或者是對前輩方法的繼承,或者是對新方法的思考和運用,顯示對前輩學者的超越,乃至對自我研究的超越。論文集從一個側面體現了21世紀以來古代文學研究的學術高度和深度,也展示了一代學者的學術情懷和學術智慧。
朱萬曙 徐正英 ·文學理論 ·53.5萬字
海外魯迅研究中最為人矚目的是日本學者的成果。本書從學術史的角度梳理、探討百年來的日本魯迅研究,我們可以在諸多跨文化的闡釋和新異的觀點中,看到其中復雜地反映著文化轉型時代日本知識分子的思考與追尋,看到魯迅的精神魅力與世界意義。本書是第一部系統的“日本魯迅研究史”著作,以中國立場構建闡釋框架,既為我國魯迅研究的進一步深化發展提供了來自異域的啟發、借鑒與參照,又在弘揚中華文化精神、加深中日兩國人民的理解與友好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靳叢林 李明暉 ·文學理論 ·30.6萬字
本書為“劉慈欣科幻小說與當代中國的文化狀況”研討會的成果。全書圍繞《三體》的文化政治、劉慈欣小說的文學文化意識、科幻小說的“寫法”、科幻小說的“文學”可能、科幻文學的政治哲學、當代科幻的20世紀傳統、科幻文學與當下中國文化狀況等主題展開討論。
石曉巖主編 ·文學理論 ·21.4萬字
魯迅早年深受進化論影響,這種背景深刻改變了他的自然觀念,也奠定了他以“立人”為中心的倫理改革思路。在清末民初的歷史語境中,魯迅面臨著“家國天下”倫理秩序解體與重構的難題。本書以《天演論》引發的“天人之變”作為總體視野,通過構建相關語境與知識脈絡,深入討論魯迅有關“人國”的設想、科學主義潮流中圍繞道德與信仰的思考、歷史意識的變遷、詩學與政治的改革思路、家庭改革的生物學原理、20年代對進化論的反思等主題。魯迅將進化論融入思想背景,并根據時代與主體需要進行了改造。這種選擇、接受和批判既是魯迅文學與思想形成的過程,也是中國現代文明在曲折中不斷展開的過程。
孫堯天 ·文學理論 ·47.8萬字
《寧杰詩書集》是施永康同志繼《寧杰唱和集》《寧杰行歌集》之后,創作的以古典詩詞為主的第三本詩詞集。書中收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凡40余年作者作品328首,詩書手稿40篇,詩詞界吟友和唱約190多首。該詩書集表現的形式多樣,涵蓋的內容豐富,主要是為改革開放鼓與呼,給予人們正能量。
施永康 ·文學理論 ·12.4萬字
本書將迄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的當代文學視作一個整體,分上、中、下三編,對其研究的“歷史化”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探討。上編“歷史化的本體構成與知識譜系”,主要考察當代文學歷史化“是什么”,對其“三元一體”(即主流意識形態文學、精英文學、大眾文學)的本體構成與知識譜系進行盤整,然后在時空拓展的視域下對有關評價機制與評判標準作了闡釋。中編“歷史化的主要路徑與研究方法”,分析“怎樣歷史化”,包括述學范式、經典化篩選、文學史編纂,也包括史料收集與整理、甄別與辨析等。下編“歷史化相關專題探討”,主要從歷史化與政治、革命、文學、批評、舊體詩詞、知識學養等角度,對相關重要問題進行抽樣分析。每編之間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內在的邏輯關聯,這就是緊扣歷史化的“本體”和“實踐”,圍繞“何為歷史化”和“如何歷史化”兩個維度及方向展開。
吳秀明主編 ·文學理論 ·47.2萬字
本書按照瞿秋白生前擬定的自傳綱目、通過詳實的史料搜集,以極具文學化的方式,回芻還原了瞿秋白的一生。從中,相比較于革命家,我們更能看到作為詩人和文學家的瞿秋白形象。作者努力使本書“能夠扛起瞿秋白遺下的重擔,鏤刻出瞿秋白逼真的人生“痕跡”,不僅描摹全他的軀殼,而且透凸出他的靈魂”。可以說,本書是以文學化筆法寫出的瞿秋白的心靈傳記。
胡仰曦 ·文學理論 ·29.8萬字
本著基于張愛玲1955年赴美之后的文學創作和文學行為,從張愛玲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生命哲學的形成及表現形式入手,系統展開張愛玲晚期文學研究,全面探討了張爰玲人與文的絕望、虛無和頹廢內涵,動態地呈現出其對中華民國深沉絕望的過程,尤其在“港戰”敘事上以國家不幸自家幸的妥協與投降意識,導致其人與文底線一再下滑。這些深刻地影響著張爰玲創作格局的拓展和境界的提升。本著能在張愛玲的文學文本和成長體驗的對讀中進行勾連,在當前“張愛玲熱”的背景下堅持文學的國家、民族、時代之立場,揭示出張愛玲晚期文學缺乏開拓、為人與為文均存在重大錯失和以文學筆法敘寫人生的創作特征。
程小強 ·文學理論 ·21.3萬字
《十九世紀文學主流》是充滿詩意與激情的文學史,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高屋建瓴、大氣磅礴,生動講述了作家的生平故事,對作品有體貼入微的感悟分析,活現了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文壇的恢宏歷史,尤其是浪漫主義文學狂飆突進的青春樂章。本書雖分六卷,但每卷獨立成章。本卷分析了夏爾·諾迪埃、維尼、雨果、繆塞、喬治·桑、巴爾扎克、司湯達、梅里美等法國作家的思想與創作,尤其讓我們看到巴爾扎克等“浪漫”的一面。
(丹麥)勃蘭兌斯 ·文學理論 ·28.1萬字
本書運用敘述學的基本理念和研究方法,討論文學史的性質、結構、敘事特點等方面的問題。具體地說,這部著作將分為七章:第一章梳理并討論已有的學術成果(如艾略特、韋勒克等人的文學史觀,以及西方對文學史寫作的討論);第二章將討論文學史的虛構問題及其表現形式;第三章討論文學史敘事的述體、時空及其倫理關系;第四章討論文學史中的“秩序”問題;第五章討論文學史的表現敘述問題;第六章討論文學史的三重世界及其敘事模式。另外,最后一章是結論,作者將在這一章中歸納總結論述的主要觀點、方法等。
喬國強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本書展示了東干研究的最新成果,將東干文學置于世界華語文學的坐標中,以專題性研究覆蓋東干書面文學與民間口傳文學,奠定了東干文學研究的詩學基礎,勾勒了東干文學的研究框架。同時又重點突破,或在東干文學的某些關鍵點上深入開掘,或作史的脈絡尋繹。依據東干文和俄文的最新資料,以新的參照和視角予以闡釋,特別是東干文學與中國文化的互補與互證研究,原汁原味的東干口語與中國作家口語化的比較,顛覆了流行的教科書巾的某些通用觀點,得出了與眾不同的新結論。
常文昌 常立霓 ·文學理論 ·34.1萬字
本論文集選收作者論文45篇,其中三分之二寫于退休以后:1999—2014年。本論文集有以下特點:一、時代特征比較突出:新時期以來文學觀念的變化極大地拓寬和加深了古代文學研究空間,在以揭示人的感情世界和心路歷程為中心的基礎上,多層面、多角度和多種手段并用地展開研究,從而使這些論文具有全新的面貌。二、創新性特征比較突出:有些論文提出了一些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新觀點,有些論文打破了長期以來的思維定式,為有關問題的研究探索了新的道路,有的論文沒有采用長期慣用的視角,而換了新的視角,從而有了新的發現。還有些論文不只是視角新和觀點新,而是前人沒有研究過或系統研究過的新論題。三、學術覆蓋面廣,內容豐富,涉及問題比較多。四、注意方法論的總結。五、有關方面對論文的反映較大。
趙沛霖 ·文學理論 ·45.6萬字
本書是著名唐詩研究專家張天健、張起對唐詩中名篇疑難問題的解釋。全書內容廣泛,,如“李白《月下獨酌》‘永結無情游’解密”,“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之疑”,“杜甫《不見》‘匡山讀書處’在哪里”,“晚唐遺珠‘一瓢詩人’唐求”等問題,書中都做了有理有據有趣的解答。本書以細讀文獻為基礎,“淺者深入,深者淺出”,每一專題皆沉潛涵泳,參互考尋,按《唐詩解密》體例,精心構筑,以“探問”形式,答疑解難,是兼具學術性和趣味性的唐詩讀物。
張起 張天健 ·文學理論 ·46.1萬字
湯顯祖是站在明中晚期轉折點上的文學家,在文學史、戲曲史、詩學理論史方面都值得對其進行全方位綜合研究。本書以廣義詩學的視角來研究湯顯祖詩學理論的基本內核,從其詩學形成的哲學基礎,歷史文化背景入手,著重分析其詩學理論中的情理辯證、歷史詩學觀、詩歌主體論、詩歌創作論、詩歌美感論等,并且對湯顯祖創作的其他文體以及戲曲的中外接受等作了一些嘗試性的研究。
萬文斌 ·文學理論 ·28.2萬字
本書是從明代文學文獻與文學思想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籌)第十屆年會的100多篇參會論文中遴選而成的,分為“文學文獻研究”、“文學思想研究”和“文學史、文體和文本研究”三個部分,內容涉及明代文學研究領域多個前沿性話題,具有多元視角和方法論意識,旨在推動了明代詩、文、戲曲、小說研究與文本、文學史與文學理論研究的平衡發展。
左東嶺主編 ·文學理論 ·45.7萬字
本書分十個章節,講述了新疆中泰集團自1958年的校辦工廠開始建業,60年來歷經坎坷、百折不撓的發展歷程,謳歌了改革開放給企業帶來的巨大變化,展現了近20年來取得的突出成果。
胥建華主編 ·文學理論 ·19.5萬字
本書由著名作家嚴歌苓主編,秉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指導思想,結合當下的熱點話題先鋒人物,匯集了梁曉聲、賈平凹、余秋雨、梁小民、張鳴、許開禎、紀連海、孫睿、盧庚戌、趙麗華等眾多文學、文化、文藝界名家的最新作品,配以精致圖片和攝影作品,圖文交匯,著力探討文學創作、藝術人生、歷史觀、社會熱點、心理、教育等話題,同時也是眾多作者交流學術觀點、暢談人生社會的平臺,為眾多作家、學者打造不一樣的形象,挖掘最有前途的新人作者。
嚴歌苓主編 ·文學理論 ·7.8萬字
胡辛是中國新時期女性寫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江西自現代以來文學成就最為突出的女性作家。其創作經由豐富的生命體驗、感悟而朝向地域與傳統精神扎根,魅力持久。這是一部解讀、認知胡辛創作的評論集。涵蓋了近四十年來評論胡辛及其創作的近百篇文章,跨越文學、影視、陶藝等領域,勾勒出胡辛對贛地這方水土這方人的別樣言說與深情表達。視角多元,形式多樣,既有王蒙先生高屋建瓴的評點,又有潘際鑾院士的長者言說;既有學者教授的眾說紛紜,又有學生及年輕讀者的隔代閱讀……四十年的評論結集,不僅能夠有力推動胡辛創作與江西文化形象建構向更深層次發展,還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文藝風向與審美判斷。
詹艾斌主編 ·文學理論 ·46萬字
本書是作者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國際漢學、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幾十年來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的一個選集。全書分“古代文學史論”“古典·紅學探謎”“古典·聊齋擷英”“海外漢學·漢文學史論”凡4個部分、1個附篇,共25篇。“古代文學史論”6篇,是對中國古代文學史宏觀層面上的一些縱向的或斷代的重要專題的研究;“古典·紅學探謎”6篇和“古典·聊齋擷英”6篇,是對作為世界漢學“顯學”的紅學即曹雪芹和《紅樓夢》研究、聊齋學即蒲松齡和《聊齋志異》研究的發展歷程及其至今存在的懸謎、疑問的梳理與解析;“海外漢學·漢文學史論”6篇,則是對國外漢學,包括國外漢文學、漢語言文化發生發展本身及其研究的研究。這里主要是對歷史上朝鮮半島、琉球群島人在中國本土和/或在其家鄉本國的漢文學創作、漢語言文化教學傳承和發展情況的考察研究。1個附篇,是對近代中國政府堅持在現代大學中進行國學教育的一個案例——中德政府合辦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的中文教育的研究。
王慶云 ·文學理論 ·2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